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研究
——以郑州市儿童福利院为例

2012-08-15 00:48:29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夏子伦李文莉
河南科技 2012年3期
关键词:福利院郑州市基地

郑州市儿童福利院 李 燕 夏子伦 李文莉 卢 帅

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研究
——以郑州市儿童福利院为例

郑州市儿童福利院 李 燕 夏子伦 李文莉 卢 帅

2008年5月28日,郑州市2006年“十大实事”之一——新建郑州市儿童福利院正式开园,成为全国第一批开工和建成使用的“蓝天计划”项目。近4年来,该院的孤残儿童每年以80%的速度增长,截至目前,该院的孤残儿童已从开园时的150名增长到640多名。这些孤残儿童大多不仅有身体残疾、智力障碍,还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表现为自卑、性格孤僻、行为自闭、怪异等。为了让孤残儿童感受到家庭的亲情与温暖,使他们的身体、心理、智力、情感、人格得到更有利的发展,2008年年底,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开始探索、研究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从最初的尝试性、分散性家庭寄养,到现在的集中、成批、具有一定规模的家庭寄养,已有220多名儿童生活在寄养家庭,形成须水镇李曰庄、和庄,三十里铺,荥阳王村等寄养基地。在寄养家庭的关心、照顾、教育下,这些孤残儿童的变化备受瞩目,现已有45名寄养儿童被国外家庭收养。

一、家庭寄养模式有利于孤残儿童身心健康发育

家庭寄养模式与集中养护模式的对比分析。

1.角色定位。郑州市儿童福利院集中养护模式下的孤残儿童是按照年龄来分部养护管理的,年龄相近的孩子生活在各种特殊儿童混居的集体环境中,每个孩子都是大集体中的一员;而家庭寄养的儿童生活在由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兄弟姐妹组成的家庭中,每个孩子是家庭中的一分子。

2.情感建立。郑州市儿童福利院集中养护模式下的孤残儿童的照料者由各种年龄、不同习惯的工作人员,每天分班轮换,无法固定地与孩子沟通交流,不能满足儿童的行为、感情需求;而家庭寄养的儿童其家庭父母是具备、符合相关条件的,儿童能够与他们在长期、持续的生活中建立稳定的关系,可以给儿童更真实的安全感与归属感。

3.环境氛围。郑州市儿童福利院集中养护模式下的孤残儿童的生活、教育、社交等仅限于机构内范围;而家庭寄养的儿童接受着与普通儿童没有差别的生活环境、学校教育、社会互动,有助于孤残儿童成长过程中更好地与社会融合。

4.人格形成。家庭寄养模式下,家庭为儿童提供照顾、关怀、沟通、互动、学习和合作的平台,儿童与父母长辈建立起“信任”、“安全”的亲密依恋关系,这对孤残儿童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有利于消除他们的心理障碍,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更有利于其社会性成长。

二、孤残儿童家庭寄养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选择寄养儿童,根据儿童情况进行分类。社工熟悉了解院内孩子,可以对他们按照年龄、残疾程度、性格等特点进行分类。按年龄可分为婴儿(0—1岁)、幼儿(1—3岁)、学龄前儿童(3—6、7岁)、学龄期儿童(6、7—14岁);按残障程度可分为轻度(基本能自理)、中度(半自理)、重度(完全不能自理);按性格特点可分为普通类型、特殊类型、异常类型。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为其选择合适的家庭;另一方面,为今后家庭寄养阶段的随访工作打下了基础。

2.寻找相应的寄养家庭,尽量合理分配安置。首先,向社会宣传孤残儿童家庭寄养的意义、具体实施办法。其次,登记有意向寄养家庭,了解寄养家庭成员健康状况、文化程度、道德修养、生活习性、家庭住房环境、经济收入、邻里关系等。最后,充当寄养儿童和寄养家庭间的媒介角色,便于寄养儿童和寄养家长间的双向选择。

3.深入家庭寄养的不同阶段,解决相应问题。首先,寄养前阶段。根据不同孩子的特点及需要,组织培训寄养家长在生活照料、疾病预防、康复教育、心理健康、生活能力等方面的技能。其次,寄养中阶段。了解寄养家庭和寄养儿童之间的适应情况,对于不能相互适应的双方进行协调解决。最后,对因双方或一方原因寄养协议被中断而重新返院的儿童进行心理疏导。

4.整合各类资源,形成综合合力。定期对寄养儿童进行评估,动态观察儿童的综合成长情况,遇到不能解决的难题请教或邀请专家学者制定合理化、科学化建议,不断总结工作经验。

三、建立家庭寄养基地康教中心,创新家庭寄养工作模式

1.家庭寄养基地康教中心的成立。为进一步创新家庭寄养工作模式,2011年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在二十里铺寄养基地建立首个康教中心。该中心建筑面积650平方米,各项配套设施完整,能同时容纳50多名儿童活动。该中心为寄养儿童提供康复、教育、社工等服务,为寄养家长提供培训、交流、指导等服务,有利于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加强回访、监督、评估等管理,方便寄养儿童、寄养家长、寄养基地村委会、儿童福利机构4方的信息沟通。康教中心的成立,标志着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寄养儿童形成以郑州市儿童福利院领导统筹管理为一级管理、以家庭寄养科科长为核心的各科室协同管理为二级管理、以寄养科工作人员和康教中心负责人联合管理为三级管理、以优秀家长为骨干力量的班组的辅助管理为四级管理、以各寄养家庭管理为五级管理的院、科、中心、班组、家庭5级管理。

2.家庭寄养基地康教中心的任务。

(1)在寄养基地建立定点医疗站。定点医疗站是对基地寄养儿童及时提供急救、治疗、防疫的日常医疗服务机构。郑州市儿童福利院院内医疗机构定期派医护人员“送医下乡”,以弥补医疗站人员及药品的不足以及为暂未建立定点医疗站的寄养基地儿童服务。同时,发动郑州市各大医院如市儿童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市妇幼保健院的专家为寄养儿童体检、诊治、捐赠药品。通过这些举措,为寄养基地儿童的健康构筑起一道道坚强屏障。

(2)提供多元化的康复、教育、技能培训资源。家庭寄养基地应以家长培训为基础,以康复师、特教老师指导为重点,同时让家长与医师、康复师、特教老师共同参与儿童评估,来提高家长的卫生、康复、教育理念,掌握具体的训练方法和操作技能。郑州市儿童福利院的寄养基地与汝州金庚康复医院、郑州市儿童医院康复中心合作,康复专家、康复治疗师定期指导脑瘫及其他残障儿童康复,目前已有80多名脑瘫儿童得到了综合康复治疗。同时,郑州市儿童福利院特殊教育部门定期为寄养基地“送教”,援助教具、教材,指派特殊教育专业老师指导特教工作,并为基地学龄前儿童、学龄儿童联系安排就近入托、入学,联系大龄寄养儿童前往技工学校、专业学校学习专业技能,为下一步社会融合创造条件。多元化的康复、教育、技能培训资源成为寄养基地工作有力的支撑和补充。

(3)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每月定期对寄养儿童成长情况进行综合评估。评估项目包括一般项目评估、健康评估、康复评估、教育评估。一般项目评估包括身高(长)、体重、头围、胸围、足长、牙齿数等;健康评估包括体格检查、疾病诊断、残疾评估;康复评估包括运动能力(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认知能力、语言发育、社交与情绪、自理能力等;教育评估包括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兴趣爱好、社会化能力等。评估这些项目一是便于寄养家长了解儿童实际情况,以便根据现阶段情况进行照料、注意禁忌事项、协助康复、针对性培养儿童各方面能力;二是便于对比寄养儿童在家庭中各项目的发展情况,以检验寄养工作的成效。

(4)寄养基地实施家庭寄养量化管理奖惩制度。主要针对寄养家庭的室内整体卫生、儿童个人卫生、精神面貌、营养状况、保健护理、健康状况、康复情况、教育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分项奖罚。这样做打破了平均主义,增强了家长的责任感,保障了寄养儿童的合法权益。

综上,郑州市儿童福利院在大力推进孤残儿童家庭寄养模式的积极实践、不断总结过程中取得了值得骄傲的成绩,也发现了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孤残儿童身份敏感、大众对孤残儿童印象刻板、寄养终止时寄养儿童与寄养家长的分离等,这些问题有待于继续探索和研究,以使孤残儿童家庭寄养这一模式日臻完善。

猜你喜欢
福利院郑州市基地
郑州市钻石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今日农业(2022年1期)2022-06-01 06:18:10
郑州市
郑州市创新推进“八大群体”入会工作
中国工运(2019年9期)2019-11-14 06:49:56
BABY,COME BACK
我的基地我的连
郑州市
感谢信——致南充市第一社会福利院
福利中国(2017年1期)2017-02-06 01:23:18
孩子将亲手种植的蔬菜送至福利院
“爱心彩笔”进入福利院
中国火炬(2012年2期)2012-07-24 14:1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