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娟
(闽江学院 管理学系,福建 福州 350108)
引导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创业的建议初探
李丽娟
(闽江学院 管理学系,福建 福州 350108)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与此对应的是农村发展中各类专业人才的缺乏也是异常明显.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去自主就业创业,既成为国家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出路之一,又成为优化农村人才结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当前,大学生“漂族”和“啃老族”问题、大学生人力资本和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与贬值以及农村的人才饥荒等问题突出;因此,必须强化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引导的路径:加强择业指导,着力改变大学生自主就业观、落实政策优势,加大毕业生农村创业的扶持、完善激励机制,做好农村基层人员的社会保障.
毕业生;基层;创业;就业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招生规模和在校学生人数持续增加,“2009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达到2979万人.如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24%,也就是说,在18岁到22岁的青年人中,4个人即有1人读大学.”[1]2010年,“我国应届大学毕业生有630万,2009年是611万,当年就业率为68%,待业人数196万.”[2]一直以来,就业难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因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的通知要求,积极倡导多种举措,全面推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2009年,国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拓展,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去就业,到科研单位和中小企业就业等.到基层就业和创业已成为新时期解决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和关键举措.本文所指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包括两类:政府或准政府岗位(由财政提供工资或津贴的)、市场化岗位(由农村经济组织或农业企业提供的).
就业是民生之本,积极推进就业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必须进一步挖掘力量和整合资源,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到社会建设的浪潮中去,其中也包括大学毕业生.
“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饱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遙,九(久)坐不动,十分无用.”曾有这样一条谜语形象生动地刻画出“啃老族”的基本生活状况.据“一项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地的十所重点和普通高校110个毕业班的调查,在目前的高校毕业生中,仅“校漂”的人数,在重点高校中约占毕业生的5%,普通高校中约占10%.”[3]毕业后暂时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游走在职业生活的边缘,“校漂族”大体可以分成五类人群:一类是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不如意准备考研深造的;一类是等待签证结果,或准备签证的留学一族;一类是放弃就业在学校附近创业的创业族;一类是纯粹出于对母校的依赖,留恋校园生活,感受和回味单纯的象牙塔式的生活,其中最大的一类是农村大学生苦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一心想在城市扎根,总想寻找适合的发展机会,他(她)们宁肯暂时性“失业”,漂在学校、漂在城市,过着“蚁族”的生活.据估计,目前全国“漂”在学校的毕业生已达几十万人.此外,他们一毕业后立马陷入银行贷款偿还的困境中,更是加剧了家庭经济生活的困难程度.大学生“漂族”、“蚁族”现象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代大学毕业生的价值取向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各方关注的焦点和热点.
人力资本,是指“凝结在劳动者人体内的知识、技能和健康状况的总和,是人们在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健、就业适应和劳动力迁移等方面的投资所形成的资本,能够物化于商品或服务,增加商品或服务的效用,并以此分享收益的价值”[4].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的投资要通过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医疗保健、就业适应和劳动力迁移等途径来实现和表达.虽然引起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很多,但相对稳定的学科结构与市场迅速变化的需求不匹配是“结构性失业”的关键所在.但是大学毕业生“结构性失业”所引发的人力资本和教育资源方面的问题依然是越来越严重,人力资本浪费和收入减少,人力资本投资预期收益降低,已成为我国高校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次生性问题.
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新问题.它是融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系统工程.中央概括的“20个字”的目标,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更是明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重要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急需一大批高素质、有能力的专业化人才.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5].但是,“农村人才结构分布也不尽合理,出现了传统人才过多,而急需人才缺乏的失衡局面,主要表现为‘四多四少’,即县、乡(镇)人才多,偏远地区人才少;低学历人才多、高学历人才少;无职称人才多,中级以上职称人才少;文教卫生人才多,农村科技实用人才少”[6];传统人才过多,急需人才、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而农村实用人才严重短缺的问题恰恰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瓶颈.
从目前来看,我国高校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和创业受到各因素的影响,总体表现出不乐观的状况;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良性机制,早日实现我国“村村有大学生”目标,以提升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必须强化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创业的引导工作.
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要求.其中,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决定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质量和水平.一直以来有个怪现象,即贫穷地区的人们知晓“鲤鱼跳龙门”的捷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去”,可一旦出去了,他们都不愿意看到自家的小孩返回当地,服务当地,这样的结果便是新一轮的城市“掠夺农村”,城市越来越发展,农村越来越贫困.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就是要让广大农村尽快富裕起来,尽快走向小康目标.“当前,基层就业越来越成为高校毕业生出路选择的重要方面.要落实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事实,首先必须明确基层就业的基本观念,让高校毕业生尽早转变思想,树立扎根基层的意识.”[7]
引导大学毕业生农村基层创业、就业,首先必须改变大学生自身就业观.首先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宣传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创业的政策,努力营造高校毕业生积极创业的舆论环境,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其次要大力宣传成功的典型.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渠道介绍好的创业项目,大力宣传成功的创业故事和创业典型,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唤起大学生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热情.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大力发展先进农业,这就要求我们走农业产业化道路,积极走一条特色化、规模化、科技化的农业发展道路.自2010年起,我国开始实施的“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以来,“全国共有49.59万名大学生参加创业培训,有12.34万名高校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8].因此,充分利用大学毕业生的知识和技能,让大学毕业生及时掌握农业产业经营管理的技术和水平,积极探索服务农村社会发展要求的项目工程成为当前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的新形式.
2011年,为进一步鼓励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福建省率先实施“千名大学生创业扶持计划”.即通过集中培训、导师辅导、政策服务等多种方式全年帮扶1000名创业大学生,提供资金额度为5000-10000元的创业启动金,并推荐对接YBC无息贷款和导师辅导,或推荐商业银行和风投机构介入,逐步形成“创业申报—创业培训—项目审核—扶持对接”的大学生创业培养体系.因此,可以尝试推广福建省的做法,比照该计划设立我国“大学生农村创业专项扶持资金”,或者在该计划中单列一部分,专门支持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创业.
在条件合适的地区建立“大学生现代农业创业园区”,将各种农业补贴政策一揽子打包投放到园区,提供土地、技术、培训等基础条件,提供推荐创业的现代农业产业项目清单,搞好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配套的扶持政策,吸引大学生投身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农村经合组织、专合组织是农村基层市场化就业部分,也是最有可能、最有潜力大规模吸引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的地方.如果这些经合组织、专合组织中有30%能成为农业产业大户或龙头企业,那么大量吸纳大学生就业就不再是梦想.因此,当地政府应该把发展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能力的重要措施列入大学生生农村基层就业和创业的议事日程;同时,建立长效的政府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重点培养、扶持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创业者和带头人,努力开发农村基层市场化就业岗位.
积极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就像催化剂,使人振奋精神,精力百倍;激励措施越鲜明、越得力,它就越有利于挖掘人的潜力和积极性,增强向心力和凝聚力,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的评判和导向功能愈发明显,如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保障农村基层人员的利益成为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目前,我国政府已经基本确立了农村基层发展的政策措施,但由于政策要求上仍存在一些弊端,因此必须进一步统一农村基层发展的政策要求,把现有的各种大学生服务农村基层项目整合成一个项目,统一名称,统一待遇,打捆实施,规范管理.各省(市)一级在生活补贴、交通补贴、医疗保险、工龄计算、研究生考试加分、考公务员优先录取等优惠政策应给以均等共享,对报考欠发达地区公务员的笔试成绩相应提高加分,对报考省内高校研究生给以提高加分.
以当前福建省大学生“村官”基本生活补贴为例,当前在财政购买社保后实发1200元/月,在有些地区已经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严重打击农村基层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也非常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因此,建立完善的基本保障机制,努力提高农村基层工作人员的基本待遇,以当地最低生活保障为基准,上浮10-20%,并尝试实行梯级递增的方式,第二年工资可在第一年的基础上增加10—20%,第三年可在第二年基础上增加5—10%,最终实现与当地相当级别的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这样才能够永久地留用人才,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服务期满后,愿到企业就业的,国企要优先录用;公务员或事业单位招考时,应硬性要求“具有两年以上农村基层服务经历”;对于完成两轮4年服务期的大学生志愿者,愿意自主创业的,可以一次性给予3-5万元的国家创业补贴;对于希望长期留在农村服务的,应定期转正并不断提高待遇,如每两年为一轮,进入第二轮服务期的,生活补贴和其他待遇应按照服务年限的增长不断递增;服务期满8-10年的,可以由其自选,或由国家给与一笔较大数额的“退役”安置金,或无条件转为当地编制内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1〕董洪亮.由“百里挑一”到四分之一 更多青年圆了大学梦(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N].人民日报,2011-03-08.
〔2〕陈佳贵,李扬.2010经济蓝皮书——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3〕尹亚飞.高校毕业生继续生活在学校周围被称校漂族[N].南都周刊,2010-05-25.
〔4〕袁廿一.延长退休年龄影响人力资本的传导机制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1(4).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社会新胜利而奋斗[R].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韩铁英.我省农村实用人才现状与培养对策[J].新长征,2010(12).
〔7〕邹文通.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出路指导策略探析[J].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3).
〔8〕符仲明.我国去年超过12万名高校毕业生实现自主创业 [EB/OL].http://www.qianhuaweb.com/content/2011-04/13/content_1514929.htm.
G473.8
A
1673-260X(2012)05-02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