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永图等专家谈突变的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企业国际化

2012-08-15 00:47:57乔宗淮,李进军,龙永图
对外经贸 2012年5期
关键词:国际化企业发展

由中贸国际商务交流中心主办,北京外国问题研究会和国际商报社协办,艾哲斯(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承办,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五粮液集团等单位共同支持的“2012 外交官经济论坛”于2 月8 日在京举行,论坛的主题是“突变的世界经济与中国企业国际化”。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中国企业如何抓住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在实施走出去战略中,怎样规避风险,树立自己的品牌和形象等,都需要有新的战略思考。这次论坛是我国外交官、专家学者及企业家之间进行交流互动的新尝试,是探讨中国企业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新平台。现将论坛的部分发言摘登如下(根据速记稿整理,未经本人审阅),供读者参阅。

发挥自身优势 走惠及世界的道路

乔宗淮

(国务院参事,外交部原副部长)

中国入世十年的发展经验也证明,中国企业只有积极走出去努力适应开放型经济发展要求,才能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经济才会拥有更强大的发展驱动力,才能更好地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如何才能让我们的企业在海外走得更顺,走得更远,走得更好呢?参照国际经验和我们以往的实践,应该加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协调,使我们的外交资源在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外交工作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服务发展,促进发展,推动企业走出去,更加有效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全面建设小康服务。中国外交工作多年来一直高度重视走出去战略,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当今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日益频密,彼此间的经济利益纽带紧密交织,经济外交以其独特的角度推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相互了解、沟通合作与互利共赢,成为当下各国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

企业国际化需要统筹稳健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世界经济增长放缓,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明两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3% 和3.9%,均低于2011 年的5.1%。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经济竞争日益激烈,各类风险明显增多,发达经济体复苏步骤不同,政策取向不一,新兴经济体财政和货币政策空间相对较大。在同时受到经济减速和通货膨胀夹击,世界经济形势总体复杂的情况下,要保持中国经济发展稳中求进,就要充分认识国际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实施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做好充分准备,积极参与到全球范围内的国际竞争中去。

回顾过去,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就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产物,它的形成和发展有其客观的必然性,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大大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当然经济全球化也存在着弊端,带来了一定的风险,尽管如此,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建立大市场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满足广大人民的物质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是我们制定走出去战略的前提。相信凭借中国经济和企业的优越性,我们的企业一定能够在今后发挥出自身的长处和优势,走出一条惠及世界的道路。

李进军

(中联部副部长)

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尤其是进入21 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的深入发展,国际间贸易与合作发展频繁,信息技术不断革新,给全球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企业国际化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中国改革开放30 多年来,尤其是入世十年以来,经济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一大批中国企业借助国内经济发展的良好态势,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开始站稳脚跟。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面临着诸多挑战,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及蔓延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遇到了新世纪以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面对新的形势、更为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需要科学统筹、稳健推进。当前,衡量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标准,已远远超出以物化为衡量标准的硬实力范畴,越来越多倾向于企业的组织运行模式、价值理念、品牌信誉、社会公信度和企业文化等软实力因素。

中国企业国际化需要充分融入中国的民族文化元素,在党中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战略部署下,应当继续坚持国际视野,遵循国际质量标准和规则,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国民族品牌,同时也要充分熟悉对象国中可能影响企业发展的政治、法律、税收、社会、文化等多重因素,科学谋划全球经营战略,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当前中国企业国际化是一个综合性的重大时代课题,不仅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战略规划部署,更需要会聚国内外社会的各方智慧和力量,特别是需要得到比较了解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环境的外交官这个特殊群体的大力支持。

企业自身要做好 项目要选好

龙永图

(博鳌亚洲论坛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原外经贸部副部长)

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有两种主要的形式:一种形式是在本土实施国际化的战略。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入世十年以来,中国市场已成为全球市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很多好的企业,已成为全球产业链和全球产业网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很多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实际上是在本土实施的,在本土依靠国际资金、技术、人才,依靠国际上大的产业链提供产品和服务,大的制造商提供零部件、原材料实施国际化。这是中国企业实施国际化战略一种主要形式,这种形式很重要。而且由于中国很多企业还没有走出去,对大部分企业来讲,中国企业国际化的主要形式可能还是在本土实施国际化战略,也就是在本土和国际上最好的企业进行竞争合作。

第二种形式就是“走出去”。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国外和国际上的企业进行合作,实施国际化战略。中国企业如果要走出去,首先要在国内练好兵。如果企业在国内有非常强大的国际竞争能力,走出去后,胜算就很大了,失败的概率就会小很多。

对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的建议:

第一,利用本土大市场,练好内功,做好准备,加强国际竞争能力

一个企业哪怕在遥远的贵州一个山沟里面,如果产品完全是按照国际标准来生产的,如果生产流程是按照国际规则进行的,他生产的产品已经能够向沃尔马这样全球大的采购商提供,他已经成为国际化企业了。所以,如果企业在国内国际化路上走得很好,这对于企业走出去是最好的准备。

所以,中国的企业,如果首先在国内实施国际化的战略,一是向国际供应商提供服务和零部件,二是在生产过程中按照国际标准来做,如果具备了这两个重要的条件,这个企业就已经是国际化企业了。在走出去的时候,只不过是换一个地方,换一个竞争环境,其难度就会大大减少。

所以,对中国国内企业要走出去的第一条建议,就是利用本土的资源,利用本土的市场,在本土利用国际上的资源来实施国际化战略,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最好的战前练兵。

第二,应该有非常明确的目的

企业走出去不能像搞运动,不能说政府号召走出去我们就走出去,或者是现在欧债危机出现很多商机,我们就走出去。走出去要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的,就是为什么要走出去?走出去一是为了取得比较稀缺的资源,特别是一些战略资源,比如石油、铁矿石、木材及其他一些重要的资源,特别是战略资源;二是为了开拓国际市场,中国本身市场很大,但是有些产品产能过剩,在这种情况下要扩大国际市场;三是取得国外的技术,取得国外的人才,取得国外的市场。

有些同志问,哪些地区是高风险地区,哪些项目是高风险项目?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如果一个项目准备得好,特别是把当地的法律、商务环境、文化环境都研究好了,这个项目就可能在高风险地区变成一个低风险项目。但是,如果准备不好,对项目研究不透,那么可能在一个非常低风险的地区,在很多中国企业已经成功的地区这个项目也会失败。所以,核心的问题还是那个企业本身的那个项目是不是一个好的项目,走出去目的是不是非常明确,不能盲目地走出去。

这些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付出了很昂贵的学费。我们不应该再继续付这些学费,不能够做无畏的牺牲。

第三,要提升自身的能力

离开了中国的土地,在一片不熟悉的地理、外交、政治、商业和文化环境里面进行投资要培养以下几方面能力:

第一,学习的能力。到一个新的地方,必须学习,必须善于学习,必须研究好当地的法律法规、风俗习惯、工会和其他一些组织运作的模式。通过充分的学习,了解对方的一切,才可能知己知彼,做好项目,使项目成功。

第二,适应的能力。我们要走出去,不是说要去改变当地的环境,而是怎么样适应当地的环境。像大自然讲的适者生存,不可能改变当地的政治环境,不可能改变当地的商业文化,只能适应当地的商业文化和当地的政治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成功。适应当地环境的能力非常重要。

第三,整合资源的能力。就是怎样和做这个产业的上下游建立非常好的互动合作关系,与当地的协会和其他同行做很好的互动合作?怎么样整合整个产业链的各种资源,来使你的企业取得成功?在全球化的形势之下,一个企业拥有多少自己的资源当然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它有多大的能力来整合其他的资源。换句话说,整合资源的能力比自己拥有多少资源更为重要。所以,我们的企业走出去在面临一个新的竞争环境时,要强化自己整合资源的能力。

总之,如果我们的企业很好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提高自己适应能力,提高自己整合资源能力,我们企业很可能会成为当地企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的企业走出去以后,如果在美国,或者在欧洲国家,或者在非洲国家注册以后,实际上就变成了美国企业,变成了欧洲企业,变成非洲企业,变成当地的企业公民。这样一种思想的转换,就使得我们的中国企业能够在走出去以后,不要老想着自己还是一个中国企业,应该成为当地的一个企业,这种企业才可能成功,才可能成为整个国外商业环境当中的一个能够适应的组成部分。

现在,媒体宣传中国企业走出去以后,好像形势非常险恶,不管是政治环境、商业环境、安全环境都很不好。我觉得应该看到有一些问题,但是从总体来讲,不管美国也好,欧洲也好,更不要讲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好,总体来讲还是欢迎中国的企业走出去的,还是欢迎中国的企业投资建厂,成为他们整个企业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为他创造岗位,实际上是借钱给他生产。所以,个别国家及当地的社区不欢迎中国企业是极少数的情况。

从整体上来讲,中国企业在全世界还是受欢迎的。因为这次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和在全球影响力已经很大,中国作为一个强大国家的形象,正在被大家所接受。这样就使得中国企业走出去整体的国际范围、国际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这是基本的情况。不能因为某些中国企业在美国投资一个项目,被美国的有关部门否决了,以国家安全或者其他理由否决了,就感到好像美国不欢迎中国企业去。实际上,即便是美国,也是欢迎中国企业的。因为现在美国的就业问题很大,而且他也希望重振制造业。因此,他对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包括中国的制造业走出去,还是欢迎的。欧洲也是这样。

不要把美国对我们中国企业投资的某些障碍政治化,或者把它普遍化。我看过一个材料,美国接受的100个项目当中,大概只有3%的项目需要进行国家安全的审查,而经过国家安全审查以后,只有3%的项目被否决。所以,总体上来讲,这个比例是很低的。我和美国的一个高级外交官谈过,美国到底对中国企业欢不欢迎?他说当然是欢迎的。我问他:为什么会产生对中国企业的政治化倾向呢?他说,美国的这些国家安全审查也好,其他的一些审查也好,也不是针对中国的,其他国家也是这样。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大举投资美国的时候,美国对于日本的投资也是非常排斥的,老百姓也有很多的误解。那么经过这几十年,大家看到日本的投资也好,外国的投资也好,给美国确实带来大量的机会。

虽然我们国家在其他国家受到一些政治化的因素影响,但我们不要以政治化来对政治化,我们要以非政治化来应对国外的政治化,尽量把我们中国的投资看成是一个商业行为,而不是一个政治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得我们的投资不陷入到一种大家一谈海外投资马上就觉得很恐慌,就会受到排斥。其他的一些风险,包括商业风险也好,包括人身风险也好,我觉得总体来讲还是少数,不要因为最近南苏丹劫持了中国工人,就觉得中国投资在整个非洲的安全形势就很差。

总体来讲,国外确实会有政治风险、商业风险和人身风险,但是只要我们做好准备,是可以克服这些风险的。而且目前不要夸大这个风险。当然,一旦出现风险,我们要一个一个地解决,一旦出现对于我们中国企业的某些投资政治化的倾向,必须在国家层面给予坚决的、合理的交涉,但是不要夸大。这样的话,才能够使得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国际环境越来越好。如果我们的媒体每天都在宣传我们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各种风险,一个是使得我们中国的企业家却步不前,影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能在全世界掀起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逆反心理,这对我们来讲是不利的。

核心的问题是我们的企业一定要自己做好,我们的企业一定要把项目选好,这才是硬道理。只要我们的企业自己的市场化做得很好,自己完全是按照市场的经营规律来做,自己生产的产品是按照国际的质量标准、安全标准、环保标准、劳工标准来做的,我们自己很硬,就不怕风险。所以风险的问题,最终还是决定我们企业的市场化程度,还是我们企业遵守国际规则的能力和意愿。如果把这些问题处理好了,中国企业走出去具有很广阔的前景。

企业走出去面临着较好的发展机遇

孙永福

(商务部欧洲司司长)

近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合作取得一定的进展,截至2010 年底,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超过了3100 亿美元,2011 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到600 亿美元,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涉及的领域主要包括租赁、商务服务、金融业、采矿业,中国对外投资到170 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在周边地区,大概70%左右在亚洲国家和相关地区。

目前,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合作发展势头很猛,但还处于起步阶段。我国企业走出去时间比较短,缺乏经验,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向外国企业学习。中国的对外投资也受到了各方的关注,评价不一。因此,中国需要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些。与此同时,我们希望外国的政府、企业也能够正视中国的发展,避免双方因为理解上的一些差异阻碍双方之间的合作。

中国企业开展对外投资面临着比较好的发展机遇。

首先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国际环境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比较有利。虽然企业国际化也面临着风险和挑战,但是经济全球化的大势不可逆转,新的跨国投资、跨国并购、技术合作和产业链转移的势头正在上升,各国对外来投资给予厚望,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欧洲国家欢迎中国的投资,特别是对身陷危机的欧洲国家进行投资。

其次,中国综合力量增强,对外投资保障机制不断完善,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机制保障。中国已经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签订了130 个双边投资保护协定,有96 个避免双重征税的协定和10 个自贸区的协定,建立了双边经贸联委会投资合作促进等机制,这些机制和法律法规帮助中国企业解决投资方面的障碍,推动投资的便利化,也为维护中国企业的利益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2008 年,商务部建成对外投资合作信息服务系统,集业务管理、数据查询、运行监控、信息发布为一体,为希望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便捷服务。商务部还定期发布对外投资国别产业的导向目录以及国别投资报告,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帮助。

第三,中国企业实力不断壮大,积极对外投资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近几年,这种趋势非常明显。当然,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也要遵守国际规则。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从走出去的企业分布来看,有国有控股的大企业,也有华为、吉利、三一重工等非国有企业,都具备相当实力,并且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得非常活跃。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2010 年,境外中资企业为东道国提供了超过78 万个就业岗位,当地纳税达到117 亿美元。

对外投资促进了中国的发展,同时也为东道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十二五”期间我们也将按照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继续努力加快实施走出去的步伐,鼓励有实力的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加大对外投资的力度。

今后,商务部还将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加强服务:

一是抓促进。国家在财税和信贷、保险以及外汇使用等方面,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信用、保险公司为企业提供信用保险和对外投资保险服务,也取消了境外投资外汇风险审查和汇回利润保障金制度,允许境内企业以自由外汇或者购汇进行境外投资,同时开展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和境外直接投资的结算试点工作,已经进行不少这样的试点。商务部还将会同国家有关部门,包括工商联,进一步加大培训的力度,使得企业在走出去之前有一定的准备,避免投资方面的失误。

二是抓管理。2008 年,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正式颁布实施,这是我国走出去领域的第一部行政法规,为加强规范管理提供了相关的法律依据。此外,商务部还会同有关部门起草并且上报国务院对外劳务合作的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稳步推进对外劳务合作。

三是抓规划统筹的管理。为发挥规划统筹的引领作用,商务部已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对外投资合作“十二五”发展规划,从重点国别、重点产业、国内区域发展的角度进行规划布局,为企业对外合作发挥导向性的作用,避免走出去的盲目性。

四是抓安全保障。目前风险控制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我们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构建涵盖基础信息采集、风险预警发布、日常应急检查等相关环节安全权益保护体系。风险管理制度要进一步健全,流程要进一步清晰化,职能部门要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风险管理的中介部门也要服务到位,帮助企业有效预防风险,降低风险管理的成本。还要增加保险公司的一些险种,企业的风险意识也要不断的加强。我们还推动开发了境外中资企业机构和人员境外伤害以及附加医疗救援保险,将高风险国家都纳入承保地区。

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必然的选择

华黎明

(中国原驻荷兰大使)

从“十五”计划开始,走出去成为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中的一个重要举措。中国从一个资本净流入大国正在迅速转变成为一个资本输出大国,中国企业从以往被收购的角色逐渐变成资产的收购者。中国商务部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目前已经在全球177 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投资企业近13000 家,对外投资累计达到2457 亿美元,2010 年上半年中国作为收购方的并购交易额排在美国之后,居全球第二位。

中国正在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资本输出国。另一方面,中国对外投资中也出现了重大亏损,需要我们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调整。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风险主要来自自身的原因,即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能力普遍不足,国际化人才短缺,企业的经营层对国外的法律环境、经营环境往往不熟悉。现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目标国往往是社会风险、政治风险很大的地区。

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必然的选择,风险再大也要坚定地前行,但是必须头脑清醒,战略明确,知己知彼,对自身的优劣和国内国际大环境有清醒的认识。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前景虽然广阔,但是荆棘密布,存在社会政治、货币汇率、自然灾害、企业投资决策以及经营管理等诸多风险。

中国企业走出去还必须面对以下三个重要因素:

1. 文化的整合。有关数据表明,世界成功并购只占并购总数的1/4,跨国并购成功比例更低,并购成功与否取决于公司整合是否成功,有一半并购失败是由于整合的失败,而文化整合是所有并购和整合操作中最困难的。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垄断行业的央企,由于其生长的独特环境造就了独特的央企文化,走出去成功实现并购的就更加不容易。大部分央企存在这样的心理,就是依靠中国政府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合同的问题是可以通过双方政府来进行调整的,不合理的规定是可以得到更改的,甚至在需要的情况下中国政府会出面兜底。带着这种在国内经营环境中成长的文化心理走出去,水土不服是必然的。当然这也不仅仅是企业本身的问题,政府的一些惯性思维和行为也助长了这种独特文化。文化的融合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但首先要有融合的意识,要逐步改掉一些长期非市场经济环境中形成的思维定式,否则文化融合始终会是我们走出去的一道高高的门槛。

2. 尊重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律。走出去是企业走出去,而不是政府走出去,更不是国家走出去,这也许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许多国有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主观与客观常常是背离,常常把可行性报告变成是可批性的报告,常常在公司能力不具备、对合同不完全了解、可行性分析不到位的情况下,做出巨额投资的决定。规模大、发展周期长的企业董事会在选择经理人时一般非常注重其年龄和企业发展周期的配合,比如美国通用电气公司,一个成功的经验就是要求一把手要能领导企业20 年,至少领导企业完成一个周期的发展。中国的央企都是特大的企业,领导人的任期更多是政府的行政周期,而不是市场经济的企业周期。要减少走出去的风险,提高对外投资的成功率,首先要尊重企业自身的发展规律,政府监督和管制是需要的,但不是第一位的,第一位的是培育和激励企业家精神。

3. 融入深刻变化的世界格局。任何一国的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一部分,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立于全球经济而获得快速和持续的发展。中国的30 多年的发展就是改革开放融入世界发展的成功案例。中国经济转型和后发优势使中国从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和国际优秀公司的经验中获益良多。中国进一步发展更多要靠自主创新,而非靠转型初期的模仿,制度创新对任何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都是艰难痛苦和长期的。中国企业走出去,不仅应该是中国得益,也应该让世界得益,只有让所有人得益的项目才是风险最小的项目。一个国家,一个企业,不论多强大,都必须谋求合作多赢,必须有所畏惧,有所节制,才能走得长远。

走出去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朱中玉

(五粮液集团副总经理)

实现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既是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和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

五粮液集团从20 世纪90 年代起就开始出征海外,如今已经成为中国白酒品牌国际化的一面旗帜,尤其是近些年来该集团加快实施国际化战略的步伐。一方面通过在海外持续开展各种形式的品牌推广活动,以及通过参与国际交流活动和行业展会等形式,迅速提高品牌认知度,争取更多的出口商机;另一方面改变单纯依靠出口贸易的销售思路,加大渠道的整合和开拓力度,注重通过开设海外旗舰店,寻找战略合作伙伴等形式,迅速构建海外销售网络体系。

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不仅仅是由简单的贸易数字构成,而是要融入社会文化等诸多非经济元素,如企业海外投资的政策环境、法律援助、消费文化特征、企业民族文化传承、全球责任担当、金融风险的规避、政治外交影响等等,这些都应成为企业走出去需要考量的因素。此外,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与发达国家、一流企业的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中国民族企业和自主品牌的国际化步伐才刚刚开始,任重道远。

有国家的推动和组织,中国企业将在国际化道路上越走越顺,越走越快。我们希望把提高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上升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和方向。国家有关部门通盘考虑,科学谋划,进行相关战略和路径的设计,避免企业单打独斗。希望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等部门积极制定有关政策,不断给予政治、法律、市场预测的保障,为中国企业国际化提供坚实的国家后盾和政策动力。同时,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提高,需要加强打造传承中国文化元素的民族企业和自主品牌,增强企业软实力。品牌是企业宝贵的无形资产,更是企业发展的重要软实力的象征。在国际化进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价值符号作用,打造具有中国元素的世界级品牌,是中国企业国际化重要任务。

中国企业国际化程度提高,还需要各方智力支持,外交官经济论坛恰恰为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提供了一个外交官、经济学家、企业家、专家学者等多方智力交流的互动平台。尤其是外交官历来都是中国走出去战略实施的重要推动力量,外交官身上积累了丰富经验和资源,在促进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外交官群体是中国企业全球战略发展最可信赖的国家精英群体之一。

企业海外发展是和平发展的努力

董漫远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

一、中国企业海外发展是中国和平发展的努力

1. 中国已经牢牢地与世界结成命运共同体。中国发展,世界受益;中国贫穷,世界倒霉。而中国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把中国人民的生存与发展利益同全人类共同利益和谐统一起来,不但要通过改革开放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还要通过企业海外发展拉动世界经济,为全人类造福。中国是一个对世界负责任的国家,包括对本国人民负责,也包括对世界人民负责。

2.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一员。中国与世界结成了命运共同体,其基础首先是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结成了命运共同体,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历史遭遇相同,面临的发展任务相同,所处的发展阶段相同,中国穷,广大发展中国家也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价值追求一向倡导穷帮穷。

中国企业的海外发展方向主要是面向广大发展中国家,致力于穷帮穷。这也是中国企业为什么能在一些发展中国家落地生根的原因。中国希望穷人穷国尽快脱贫,永远不再受穷,同时也希望富人富国能够帮助穷人穷国,改善贫穷境遇。中国一直呼吁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建,以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

3. 中国企业在海外发展旨在催生比较优势。提高发展效率,与各国实现互利共赢的共同发展,侧重点是让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与中国共享发展机遇,这样做的主要依据是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欢迎各国开拓,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愿通过国际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与各国实现资源置换。

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特点、效果和面临的问题

1. 现状。中国目前有1 万多家企业,在世界130 多个国家开展行业活动,管理人员和技术工人总数约200万,其中国有大型企业海外人员约80 万,设计项目工程近千项,主要涵盖铁路、公路、大型地标性建筑,港口、医院、学校、清真寺、电站、居民住宅楼等,项目合同金额约2000 亿美元。

2. 特点。国企与私企同时参与海外发展,国企投资大项目和并购;私企投资于旅游、餐饮、旅店、商品零售等行业,经营策略灵活务实,能迅速适应艰苦环境和条件。国企诚实守信,绝大多数私企同样诚实守信;国企多选择市场空间较大的国家开展业务,私企和个体商户几乎走遍世界,并艰苦创业。

3. 效果。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主要是通过雇佣当地民众加盟企业项目开发,以及向当地企业大量采购原材料,带动相关国家的经济发展。明显改善了一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如苏丹、安哥拉、刚果金、埃塞俄比亚、缅甸、巴基斯坦、尼泊尔、土耳其、沙特、阿联酋等国;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为当地人民办好事,如中国在中东和非洲的企业为当地无偿建设大量社区道路,改善城市污水排放系统,铺设洁净水饮用管线,建设学校幼儿园,建设医院、社区诊所,受到当地人民的称赞,减少了当地人民生活消费成本,中国企业的产品如服装、家电等价格便宜,深受当地人民欢迎。

4. 问题

(1)一些西方媒体和智库散布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中国自私论、新殖民主义说等,毒化了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环境,使一些国家的政府部门对中国企业在当地发展层层设限。

(2)一些西方国家的主要媒体挑拨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使这些国家对于中国企业开展经贸往来和经济合作充满戒心。如挑拨中非关系和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就收到一定成效。

(3)一些中国企业不认真学习和研究驻在国法律宗教文化传统,造成经营局面难以打开,甚至出现企业巨额亏损。一些发展中国家法制不健全,政策多变,潜规则很多,千方百计索贿,增加中国企业运行成本,使企业经营难以为继。

(4)一些中国个体工商户文化文明素质较低,与当地民众产生矛盾,并造成不好影响。如少数个体工商户做生意不诚实,影响了中国人形象,也影响了他们自己的生意。

企业国际化需要解决策略与路径选择

梅新育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着眼于未来,需要推进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需要把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纳入国际化进程。如果不能够进行国际化布局,那么20 年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率就会掉下来,我们的企业在全球产业同行当中所占地位会大幅度下跌。

企业国际化需要解决策略与路径选择的问题。在中国占优势的制造业领域,最稳妥可行的跨国经营发展路径应当是先出口,再投资;在投资当中应当先做绿地投资,积累经验再进行跨国并购。最近几年中国对外投资的热潮里面,有太多的中国企业,它的热情过度高涨了,甚至连出口都没有,就想一步登天;做非常巨额的跨国并购的交易就不可能成功。

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与贸易的区位分布不同。发达国家是我们的主要贸易伙伴,但是对外直接投资绝大部分都是布局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企业也仍然需要继续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市场给予较多的关注。这一方面是因为全球经济份额的变动,决定了我们必须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给予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是中国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推行更合理的国际经贸规则的突破口。因为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更能够接受新兴力量树立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规则。

把握机遇要与防范冒进相结合。债务危机带来门户开放与抄底的机遇,中国企业需要把握机遇,但又不要犯冒进翻车的风险。

要防范商业性风险与政治风险。商业性风险对于中国企业主要是信用风险和汇率风险两个方面。政治性风险主要是暴力风险,它不仅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同样也会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第二是征收风险,直接的征收风险比较少,但是蚕食式的征用风险在上升;第三是市场准入风险;第四是违约风险,违约风险有两种成因,有可能是因为东道国陷入危机无力支付,也有可能是因为东道国政府收入猛增,这种违约风险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尤其需要注意;第五是主权债务违约的风险,它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出现比较多的一种风险;最后一个是第三国干预的风险,这里面特别突出就是来自美国和欧盟的干预风险,中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经贸往来常受到美国和欧盟干预,不管是中国在苏丹的开发、与伊朗的贸易往来,还是现在与其他一些国家的贸易往来,都受到了美国和欧盟的干预,尤其是美国的干预最为突出。

猜你喜欢
国际化企业发展
聚焦港口国际化
金桥(2022年10期)2022-10-11 03:29:46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5期)2022-06-05 07:55:06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7:04
企业
当代水产(2022年2期)2022-04-26 14:25:10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云南画报(2020年9期)2020-10-27 02:03:26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国外汇(2019年12期)2019-10-10 07:26:56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商周刊(2018年12期)2018-07-11 01:27:18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