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永强(河南省许昌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禹州市地理位置地理坐标为东经113°03′~113°39′和北纬33°59′~34°24′之间。全境东西约53km,南北约47km,总面积1469km2,地形地貌处于伏牛山余脉与豫东南平原的交接部位,北部、西部为山地丘陵,中部和东南部为冲积平原,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貌类型主要有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组成。颍河是流经禹州境内的最大河流,发源于登封少室山颍谷,经白沙水库流入禹州市境,贯穿中部,流入襄城县,在禹州境内流域面积为869km2。禹州市现下辖2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654个行政村。总人口120.8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6.73万人,农业人口84.10万人。本次评价分析计算采用资料系列全部为1956-2007年同步实测资料系列。
禹州市多年平均气温14.4℃,较暖年的平均气温为15.7℃(1961年),较冷年的平均气温为13.6℃,一般年份介于13.0~16.0℃之间。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13.9℃,发生在1958年1月和1971年12月;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2.9℃,发生在1972年6月。以横贯西北、东南的颍河为界,构成北(具茨)、南(箕山)两大山系,环抱颍川平原,气候属大陆性暖温带季风型,四季变化分明,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无霜期长。禹州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673.0mm,最大年(1964年)为 1143.7mm,最少年(1966年)为441.2mm。由于受季风气候影响,禹州市各季节降水量分布悬殊,多年平均汛期降雨量为439.1mm,汛期降雨量占多年平均年降雨量的65.6%。禹州市多年平均蒸发量为946.2mm。水面蒸发量的年内分配主要受季节变化和温湿条件的影响,全市水面蒸发量以4至8月5个月为最大,5个月水面蒸发量占全年的68.3%;以1月、12月为最小,两月水面蒸发量占全年的8.0%。多年平均干旱指数为1.53左右,自山区向平原区递减。
禹州市河川径流量时空分布具有显著差异,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年际变化大很大。山区径流较为丰沛,平原区地表水资源较为匮乏;全年河川径流主要集中在汛期的4个月,径流量约占全年的60%多,最大与最小年径流量相差悬殊,最大与最小倍比值在10~50之间。年径流量的地区分布与降水量的分布近似,基本上是西、南部大,北部小,东部主要为平原区,也相对较小。禹州市入境白沙代表站位于西部山区,其控制面积均在白沙以上的登封市,多年平均径流深较大,为117.8mm,与其山区地形相符。禹州市出境化行代表站,多年平均径流深97.1mm,径流深及径流系数均较小。白沙~化行区间控制面积部分为山区,部分为丘陵和平原,多年平均径流深为76.1mm。
多年平均禹州市地表水资源量为14261万m3,其中,颍河北岸支流分区为3422万m3,占地表水资源总量的24.0%;颍河南岸支流分区为4352万m3,占30.6%。北汝河支流分区为3795万m3,占26.7%。表明禹州市的地表水资源量主要产自颍河两岸支流区和北汝河支流分区。
地表水资源年代丰枯变化基本上和降水量相同。全市1956-1960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比多年平均(1956-2007年系列,下同)偏多27.3%,1961-1970年量比多年平均偏多19.2%,1971-1980年比多年平均偏少25.4%,1981-1990年比多年平均偏多25.3%,1991-2000年比多年平均偏少24.6%。2001-2007年比多年平均偏少11.6%。年内分配反映为夏季和秋季的天然径流量占全年总径流量的比例为最大,多年平均(1956-2007年系列)夏季的天然径流量占全年总径流量一般为39.0%~49.8%,秋季占全年总径流量一般为27.4%~29.4%,春季占全年总径流量一般为13.5%~19.5%,而冬季的天然径流量比例最小,一般为9.3%~16.8%。径流量连续最大3个月是7-9月,其径流占全年径流总量的41.7%~56.5%。
禹州市地下水资源总量等于河谷平原区、岗区、山丘区地下水资源量之和,再扣除它们之间的重复量。重复计算量包括岗区的山前侧向流入量等。根据评估计算,山丘区的地下水资源量为3907万m3,岗区为5843万m3,平原区为4961万m3,山丘区与平原区之间地下水重复计算量为733万m3。全市地下水资源量为13978万m3,平均地下水资源模数为9.52万m3/km2。
河道水质:综合评价的10条河流共有22个监测断面。水质为Ⅱ类水的河长35.8km,Ⅲ类水的河长42.5km,Ⅳ类水河长151.1km,劣于Ⅴ类水河长9.1km。水库水质:颍河5座水库,其中水库水质Ⅱ类2座,Ⅳ类3座。石梁河2座水库,其中水库水质Ⅲ类1座,Ⅴ类1座,兰河评价3座水库,水质为Ⅳ类。水库水质汛期比非汛期好。主要污染项目是溶解氧、化学需氧量,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白沙水库变化趋势总硬度和五日生化需氧量逐年上升趋势,氨氮和溶解氧变化趋势不明显、高锰酸盐指数呈下降趋势。禹州橡胶坝总硬度、氯化物和氨氮呈逐年上升趋势,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变化不明显、溶解氧呈下降趋势。
水功能区状况评价:综合评价水功能区5个,全年达标3个,2个不达标。即颍河禹州饮用水源区~橡胶坝,颍河禹州排污区~楮河公路桥。造成水功能区不达标的主要原因是有机物化学需氧量、五日生化需氧量等。禹州市重要的供水水源地水质类别较差,供水量合格率低,应当进行治理,保证居民饮用水水源的水质安全。
地下水水质评价:综合评价范围为禹州市平原区、丘陵区、山区的浅层地下水、中深层地下水和深层地下水。总评价面积1469km2。监测井22眼,其中浅层井9眼,中深层井6眼,深层井7眼。按禹州市总地下水面积算,浅层地下水超标率为24.45%,主要超标项目是总硬度、硝酸盐氮、溶解性总固体、亚硝酸盐氮。中深层地下水超标率为13.31%。深层地下水超标率为14.55%。主要超标项目是总硬度、硝酸盐氮。总体来看,禹州市地下水污染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地区出现总硬度、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超标、溶解性总固体及铁含量偏高,地下水污染成因主要是:地表水污染水、灌溉及某些小企业污废水的渗坑排放、固体废弃物处置不当、农药、化肥的施用不尽合理等。
禹州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总量14261万m3,地下水资源量14125万m3,扣除重复计算量4477万m3,水资源总量23908万m3,产水模数为16.27万m3/km2。
水资源可利用量是指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在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的基础上,通过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的措施,在水资源开发使用中可提供一次性利用的最大水量。禹州市多年平均地表水可利用量6373万m3,禹州地下水可开采量为9753.47万m3。其中河谷平原区地下水可开采量4165万m3,岗区地下水可开采量4737万m3,山丘区地下水可开采量850万m3。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加上浅层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之和再扣除两者之间重复计算量为水资源可利用总量。禹州市水资源可利用总量为14767万m3,可利用率62%。
降水情势:对禹州市全区来讲,各计算分区20世纪70年代降水量基本接近多年(1956-2007年)均值;全市20世纪50年代降水量最丰,20世纪90年代偏枯,60年代紧接多年平均稍偏丰,20世纪80年代紧接多年平均稍偏枯。
径流情势:代表站白沙站1991-2000年的降水量均值比长系列1956-2007年均值减少了6%,而径流系数却比长系列均值减小了19%;代表站化行站的降水量均值比长系列均值减少了3%,而径流系数却比长系列均值减小23%;白化区间的降水量均值比长系列均值减少了3%,而径流系数却比长系列均值减小19%。这表明:人类活动对降雨径流关系已经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从禹州市水资源总量差积曲线分析,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水量趋于减少,20世纪60年代初期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有所上升,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90年代水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
水资源总量情势:在1956-2007年系列中水资源总量年代丰枯变化基本上和降水量相同,且全市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水资源量总量偏多,是两个明显的丰水期。1961-1970年比长系列(1956-2007年系列)均值偏多19.2%,1971-1980年比长系列均值偏少25.4%,1981-1990年比长系列均值偏多25.3%,1991-2000年比长系列均值偏少24.6%。2001-2007年比长系列均值偏少11.6%。
水质变化趋势分析:地表水近期水质变化趋势分析,选取白沙水库和禹州橡胶坝监测断面,白沙水库变化趋势总硬度和五日生化需氧量逐年上升趋势,氨氮和溶解氧变化趋势不明显、高锰酸盐指数呈下降趋势。禹州橡胶坝总硬度、氯化物和氨氮呈逐年上升趋势,五日生化需氧量和高锰酸盐指数变化不明显、溶解氧呈下降趋势。地下水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按照监测项目监测值的年均变化率(ΔCi)分为三个区,分别为恶化区(ΔCi>5%),稳定区(-5%≤ΔCi≤5%),好转区(ΔCi<-5%),浅层地下水PH值、矿化度及总硬度监测值的年均变化率(ΔCi)基本上处在-5%≤ΔCi≤5%之间,总体来看,浅层地下水水质动态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
禹州市主要受降水量的影响,地表水资源量和水资源总量进入20世纪90年代均呈减少趋势,且减少趋势较为明显,对禹州市各水系区域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10年滑动平均过程线以及差积曲线分析,在近十年内仍有可能继续减少,因此也使得水资源量会继续呈减少趋势,同时随着人口经济社会的发展,各项水利工程的加快建设,必将对区域内下垫面条件产生变化,因此造成对水资源形成及转化的影响仍将继续,也将会对未来的水资源情势产生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