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献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思想政治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02)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状况的实证研究
马云献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思想政治教研部,河南郑州450002)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在城市化进程中,他们正经历着与城市生活的碰撞与融合,在就业、生活、情感需求及权益维护等方面存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因此,加快推进农民工的城市化进程,务必要加大对农民工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对农民工投入社会的人文关怀。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对策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工业化、城市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和传统农民工相比,他们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更倾向于在城市生活,他们也正经历着与城市生活的碰撞与融合。为此,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本研究通过实证调研的方法,以843名河南省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对他们在城市的融入现状做出分析与评价,并提出相应建议。
1.工资水平低,缺乏相应的劳动保护
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的预期远高于父辈,他们就业选择不仅仅看重工资,更看重企业的福利待遇、工厂环境、企业声望乃至发展机会等,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对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来说,他们跟老一代一样,在城市打工,但是既不能安居,也没法乐业[1]。中华全国总工会近期所做的一份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显示,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收入偏低,平均月收入为1 747.87元,为城镇企业职工平均月收入(3 046.61元)的57.4%,同时也比传统农民工低167.27元。调查显示,月薪在1 000~2 000元之间的农民工占62.7%,在2 000~3 000元之间的占21.4%,在3 000元以上的不超过9%。在工作过程中,40.4%的人遭遇到同工不同酬的待遇,36.5%的人表示劳动强度太大造成体力透支,18.5%的人有过被克扣、拖欠工资的遭遇,4.1%的人有过被打骂等人身攻击的经历,26.8%的人表示工作环境恶劣,无任何劳动保护,53.3%的人有加班不发加班费的遭遇,7.9%的人表示在择业过程中,由于用人单位对年龄、性别的限制遭受拒绝,56.6%的人没有参与工伤保险。另外,64.5%的农民工对工伤保险的赔偿不满意,仅有13.7%的女性农民工购买过生育保险,而绝大多数女性农民工在怀孕之后“被辞职”,只能回老家生孩子。
2.用工结构出现调整,技能低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发展的“瓶颈”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建筑、餐饮、服务行业急需人才,农民工市场呈现需求旺盛势头,大批农民工赶赴城市二、三产业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同时,随着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民工的用工结构也呈现出动态变化的趋势,劳动密集型行业低端生产工人的需求量将逐步趋缓,而中高端的技术人才需求将会继续增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10年用工需求调查结果显示,技能行业、劳动高强度行业和服务业对农民工的需求较大。但是,多数企业近1/3的岗位要求工人具备一定的职业资格,其中,要求具备初级工水平的岗位占25%,要求达到中级工及以上水平的占7%,49%的企业要求工人初中文化程度以上。在374名新生代农民工样本中,仅有56.7%的人有过半年以上的工作经验,43.3%的人没有任何工作经验,高级技工的比例仅为11.8%,接受过免费岗前培训的比例占71.6%,自费岗前培训的比例占41.2%。
1.生活质量低,社会支持单薄
从现实状况来看,大多数农民工生活在郊区或城乡结合部,居住环境相对艰苦,采光、通风以及卫生条件差,文体设施较少,其工作稳定性低,收入来源不固定,生活状态边缘化。调查显示,45%的农民工住在距离市区较远的工地,36.6%的农民工与人合伙租房住,18.4%的人由单位提供住宿,仅有5.4%的人自己买房居住;在工资收入的分配上,在扣除必要开支之后全部寄回家的占47.3%,用于租房的占33.5%,手机话费占34.9%,网络使用费用占26.7%,穿衣占26.3%;在遇到重大生活变故时,他们大部分人只能求助家人、亲戚或者朋友,仅有17.2%的人能够得到用人单位的救助;在患病时,10.8%的人选择拖延不治死扛硬撑,21%的人选择去药店随便买点药治疗,9.5%的人会去社区医院诊治,19.7%的人选择相对比较便宜的小诊所治疗,13.2%的人选择回老家治疗,选择到正规医院治疗的农民工有30.6%。他们看病绝大部分是自费,单位只垫付很小一部分。
2.交际圈子狭窄,归属感不强
在就业动机的调查中,74.6%的新生代农民工外出务工是为了“有所发展,成为城里人”;82.4%的人表示选择对象可以不限城乡,只要双方认为合适就行;60.41%的农民工认为生活应该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更要有精神追求。这表明,由于受教育水平的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正值青春年华的新生代农民工不再仅仅满足于吃喝不愁,更加向往城市的文明,渴望在城市安居乐业。但是,现实中的城乡二元体制以及“农民”的标签让很多新生代农民工感到身份的尴尬,因为不能平等享受城市相关公共服务,他们往往和城市居民存在着较大的心理隔阂,再加上新生代农民工正处于交友、恋爱的黄金期,渴望友情、爱情和归属感,但农民工的就业存在行业性别比例失调(建筑业男性居多,而服务业女性居多),因此,很多人感到交友、倾诉困难,正常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在调查中发现,73.4%的人的交际对象仅限于老乡、同事。在平时的娱乐活动中,40.4%的人参与一些和老乡打牌、逛街之类的活动,31.2%的人选择网络休闲,23%的人选择独处,仅有7%的人和当地市民交往,81.3%的人感到孤独寂寞,23.3%的人明确表示无法适应城市生活。
1.维权意识萌苏,实现渠道狭窄
和传统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有着更强的平等意识和维权意识,对获得平等的就业权、劳动和社会保障权、教育和发展权、政治参与权、话语表达权以及基本公共服务权等方面,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遇到工作中的不公正待遇时,72.2%的人会求助于劳动监察、劳动争议调节仲裁、工会或是法院,仅有5.7%的人选择忍气吞声;82.3%的新生代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有口头或书面协议;对国家大事表示“关注”和“非常关注”的占65.9%,并且,有20.8%的人参加过老家组织的村委会选举,参加过打工地所在城市社区居委会选举的农民工有41%,偶尔参加工作单位的政治活动(比如职工代表大会)的人数为43.5%。而现实中城乡二元结构的桎梏,使得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途径相对狭窄,其政治权利的诉求实际上处于一种“悬空”状态[2][P15]。数据显示,只有30.4%的农民工所在单位成立了党、团组织,农民工所在单位或社区成立工会的只有20.7%,专门代表农民工权益的组织就更少了。由于自身话语权的缺失,致使公共政策及服务很少惠及新生代农民工,从而更加导致他们对政治的疏离,进一步弱化了他们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和维护合法权益的能力。
2.社保水平低,子女监管教育不到位
在调查中发现,56.6%的人没有参与工伤保险,64.5%的人对工伤保险的赔偿不满意,只有7.1%的农民工加入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另外,92.9%的人因为没有城镇居民的身份,不能享受城镇职工的权利和待遇;只有13.7%的女性农民工有单位购买的生育保险,参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农民工只有30.6%。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40.6%的人主要依靠子女,20.1%的人靠储蓄,不到2%的人可以靠退休金生活,3.4%的人选择进社会养老机构,还有16.7%的农民工将来要面临老无所依的困境。教育部2008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公办小学就读的比例,北京为63%,上海为49%,广州仅为34.6%;学龄儿童中未上学的比例,北京为3.81%,上海为3.56%,广州高达7.19%。而且,农民工子女半数以上都有转学经历,在转学3次及以上的比例中,大城市最高,中等城市最少。一些城市公办学校还存在收取借读费和赞助费等行为,而大城市最为突出。与入学难相伴的又一难题是农民工子女的安全教育问题。如何加大对农民工子女的安全教育力度,使其免受意外伤害,是当今社会严重的现实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技能是就业之本。因此,建立一套统筹规划的农民工培训项目和培训资金管理体系,是实现该目标的先决条件。河南是经济大省但不是经济强省,是农业大省但不是农业强省,是人口大省但不是人力资源强省,尤其是城镇从业人员中技能劳动者比重偏低,这是河南的现实省情。要解决河南一亿人口的就业压力问题,根本的出路在于职业教育,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河南省农民工的区域竞争力。在推进全民技能振兴工程的全面实施中,河南采取“六路并进”、“三改一抓”的措施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另外,集中利用农民工返乡的有利时机,开展“百日培训行动”,组织技工院校深入农村开展培训,根据不同农民工群体的不同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逐步构建以政府指导下县、乡、村的培训基地为点、依托企业培训为线、以校企联合的职业培训为面的农民工培训网络体系。
当前,最迫切任务的就是建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重大疾病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以及必要的社会救助制度,解决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障问题。各统筹地区要采取建立大病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的办法,重点解决农民工进城务工期间的住院医疗保障问题;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通过实施劳动合同制度,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来保证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并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职工休息休假的规定,保证农民工和其他职工同工同酬;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环境,并逐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各级政府要把长期在城市就业与生活的农民工居住问题,纳入城市住宅建设发展规划,承担起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加大对农民工的就业扶持力度,包括招工信息与工作寻找、职业培训、税收优惠、资金扶持政策等,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积极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
城乡一体化的实现,是建立在经济、文化和心理一体化的基础上的。农民工在实现城市就业的前提下,如何实现自我身份的认同,城市的认同,从而实现真正的城乡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农民工要在经济独立的前提下,重新进行社会化的重构,成为独立人格的城市人,其中,宽松的社会环境以及企业、社会的人文关怀是农民工健康社会化的保障。政府要对农民工投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帮助农民工不断更新观念,积极融入到城市生活中来。
[1]王春光.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及问题的社会学分析[J].青年探索,2010,(3).
[2][美]苏黛瑞.在中国城市中争取公民权[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9.
An Empirical Research about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Integration into City
MA Yun-xian
(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He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Zhengzhou 450002,China)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have become a new force in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and urban construction.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they are experiencing collision and fusion with the urban life,and showing the gap between ideal and reality in employment,living,emotional needs and interests protect,etc.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intensify the training of migrant workers,improve the level of social protec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migrant the community on the humane care into workers to accelerat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Integration into city;Proposal
F241.22
A
1008—4444(2012)02—0096—03
2011-11-21
2011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社会管理及服务问题研究》(2011B604);2010年度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研究》(10B19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马云献(1977—),女,河南遂平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思想政治教研部讲师,应用心理学硕士。
(责任编辑:王菊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