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恒彦
(孝感学院政法学院 湖北 孝感 432000)
发展县域经济助力中部崛起
○王恒彦
(孝感学院政法学院 湖北 孝感 432000)
中部崛起是实现我国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但目前的战略思维和实践都过于重视以中心极城市为核心的龙头带动发展,而对县域的基础性作用多有忽视。鉴于此,本文提出了以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助力中部崛起的思路,以期更好实现中部地区的现代化。
中部崛起 中部地区 县域 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由于其固有的自然优势和国家优先发展的战略倾斜,经济取得了迅速发展,拉大了与内陆地区的发展差距。为平衡地区差异,自上世纪末起,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历来经济基础薄弱的西部地区在政策扶持下实现了快速发展,而东北也在国家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下逐渐复苏。到2004年,我国传统的东、中、西部三大经济板块中,东部以其多方面的优势继续引领国民经济发展,而西部地区则奋力追赶,势头迅猛。相比之下,本来拥有多重资源、地理和人力资本优势的中部地区则发展滞缓,在东西部夹击中形成“塌陷”之势。有鉴于此,2004年3月“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提出:中部地区应找准定位,实现中部崛起。中部地区发展战略由此进入决策层视野,在整个国家经济战略上开始寻求自己的定位。2006年4月15日,中部崛起的纲领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0号)正式出台。2009年9月23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中部地区是指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山西6省,它们地域相连,纵贯中部,东承西接,发展水平大致相当。自中部崛起战略提出以后,中部省份曾经出现过争做龙头,画地为牢,各自为战的情形。学术界对中部崛起也进行了很多学术思考,并依据现实提出了几种战略对策(张培刚,1992—2001;宋立,2005;储祥好,2006;解维领,2007;王世红,2010)。本文认为,中部地区的崛起必须在区域宏观思考的同时,把发展的着眼点集中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上。
“郡县治,天下安”,县域治理在我国一直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优先发展的沿海开放时期,还是后发继起的西部大开发、东北攻坚阶段,中西部的县域一方面以其广阔的腹地定位为其他优先区域和众多项目提供支持,大量的资金、资源和劳动力被转移走;另一方面,因自身区位、体制制度等因素的制约,在发展上步履维艰,大多数县份都是“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目前,关于中部崛起的讨论和实践大都倾向于依托中部几个条件相对优越的区域中心极,以龙头腾飞带动区域整体发展。这一战略虽然有利于我国产业内移、中部工业化升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发展,但也虹吸了中部地区广大县镇及农村自然资源,造成乡村日益凋敝,阻碍了中部的崛起。另外,新农村建设和民生建设,也只有落实到县域下的乡镇和广大农村才能真正实现普遍的小康社会。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夯实发展基础,是中部崛起的一个重要助力。
当前,中部地区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有:二元结构十分突出,工业基础普遍薄弱,传统农业比重较大,工农业发展脱节严重,彼此未能协调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依赖于自然资源的输出,与东部地区形成要素输出和本地凋敝的矛盾;社会公共事业发展滞后,交通、医疗、养老社保等民生事业改革普遍进展缓慢;观念落后,发展思路、经济增长方式和人口素质都不足以促进现代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金融、财政、人事乃至于转移支付也形成了一定制度约束。鉴于有如此之多不利因素的制约,中部地区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应以开放姿态,融合既有先进经验,走出依托本地特色的复合型发展之路。
发展县域经济,夯实发展基础,必须正视中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不利条件,以开放的视野,超前的思维寻求切合地区实际的发展策略才能真正助力中部崛起,赢得发展机遇,共享改革成果。
中部6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主产区,是国家商品粮基地,但长期以来,中部区域的农业大而不强,农民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严重不足。同时,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年青人和专业技术人员都在比较利益的驱使下离开家乡,外出打拼,人才流失严重。中部地区农村呈现劳动力老化、乡村社会凋敝的不利局面。因此,实现中部崛起必须以县域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和前提,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壮大农村实力。第一,培养一批建设现代农村所需要的新型农民、技术人员和基层政治家,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把农村建设成环境优美、文化品位较高的现代社区,充分发挥新型农民、农业技术人员和基层新型官员的作用,提高农村的吸引力和经济实力;第二,立足本地,开发一村一品,充分挖掘本地农村劳动力潜力,尽快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第三,培育现代龙头农业企业,建立企业与农民的利益共享机制,增强农民的市场应变能力;第四,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社,提高农民基于经济互惠的合作水平,提高农民的市场地位;第五,推动农业创新,运用政策倾斜和投资杠杆,发展高科技现代农业;第六,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以便更好地服务农村和农民。
目前,沿海地区的工业化已经基本完成,内地成为中国下一步工业化的重点区域。截至2012年2月底,在实现产业转移和内陆承接战略中,国家先后设立了皖江城市带、桂东、重庆沿江、湘南、荆州等五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其中有三个设在中部地区,充分显示了中部地区在产业转移承接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因此,示范区内的县域必须依靠自身的努力,依托示范区对周边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抓住产业转移承接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本地特色,推动本地要素的积聚和产业升级转化,培植立足本地而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金融在促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灵活有效的金融投融资环境对产业发展、私人创业和企业经营都极为关键。目前,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地区经济结构上的二元性在金融结构上也反映了出来,中央银行控制的、有组织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会以低利率为现代产业部门和出口部门提供资金;而民间无组织的、中央银行不能控制的、有高利贷剥削的资金市场则为被排斥在有组织金融市场之外的小农场主、农户、小企业主、小商人提供资金(张培刚,2001)。这种金融二元性结构在我国也是长期存在的,并对经济发展构成了极大的障碍。部分温州中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遭遇倒闭,以及大量民间游资对各种市场的冲击都是具有深刻教训的现实案例,广受关注的吴英集资案更是其集中表现。针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浅化”或“金融压制”现象,麦金农(1988)和肖(1988)提出应以“金融自由化”实现“金融深化”。迈因特(1984)也提出以金融自由化实现金融市场的整合,这都说明了金融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只有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创新金融体制监管机制才能充分发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祁斌,2012)。中部县域经济发展中,很多中小农户、有创业热情的企业家以及具有很好发展前景的中小微企业往往都需要金融机构的资金扶持,如何发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润滑剂作用,助推中部崛起,是金融部门推进自身体制创新和发展现代金融的重要切入点。因此,实现中部崛起就必须改革金融体制,推进金融创新,让金融服务于农业产业化,助力发展中小微型企业。
中部6省目前已形成了长株潭城市群、武汉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皖江城市带、太原城市圈和鄱阳湖城市圈等6大城市圈。这些城市群集中了大批的高校和现代研究机构,拥有大批高素质的现代人才,掌握着经济发展的现代技术和现代理念,是本地实现崛起的重要依靠力量。但这些城市群又普遍存在要素积聚能力不强,创新能力不足,资源使用效率不高,城市间经济联系不够紧密,城市管理水平落后等诸多问题。鉴于此,为深化城镇化发展,县域既要依托所在区域城市群的经济、技术、文化和人才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寻找助力,又要立足本地,找准自身特色优势。各县域在接受辐射和积极融合中要以中心城市为纽带,积极促进县域城镇化发展,充分利用中心城市在引领乡村建设和农业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把自身发展成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文明的中心区。同时,在中部地区的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发展生态经济。中部农村既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地带,更是我国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只有良好优质的生态环境才能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在中部农业发展和工业化过程中,生态环境已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中部的县域发展必须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既要积极发展城镇化,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又要保护和利用好本地的生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
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往往表现为管理模式、治理理念和政府职能等多方面的落后。因此,要实现县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以中部崛起为契机,更新发展理念,转变政府职能,以制度创新打破行政经济模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行政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形成经济演进的内生式自我良性循环。
[1]储祥好:对外开放与中部崛起——析我国中部地区对外开放现状与中部崛起战略[J].国际贸易,2006(10).
[2]宋立:关于“中部崛起”战略模式选择的思考[N].中国经济时报,2005-06-03.
[3]解维领:“中部崛起”的战略优势和战略选择[J].理论建设,2007(1).
[4]王世红:略论中部崛起的十大战略[J].技术与市场,2010,17(10).
[5]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
[6]罗纳德·I·麦金农著,卢骢译: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7]爱德华·S·肖著,邵伏军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8]H·迈因特著,吴荣义译:发展中国家经济学[M].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编印,1984.
[9]祁斌: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造就中国苹果和乔布斯[N].人民日报,2012-02-27.
(责任编辑:张琼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