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龙
(黑龙江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哈尔滨150080)
由于常规能源对环境的严重污染及引发的生态问题,加上石油价格爆涨,使得众多国家都积极发展新型能源,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同时改善生态环境。风力发电是目前最成熟,最具规模化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开发前景的新能源技术之一,可以应用于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我国风力资源丰富,全国陆地风能资源总储量约3.2 TW,可开发利用的风能储量为2 TW,每年可提供的电量约为4 PW·h。与其它发电技术相比,风力发电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本文以林甸县东明园风电场工程为例,探讨风电场水土流失特点,并根据每个防治分区水土流失特点进行水土保持措施配置,力求形成有效的水土流失防治综合体系,最大程度减少因工程建设而产生的新增水土流失。
林甸东明园风电场工程位于林甸县东南35 km处,地处松嫩平原中部,地貌类型为平原。拟建设33台单机容量为1 500 kW风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为49.5 MW;同时配套新建1座220 kV升压站、新建25.8 km的运输道路,风电场工程由风电机组区、升压站、输电线路区、运输道路区和施工生产生活区组成。工程的建设将有助于调整能源结构,进一步增强当地社会环境的改善,可增加当地的财政收入,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地区经济发展。
项目区地貌形态为平原区,占用地类为草地和耕地。项目区属大陆性中温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3.3℃,≥10℃活动积温历年平均2 640℃,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23.7 mm,无霜期129 d,最大冻土深度2.10 m,年平均风速3.5 m/s,最大风速23 m/s。项目区所在地土壤主要为黑钙土和沙土,部分区域分布有盐碱土,林草覆盖率为76%。该地区土壤侵蚀类型以风蚀为主,侵蚀强度为轻度。
工程建设期各种施工活动,如基础开挖、回填、建筑材料堆放、施工机械碾压和施工人员践踏等活动,扰动地表,使地表植被和土壤结构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植被防护能力和土壤抗蚀能力降低或丧失,从而引发或加剧水土流失。
风力发电机组基础为现浇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外型为倒T形,基础采用钢筋混凝土八边形基础,外切圆直径为18 m,基础埋置深度为4 m。箱变基础尺寸为4.52m×2.0m×2.2m(长×宽×高),基础拟采用天然地基,基础埋深2.2 m,边坡拟采用1∶0.5,1台风机配1台箱变,箱变安装在距风机15 m处。结合风电机组布置的特点,为了保证吊车吊臂在起吊过程中不碰到塔筒,每台风电机组周围均布置一块40m×40m的吊装场地,其中风电机组周围15m×15m占地为永久占地,作为风电机组的保护占地,其余面积为临时占地。
风力发电机组和箱变在风电场区内以“点式”分布,基础施工产生大量弃土临时堆置,临时堆置过程中,弃土土方松散,在风力、水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吊装场地施工期间作为临时施工场地,施工人员活动及施工机械碾压对占地区地貌扰动,破坏了区内地表植被,使得土壤抗蚀性下降,易产生水土流失。
工程新建一座升压站,升压站四周设有实体砌筑砖墙。厂区分为二大功能区,即生产区和办公管理区。同时在升压站内新建地下水井泵站1座,供风电场的生产、生活用水,并修建储水池1座。在升压站内主干道两侧布置矩形混凝土排水沟,引接至运输道路区,通过路边排水排出该区域。工程在建筑物空地进行绿化,绿化主要以种植花卉和草皮为主,局部设绿化乔木,绿化系数达到15%。
升压站场平、建筑物基础、场内道路开挖及回填过程中,扰动原地貌,破坏土壤结构和区内植被,同时施工过程中产生部分临时弃土,弃土堆置期间易产生水土流失。
输电线路包括场内集电线路和场外输电线路,均为架空方式引接。施工主要为塔(杆)基开挖及线路架设,施工工期较短,土石方量也较小,施工期间水土流失轻微。
场内道路按永久道路和临时道路结合的方式建设,沿风力发电机组沿线修建主路,再由主路修建通向各机位的支路,路面为砂石路面。施工期征地宽度8 m,施工结束后征地宽度为6 m。道路排水采用边沟方式,排水沟为土质梯形边沟。
施工期间,运输道路水土流失呈“线型”分布。运输道路土方临时堆放、回填等活动,以及施工机械等破坏原地表植被,并形成松散堆土带,在风、降雨等侵蚀作用下,易产生流失。
施工生产生活区集中布置在升压站附近,主要有木材钢筋加工厂、材料仓库、混凝土拌合站、临时宿舍及办公室等。本区主要进行生活临时建筑物建设、布置混凝土拌和等,扰动面积较大,但扰动强度较小,水土流失轻微。
根据工程布局和施工特点,结合项目建设期间各区水土流失特点和水土保持治理方向,将项目区划分为风电机组区、升压站区、输电线路区、运输道路区和施工生产生活区5个防治分区。
针对工程施工建设期间因压占、开挖扰动、工程填筑等施工作业活动对占地区原地貌和植被的破坏程度,因地制宜布设水土流失防治措施,采取工程措施、临时防护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进行综合治理,有效控制项目区新增水土流失,逐步改善生态环境。施工期间对临时堆渣区的松散面采取必要的防护、拦挡和遮盖措施,以免造成水土流失,影响正常施工;临时压占的土地施工结束后及时清理、整地、恢复原地类。
3.2.1 风电机组区
为保护不可再生的表土资源,在风电机组施工前,首先将风机和箱变基础占地区的表层有机质土剥离,与风机及箱变基础挖方分层堆放在各吊装场地东北角,堆高控制为3.5 m,边坡1∶1,临时弃土结构疏松,堆置期间易产生流失。根据主体工程施工进度安排,该区域表土临时堆置期间为防止流失,采取临时防护措施。临时堆土彩条布覆盖,坡脚布设草袋土埂进行压盖,草袋土埂断面为四边形,以草袋长边平行土体堆砌,堆高3层,水平方向堆2或3个草袋,横断面尺寸为顶宽0.3 m,高0.6 m。
施工结束后,机组及箱变基础回填至设计高度,地面出露仅为直径约为3.2 m的圆形风电机组混凝土和箱变占地,其余部分均为裸露地面。考虑吊装场地地下有电缆埋设,且方便日后检修,不宜恢复为林地,因此将各机组吊装场地及机组基础埋设处进行全面整地后种草,草籽选用沙打旺、羊草等,草种撒播密度为80 kg/hm2。
3.2.2 升压站区
在升压站施工前,首先将建筑物基础表层腐殖土剥离,剥离厚度为0.20 m,施工期间将这些表土临时堆置在升压站空地上,堆置时间近半年,采取临时防护措施。将表土临时堆置区的外表面用彩条布覆盖,坡脚压盖草袋土埂。
施工结束后将升压站内建筑物空地进行全面整地,进行绿化,绿化措施主体工程设计中已包含,主要是栽植观赏性树木和铺草皮,不重复设计。
3.2.3 输电线路区
架空线路基础挖方分别堆置在各塔(杆)基基坑附近,堆置时间较短,考虑单个线杆堆渣量较少,堆置时间短,故仅对弃渣外表面采取压实措施,压实厚度为0.20 m。
施工结束后,对架线扰动的临时占地区恢复植被。原为草地的区域撒播种草,草籽选用沙打旺、羊草等,草种撒播密度为80 kg/hm2;原为耕地区域采取水平犁沟整地,恢复原有土地利用性质,交付当地农民使用。
3.2.4 运输道路区
运输道路分段施工,挖方随挖随填,为保护土质肥沃的表土,将建设期路面占地区表土剥离,集中堆置,每100 m设一个临时堆土场,堆渣平均堆高1.5 m,坡比1∶1,堆置时间近6个月,采取临时防护措施,在临时堆土表面铺设彩条布,坡脚采取草袋土埂压盖。施工结束后,将表土覆盖于路基边坡及两侧临时占地区实施植物措施的区域,以利于植被恢复。
为防止运行期路基边坡及道路两侧临时占地裸露区域在风、水力作用下产生水土流失,施工结束后,在路基边坡及运输道路两侧临时占地区经全面整地后,撒播种草防护,草籽选用沙打旺、羊草等,草种撒播密度为80 kg/hm2。
3.2.5 施工生产生活区
本区施工期间有临建和建筑材料压占,项目区土壤主要为黑钙土和沙土,土层较薄,平均厚度为0.20 m。为保护珍贵的表土资源,将施工生产生活区表土全部剥离,临时堆置在施工区内,堆置时间近1年。为防止表土堆置期间产生流失,采取临时防护措施,弃渣外表面覆盖彩条布,坡角压盖草袋土埂,草袋土埂断面为四边形,底宽0.3 m,高0.6 m。
施工结束后,将表土回填,撒播种草防护,草籽选用沙打旺、羊草等,草种撒播密度为80 kg/hm2。
[1]韩庆华.创新能源战略发展风电产业[J].经济纵横,2007(5):41-43.
[2]施鹏飞.从世界发展趋势展望我国风力发电前景[J].中国电力,2007,36(9):54-62.
[3]赵大庆,王莹,韩玺山.风力发电场的主要环境问题[J].环境保护科学,2005,31(3):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