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楠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
中华文化
浅论管子的“顺”民思想及当代价值*
刘晓楠
(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3)
管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政治家、思想家、经济学家。管子的“顺”民思想既系统而又有特色。中国古代许多论者立论的基点是力求民“顺”统治者,而管子的基点则是统治者“顺”民。管子的“顺”民思想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理论超前性,对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具有参考和借鉴价值。
管子 “顺”民思想 当代价值
管子作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经济学家,一生相齐四十载。在位期间,创立了系统的治国、富国、发展齐国的思想。他的思想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理论超前性,本文从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角度出发,拟对其“顺”民思想和当代价值作一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管子相齐,推行改革,实现了“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霸业,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经验。其主要思想主要反映在《管子》一书中,《管子》是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的古代经典著作。爱民、教民、养民思想是《管子》重要内容之一,体现出重要的民本思想。
管子注重制度和法的建设:“法立而民乐之,令出而民衔之,法令之合于民心如符节之相得也,则主显尊。”(《管子·形势解》)民乐与民心是相联系的。统治者往往要民服从自己的法令,由此获得自己的尊严;但是,他们通常没有细想,如果法令不得民心,以强力迫使民一时服从,则仅仅得到表面尊严,实质上失去民心,最终只会丧失尊严。只有合民心使民乐的法令,才能使民服从,而民不失尊严,反过来,统治者才能得到真正的尊严。这里,很明显是把统治者和民放在平等的视点上来论的,双方平等于法令的基础上。当然,民服从法不是目的,只是前提之一。《管子》提出的爱民思想是很有特点的,首先提出了爱民的前提条件是富民。在《管子·小匡》中说:“始于爱民”。《管子·治国》中又说:“凡治国者,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民贫则难治也。”为达到治的目的,首要任务是让民富裕,要富裕必有具体措施。“贵富尊显,民归乐之,人主莫不欲也。故欲民之怀乐者,必服道德而勿厌也,而民怀乐之。”(《管子·形势解》)这里含有统治者不能厌恶道德,必须膺服之和必须爱民、而不能讨厌之这么两层涵义。我们不论取哪一层涵义,都可以看出,管子是将富民、乐民作为道德信条来要求统治者奉行的。
在古代曾经有民俗与法令在某种程度互相转化的情形,民重其俗与重法在一定意义上是同等重要的。管子深谙此理,将民俗与法相提并论:“乡殊俗,国异礼,则民不流矣;不同法,则民不困;乡丘老不通睹,诛流散,则人不眺。安乡乐宅,享祭而讴吟称号者皆殊,所以留民俗也。”(《管子·侈靡》)述及尊重民俗和法令的因地制宜的通融制定和实行,管子的落脚点还是“顺”民,这里是顺而安之。“安乡乐宅”是乐业的基础,安民与乐民构成相互作用的逻辑关系。管子这里所说的“安”,乃安居之意,这是第一。第二,有生命意义上的安全之意。如:前文已引证的“民恶危坠,我存安之。”第三是公正、正义之心的“安”,有如其述:“夫民必知义然后中正,中正然后和调,和调乃能处安,处安然后动威,动威然后可以战胜而固守。”(《管子·五辅》)第四是从务实的角度言安心或专心:“夫民必知务,然后心一,心一然后志专,心一而意专,然后功足观也。”(《管子·五辅》)第五是营造小环境,如分工合理,周围关系和谐,构成百姓安心之意的“安”:“必使反乎安其位,乐其群,务其职,荣其名,而后止矣。”(《管子·法禁》)第六是社会大环境的和谐构成“安”:“修旧法,择其善者,举而严用之;慈于民,予无财;宽政役,敬百姓,则国富而民安矣。”《管子·小匡》管子从社会心理角度总结道:“圣人裁物,不为物使。心安是国安也,心治是国治也。治也者心也,安也者心也。”(《管子·心术下》)
养,有培养,促进,保护,教养,生活等多种意思。“臣离昧则百姓不养,百姓不养则众散亡。”(《管子·宙合》)这里的“养”指生活保障之意。管子将养民作为理念,有时用“富民”、“牧民”等来表达不同的情形中相近的意思。他认为民富,得以养,才会“安乡重家”,民贫就会“危乡轻家”。这透出养民与安民存在内在联系。《管子·修权》中这样写道:“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是以臣有杀其君、子有杀其父者矣。”这道出了其中的利害关系。表明养民乃经国大业,民非养不可。
总之,管子“顺”民思想的内在逻辑很明显是建立在爱民的基础上,总体上要对民顺之。
以上大体上捋清了管子“顺”民思想的内在逻辑,我们就可以考察管子在继承前人素朴民本思想的基础上,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
首先,他不是像孔子那样线性的考察和议论民与君、与臣的关系,而是立体的多方位的考察民众的利益关系。管子说:“明王之务,在于强本事,去无用,然后民可使富;论贤人,用有能,而民可使治;薄税敛,毋苛于民,待之以忠爱,而民可使亲。”(《管子·五辅》)管子将统治者态度、素质、制度、用人机制和官员队伍建设等等,都纳入民众利益关系中考察,这是孔子未做到的。孔子论及民众时有注意民众的休养生息之意,但是他的理论视点是统治和利用民众。孟子也一样,认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保民”之目的在于“王”和“莫之能御”,实质上也就是统治者内外权力的实现。简言之,孔子和孟子都是要让民“顺”统治者,而不是要统治者“顺”民。而管子恰好相反,是要统治者“顺”民,这是明显的超越。
其次,从对人性的认识方面,管子的民本思想更具体、更实际、更准确、更深刻。人性指人所具有的正常的情感与理性。人性假设是管理学最基础的原理。管理者只有确定对人性的认识,才能确定管理的方式方法和具体措施。先秦时期,许多民本思想家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激烈争鸣,比较典型的是孔子的“性可塑说”、孟子的“性善说”、荀子的“性恶说”等。这些民本思想家的观点,是一些主观先验、凭空抽象、侧重思辩的主张,大多从道德伦理层面来考察人性,有很浓厚的主观唯心主义色彩,应该说都有合理成分,也都存在着明显的理论缺陷[1]。而管子的生活经历复杂,思维缜密,思想深邃,对人性的把握更是入木三分。他认为人性的基础是自然属性,追求物质利益,是人亘古不变的特性。如:“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于四方无择也”(《管子·形势解》),他既看到了人性的善,也看到了人性的恶,更看到了人性的“贪”——贪生怕死,贪财好色。在管子眼里,老百姓是“人”——好逸恶劳,贪财好色,自私自利,但也有人情亲情;官员和君王也是“人”,只是多了一些欲望野心和责任而已。所以“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让老百姓有机会挣钱娱乐生儿育女。这表明管子对人追求物质利益的肯定和尊重,也是管仲大力推行“富民”、“惠民”之策,以法治国的哲学动因。齐国之所以富强,正是基于管子对人性的了解,并想办法使之有机会得到人性的满足。管子不但处处流露出对民爱之深切的感情,而且对那些残民、害民之举予以直截了当的抨击:“今周公断指满稽,断首满稽,断足满稽,而死民不服,非人性也,弊也。”(《管子·侈靡》)管子对此类其时司空见惯的戮民现象是深恶痛绝的。他的言论中随处可见“亲民”、“知善”、“爱民”的观念或理念。
再次,管子认为民本身是可以自我治理的。他的“爱民”、“顺民”、“乐民”、“安民”、“宽民”、“养民”都是基于其明断:民是可爱的,是须对之顺的,是务使之乐的,是对之宽而有益于社会的,是须养的。管子在这一点上与老子相比也大进了一步。老子在其《道德经·三章》中有言:“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而管子则在《管子·权修》中将选贤任能提到法律的高度:“法者,将用民能者也。”在《管子·君臣上》中具体地指出:“论材、量能、谋德而举之,上之道也。”“智能聪明者,下之职也;所以用智能聪明者,上之道也。”这就把用能者、聪明者视为“上”的责任和道义。管子并不认为尚贤会有民争的后果。反而认为要充分调动民之中的聪明智慧之源。除了前文已引证的“论贤人,用有能”之论外,管子认为货之贵贱、货难得与否都要交给百姓自己辨识和交流。力求“府不积货,藏于民也。”(《管子·权修》)他将“货财上流、赏罚不信、民无廉耻”(《管子·权修》)并列为三大弊端。他根本就不担心老子所言的民“见可欲”而“心乱”,反而努力追求达到“民之所欲,无不得矣”(《管子·五辅》)的局面。他更是与老子要百姓“无知无欲”的思想反其道而行之。具体而微地提出放手让百姓做到“五知”:“知德”、“知义”、“知礼”、“知务”、“知权”(《管子·五辅》),就是从精神到物质,再到制度和权利的各个方面都要让百姓知道。
总之,管子在全面考察民的利益关系方面,在生命观和人性观方面,在发挥民智方面都有独到之处。
管子是先秦诸子中最早提出民本思想的思想家,他的民本是建立在自然人性主义思想基础上的。因此管子的“顺”民思想对我们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实践具有重大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1、建设和谐国家是《管子》所追求的最高管理目标。“和谐”一词最早出现在《管子》。《管子》认为:“只有人事与天道相互协调,天地间的美好事物才会产生出来。”《管子·内业》进一步说:“和乃自生。”由此可知,《管子》第一次精辟地提出了世界万物乃至于人无不产生于“和谐”的论断。《管子》把和谐生万物的哲学思想推演到政治学中去,便产生了和谐国家的管理哲学思想。《管子》认为,只有和谐,国家才能安定,政令才能贯彻,社会才能长治久安。对此,《管子·形势解》说:“君臣相亲,上下和谐,万民和睦”,又说:“上下不和,令乃不行。”《管子·立政》说:“大臣不和同,国之危也。”《管子·牧民》说:“上下不和,虽安必危。”
当今,我们正在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我们可以从管仲那些关于“以人为本”、“以民为天”,国家应合作与互利、人应与自然协调等等观点中受到启迪和得到助益,增强建设和谐社会的信心。
2、提出执政者不仅要富民,抓经济建设,还要教民,抓精神文明建设。《管子》开篇大讲“礼义廉耻,国之四维”;《管子·权修》中大讲“一年之计,莫于树谷,十年之计,莫于树木,终身之计,莫于树人”,《管子·心术上》极言“徳者,道之舍”,都体现了管子对人的社会属性和精神、道德追求的重视,也是管子推行“义利并重”、“德法并举”治国举措的理论基础之一。《管子·牧民》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提出了人不仅有自然需要,而且有社会需要。执政者不仅要富民,满足人的物质需求,抓经济建设;还要教民,满足人的精神需求,抓精神文明建设。管子的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精神文明建设要内外兼治,表里如一。
管子首先要求统治者做到精神文明方面的行为美和心灵美的一致性。他说:“无以物乱官,毋以官乱心,此之谓内德。是故意气定,然后反正。气者身之充也,行者正之义也。充不美则心不得,行不正则民不服。”(《管子·心术下》)他对官的一切要求都落脚到“顺”民上,即要让民“服”。“内德”和“行”统一之说对官员腐败的蔓延的心理之源也是极好警示。管子的这类思想对我们当今反腐败,以及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很现实的参考价值。
3、管子对民之“爱”、“顺”、“乐”、“安”、“宽”、“养”形成一系列政策性、法律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统一的做法,可供我们在和谐社会的建构实践中进行研究、发掘和发挥。当今领导者有必要向管子学习以民为出发点的思维方式,并予以运用和发挥。管子随处谈起大政小策,都会自然地、具体地、可操作地与民联系起来,比如,《管子·形势解》说:“天下之有威者也,得民则威立,失民则威废。”管子和齐国其他的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民心向背是政权兴废的关键利益,时刻注意民欲、民情、民意,努力使自己的施政措施“令顺民心”、“上下和同”,因而齐国出现了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的和谐局面。今天我们要借鉴管子“因民俗”、“从民欲”的执政思维方式,细致调查、科学分析民情民意,把人民满意不满意当做我们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增强为民服务意识。管子还提出“与民同好恶”,即老百姓赞成他们就赞成,老百姓厌恶他们就反对。我们借鉴管子“与民同好恶”的执政理念,就是要把个人利益、小单位利益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在思维指向、思想感情和工作作风上时刻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忘本色,真正做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管子思想中的“惠民”、“恤民”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机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层次,把维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的做法值得借鉴。《管子·霸形》说:“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还说:“饥者得食,寒者得衣,死者得葬,不资者得振,则天下之归我若流水。”(《管子·轻重法》)基于政治和人道的考虑,管子提出了“九惠之教”。(《管子·入国》)即“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鳏寡相配)、“问病”、“通穷”、“赈困”和“接绝”(对死于战争的人士,领受一笔钱,负责祭祀他们)。我们借鉴管子的思想,就是要从改善民生入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和层次,积极维护社会弱势群体利益,以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1]临淄姜建的博客.浅论齐文化民本思想的特色及借鉴价值[EB/OL].http://blog.gmw.cn/home-spaceuid-5602-do-blog-id-9406.html.
B226.11
A
1671-2803(2012)01-0093-04
2011-09-11
刘晓楠,女,福建建阳人,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教研室副教授。
责任编辑:洋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