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结构调整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2012-08-15 00:50:00崔晓东
关键词:消费结构经济

崔晓东

以结构调整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崔晓东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新的起点,只有坚持不懈地进行结构调整才能解决我们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问题,从而为我国经济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做好“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从而形成了从主题到主线再到主攻方向的三个层次,这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脉络。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有一个重要的论断,即“三个没有变”:初级阶段的国情没有变、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1]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过去三十多年来以做大经济总量为重点的发展模式,其发展导向就是国富优先,国富优先在集中力量办大事、扩大经济总量等方面起到了历史性作用。但长期实行国富优先的发展模式使国家生产力优先并快于民众消费能力的增长,使中低收入群体消费能力增长缓慢,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而产能相对过剩,这样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1]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革的导向就是由国富优先转变为民富优先,由生产大国转变为消费大国,而这又需要我们的经济结构做出相应的调整。“十二五”规划建议指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就是“五个坚持”:五个坚持之首就是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一 为什么把调结构作为转方式的主攻方向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是实现“三个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2]第一个转变对应的是需求结构,第二个转变对应的是产业结构,第三个转变对应的是要素投入结构,三个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的便是需求结构,需求结构决定了产业结构,而产业结构又决定了要素投入结构。经济结构调整的对象也就是上述的三个结构。

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年均GDP的增长率保持在9%以上,“十一五”时期我国GDP年均增速为11.2%,2010年GDP超过40万亿,超越日本称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占世界经济比重为9.5%,比2005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人均GDP超过4000美元,按照2009年世界银行分组标准,我国已经由中等收入偏下的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偏上的国家。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深层次的矛盾也在积聚,“成长的烦恼”随之而来,概括起来就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运行质量总体不高,很大程度上是由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造成的。

1.从需求结构看,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严重失衡。

消费、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最为平稳、持久,是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内在因素,因此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永动机,而投资、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三驾马车应该是消费一马当前,投资、出口紧随其后,而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2000~2008年,我国投资率从35.3%增加至43.5%,而同期消费率却从62.3%下降至48.6%,居民消费率从46.4%下降至35.3%。2007年美国、日本和印度居民消费率分别为71%、57%、55%,均大幅高于我国同期水平。消费尤其是居民消费需求不足,造成了“两高一低”现象即消费率低、储蓄率高、投资率高,这是我国“三过”即信贷投放过多、投资增长过快、对外贸易顺差过大的根源所在。这种重生产轻消费的发展模式受到外部需求的极大制约。

2.从产业结构看,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

我国的产业结构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仍不合理。从三次产业看,虽然近2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变动中,第一产业下降快,第三产业上升迅速,但是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仍不合理。2010年二产占GDP的比重为46.8%,三产占43%,同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相比,我国第二产业比重过高,而第三产业比重过低。

3.从要素投入结构看,物质资源消耗大而效率低。

09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耗(所谓一次能源是指直接取自自然界没有经过加工转换的各种能量和资源),是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7.5%。而09年我国的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为8.7%,高投入低产出。此外,我国一些重要矿产品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50%的警戒线,如石油、铁矿石、铜、铝等,以上情况显示这种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支撑发展的方式显得难以为继。

通过对需求、产业和要素三个结构的分析,我们看到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导致GDP大而不富、快而不优,因此必须把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

二 如何通过调结构来转方式

在全球经济复苏放缓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正处于由升转稳的关键时期,要寻找质和量的最佳匹配,结构调整必然会以牺牲一定经济增速为代价的,但只有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企业才能有利润,国家才能有税收,人民才能有就业,经济增速过低会使调结构的阻力和难度加大。如何平衡经济发展的质和量,只有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上来进行结构调整,即在稳增长情况下调结构。

1.合理调整需求结构。

结构调整的关键在于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战略,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1)着力扩大居民消费需求。

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还在于居民收入增长不快。1990年至2005年,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例从53.4%降至41.4%,15年下降了12%。为简化分析,大致可以把GDP蛋糕分解为三大块:一块就是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一块是企业利润,一块是国家的财政收入。第一块蛋糕小了,后两块蛋糕自然大了。究其原因:一是国民收入分配向资本所有者倾斜,从而出现了“利润侵蚀工资”的现象。根据资料显示,2000年以来,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长达35.3%,但职工工资增长只有14.1%。二是由于国家财政收入近些年来超常增长,出现了“税收挤压工资”的情况。近年来,政府税收每年都以2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远远超出了平均10%的GDP增速,更超出了人们的收入增加水平。2010年我国的财政收入超过8万亿,成为仅次于美国的财政收入第二大国。

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关键还在于通过三次分配解决收入分配难题。初次分配按照生产要素贡献大小进行分配,如工资性收入。二次分配政府通过税收、转移支付、社会福利等手段对分配进行调节。三次分配就是高收入群体拿出部分财富帮助困难群体,即慈善事业。[3]

(2)找准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出台4万亿投资计划,因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立竿见影,对经济企稳回升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扩大消费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作用的发挥需要一段时间,因此仍要发挥投资的作用。依靠投资但不依赖投资,重点是优化投资结构,更多地向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倾斜。以投资促进消费,找到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2011年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建设规模将达1000万套,“十二五”期间达到3600万套。保障性安居工程不仅解决了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困难,而且还拉动了消费。

(3)稳定和拓展外需。

扩大内需并非压缩外需,是在稳定和拓展外需的基础上,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稳定和拓展外需的关键就是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当前发达国家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抑制我国出口,而发展中国家如越南、印度利用更为低廉的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争夺市场,因此我国的出口受到两头挤压,再有人民币升值的因素都倒逼外贸企业转型升级,从生产制造走向研发和品牌,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以稳定和拓展外需。

2.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是提升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动工业由大变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

(1)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

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是新世纪以来连续第七年聚焦三农,加强农业基础性地位的重要途径就是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也是十六大提出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在“五个统筹”之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加快城镇化进程也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促进的机制,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大任务。2010年一号文件则明确提出“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这也表明统筹城乡发展战略从过去的新农村建设“单轮驱动”,转向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

(2)推动工业由大变强。

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使我国的资源、环境难以为继,基于低成本要素的价格优势也正在逐步削弱,推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已成为非常必要和迫切的任务。

一是改造提升制造业。2009年以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十大产业的振兴调整规划,前9个行业都属于制造业(物流业属于服务业),其工业增加值占中国全部工业增加值的近八成,占中国经济总量的1/3,这些产业在国民经济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先做大再做强。

二是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9月8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计划用20年时间,使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到2015年占 GDP的比重为8%,到2020年达到15%。纵观人类发展史,全球经历了三次科技革命:第一次科技革命以18世纪60年代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为标志;第二次科技革命始于19世纪60、70年代,主要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第三次科技革命指20世纪中后期以来,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以及20世纪60、70年代开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带来的信息化的革命;这七大产业紧紧锁定了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发展趋势,谁抢占制高点谁就占据产业链的高端。

(3)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跨国公司把低附加值的生产制造、加工组装放到中国,而他们的主要业务已经由单纯的制造业向服务业延伸和转移,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工业转型升级离不开生产性的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直接为制造业提供各种配套服务,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独立发展起来的产业。生产性服务业落后成为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提升的瓶颈。工业发展促进服务业的发展,而服务业的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支撑,因此要推动二三产业的加速融合是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

3.促进要素投入结构优化。

“十二五”规划纲要量化指标有24个,经济发展3个,科技教育4个,资源环境8个,人民生活9个;24个指标中12个约束性指标,12个预期性指标,资源环境的8个指标有7个都是约束性的指标,新增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两个指标,在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这个指标新增了氨氮和氮氧化物两个子约束指标。在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增强的情况下,必须优化要素投入结构,依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和劳动者素质提高来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 完善有利于经济结构调整的体制机制

调结构、转方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体制机制做保证,从而营造出有利于经济结构加速调整的发展环境。

1.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评价体系。

我国于1985年引入GDP这个指标,在促进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发展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经济增长只是经济发展的一部分,因此“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弱化对经济增长速度的评价考核。必须把结构调整的内容体现在考核指标上,为调结构、转方式提供了量化标准,从而为科学发展起到指挥棒和指示器的作用。

2.完善价格形成机制。

过去三十年中国的改革之所以成功,是我们引进了市场化的改革,但是我国的市场化是不对称的,产品市场的市场化非常彻底,要素市场的市场化相对发展缓慢,我国的资源能源价格都受到政府干预,市场化程度低,导致了成本扭曲。要素成本被压低,实际是人为地提高生产利润率、投资回报率和出口竞争力。这样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全世界的投资者都要到中国来,更不难理解过去的高速经济增长。在改革初期,通过资源能源价格管制,使经济高速增长,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它的弊端也显而易见: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企业创新缺乏内在动力等。针对于此,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当前,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资源税改革,对于优化要素投入结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义重大。

3.完善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

房地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07年已经超过5%,已经成为我国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在社科院发布的2010年《经济蓝皮书》中提到:房价收入比(住房价格与城市居民家庭年收入之比)应当在3-6倍的范围,6倍以上的居民购买住房就变得非常困难。2009年城镇居民房价收入比将达到8.3倍,大大超出合理的承受范围。2009农民的城镇房价收入比则为29.44倍。蓝皮书特别强调,85%的家庭没有购买住宅的能力。从房价收入比这一指标来看,我国房地产市场呈现出泡沫化的倾向,虽拉动了经济增长,但严重阻碍了结构调整:一是抑制了消费,买一套房等于透支一个家庭若干年甚至是几代人的消费,对消费形成了挤出效应。二是高房价是城市化最大的阻碍,如拉美一些国家在城市化进程中出现大规模的贫民窟和大量的城市贫民。三是不利于自主创新,只要房地产暴利持续存在,资金、人才及其他资源,都会很自然地偏好于房地产,价格杠杆导致资源的错配,温州的产业空心化就是例证。因此完善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保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对于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有着重要的意义。

[1]迟福林.第二次转型[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胡锦涛.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人民出版社,2007.

[3]中宣部理论局.从怎么看到怎么办[M].人民出版社,2011.

Promotion of Structural Readjustment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Cui Xiaodong

Since China’s economy is in a course of a new turning point,only consistently make structural readjustment can China’s economy resolve the unbalanced and uncoordinated problems to realize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structural readjustment;development pattern;change

F121

A

1672-6758(2012)04-0078-3

崔晓东,硕士,讲师,蚌埠市委党校,安徽·蚌埠。邮政编码:233040

Class No.:F121Document 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猜你喜欢
消费结构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哲学评论(2021年2期)2021-08-22 01:53:34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小康(2021年1期)2021-01-13 04:56:24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论结构
中华诗词(2019年7期)2019-11-25 01:43:04
40年消费流变
商周刊(2018年23期)2018-11-26 01:22:20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论《日出》的结构
新消费ABC
大社会(2016年6期)2016-05-04 03:4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