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夏文斌)
夏文斌
(石河子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教授)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都必然要依托与本国、本民族实践文化心理紧密联系的主流价值文化作为其精神理想基础。这是确立一个国家和民族在世界竞争格局中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就注重思想理论建设,建国后,根据历史实践的新发展,不断提炼和总结我国的主流价值文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关注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文化交流交融和冲突的新背景,加强主流价值文化建设,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对于中华文化建设,对于统一思想、凝聚人心都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必须看到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新发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国内经济社会结构的新调整、新变化,价值文化的冲突已影响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面对这样一种文化发展态势,更需要我们不断强化主流价值文化。但客观地说,由于我们在文化传播理念、方式、机制和手段等方面的相对滞后,对文化传播与主流价值文化的关系的理解还不完全到位,对主流价值文化传播的作用和规律的理解还不完全清晰,从而使得主流价值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尚没有得到最充分发挥。
从主流价值文化传播创新的角度,研究如何深刻把握主流价值文化内涵,增强主流价值文化的影响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如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第一,主流价值文化传播创新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增强党的执政基础的重要保证。马克思主义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指导人们成功地改造世界。也就是说,作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只有在指导实践中才能体现其根本价值。在当代中国,我们要进一步确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在发挥其针对性、影响力上下工夫。也就是说,只有通过我们的主流价值文化传播创新,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才能真正将马克思主义化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信仰,化为人们的实践指南。
第二,主流价值文化传播创新是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重要抓手。当代中国的价值文化空前活跃,人们的思想价值所呈现的独立性、差异性、多样性非常明显。如何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铸造中国人共同的理想价值目标,是当代中国思想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思想的统一不可能靠行政命令,而必须通过主流价值文化传播创新,大家在文化交流和实践中,体悟到主流价值文化的感召力,从而在内心身处产生对主流价值文化的高度认同感。
第三,主流价值文化传播创新是抵御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价值渗透的重要条件。当代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传播竞争越来越激烈。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将价值文化渗透作为他们颠覆我国政权的一个手段。他们将关注点放在我们的青年学生身上,特别注重用现代传播方式来抢占思想文化阵地。对此,就迫切需要我们以我为主,充分运用现代传播平台,在主流价值文化传播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强化我国的主流价值文化的影响力,从而有力抵御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
第四,主流价值文化传播创新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主流价值文化的影响力是建立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只有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素质提高了,对不同的文化价值观有选择比较能力,他们才能真正对主流价值文化观产生一种自觉认同。而如何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当然就需要在继承优良的传统传播方式的同时,大力推进文化传播创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促进人民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
第五,主流价值文化传播创新是不断准确提炼概括主流文化价值观的重要基础。主流价值文化的提出,不是少数理论工作者所能完成的,而是植根于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只有通过传播创新,人们才能在更开阔的视野中,通过比较和选择,更深刻地把握主流价值文化与现实实践的关系,也才能真正找准主流价值文化的定位。
崔新建
(北京市社科联党组副书记、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一是建议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法。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理论、道路、制度三个方面,贯穿三个方面最核心的是它的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要构建当代中国主流的核心价值。它不仅包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元素,还包括中华民族或传统文化当中的核心价值、当今时代的核心价值。而像目前学界提出的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念、核心价值理念等提法与我们当前构建的当代中国主流的核心价值都有一定的距离,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法比较全面。
二是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来源有三个方面: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来源于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来源于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思想体系。从这三个思想体系中凝练出、分析出最核心的价值理念,共同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组成部分。
三是马克思主义核心的价值理念是什么。指出马克思主义最核心的价值应该是人民本位。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最能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是人民主体思想,人民本位是马克思主义最核心的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是公平正义。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是和谐大同,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也能体现当今时代共同的价值追求。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内化于心,外践于行”,因为核心价值建设最终体现在人身上。人身上的体现一个是内化,一个是外化,是在人的思想行为上体现出来的,关键是如何把这种核心价值固化下来。这必须遵循制度法规、道德、社会风俗行为、生活习惯,我们创造和使用的各种物质、文化产品内化于心、外践于行,才能成为机制性、长效性的东西,核心价值建设才真正得到落实。
王瀚林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一是兵团文化建设的核心。把文化建设等同于活动、硬件建设是不对的。文化是多层次的,有物质、制度、精神或哲学层面。兵团文化建设最核心、最根本的就是铸造兵团人屯垦戍边的灵魂,也叫“铸魂工程”。精神GDP某种意义上甚至比物质GDP更重要。
二是兵团文化建设的出发点。脱离实际、脱离传统谈文化建设都是不行的,兵团文化建设要以兵团屯垦戍边的使命为根本,要从兵团实际出发,体现兵团特色。
三是兵团文化建设的活力。最根本的活力(或动力)在于激发兵团文化的自觉自信。因为与其“送文化”,不如“种文化”,让文化的种子种下去,让它生根、发芽。只有激发内在的自觉自信,兵团文化建设才有不竭的动力。
四是兵团文化建设的目的。兵团文化建设的目的不仅仅是为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兵团文化建设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兵团人全面的发展、全面的进步。
五是兵团文化建设主体问题。兵团文化建设不仅仅是文化人、文化部门的事,兵团文化建设唱“独角戏”现象比较严重,文化要形成大合奏。文化部门、文化人群要拉“第一小提琴”,要起带头作用。文化部门,主要是组织协调策划。
六是兵团文化建设手段问题。进入多媒体时代,在传统手段“不管用”,现代手段“不会用”情况下,兵团文化科技含量很低,因此需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才能建设好兵团文化。
萧思健
(复旦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教授)
作为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大学对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辐射功能和引领意义。
一是大学在开展文化建设过程中的职责与功能。大学引领文化,首要在于传承,其次在于创造,还在于服务、践行。
二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理论成果为指导。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这是我们党在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社会性质和意识本质,深刻总结国内外历史经验,科学分析中国现实,特别是科学分析意识形态领域总体态势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首要问题作出的科学定位。把握了这一点,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并引领大学文化建设,就是要构建健康和谐的大学文化氛围,以此凝聚广大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塑造共同的精神力量。
三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文化建设,必须与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相结合。
在当代中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文化建设,用先进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应该始终成为大学的政治自觉。
谢晓娟
(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根据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问题的决定》,文化是目前国家建设的主题,是新的时代主义和工作重心。但文化发展存在一些误区:
第一是关于以文化论文化,把文化发展仅仅局限在文化领域的现象。人们一般把文化建设理解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旅游市场的发展以及文化设施的完善,也就是器物文化的层面,并以经济学的GDP为统计方式。文化发展的确需要硬件建设的前提条件,但硬件不构成文化的全部。文化重要的是核心价值观的承载和思想的传播。
第二是只就文化谈文化的发展的现象。事实上,文化的发展是与整个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一方面,文化是政治制度改革的思想先锋,并为其提供了条件,营造了氛围;另一方面,文化的共发展与繁荣的基础是包容,是相对宽容的制度环境。
第三是关于核心价值观的塑造问题。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个文字凝炼的过程,更关键的是落实在具体的制度和政策层面。核心价值观应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只有存在必要的制度和政策保障,核心价值观才能渗透到人们心中,成为人们的价值规范和行为准则,成为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理念,否则任何价值观念的提出都是苍白的,都只是做表面文章,流于形式。
邱 吉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职业道德与职业精神研究室主任、副教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可以从“上下”、“左右”、“内外”、“前后”为简称的八个维度进行探讨。具体而言,“上下”分别指路线方针政策和群众的呼声,“左右”分别指激进和保守,“内外”指国内和国际环境,“前后”则指承载五千年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历史,和1840年后,中国实际逐渐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具有前瞻性和普适性的未来。目前,首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丰富、社会发展,为广大市民提供了比较安定、有序、舒畅的生活环境,市民的价值取向在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包括:市民的主导政治信仰在一定程度上、一定群体内仍需加强;市民对部分法律法规部门和执法人员按法律程序办事的满意度偏低,公检法的社会公信力受到一定程度的质疑;市民幸福感自我评价相对较低,就业和养老等关乎“安全性需求”的社会保障问题亟待解决;首都市民对外来人口的评价趋于理性,但对政府管理的效能不太满意。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对策:1.增强主流媒体的吸引力和引导力,充分发挥其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谐文化方面的主渠道作用;2.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3.解决关系市民生活的实际问题,维护社会经济地位较低人群的利益;4.发挥北京政治文化中心的优势,强化市民社会公德意志力的培养;5.继续加大干部群体的思想道德教育力度;6.强化职业理想教育,提高广大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意识;7.健全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加大对首都市民价值观建设的量化研究、差异性分析和预测性研究的支持力度。
陈文旭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在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马尔库塞的《爱欲与文明》、《单向度的人》,以及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等著作中,都贯穿着“文化=意识形态=操纵性工具”的典型模式。《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把政治、艺术和文化理解为“工业本身的一个特殊部门”,并明确提出,在异化范围内,“全部人的活动迄今为止都是劳动,也就是工业,就是同自身相异化的活动”。这就第一次把人的“文化”行为同工业活动联系起来,把精神生产同物质生产联系起来。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文化经历了通过语言、文字、印刷到电子、网络传播的过程,可以看出,现代工业是文化产业化的物质力量,现代科技手段也逐渐取代传统载体和手段成为文化的发展新载体和新生产传播手段。从国家文化安全的安全战略角度看:1.文化工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路径,必须发展;2.文化工业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3.文化工业是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文化生产力和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必然选择。
桑 华
(石河子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编审)
新疆作为占我国国土面积1/6的祖国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文化安全体系中的重要防线。由于新疆的特殊区情,新疆高校历来是“三股势力”渗透、干扰和破坏的重点,是“三股势力”利用网络平台从意识形态领域打开缺口的通道,因此从新疆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的角度,分析探寻加强文化安全的对策,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认同教育,对于维护边疆文化安全和国家文化安全具有很深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其次,多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对文化认同教育,各种宗教思潮的冲击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以及价值认同危机对大学生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新疆高校网络舆论舆情管理面临冲击和挑战,应从健全校园网络舆情管理体系,推动积极的网络舆情传播;加强网络传播的教育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以及培养网络舆论领袖团队,强化主流正面引导作用三方面着手,加强文化安全。
闫卫华
(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国内外意识形态斗争深刻复杂,境内外“三股势力”同我争夺接班人的斗争异常激烈,培养青少年的社会文化环境复杂特殊,新疆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养面临严峻挑战。但同时,新疆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养又事关国家核心利益、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大局和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因此新疆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养尽管面临严峻挑战,但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必须开展好。对新疆青少年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同时又体现新疆青少年的特殊性,成为推动新疆青少年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的正确价值导向和强大精神动力,具体表述为五个层面:崇尚科学、坚定信仰;爱国爱疆、勤劳奉献;增强认同、团结互助;竞争创新、开拓进取;理性守法、诚信文明。此外,还应注意几个问题:新疆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养应处理好一元和多元的关系问题;新疆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养应由学术化向大众化转换问题;以及新疆青少年核心价值观培养应努力创新途径和机制问题,使广大青少年真学、真懂、真信,自觉地将学习转化为实践、认知转化为行动,达到知行统一。
梁金贵
(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兵团文化是“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大西北,扎根在天山”光荣历史的积淀。随着屯垦戍边的实践不断升华和提升,兵团文化又表现出高尚的精神特质,即开放精神、市场精神、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谐精神。兵团文化是兵团人的精神家园,它引领着屯垦戍边的事业,是始终体现着建设社会主义的主人翁精神。从历史使命看,除了屯垦,兵团还肩负着戍边、维护边疆稳定的职责。兵团在长达2 000多公里、纵深3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驻守着58个边境团场,形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国防屏障。兵团广大职工劳武结合,长期驻守,在维护边疆稳定和祖国的统一中成为一支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国防力量。兵团精神,不但是兵团过去克服困难、经受多种考验的价值取向,也是今后兵团更好地履行历史使命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评价,是新中国屯垦戍边的主导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内在一致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新中国屯垦戍边中的深化和展现。
张振华
(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
新疆精神浓缩为“爱国、感恩、勤劳、互助、开放、进取”,兵团精神的主要内涵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我们可总结出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的共性:1.爱国主义是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的核心;2.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一致性;3.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都是新疆稳定和发展的精神基础;4.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都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同时,新疆精神与兵团精神也是各具特色的思想体系,二者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包括侧重点、认识的深度与广度,以及弘扬的范围都有所不同。
研究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首先,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是一种信心,新疆跨越式发展,需要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大力弘扬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其次,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是一种力量,可以“物化”为新疆胡杨。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都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新疆的地域体现,是新疆人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坐标,是引领新疆发展的精神旗帜。新疆精神和兵团精神涵盖新疆特有的精神,具有时代特性。弘扬与培育相结合,才能找到真正意义的新疆“魂”。
张安福
(石河子大学绿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
自西汉通西域后,今天的新疆地区就成为中原王朝和游牧势力进行斗争的战略侧翼,屯垦戍边成为保障国家传统安全的战略选择。国家重视屯垦与否是新疆稳定与发展的关键,移民屯垦是保障新疆稳定的重要路径,重视屯垦移民群体的经济和政治权利是新疆稳定发展的基础。
从屯田与国家安全的历史发展经验来看,对于今天屯垦戍边主体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充分发挥其稳定社会、维护边疆安全的作用,从国家到地方要注意以下问题:1.国家要充分重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改变国家与自治区的双重领导关系;2.大力提高兵团职工待遇,保证屯垦戍边队伍的稳定;3.兵团团场进一步合理布局,尤其重视南疆兵团团场布局;4.兵团保证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全的目标永远是第一位的,对于纯粹的经济收益不可苛求,在今天的工业化浪潮中,脆弱的新疆兵团绿洲生态下,更要注意经济效益和政治、社会效益的关系,不能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