生态公民养成中的耻感文化维度透视

2012-08-15 00:50:55王焕丽王军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耻感公民道德

王焕丽 王军

(1.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31; 2.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31)

生态公民养成中的耻感文化维度透视

王焕丽1王军2

(1.石家庄经济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31; 2.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河北石家庄 050031)

在以后现代生态社群对绿色生存环境的诉求成为主体和引导理念的今天,建成生态社会,培育具有环境人权意识、良好美德和责任意识、世界主义意识、文明生态意识的致力于生态文明之建设的现代公民的养成是生态城市建设中的主体动力。而耻感文化作为我国德育文化传统中的合理内核和思想精华,在利用道德的力量育成生态公民的过程中具有核心作用。

生态公民;养成;耻感文化

工业革命确立了城市在世界上的主宰地位,但这种以人类为中心主义的行动哲学建立在掠夺式利用资源基础上的工业革命却引发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从而引起了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高度关注和对未来发展模式的重新思考与探索。以后现代生态社群为主体对绿色生存环境的诉求成为思考的归结点并成为引导理念的今天,如何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统一,如何在城市文化品位基点比较低的基础上形成发达的生态公民社会,充分发挥生态主体的忧患意识与参与意识,是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一、生态城市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生态城市的建设不仅仅要求“硬环境”的生态化,还要涵盖“软环境”的生态化。人类迎接生态文明挑战中最主要的是生态文化建设,而生态文化是生态城市的灵魂,是生态城市建设中的“软环境”。生态文化是现代生态城市建设的精神主导和原动力。在生态城市文化建设的诸多内容中,核心是公民生态意识的培养,关键在于生态公民的养成和生态公民社会的建成。“生态文化”是建立一种以生态学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建立起符合生态学原理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经济法则、生活方式和管理体系,改变以往那些不良观念,以生态学的思想与方式来认识世界、观察世界。生态思想家沃斯特指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不在生态系统自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要渡过这一危机,必须尽可能清楚地理解我们的文化对自然的影响。”也就是说,只有从思想文化的深层次解决问题,才能普及生态意识,创造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类文化和生存发展模式,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生态危机。

任何一种广义的文明形态必然的体现于城市,并最终以文化作为其内涵的表征,隐射到城市复杂的多重的维度当中。生态文化帮助人们认识其在与自然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和应负的环境责任,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以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高质量运行。生态文化以整体、和谐、还原和自生的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培养具有较高的生态意识的群体生态智人、管理者。生态文化建设在宏观上要逐步影响和诱导决策行为、管理体制和社会风尚。而生态文化意识是从社会、历史、文化上升到的一个更高层次,首先加强生态伦理教育、生态道德教育,培养和造就一代具有环境观念、环境意识和生态道德的“生态人”。

二、生态公民养成中生态理念的培育

生态公民是具有环境人权意识、良好美德和责任意识、世界主义意识、文明生态意识的致力于生态文明之建设的现代公民。在生态公民社会的构建中,道德作用的发挥具有不可估量的内化力量,具有良好美德和责任意识的生态公民的养成中内心自律与社会道德境遇发挥生态约束功能是生态公民进行身份确认与识别的重要标准。(生态公民是生态个体与生态共同体之间稳定关系的表现,它强调生态个体性植根于整全式生态系统之中。这种生态个体性是融入于生态群体的个体展示。在更实质意义上生态公民被视为生态共同体所做出的契约式安排的一种参与机制。是对一种相对普遍的生态社会结构的完善。城市生态问题的全面解决取决于生态公民的广泛养成与普遍自觉,也即关键在于能否培育公众正确科学的生态文化价值观和生态伦理意识以及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同时,使公众切实了解我国环境污染现状,加深公民对环境保护的深切关切与理解,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自觉意识。而生态公民的养成不是一个自在的过程,生态公民社会的成熟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目前较为普遍的现实是,普通公民对生态环境不关心者或只对与自己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私益性”生态环境关心者居多。人们在生态公共生活中,为维护人类生存条件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自觉调节人与自然之间关系所应遵循的共同行为准则。而生态文化的普遍传播与生态教育的广泛实现以及公民生态意识的培育和自我与社会的约束机制的存在或许将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首要和关键的规范功能。

人为因素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而公民生态文化理念的缺失是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生态文化要求人们在充分认识自然本身的存在价值和生存权利的基础上,承认非人动植物个体具有权利或内在价值,体认价值的客观性,承认人与生物圈的关系也是伦理关系,体认超越于人类之上的终极实在的存在,体认人类自身的有限性。从而增强对生态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它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体认了人文道德精神。在生态建设中人类缺乏在自身发展与社会的整体演进过程中铸就一种整合悟性和泛型视阈文化、一种在开发自然、创造文明过程中的持续性反思。我们需要感悟到只有把握生态环境中人类参与其中的“度”,才能使自己的行为不超越客观阈限,与环境协调发展。环境保护是关系公众切身利益的重要的公共性事务,基于我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趋于严重,构筑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态理念使其成为具有生态意识的生态公民并广泛参与和监督人类生存环境的优化演进是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政府作为管理者应创设宽松良性的育化环境,释放给公民法律上的基本环境权,包括公众的健康权、知情权、检举权、参与权等,充分鼓励群众积极参与环境建设。当生态价值和生态伦理观念成为了我们社会活动的指导原则时,技术-经济系统、社会组织结构必将发生相应的改变,人们对生活价值与意义的理解就不再是物质财富,而是生活的品质。

三、生态公民的耻感文化核心作用力体现

如果说生态环境问题最终是人的问题,而人的生态环境保护行为又是取决于人的生态意识与生态素质,那么,生态教育则是塑造人的生态意识与素质的根本手段,即生态公民养成应以生态教育为本,生态教育的本质就是公民的生态意识、生态素质和人格养成的教育。诚然,法律强制力的约束,政府政策制度的管限都会在生态公民社会塑造中发挥重要作用,但无论怎样的约束与激励最终都要落实到作为个体的人的时候才会发挥其功能性作用,而个体内在观念理念的铸就和凝练以及正确的道德引导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基于此基础上,在社会良好道德环境铸就基础上对于公民个人内心道德的约束力的培养将成为不可忽略的重要话题。

耻感文化是一种观念文化,其基础和核心是人们的耻感意识。近代思想家龚自珍就提出了“教之耻为先”的思想,主张道德教育和社会教育都要把培育人的知耻意识放在首位,耻感文化在教育理念多元化的今天成为生态教育中最能体现人本位价值的一种教育理念。耻感文化是人类行为文化的内在动因之一,而人类的行为文化根源于并受制于个体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观的选择,因而正确生态价值观的养成以及其指导下的生态行为依赖并同时服务于耻感文化。耻感文化对人们言行的强大约束力既有内在的,也有外在的。内在的约束力主要表现为人们对于自己言行及其后果的耻感认知判断。外在的约束力则源自民间世俗环境对于是非、善恶、荣辱的舆论评价及民众的价值取向。耻感文化中制约人的是一种外在的力量。正如本尼迪克特所说:“真正的耻感文化依靠外部的强制力来做善行。既然耻感是借助外部社会的道德强制力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那么其形成无疑首先要来源于对全体社会成员有目的的教化,通过强有力的宣传教育使人们对何以为耻这一理念有正确的认识。耻感文化的心理基础和社会基础在于人们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意识进而由此造就的人们对社会行为规范所达到的共识。是因自己的不良行为遭到其自身良知或他人的厌恶或谴责而产生的一种羞愧耻辱的心理情感。用正确的生态价值观铸就的德性来管理有耻辱感的民众形成内在约束力,民众最终才能做出道德的行为。在众多个体基于共同的生态价值观通过道德整合从而形成生态耻感社会的前提下来实现个人的内在耻感约束,为实现生态公民社会提供个体机制的内在转型。现代社会的公民应在继承传统和发扬耻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即凡是有利于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行为都是值得提倡和颂扬的,反之,都是应予反对或禁止的一种良性社会氛围。耻感文化对社会成员有一种非常强烈的行为制约作用,其主要特征和功能是不令而自行,不禁而自止。一个有旺盛精神生命力的社会,应该是一个“有耻且格”的既合宜有序又富含价值的自律型社会。

耻感文化是在生态公民良好自我约束力的培养与健康社会道德风俗的形成中发挥重要的道德内化作用的文化力量。继承传统耻感文化的合理内核及其思想精华,对于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健康的耻感氛围,促进生态道德责任感在全社会的确立和风行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1]赵宗彪.论生态文化与建设.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2]高杰.城市绿色文明和绿色文化的定义、特征及内涵.北方环境,2011年7期.

[3]阎广君.王海英.浅谈城市建设中的生态文化.低温建筑技术,2010年第6期.

[4]杨通进.生态公民:生态文明的主体基础[N].光明日报,2008-11-11.

[5]周国文.低碳经济:生态公民的绿色尺度.人文杂志,2011年第1期.

[6]黄爱宝.生态型政府构建与生态公民养成的互动方式.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7]卢风.论生态文化与生态价值观.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8]雷毅.生态文化的深层建构.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9]龚自珍全集[C].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10]孙基隆.中国文化深层结构[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37-139.

[11]鲁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日本文化类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2]黄春平.马海燕.试论传统耻感文化的内涵、价值及启示.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

G122

A

1009-6981(2012)02-0059-03

2012-02-26

河北省石家庄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项目,立项登记号:JJ1110

王焕丽,女,石家庄经济学院社会科学部讲师,国际关系硕士;王军,男,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 高 巍]

猜你喜欢
耻感公民道德
论公民美育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耻感、耻感伦理与转型期道德建设
——评章越松著《社会转型下的耻感伦理研究》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再谈日本人的耻感文化
英语学习(2015年5期)2016-02-02 01:17:00
十二公民
电影(2015年4期)2015-11-29 07:32:17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
竞技体育赛场上的耻感文化与罪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