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雪凡
(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公民政治参与是公民通过一定方式参与公共政治生活、表达自身作为公民的利益诉求、从而规范政府行为、影响公共决策的行为。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石和核心,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文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反映一个国家政治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系统良性运行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其政治系统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在现代化国家政治体制建设进程中,公民政治参与的有序扩大能够为公民提供正常的利益诉求和利益表达渠道、增强社会的整合功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社会正常有序发展。公民通过政治参与能够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决策从而使自身的利益得到实现。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有助于培育公民的民主意识
成熟公民的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只有让公民亲自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去,借以加深对政治生活的理解,从而提高其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责任感,培养成熟公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对国家政治文化建设以及公民个人成长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就我国政治现状而言,国家权力具有不断加强的趋势,如果缺乏相应的法律制度加以遏制,国家权力的膨胀将会给社会的正常发展带来巨大的危害。对此,不仅需要从国家体制内的制约机制能够进一步完善,更重要的是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监督和维系。目前,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不断扩大,公民参与对政府决策的制定、相关制度的完善及公共权力的监督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法制的不断健全、公民教育的不断加强,提高了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目前公民政治意识参与普遍增强,对我国目前出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很多公民都能通过各种渠道主动反映情况、积极与有关部门接触,关注事件的发展进程,表现出一定的主人翁意识。然而,由于新时期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政治基础设施受到国家财力制约;我国政治体制不够完善,各种不正之风以及权力过分集中和特权现象盛行,对公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使他们感到政治参与的挫折感。各方面的综合作用使得我国目前的政治参与的总体水平偏低。
在我国,职工代表大会、工会等组织是企事业单位职工行使个人及组织权利的重要形式和渠道,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正式组织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能,甚至一些单位根本就没有能够代表和反映职工利益的组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些有利于增进政治参与的非正式组织,但国家对各种民间自治组织管的较严,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民间自治组织的成长。
非制度政治参与,是指公民不通过法律途径及相关政府所规定的参与机制,而是以另外的方式所进行的政治参与行为。这种情况的发生与我国目前公民政治参与制度不健全,表达渠道不通畅,部分政府工作人员行为失范等有直接的原因。非理性政治参与是指公民在参与政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或极端或畸形的非理智参与心态行为。这种行为在部分地区和特定的人群之间盛行。在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主要表现为政治盲从、政治冷漠、政治狂热、政治谣言和政治牢骚。
扩大公民政治参与,迫切要求加强和完善制度建设,必须健全有关的法律规范,使之具体化、明细化、可操作化。利用各层组织进行广泛宣传,使公民明确自身权利,从而理性的使用自身权利。具体表现为:建立人民代表的资格审查和信息公开制度,健全人民对代表的评议和监督制度;提升代表的代表性,建立和完善人大代表联系选区和选民制度;为弱势群体提供充分表达意愿和利益诉求的机会;继续推进我国特色政治制度建设;优化民意的舆论表达和传输机构,切实保障公民在法制范围内的言论自由。
随着社会发展,社会各阶层公民政治参与的需求大幅度增长,如果制度内的参与渠道长期不能满足需求,必将促使民众不得不寻求体制外的渠道表达方式,这必将导致无序政治参与的膨胀。这就要求政府一定要拓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确保公民利益诉求有处表达。社会组织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中具有独特的功能,政府应有意识地不断开辟社会组织政治参与的渠道,尤其是要保护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大力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
新时期,自主的社会组织大量涌现,这源于政府和民间力量的双重作用推动,积极培育良性的社会组织是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对于社会组织的成长政府应发挥好两个方面的职能,一是完善对各种社会组织的监管,二是采取各种措施增强社会组织自主发展、自主管理的能力。就我国而言,既要大力完善和规范各种正式社会组织,如各民主党派、各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工会、居委会等组织。又要兼顾扶植各种合法的非正式社会组织。从整体的社会结构来看,国家与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政治现代化的实现,培育大量成熟、理性的社会组织是现代社会形成的重要标志。
[1]周亚越.网络问责:公民问责的新范式[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6,第A05 版.
[2]宋超.网络政治参与研究综述[J].理论学刊,2012.6,第6 期.
[3]沈健平.中国青年政治参与和对策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2,第5 期.
[4]熊光清.中国网络政治的兴起与政治文化的变迁[J].社会科学.2012,第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