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苗
(郑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2012年11月,中共十八次代表大会在北京顺利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代表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在大会上作了报告,其中报告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并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了定义。可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意识形态是指那些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社会意识形式。在同一阶级社会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意识形态:首先,反映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并为其服务的意识形态;其次,反映已被消灭和正在被消灭的旧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即旧社会的意识形态;第三,反映现存社会中正在成长着的新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其中,反映和维护现存经济结构和政治结构的意识形态占据统治地位。意识形态的产生、发展、内容以及是否有阶级性都根源于、依赖于社会存在。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社会意识形态。狭义的文化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涵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含义是:面向现代化、世界、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其价值取向是有利于个人、家庭、国家、全人类的和谐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人们在心灵自由、身体健康、财富自由等方面获得最大满足,全球一体,最终实现多民族、多文化相互尊重竞和并存而共荣,统一在唯一宇宙之下的共产主义。
(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11年10月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决定》,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提出建设“文化强国”长远战略。
十八大又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大背景下,必然会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2、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告诉我们: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个人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个人的发展更需要社会提供种种条件;任何一个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所有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一切个人活动的总和构成社会的整体运动及发展。因此,公民个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决定了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水平。
3、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先进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而错误的、落后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因此,坚持发展正确的意识,重视精神文化的力量,有助于我们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4、增强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
内外因相互关系原理指出:内因是指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内部原因,即事物自身的矛盾。外因是指事物的外部原因,是指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外部矛盾。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理论上要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统一的观点,实践上坚持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统一。
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不是简单的一句口号,不是回归古代,回到古礼古风和汉唐衣冠,而是要重新把中华文化的重要地位确立在世界文化中,要对世界文化的进步作出贡献。所以,我国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丰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推动当代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发展。毋庸置疑,我们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的思想、文化,是创造当代中国文化的可贵资源。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流淌的活水,文化需要传承。我们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但中国文化更需创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国要大力帮助和发展能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不断创造出能反映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优秀文化成果。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青年担负着特殊的使命,肩负着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重要任务。自古青年即为邦之栋梁,国之羽翼,是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孔子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毛泽东同志也说过:“青年若鹰,扬屠龙之力。”当前,我们正进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任务日益艰巨,形势亦是日趋紧迫,青年注定将担负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任。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陈先达.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1(6):4-8.
[3]刘见林,金龙鱼.约瑟夫·奈与“软实力”[J].信息空间,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