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档案系 张江珊
高校档案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档案系 张江珊
高校档案学教学改革是档案教育事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档案学教育的创新可从改革教学方法、明确教学目的和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入手,实施科学合理的授课方法和教学体系。
高校;档案学;教学;改革
新中国档案学教育已经走过五十多载春秋,档案教育层次完善,规模庞大,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在档案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档案学人对档案教学改革的探索和思考始终没有停止,在应对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新观念思维对档案学科的冲击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然而,高校档案学教学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必须予以重视。
从笔者任教以来,近年对扬州大学初入校的档案学学生调查情况来看,大学生报考档案专业的一个初衷就是考取国家公务员,学生的这种初衷当然与我国的公务员热有关系,但与档案学专业教育目标不明确关系更大。长期以来,我国档案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系统的档案学基础知识与文化知识,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能在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档案机构、信息部门从事档案信息服务、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及研究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档案学高级专门人才。”但多年实践证明,这一目标并未完全实现。档案专业学生的这种功利性职业心态与档案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背离,导致学生对档案学基础理论知识不感兴趣,总体学习效果不好。
档案学是以档案和档案工作作为其研究对象,长期以来,我校档案学教育中,是围绕档案工作的流程来组织课程,把档案工作的专门知识、专业技能类课程设置为核心课程,诸如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管理学、档案保护技术学、文献复印等,而理论研究性课程很少,即使有也是围绕着档案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相关理论或历史文献研究。然而,在技术浪潮下,档案工作的工作流程与管理过程也在不断变革与发展,与档案管理有关的专业知识老化率就比较快了。在高等教育中,如果教学内容过多的去考虑满足特定工作流程而设定,势必难以与当下的社会环境所要求的知识结构相吻合,会使学科的发展陷入囹圄。
我们正在步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学生可以在吃饭、休息、看书、购物的任何一个碎片化时间上网浏览碎片化的信息。这种碎片化导致学生喜欢在碎片化的时间里,关注碎片化的信息,课堂时间也被碎片化,学生注意力分散,一个问题超过10分钟就不能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老师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得不讲一个个与课程内容并不关紧的有趣话题,这使得授课这一主题的严肃性被逐渐分解。
目前,大部分高校档案学教育的教学模式,注重档案学概念、理论及原理的讲授,基本没有别的辅助性教学手段,即使实践性较强的档案保护技术类课程,课程讲授也占绝大部分学时。这种教学模式通常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而在这种相对单一、缺乏互动的教学模式下,要想培养档案学专业学生独立思考、解决实践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不太容易的。另外,初入校的大学生并无档案学的基本理论素养,每门课程受到课时的严格限制,教师在课堂上只能将重点部分的档案学理论和知识向学生进行传授,这就导致档案实践中千差万别的情形不能进入课堂,最终造成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档案界的实践相脱节,学生独立思考、动手的能力较弱,往往在面对档案实践中的问题时,不知从何入手。教学理论与实践分离,从而导致刚从高校毕业的档案学毕业生很难快速适应企、事业单位档案部门的实务需要。
我国档案工作的基本内容主要是针对档案进行管理,其中的技术含金量和理论性并不高,造成档案毕业生在档案工作中的作用并非不可替代的,因此很多企事业单位的档案部门地位并不高。这使得很大一部分重点院校毕业的学生并不甘心从事该项工作,毕业后纷纷转行,先不论这种结果是否值得提倡,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我们的培养目标和学生的职业取向并不一致。笔者认为,档案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分等级分层次的,不能统而言之。专科类职业类的档案学教育目标应着重为培养学生的档案管理能力,从事一般性的档案管理工作;而作为更高等级的本科生、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应与此有异,他们更应挑起时代赋予档案部门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充分实现档案价值的任务。我们的教学目的正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应针对性地提高本、硕士生从事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及服务等要求较高的工作本领,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增强其不可替代性,增强他们的职业使命感,真正实现培养目标和职业取向的一致性。
档案学教育必须设立科学、完整的课程教学体系。首先,根据实际需要,不盲目跟风,科学设置课程。一些高校改革之后,在改变旧有的档案课程设置格局时,盲目跟风,大量增设计算机、信息类、管理类课程,档案学的课程一压再压,甚至连最核心的一些课程诸如中外档案事业史等都被挤掉了。为此,必须经过科学调研,在保证档案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一些热门课程,保证按照本校师资力量,能够完美地展开教学,否则学生的学习就会浅尝辄止,零碎而不系统,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其次,进行教学改革研究,探索教学体系。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院提出走出传统模式,在信息革命的“凤凰涅磐”中实现自我更新。认为档案学本科教学体系应当及时体现本学科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特点,努力吸纳前沿学科知识、拓展专业教育口径,提高学生在新世纪信息技术革命浪潮中的实战能力,为此对本科体系设置作了较大调整。在“档案学”专业下设置“文件与档案管理”、“电子政务管理”两个专业方向。同时成立了政务信息管理系,统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情报学、图书馆学和中外政治制度等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郑州航空航天大学也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他们根据毕业生就业多从事工程企业档案管理工作这一特点,在档案学体系中增设了“工程档案管理”专业。
无孔不入的网络、移动设备的可便携性、正构成一个“看不见的”庞大系统,使其可随时随地向接入的用户提供服务。这使得学生在任何的时间、空间碎片里,其兴趣碎片均能被“系统”聚焦,被引导产生相应的利用行为。因而,教师可以在时空碎片范围内提供相应的知识服务,比如在微博上发布与档案学相关的一些热点信息,进行在线的双程讨论等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碎片化时代的出现,颠覆了知识的传承方式,改变了知识建构的模式,带来了一场知识的“创新性革命”,我们教师应该与时俱进,适应碎片化时代,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当前,讲授法的弊病和不足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认识到,但是讲授法仍然占据档案学教学课堂的正宫地位。这是因为档案学专业里有相当一部分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对于刚高中毕业考入大学的学生来说,需要教师传授档案学的基础理论,培养他们的档案意识,通过老师的讲授能够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档案学理论知识,能够透彻地理解档案管理原理方法。所以,虽然讲授法需要改进,但是在档案学现代法学教学方法里,今后仍将占据重要地位。
引入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实现档案学理论课程教学的目标,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逻辑推理演绎的能力。与讲授法相比较,案例教学法主要是通过案例教学,不仅让学生获得档案知识,而且还能使学生具有档案职业的思维方式及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比如,在讲授“档案鉴定”时,可以使用案例教学法,用一些鉴定档案价值的实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将抽象的档案鉴定理论知识融会贯通于案例解决中。
启发式教学方法,是教师围绕学生展开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档案编纂”课程,教师可以准备充分的档案复印件,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理解、判断能力及创造能力,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对于材料的选择,内容的摘录等方面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尽量不要做出是与否的判断。对于教师来说,要达到启发式教学的目标,就需要在课堂内容选择上精心设计,由浅入深、逐步地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得出结论。对于学生来说,为了使启发式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必须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好课下预习准备工作,提前查阅相关的原理知识及相关背景信息,保证在课堂上能够和老师相互配合,回答老师的相关提问。
实践教学是让学生了解档案管理实务,培养学生的档案实践操作能力,让所学的书本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学以致用。通过选择一些基础较好的档案馆,让学生模拟档案用户、档案信息服务者及档案咨询人员,成为档案利用的当事人和参与者,设身处地考虑角色利益,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档案管理及利用问题,在实际的档案利用中亲身感受档案用户的利益请诉求以及档案管理及服务的技巧。进行档案利用实践训练,教师首先要选择合适的档案馆,既能满足教学目的的要求,又能充分锻炼学生的相应能力;其次,教师在整个利用实践过程中要掌握好度,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要适时地进行干预和引导,适当地做出点评和总结。
总之,档案学教学的改革,是一项长期没有终止的探索,我们必须根据时代的发展,根据档案学自身的特点,不断摸索,真正提高档案学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素质水平,使学生能够成在课堂教学的互动过程中健康成长;使学生真正地把自身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把学习能力和独立创新能力结合起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张江珊,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讲师,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编教材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