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马克思物质生产理论研究综述

2012-08-15 00:50赵鹏杰张金凤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马克思物质人类

赵鹏杰,张金凤

(浙江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政治学研究

近年马克思物质生产理论研究综述

赵鹏杰,张金凤

(浙江农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临安 311300)

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体系正是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这一基点出发而全面地构建起来。生产方式作为物质生产范畴的重要表征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也是构建社会发展理论的科学范式。本文就近年来关于物质生产理论研究的内涵、物质生产的特性、生产方式研究、物质生产理论的当代价值等方面的成果进行了梳理,并提出需要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几个问题。

物质生产;特性;生产方式;当代价值

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是历史的起点,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体系得以建立的出发点。近些年来,国内学术界对马克思物质生产理论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由于篇幅所限,本文就近年来关于物质生产的内涵、物质生产概念的特性、物质生产方式理论的研究、物质生产理论的当代价值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并提出需进一步探讨的几个问题。

一 关于物质生产的内涵的解读

目前,很多学者对物质生产的内涵的讨论根源于马克思在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相关生产内容的表述。马克思在文本中初步阐明了他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立场。他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 ‘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只是现在,在我们已经考察了原初的历史关系的四个因素,四个方面之后,我们才发现:人还具有 ‘意识’,但是这种意识并非一开始就是 ‘纯粹’的意识……从这个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 ‘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1]针对马克思对相关内容表述的文本,学者们从不同的立场、视角出发进行了解读,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即‘物质生产’。这种生产作为奠基的生产形式,不仅是人类第一个始源性的历史活动,而且也是任何社会结构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第一个前提……从这一基础意义上可以说:人类的历史也就是物质生产活动的历史。”[2]这种观点认为物质生产指的就是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

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物质生产不仅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也是人类自身的生产。马克思认为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人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首先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同时,人类在进行社会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同时也进行着人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没有人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就没有人类物质资料生产的世代延续,也就没有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两种生产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分割的。”[3]这种观点把物质生产理解为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两者的有机统一。

第三种观点认为:“从历史过程看,人类自身再生产首先取决于物质生产的性质和水平,取决于物质生产所创造的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资料的性质和水平,因为一切消费都是以生产为前提的。”[4]这种表述又把物质生产解读为物质资料的生产,即生活资料的生产和生产资料的生产两者的统一。

除了以上几种依据马克思的文本对物质生产的内涵进行解读的观点之外,还有很多学者基于各自不同的立场提出了解读。有研究者提出:“物质生产原本只是经济学的概念,英国的古典经济学认为物质生产就是指生产者借助一定的劳动工具生产出一定的物质财富的过程。”[5]在重视物质生产经济学内涵的同时,学界也普遍认为马克思物质生产范畴具有更为重要的哲学内涵。从哲学的角度,学者们也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唐正东教授认为马克思物质生产概念的哲学内涵可以从客观物质形式的层次、生产关系的理论层次和社会个人发展的层次三个方面来解读[6]。更有研究者认为,马克思并没有简单地停留在经济学、人类学生产的层面,而是从哲学上思考生产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存在论的意义。并指出马克思在其整个文本中,正是突破近代形而上学视野,以 “直接生活的生产”、“生命的生产”、 “感性对象性活动”来阐发生产的存在论基础和历史本质[7]。此外,还有学者从价值的角度对马克思物质生产理论的内涵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马克思的物质生产理论具有四重价值内涵。 “第一,物质生产具有人本价值取向;第二,物质生产具有经济价值取向;第三,物质生产具有社会价值取向;第四,物质生产具有生态价值取向。”[8]

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的物质生产的内涵进行解读与阐述,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对马克思物质生产理论内涵的认识。各种观点有相通的地方,也有显著不同之处。我们比较认同把物质生产的内涵定义为物质生产资料的生产与生活资料的生产。因为从马克思的大成之作 《资本论》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物质生产的时候,他并没有限制在生活资料的生产单方面或是生产资料的生产这一极,而是把这两大部类的生产结合起来进行综合考察。另外,人的生产虽然从根本上根源于物质生产但却有着相对的独立性,所以也没有必要把这两者混同一处。总的来说,我们认为对物质生产内涵的解读没有必要简单的整齐划一,由于研究者的角度不同,很多时候并不存在可比性。

二 关于马克思物质生产概念的特性

对事物特性的认识,是我们深入把握事物本质的非常重要的一环。关于马克思 “物质生产”的特性,研究者们也从不同层面进行了论述。根据掌握的材料,以往的探讨主要有以下几个视角:社会发展的视角、人类生产与动物生产区别的视角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宏观研究的视角。

从社会发展的视角,有学者从物质生产是多重矛盾统一体的角度把物质生产的特性概括为:“自然关系与社会关系的统一、能动和受动的统一、分工和协作的统一、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9]还有研究者通过把生产和生活的概念进行对比,揭示出 “生活是生命特有的表现形式,人的存在就是生活的存在,人的世界就是现实的生活的世界,因而对于人的生命存在来说生活具有本源性,同生产活动相比,生产活动则是人类生产自身生活的前提,生产创造生活,这体现了人类历史的 ‘合规律性’,但人类从事生产活动又是为了满足日常的生活需要,离开了生活的生产只是异化的生产,这又体现了人类活动的 ‘合目的性’。归纳起来,生活和生产在社会整体系统中的地位体现为本源和基础、目的和手段的关系”[10]此外,还有学者从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关系的角度揭示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所具有的发展不平衡性的特征[11]。

有些研究者通过把人的生产与动物的生产进行对比,提出了新的观点。例如有研究者就从这个角度揭示出人类物质生产所具有的两重尺度: “外在的尺度和内在的尺度。所谓外在的尺度也就是指客观外界规律的尺度。人类按照事物的外在尺度进行生产,就是以事物的形态、属性、规律作为生产的客观依据,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谓 ‘内在的尺度’就是人类主体自身的尺度即人类自身的目的要求和理想愿望。首先人类按照需要的尺度进行生产,其次人类按照美的尺度进行生产。”[12]还有学者把人类的生产与动物的生产对比之后归纳出物质生产的四种特性:“自由自觉性、社会历史性、全面性、生产尺度多纬性。”[13]

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宏观研究的视角,有研究者揭示出马克思的物质生产范畴具有 “实践性、总体性和社会性的特点。”[14]还有学者从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建构的角度指出:“物质生产是全面生产理论中的基础层面,具有基础性。因为物质生产是个人、家庭、社会、国家以历史的方式不断向前延伸的根本性前提。要言之,物质生产乃是全面生产中最根本的生产形式。”[15]

三 关于物质生产方式的研究

《资本论》这本政治经济学的宏伟巨著,可以说是马克思物质生产理论的集大成之作。而物质生产方式作为物质生产的重要表征[16],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但是在建国早期,由于受苏联方面的影响,学术界一直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限定为生产关系,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才冲破了这种观点的影响,明确提出了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和相应的生产关系的观点,否定了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的论断,并对生产方式的内涵展开了比较深入的讨论。吴斌教授在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应研究生产方式》一文中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及与之相应的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不能脱离生产方式、生产技术。陈招顺、李石泉通过对马克思文本重新解读认为关于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方式这三个概念在马克思那里有一个明确的公式,即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通过这段时间对马克思文本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马克思生产方式的含义,在不同的场合有着不同的含义,并且学术界内部达成了一些共识,也初步形成了一些不同的看法。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是生产方式范畴深入讨论的阶段。在继续肯定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观点基础上更深入地探讨了生产方式的内涵,而且学术界普遍认为生产方式不仅仅是一个概念范畴,更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体系。9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期,是生产方式理论框架初步建立的时期。近十年来,在原有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学术界对生产方式的研究有了更进一步深化的趋势。主要集中于生产方式一般、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问题的研究等方面。

对生产方式一般的继续深入探讨主要体现在学者们对生产方式内部结构的深入分析。包先建教授认为: “生产方式作为生产要素结合的方式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规定条件:一方面表现为生产的技术性要求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生产组织形式,另一方面表现为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结合的方式。生产组织形式和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方式综合起来就是‘劳动方式’,是生产方式的核心内容。另外,从再生产角度来看,商品交换是生产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因此,交换内在的成为生产的环节,交换的总和是商品流通,所以交换或流通也成为生产方式这个有机总体中的必要组成部分,引导资源配置成为生产方式的内容构成之一。”[17]于金富教授对生产方式的内部结构作了更为科学和统一的界定,他指出: “生产方式包括三个层次的基本内容:劳动方式、社会的生产形式与生产的社会形式。所谓劳动方式,就是劳动过程的技术条件与社会组织,亦即生产条件。所谓生产形式,也就是社会经济形式,它表现为一定的劳动交换形式与资源配置方式。劳动交换形式是资源配置方式的基础,一定的劳动交换形式决定一定的资源配置方式。人类社会劳动交换形式有三种历史形态,即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与此相适应,人类社会资源配置方式也有三种历史形态,即自然配置方式—市场配置方式—计划配置方式。所谓生产的社会形式,即生产的社会性质,主要表现为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具体表现为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以及劳动的一定社会形式,这是区分各种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根本标志。生产方式的这三个层次的内容,可区分为两大方面:劳动方式和生产形式都属于物质生产自身的特征,因而属于物质生产方式,生产的社会形式则属于生产过程的社会性质的规定性,因而属于社会生产方式。”[18]不管是两种划分还是三种划分。学者们普遍认为生产方式是一个存在着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多个环节的整体,各个部分以特定的方式表达着生产方式的某一方面的内涵,而且这些内容、要素之间互相的规定与生成。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研究也有所加强,有研究者把现代资本的生产方式的特征概括为以下几点:“(1)资本的生产方式突破了工业领域和农业领域,己渗入各个领域; (2)资本国际化,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本生产都逐渐被纳入资本的世界市场; (3)公共产品的生产占总产出的比重日益上升; (4)生产资料和产品占有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 (5)劳动资本化; (6)信息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要素进入资本的生产过程。在现代资本的生产过程中,一些新的生产力因素正在形成,它既促进了资本生产更大的发展,又逐渐形成否定资本生产的生产力条件,这些生产力条件又正是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生产的基础。”[19]从以往的研究成果看,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特征的论述。另一方面是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具体形态的设想。近些年来,在有意识的运用马克思的物质方式理论的基础上,学者们探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问题。比如于金富教授就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是以生产技术发展的跨越性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劳动方式,以社会调节的间接性为主的市场化生产形式。以公有制与联合劳动的主体性为基本特征的多样化的社会形式”[20]。另有研究者更进一步指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形式的表现形态是“商品生产”而不是 “产品生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形式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商品生产,不仅具有商品生产一般的基本特征——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与开放性,而且具有自己的特殊特征——原发性、上升性和多面性。更进一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交换形式不仅必然是商品生产,而且还必然是由市场调节的生产。而所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基础,包含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即包括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与社会保障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同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又具有鲜明的制度特征与运行优势[21]。

四 关于马克思物质生产理论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物质生产理论所揭示出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包含的互相交织、互相作用的多重矛盾关系,对我们深化社会发展过程、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的物质生产理论既是我们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也是我们进一步促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更好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资源。由于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的理论是产生于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的时代背景之下,有其历史性和特殊性,所以有些内容虽然不能直接解决我们当前所面临的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但其对资本主义物质生产、社会发展的研究探讨的视角以及取得的伟大成果,却给我们留下了重要方法论的启示。我们可以通过研究马克思的相关著作来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指导我们自己的实践。

第一,在马克思物质生产理论体系中各种具体理论研究的成果丰富了马克思物质生产的理论体系,拓宽了马克思物质生产理论的内涵和研究的范围。这些具体理论形式的研究和展开,对我们当前社会发展实践和社会发展中所出现的新的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方法论层面上看,马克思物质生产的每一种具体理论研究,它都提供一种视角来解释和理解物质生产和社会的发展,积累了我们理论的认识和探索经验。从技术层面上看,有些具体理论的研究也提供了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法。如对当前社会主义阶段劳动内涵的的探讨,对创意劳动是否具有价值问题的分析等等。这些理论问题的研究直接关联着我们的经济政策。

第二,对马克思物质生产理论哲学层面内涵的挖掘,有利于我们站在较高的理论基础上来应对各种错误的观点和当前一些西方著名学者关于马克思生产理论体系责难的挑战。例如近些年流行的 “唯生产论”和 “人类中心论”等错误观点,如果缺少了对马克思生产概念哲学层面的理解与挖掘,就不可能进行有力的回应。它有利于马克思理论与中国文化精神内核的融合,有利于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程。它有利于指导具体的研究,在哲学层面的突破必然会贯穿到对马克思物质生产理论体系各个层面的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去。

第三,马克思所揭示的物质生产所具有的基础性、总体性、过程性、革命性、历史性等重要的特征,对我们研究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的意义。例如,学者仰海峰提出从物质生产过程批判的角度构建我们社会批判的维度[22]。王雅林提出的从生活与生产互构论的角度来确立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研究范式[23]等等,都给了我们很重要的启示:我们要高度重视物质生产的基础性作用,大力发展物质生产力。同时,对物质生产的理解不能片面,要从社会全面发展的角度,重视物质生产过程的研究,重视生产方式转变和体制的改革对生产发展的作用,对各种生产形式的研究要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暂时性的立场去看待,在实践中既不 “左”也不“右”,这样才能客观认清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地利用社会发展规律为人类服务。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马克思的物质生产理论不仅从具体的物质生产形式方面进行了研究,而且从生产一般的哲学层面也进行了深入地解读。具体理论的研究和哲学层面的反思是一对矛盾运动的关系,当具体理论研究到一定的程度就需要从一般的层面进行反思与挖掘,哲学层面的反思成果也必然要求贯穿到具体的理论研究过程中去。从近些年来对物质生产理论的研究的成果来看,也能归纳出研究本身出现的几个趋势,总体来说,对生产理论的研究越来越全面。从一种生产、两种生产、三种生产、到四种生产和全面生产[24]。另一方面,物质生产理论的研究也越来越精细化。从物质生产理论研究中的一个侧面,又不断地分化出很多领域,这些领域已经不是泛泛而谈就可以了,理论的发展要求给出进一步地解答。研究的成果也越来越与中国的现实问题相切近。学者们已经有意识地利用研究的成果、研究的方法对中国现存的问题做出解释。除此之外,在对生产做哲学层面的反思的时候,已有部分学者把马克思的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进行了深度的对比。研究的不足主要是虽然对中国现实问题的研究做出了努力,但是成果还是很少,没有全面的展开。此外,也应加强马克思学科与其它学科的交叉研究和对话,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535.

[2][15]俞吾金.作为全面生产理论的马克思哲学[J].哲学研究,2003,(8):18-19.

[3][9]李云峰.完整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社会物质生产范畴[J].江汉论坛,2003,(4):66-6 7.

[4]孙承叔.一种生产还是四种生产?[J].东南学术,2003,(5):101.

[5]柏欣利.马克思物质生产理论的经济学研究[J].华章,2011,(9):29.

[6]唐正东.马克思物质生产概念的哲学内涵的论析[J].学术研究,2005,(5):16-1 8.

[7]冷 梅.关于马克思生产概念的存在论思考[D].复旦大学,2006.

[8]席成孝.马克思物质生产理论的多重价值取向和科学发展观[J].求实,2007,(9):20-2 2.

[10][23]王雅林.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研究范式[J].社会科学研究,2007,(1):107-110.

[11]时曙晖.也谈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形态[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3):148-1 51.

[12]马 岳.马克思关于人类生产“两个尺度”的理论[J].理论界,2005,(12):28-2 9.

[13]汪皎英,刘 化.关于人类生产的特性探析[J].甘肃社会科学,2004,(3):92-9 4.

[14]张国顺.生产社会性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范畴体系的逻辑建构[J].云南社会科学,2009,(1):75-7 9.

[16]王丽娟.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物质生产”范畴[D].华东师范大学,2007.

[17]包先建.生产方式理论的新框架及其描述[J].学术界,2005,(4):161.

[18]于金富.生产方式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科学范式[J].当代经济研究,2008,(4):10.

[19]郭晓鲁,于 丹.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范畴[J].社会科学辑刊,2002,(4):57-5 9.

[20]于金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理论依据与实践特征[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9):41-4 3.

[21]孔伟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形式的理论探索与体制创新[J].现代经济探讨,2008,(1):76-7 7.

[22]仰海峰.生产理论与马克思哲学范式的新探索[J].中国社会科学,2004,(4):36.

[24]张金凤.近年来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研究综述[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1):29.

A811

A

1674-3 652(2012)03-0 024-0 5

2012-02-05

浙江省2009年教育厅课题(资助)项目“马克思全面生产理论的当代形态研究”(Y200908783);2011年浙江农林大学研究生创新课题“马克思物质生产视角下的人的解放的当代实现”(3122013240158)。

赵鹏杰,男,陕西宝鸡人,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张金凤,女,浙江临安人,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责任编辑:雪 豹]

猜你喜欢
马克思物质人类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马克思像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