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合作办学中会计双语课的课堂组织与教学方法——以基础会计为例

2012-08-15 00:45宋晓文
当代经济 2012年4期

○宋晓文

(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国际合作办学中会计双语课的课堂组织与教学方法
——以基础会计为例

○宋晓文

(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国际合作办学中的会计双语课,除了要求任课教师讲课透彻形象,帮助学生克服语言和理解障碍外,还要处理中西方会计的差异问题。本文以基础会计为例,通过双语教学方式的选择,探讨了基础会计的课堂组织和教学方法。

国际合作办学 会计双语课 教学方法

一、引言

双语教学,是指同时用两种语言进行专业授课。目前各个高校所开设课程中的“双语”主要是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因此,如何让学生用英语理解专业知识至关重要,而会计双语课和其他双语课的不同或更高的难度还在于,会计学科具有技术性与社会性的双重属性,即技术性上具有共通性,但内容上存在较大的国别差异(朱洪荭等,2008)。我国的会计设置虽然不断在向国际接轨,会计准则也在变化,但是基本还保留着原苏联的模式和中国特色,在指导思想上有很大不同,很多细节如账户设置、会计处理上差异较大。而合作办学要求用西方的教材,学生在接受西方的内容之后,接触我国的各种会计考试和会计实践,对国内企业的业务处理无法适应,所以会感觉无所适从。如何处理这个问题,是所有从事国际合作办学中,会计专业老师费尽心思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同时,由于国际合作办学中的双语课程,学生事前并未学过中文专业知识,教材和考试全是英文,不利于学生的复习和理解,尤其是对英语程度较差的学生是一大挑战。因此,针对课程的不同特性,需要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与课堂组织方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学到专业知识,并能学以致用。

二、会计双语课教学方式选择

会计双语课教学方式可以分成四种(朱建华,2010):一是用英语按中国会计准则制度讲授;二是用英语按国际或英美等国家会计准则(以下简称国外会计准则)讲授;三是用汉语讲中国会计准则,用英语讲国外会计准则,即穿插式教学;四是用英语同时介绍中国和国外会计准则。采用哪种方法讲解最合适,根据个人理解,要看学习目的、教材选择和适用对象。第一种方式,常用于一般高校会计学科双语课程,学生不以出国为目的,不用和国外高校进行沟通协调,因此采用多是国内学者编著的英语教材,内容体系和国内教材基本相同,类似于会计英语,只是将国内的会计处理进行翻译,讲解时主要是以国内为主,学生重点掌握的是会计专业术语,知道国内的会计如何用英文进行处理和交流。第二种,常用于国际合作办学中会计双语课程,因学生出国的需求,需要和国外高校负责人就教材选择和内容讲解进行沟通确认,因此采用国外教材,其结构安排和会计处理均是国外体系,讲解的时候要按照国外的准则进行。第三种和第四种是在上述两种的基础上根据授课对象和具体课程进行合理安排的。如果是国内一般高校开设的会计双语课,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开设的基础会计,学生对会计还非常陌生,同时对英文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因此采用第一种方式比较合适,同时讲解国外会计无太大必要,且容易混淆知识点,加大理解难度。但如果是对稍高年级开设中级会计或审计之类的双语课程,学生已学过基础会计和其他一些专业基础课,英语四、六级考试等可能已经通过,对英文的理解有所加强,因此可以稍微增加国际的会计处理,但要以国内为主,国外为辅。如果是国际合作办学中的会计双语课,如基础会计这样的课程,可以只采取第二种方式,但因为有些同学不需出国,而且需要考会计证之类的国内证件,可以采用第四种方式,讲解国外会计处理时,同时介绍国内的做法,但需要掌握好度,因学生初学,容易混淆。如像中级会计这样的课程,针对不出国的同学,因为考研、考注会或考职称和在国内就业的需要,可以采用第三种方式,增加课时补充国内的会计处理,这时候用汉语讲解国内准则,用英文讲国外会计准则。

三、国际合作办学中基础会计的课堂组织与教学方法

基础会计是会计专业和其他管理类专业的入门课程,如果基础会计理解不了,很难再深入学好中级会计和其他会计类课程。基础会计的核心关键就是“基础”二字。因此,在讲授的过程中,一定要讲明白原理,为什么这样处理,最基本的规则是什么。国际合作办学中的基础会计课程,为满足学生出国需要,采用国外教材,讲解国外的内容和体系,同时,还要就国内的会计处理向学生进行介绍,让学生充分了解国外和国内的差异。笔者采用上述第四种教学方式,即用英语同时介绍中国和国外会计准则。当然,侧重点还在于国外会计准则的讲解和学习,国内会计准则的要求会适度介绍。很多学者关于如何处理会计双语课的问题都是大而化之的介绍,如教材选择、师资培训、教学方法多样化、考核内容变革等(刘赪,2009;刘玮玮,2010等),涉及到具体的教学方法与课堂组织的比较少。笔者以基础会计为例,根据自身经验,介绍了国际合作办学中的会计双语课是如何进行,以达到较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的。这就需要解决五个关键问题。

1、语言问题

很多学生学不好专业课,有一半的原因是语言的问题。因为涉及到英文的专业术语,学生无法像中文一样提前预习,这会造成课堂上进度较慢,需要专业老师详细讲解这一点,在会计专业尤为突出,而基础会计则更甚。学生对会计几乎无了解,英文几乎也无法预习,即使看中文教材,但中文很难与英文的术语对照起来。因此,基础会计的专业理解,几乎全靠老师的讲课。这样的话,如何能让学生克服语言问题,理解专业知识,成为基础会计老师很大的一个关键问题。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现总结出解决语言问题的几点经验。

(1)在开始讲授课程各章节内容之前,先将关键专业术语用中文标注。简单介绍这些术语的含义和在本章节的地位,让学生先对其了解并留有印象,然后在上课过程中,学生就会对这些术语有了感知,便于更快更好地理解专业内容,不影响上课进度。如在讲解会计要素时,有很多关键的会计专业术语,应在讲解部分专业知识之前,先将英文和中文对照的关键词在PPT上向学生展示,并作简单介绍,此时,学生可以做笔记,将中英文对照起来。如 Assets(资产)、Liabilities(负债)、Owner’s equity(所有者权益)、Accounts receivable(应收账款)、Accounts payable(应付账款)等。应该注意的问题是,这些关键术语不应一次过多介绍给学生,可能到几次课后才会用到,学生会记忆吃力,可以将一章分几部分安排好,然后每讲一部分前给学生一些关键词,这一部分讲完,再给一些关键词,进行下一部分讲解。

(2)讲课内容中,注重安排好中英文比例。会计双语模式可以分成三种:渗透模式,日常授课以母语为主,然后将第二语言日渐渗透到母语教学中;整合模式,教师结合日常教学活动,难度小的用英文,难度大的用中文;主体模式,教师用英语讲授前沿的会计理论知识(洪荭,2008)。基础会计一般安排在学生大二上学期,因此用整合模式更合适。在涉及到口语交流时,可以用英文进行沟通,但涉及到会计术语及主要会计重点及难点知识,一定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英文,多用中文进行解释。一般程序是,先把定义、规则或要求等用英文介绍,甚至语法的构成也要补充,然后,重点用英文详细解释。这时候,中文比例较高。当学生充分理解含义后,开始进行应用,如开展习题、案例等进行练习时,就可以用全英文进行。这样,一方面,学生可以较好地理解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也让学生锻炼了英文的理解能力,达到双语教学的目的。

2、专业问题

会计课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技术性强,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因此讲解专业知识时要多种方法并用。

(1)在介绍比较难记晦涩的会计术语时,使用学生能理解的形象语言,并要用实物辅助,帮助学生理解会计术语的含义。如介绍账户和分类账的定义时,先介绍科学严谨的定义,然后告诉学生账户和分类账的关系,类似书页与书的关系。所有的书页合在一起就构成一本书,也即企业所有的账户放在一起,也就构成了分类账。同时,将会计账薄分发给学生,让学生看到实物,就会对这些概念有具体和形象的认识,记忆更深,理解更好。

(2)在课堂上,引入小案例,让学生充分参与讨论与分析,注重启发与互动。如在讲会计的概念和原则时,其定义比较抽象,如何理解实体概念(Entity Concept,国内通常称为会计主体假设),就要引入小案例,如一个人同时开办两家企业,一家是咖啡店,一家是化妆品店,那么,从法律意义上来说,这两家店都归属你一个人,可以将业务或经营成果集合在一起,但从会计角度上来说,业务必须要分开核算,不能混合在一起。当然,你个人的财产也不能和这两家企业的任何一个相混淆。还有稳定货币计量概念(Stable-Monetary-Unit Concept,国内通常称为货币计量假设),可以用一家超市进行举例,虽然商品有很多种计量单位,如重量、体积、数量等,但只有通过货币计量才可以将各种商品加总起来。另外,货币计量还有一前提,就是忽视物价变动因素,假设币值稳定,这从英文的表达上就能看出来。类似问题,不胜枚举,都要采用这些小案例进行教学,这些案例要和学生的日常认知接近,便于理解所学内容。

(3)在课堂组织上,可以做如下安排。教学前五分钟,回顾上次课的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中进行提问,随堂多做练习。最后,留有五分钟复习本次课的主要内容,课下留作业,并及时批改讲评。同时,根据学生掌握情况,强调解释疑难点,下次课再次回顾。通过每次课的这样安排,不断循环往复,学生就能区分混淆点,计牢关键点。

(4)习题安排。合理恰当及时的习题,会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专业知识。国外的教材课后习题很丰富,考察同样的知识点,会从多个角度出发,有选择、判断、解答、案例讨论等。这时候,选择合适的习题,就可以检查学生掌握情况,使学生更有应用感。

3、中西方会计差异问题

在向学生讲解国外会计知识的同时,向学生介绍国内的情况,让学生对比记忆,这样学生在学会西方会计处理的同时,了解国内的会计处理,方便学生参与国内的考试和企业实践,从事国内企业工作。

(1)课程内容差异。如讲到会计账户时,西方没有会计科目,所以设置比较灵活,但国内财政部统一颁布的有会计科目,因此企业比较统一,各有优缺点。西方的会计设置账户名称比较自由,具有灵活性,但企业间同样的事项所记账户名称不同,不利于对比分析。国内的固定,灵活性受限,但企业间记账口径高度统一,便于理解和比较。这样向学生讲解后,学生就会较好地理解国内外的处理差异。

(2)实务中账表的差异。除了理论教学外,还安排有十个课时的课内模拟实验,让学生充分掌握会计的整个循环,了解中西方会计实务差异。要求学生从分析业务开始,进行记账、过账、调账、编制报表、结账,完成会计循环,最后要求学生上交各种账页、报表,让学生知道实际是如何操作的。其中的业务采用国外的英文实验材料,具体账表采用国内的方式,如记录业务国外用普通日记账,国内的却是记账凭证,国外的普通日记账和我国的记账凭证在格式上差别较大。在进行实验时,采用我国国内凭证,并分别说明各自的登记要求。这样,一个流程下来,一方面用英文材料,学生可以进一步掌握西方的会计处理与整个循环体系,知道报表是如何完成的;另外一方面,用中国的账表格式,让学生知道中国实务账页的样子,可以解决好中西方的实务差异,加深学生印象。

4、专业拓展问题

结合专业,向学生引深会计前沿问题。如讲到资产确认时,强调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在将来为企业带来利益,且能可靠计量时,才能确认为企业资产。这就涉及到目前探讨的一个热点,就是人力资源是否能够资产化。人力资源可以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但因为人力资源所有权归属于个人,且具有流动性,因此不能简单来说为企业拥有或控制,而且很难用货币进行计量,所以从现有的资产定义上,不能确定为企业资产,需要改变目前的会计要素或会计等式,对人力资源相关问题展开探讨。这样可以推荐学生阅读前沿性的论文,如吴泷(2005,2010)、黄晓波(2007)、朱炎(2010)等的论文。

5、与学生沟通问题

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将会计的知识用双语讲解,而且是入门知识,学生会存在很多理解上的困难,因此除了上课时间的讲授处,还存在与学生交流与沟通问题。这个交流可以有很多方式,因上课时间有限,课下沟通就更重要。可以用E-MAIL、电话、面谈、精品课程网上留言互动等沟通。这样,能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学生和老师会更加贴近,学生学习兴趣会更高,能够更好地学好课程知识。

[1]洪荭、曾扶群、张珊珊:完善本科会计专业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理工高教研究,2008(8).

[2]朱建华:国际化视角下会计教育的双语教学探讨.会计之友,2010(4).

[3]刘赪:财会类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9).

[4]刘玮玮:关于会计双语教学的若干思考.会计之友,2010(2).

[5]吴泷:人力资源会计研究与应用之再思考.会计研究,2005(10).

[6]吴泷:对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困境与出路的思考.会计研究,2010(1).

[7]黄晓波:基于广义资本的财务报告.会计研究,2007(10).

[8]朱焱:人力资本财务控制:理论逻辑与分析框架.会计研究,2010(1).

(责任编辑:林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