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教师的内在素养

2012-08-15 00:55朱清华
关键词:细心爱心生命

朱清华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北京100091)

生命教育教师的内在素养

朱清华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北京100091)

生命教育相对于传统教育而言可谓是“新新一族”,因为自1968年生命教育诞生至今也才刚过“不惑之年”。但是,在这短暂的四十余年里,生命教育的发展却如雨后春笋般迅速,从台湾、香港、澳门到大陆的辽宁、上海、湖北等地,继而漫延到全国各个省份,它恰如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国的教育事业朝着更为健康的方向前进。近几年,笔者在关于生命教育的学习与实践中发现,做为一个生命教育教师要将生命教育事业做好则必须做到“有爱心、需细心、要开心、讲耐心”,即教师需要用“爱心、细心、开心、耐心”去感化和成长着学生的生命,同时教师自己的生命也在此“四心”中得以成长。

一、生命教育教师要心怀一颗爱心,这是生命教育的前提

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门爱的艺术。教师的爱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境界。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我国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于是,抑可言,爱是获得教育成功的基本前提。而生命教育对教师的爱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爱心是成为生命教育老师必须具备的首要素养。一个生命教育教师首先要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因为热爱自己的事业是爱学生的前提,这是一个生命教育教师能否走向成功的必备条件。正如改变了世界的传奇人物——苹果创始人乔布斯所言:“成就一番伟业的唯一途径就是热爱自己的事业。”

同时,一个生命教育老师要深爱着自己所培育的学生。因为,生命教育教师只有心怀关注学生的爱心,才会擦亮自己的双眼,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自己身边的“千里马”。一个教师最大的错误莫过于对学生没有爱,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失去学生对自己的爱。而生命教育是心与心的交流,是灵魂与灵魂的碰撞,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怀。生命教育课堂可以说是展现师生生命与生活的课堂,教师在课堂中启发学生分享他们生命故事之时,教师必须敞开心扉,用爱、用自己的生命故事去影响、感染和激励学生,师生会因互相走进彼此的生命而拉近距离,形成共鸣,获得理解,达到用生命滋润生命,用生命去感动生命的效果。如生命教育专家江西师范大学郑晓江教授在给学生讲“人生曲线”问题时,面对着一群“特殊的学生”——囚犯,郑老师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人生曲线展现给他们看,分享了他自己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人生中的起起伏伏。郑老师用爱敲开了学生的心门,走进了学生的心房。这种爱的举动感动了所有的学生,从而激励了这些学生非常积极而坦诚地在大家面前呈现他们自己那辛酸与不寻常的人生曲线。

只有具备爱心的教师,才会对学生持有耐心和信心,也才会慢慢地全面地审视学生生活的全部,关注学生生命的本质,以至用生命体察到学生言行中所体现出来的善与恶、美与丑,从而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和积极的引导。只有具备爱心的教师,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生命,在付出自己爱心的同时收获学生的爱。于是,教师的关爱会激励着学生的生命在阳光的沐浴下快乐成长,而学生的敬爱也促使着教师在收获人生价值的成功中更加深爱着自己的事业。最终,学生会因这师生之爱而将生命之爱的火炬“移情”到亲人、同学、朋友以至整个社会当中去。

二、生命教育教师要内含一颗细腻的心,这是生命教育的依托

生命教育教师要做一个细心的、独具慧眼的观察者和欣赏者。在课前,教师必须细心地去挖掘生命教育课上所需要的内容,因为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成长生命,促进学生提升生命的质量、解决生命的困顿、寻找和实现生命意义的教育。所以,生命教育课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仅限于知识性的传授,它必须用心去发现学生在不同阶段所存在的不同问题,并针对不同的问题用心去寻找到适合不同学生的解决路径。同时,课前,生命教育老师可以细心地去记住自己学生的名字,这会给之后的生命教育课堂带来十分融洽的气氛。

在课堂上,生命教育教师要细心观察每个学生,关注每个不同的个体,不能忽视每位学生脸上的不同表情。“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生命体。我们所面对的学生,都是有着独立的思想和感情的生命体,这决定了我们生命教育教师不能用同一个标准,而要用多元化的眼光去看待他们。台湾“故事妈妈”黄欣雯提倡生命教育课堂上“没有错的答案,对的答案不止一个”。可见,只要符合学生生命个性的东西都是值得我们进行提倡的。同时,生命教育教师要在细心发现学生问题的同时也要去挖掘学生身上的潜能和闪光点。如2012年1月13日香港宝血会培灵小学“生命体验之旅——点亮心火”的生命教育示范课中教师就展示了一组组同学们帮助别人时的照片:有的是同学在帮助老师分发资料,有的是同学在帮忙打扫卫生,有的是同学在帮别的同学解答问题……视频的最后是很感人的一句话:你们的付出,就是“爱”!这些照片上的主角基本上都是这个班的学生。同学们在看这个短片时都非常地专注认真,有时会心一笑,甚至大声诧异老师怎么会发现他们平时助人的举止呢?于是,生命教育教师在学生身上的这种细心,会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收获许多生命之美,从而会更加热爱生命,自信地生活。

可见,一个细心的生命教育教师,不仅要认真细致地钻研生命教育的内容,而且要更加用心地去关注所面对的每一个生命,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努力地发现他们内心深处优点。这将会激发学生生命深处的潜能,开启他们封闭已久的心扉,解决他们心灵的困惑,点燃他们心中的希望,提升他们生命的价值。

三、生命教育教师要保持和传递一颗快乐之心,这是生命教育的宗旨

众所周知,在生命教育的课堂上要做到让学生开心、快乐是生命教育要达到的一个最基本的目标,其实这也是生命教育的最初宗旨。生命教育最早始于美国杰·唐纳·华特士在加州创建的“阿南达村”学校,而阿南达是梵语,意指“喜悦”。而奇妙的是,当时的阿南达社区真的努力做到了“喜悦”,并履践着自己的名字,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洋溢着喜悦的社区[1](P161)。可见,让学生获得一份喜悦,收获一份快乐是生命教育最本真的意义和最终要达到的归宿。并且,生命教育是一种以解决学生生命困顿为出发点的教育,在这种生命课堂中,学生是在学习中寻找打开生活指南的钥匙,可以十分轻松地释放自我的压力。换言之,学生在生命教育的课堂上可以通过师生生命的互动,实现生命的感动,最终达到生命共同快乐成长的目标。同时,在生命教育的课堂上学生没有分数的压力,不存在同学之间为分数而展开的激烈竞争;学生没有对回答问题时关于“错与对”的担忧。因为,生命的问题属于不同的生命个体,它没有适合所有人的标准答案,只要是对自己有效的方法就是对的,所以,生命教育是一种可以敞开心扉、收获友情的教育。

于是,这种生命教育必定要求教师也要有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情怀。有人说:“选择了教师,就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乐观主义。”而作为一名生命教育教师,更应该是个“乐天派”。试想,如果一个教育学生要懂得体验生活、追求幸福生活的老师,他自己每天都生活在苦闷与悲观之中,他的学生在他的课上怎么开心得起来。而且,教师乐观的生活态度会让教师在教学中保持创造的激情和创造的快乐,并将快乐与幸福传递给学生。笔者在香港教育学院上完公开课后曾有学生这样评价到:“谢谢老师您为我们上了一节这么有意义的课,‘挫折’本来是一个十分严肃的问题,但老师却能以这么快乐、轻松的方法来给我们讲课,真的很有意义。”可见,生命教育是一种用生命去影响生命,用生命去感动生命,用生命去成长生命的教育,教师的生命观、生活观等等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因此,生命教育的教师不仅自己要抱持一颗健康快乐的心,更要让学生在课堂中收获成长的快乐,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四、生命教育教师要持有一颗耐心,这是生命教育的后盾

生命教育是一种时间连续性很强的教育,它除了需要教师课前用心的准备,课堂中开心分享,还需要教师课后与学生进行更深的交流。因为,课堂的时间对于师生来说是极为有限的,而生命教育现在作为显性课程在很多学校开展也还存在着诸多的限制,课堂时间则更显稀缺,所以,需要生命教育教师课后对学生进行长时间的跟踪与回访。再加之,学生生命与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是私密性的,他们很多时候不太愿意在公开场合讲出自己的焦虑和问题所在,这也需要师生在课余时间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与沟通。而这必然要求教师对学生要有耐心,要能够长时间的倾听,反复的劝慰和长期的开导。如吉林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的赵丹妮博士在开展生命教育课时就让学生课后写《成长日记》,学生会将自己在课堂上的感悟、在生活中不宜向他人倾诉的烦恼都写在《成长日记》当中。赵博士则利用课余的时间去慢慢地聆听学生的心声,在及时给学生回复的同时还用更多的时间去和那些存有“生命困顿”的学生进行长时间的交流。如此这般,学生不仅会在自己的诉说中感到舒畅,在教师的开导中找到人生的答案,而且,他们会在教师耐心的精神中受到感染,教师的人格魅力会成为学生打开生命与生活问题钥匙的润滑剂。

正如国家督学、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小蔓教授所言:“但凡生命教育一定是师生生命相互敞开和走入的过程。这考验着老师人格的本真、情感交往的诚意,锤炼教师情感理解与表达的品质和能力技巧。”所以,做为一名生命教育教师,除了生命教育的专业知识之外,还必须做到以爱心为前提,用细心为依托,让开心成为宗旨,把耐心作为后盾,只有将“爱心、细心、开心、耐心”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生命教育真正关注到生命,生命教育之树才能常青。

[1]杰·唐纳·华特士.生命教育——与孩子一同迎向人生挑战[M].林莺,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细心爱心生命
细心观世界,童心写丹青(2)
细心观世界,童心写丹青(4)
细心的外公
爱心树(下)
细心观察,用心思考
为爱奔跑 爱心满满
爱心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