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娟
高校羽毛球兴趣教学体系的构建途径研究
李凤娟
结合羽毛球运动的规律及教学特点,依据教学实践经验,对构建高校羽毛球兴趣教学体系的途径进行探讨与分析,能为提高高校羽毛球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羽毛球技术技能水平的切实发展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与参考。
高校羽毛球;兴趣教学体系;构建途径研究
羽毛球是一项集健身、休闲、娱乐及时尚等特征于一体的运动,自被引入到高校体育教学当中以来,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成为学生进行身体锻炼和丰富课外业余文化生活的热选项目。但是,从长远的发展角度来看,由于羽毛球运动具有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以及动作难以掌握等特征,对于教学的整体效果会有一定的难度。同时,由于羽毛球运动对场地与设施具有较高的要求,而我国高校现有的羽毛球基础设施建设难以满足学生课堂学习以及课外练习的需求,致使学生对于羽毛球运动的学习兴趣以及参与热情难以得到持久性的保持,从而对高校羽毛球运动的健康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与制约作用。因而,如何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运用科学有效的手段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有效的维系与保持,就成为高校羽毛球教学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研究从“兴趣”角度出发,对兴趣教学体系在羽毛球教学中的构建途径进行探讨,为有效地维护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整体质量提供必要的支撑与保障。
兴趣是一种意识倾向,表现为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兴趣产生的基础是精神需要,主要包括:科学文化、新生事物以及相关的社会活动等。兴趣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会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有利于提高活动的质量和效果,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兴趣教学是一种旨在激发与维系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形式,是教师根据教学发展的需要,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求新心理以及争强好胜的心理,通过运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使之对于学习行为产生较为迫切的需要,进而能够自觉主动地接受教师的引导与指导。兴趣教学的实质是一个具有和谐、互动特征的教学情境的构建过程,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情境的体验与感召下,心情愉悦地接受知识,学习技能,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佳化。
现阶段,高校羽毛球教学的开展,主要以选修课的形式来进行,而学生对于选修课的选择基础源自于兴趣。但是,就我国高校羽毛球教学体系的现状而言,还存有诸多对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制约性影响的因素。
(一)羽毛球运动的专业性需求与学生自身素质能力低下之间的矛盾
羽毛球是一项对专业素质具有较高要求的运动项目,既需要具备良好的耐力,同时也需要具备较为突出的爆发力,同时还需要具有稳定的心理与清醒的头脑。而对于广大学生而言,其自身的素质能力与羽毛球专业素质需求之间具有较大的差距,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对技术动作达成完全理解与掌握的效果。这势必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严重的影响,由此诱发其学习的自信下降与丧失,进而使其学习兴趣逐步转化为对于羽毛球学习的恐惧与厌烦。
(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匮乏与学生强烈的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
现阶段,基础设施的匮乏已成为影响与制约高校羽毛球教学开展的共性问题,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高校羽毛球场地的数量在维系正常的教学活动上都显得捉襟见肘,而对于学生的课外羽毛球运动而言,就更加难以保障。因此,造成了众多学生虽然对羽毛球学习充满期望与需求,但是设施条件的限制,使其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这种存在于需求与客观现实间的矛盾,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极大的抑制作用,最终会导致学生被迫放弃羽毛球的学习,而转选其他的项目。
(三)羽毛球技能掌握的系统性与课内外教学体系构成的不完善性之间的矛盾
羽毛球是一项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运动项目,其基本技术的构成较为复杂。因此,羽毛球的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构建起课内外一体化发展的完善体系作为支撑与保障。而现阶段我国高校羽毛球教学尤其是公共选修课教学,在课时数的设置上普遍偏少,而课外的羽毛球活动体系未能得到有效的建立,因此,造成了学生对于羽毛球基本技能的掌握始终处于较为低级的阶段,由此对学生学习的自信产生影响,进而导致其学习兴趣的下降。
(一)提高学生对羽毛球运动的功能与内涵的理解与认知程度,促进其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
兴趣源自于需要,而需要的产生则是在建立对事物充分理解与认知基础上。而相对于高校羽毛球教学而言,自主意识是维系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与方法。强化对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则是构建兴趣教学体系的重要途径。基于此,在高校羽毛球教学中,应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与手段来提高学生对于羽毛球运动的认识,充分理解其在促进人们身心健康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特殊功效,感悟其深邃的内涵,进而对羽毛球运动的育人功能达成切实的认知,产生学习与参与的欲望,提高其对羽毛球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使之自主学习意识得以逐步地形成、发展与完善。
(二)建立高校羽毛球教学与社会群众性羽毛球运动的交流平台,有效地促进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生成
针对高校羽毛球基础设施匮乏的现状,加强与社会群众羽毛球运动组织的交流与互动是缓解教学设施压力的有效途径。通过与社会群众性羽毛球组织的交流,能够达成社会与学校对于羽毛球设施资源的共享,能够增加学生参与社会体育实践的机会,使之在学校通过学习而逐步建立起的羽毛球理论与技能体系通过社会实践得到有效的巩固与提高。同时,在学生参与社会体育实践的过程中,能够对现代羽毛球发展的动态与理念进行传播与推广,进而弥补社会群众羽毛球运动的在理论层面的缺失,达成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有机共融,将自身的学习行为与成效能够有效地转化为社会价值,进而促进自身社会责任感的生成。并在此责任感的督促与感召下,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使学习兴趣得以持久性的维系与发展。
(三)强化对教学情境的创设,为学生创造积极、健康、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
在传统的高校羽毛球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与思想过于拘泥于对基本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使得教学的氛围枯燥与单调。而学生在机械式的模仿与千篇一律的重复性练习中,会对羽毛球运动逐步形成厌烦的心理。这种逆反式的心态与情绪,会严重的抵消与抑制其学习兴趣的生成、维系与发展。因此,兴趣教学体系构建的首要环节,就在于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有效地创新与改革。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学习发展的需求,积极地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情境,诸如:互动情境、赛事情境、执法情境、对抗情境等,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与感悟羽毛球运动的乐趣,在健康、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实现自我发展。教学情境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化解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教”与“学”之间所存在的矛盾,使得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心态下进行羽毛球的学习,这对于长久性地保持其学习兴趣、切实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注重对激励机制的引用与导入,增强学生对于羽毛球学习的自信心
激励机制意指管理者为获取利益的最大化而对被管理对象所实施的具有鼓励与促进作用的相关措施与手段。理性化的激励对于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具有巨大的提升作用。而相对于高校羽毛球教学而言,羽毛球运动对于专业素质具有较高的要求,造成大多数学生因自身素质能力低下,无法对羽毛球的技术动作达成有机掌握的效果。因而会对学生的自信心形成严重的影响,进而导致学习兴趣的下降。因此,运用激励机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鼓励与促进,会对学生学习的自信形成有机的唤醒,对其学习的兴趣产生理性的激发与感召。当代大学生是一个个性突出、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群体,如果在羽毛球教学中一味强调通过压迫式的教学来提升其对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或采取严厉的手段对其学习行为进行监督,极易诱发学生的逆反心理,使之对于羽毛球的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形成厌烦的心理。若此,会对高校羽毛球运动的发展产生严重的影响与制约。因此,理性化的激励,会使学生情绪得到调动,心理得到尊重与满足,进而能够有效地保持对羽毛球运动学习与参与的兴趣与热情。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育部文件.教体艺[2002]13号,2002.8
[2]吴志超等.现代教学论与体育教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6.
[3]王林.高校体育课程探究式教学刍议[J].体育与科学,2003(2).
[4]王俊祺.试论体育课中的探究式教学[J].四川体育科学,2003(2).
责任编辑:郭一鹤
G633
B
1671-6531(2012)04-0106-02
李凤娟/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辽宁沈阳 11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