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伟
论钱三强的教育思想
李 伟
钱三强是著名的核物理学家,对我国原子能事业的贡献广为人知。同时,他还曾担任过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和主任,并兼任过浙江大学校长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在教学实践和规划全国性的教育工作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对当时的教育教学改革发挥了积极的指导作用,对当前的教育工作也有着较强的实践意义。
钱三强;教育思想;实践价值
钱三强(1913—1992) 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中国原子能科学之父”和“中国两弹之父”,为我国原子能科学事业的发展和原子能科技队伍的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曾先后担任过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和主任,兼任浙江大学校长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既亲身从事过高校的教学与管理工作,也非常关心中学教育和对青少年的思想、科普教育,提出了一些对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思想。今天,其思想的先进性不仅没有因时代的发展而褪色,反而在教育多元化改革的新形势下日益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1953年,钱三强率领中国科学院代表团赴苏联考察,期间访问了11所大学,对苏联高等教育的发展有了客观的了解。回国后即在向国务院(时称“政务院”)所作的报告中提出了建立我国研究生制度的建议,它“是我们提出制定学位制度的第一个文件”[1]。1981年起,在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后,钱三强又首先提出了建立学位制度应遵循“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坚持质量和严格把关”三项原则,对学位委员会的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定向与推动作用。可以说,钱三强为我国高校学位制度的建立和研究生的培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做出了不可估量的理论贡献。
钱三强指出,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无不经历艰难曲折的过程,而教师通常通过使用经过几次消化他人的材料或利用抽象的理论表述进行讲授,往往使学生产生“任何结论都可以用数学推导得到”的误解,并更加倾向于死记硬背,进而失去了对“观察”这一重要学习手段的兴趣。如果将来学生从事教学工作,就“很容易把科学作为一门死科学来教”[2],而从事研究工作“思想也不会活泼”[3]。为此,钱三强特别强调加强物理学史的教学,并鼓励教师在教学之余开展物理学史的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
钱三强是实验物理学家,但十分重视理论教育。他认为,物理学是实验科学,实验工作是基础,但重视实验并不等同于否认理论的重要作用。只有切实领悟了实验与理论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才能够深刻理解科学的本质。为此,针对有些年青人因受到“哲学代替自然科学”谬论的影响而不重视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学习的现象,他提出:“教师要向青年一代传授新的(自然科学)基础科学知识,使他们能尽早地接触到现代科学的前沿,养成正确的科学作风。”[4]
钱三强非常重视工科教育,“曾多次强调实验物理领域中物理和工程技术相结合的重要性”[5]。在他看来,以高度现代化为标志的尖端科学时代的到来,宣告了旧时物理工作的“手工业”方式已走到尽头。现代物理工作要求从业者必须掌握工程技术知识,至少要能够和工程专家密切协作,方能大有作为。也就是说,理科与工科,即前沿科学与高新技术必须结合起来。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就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
钱三强指出,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不同类别的研究生培养单位,应发挥特色,各取所长,互相学习。大学教师教学经验丰富,口才好,在理论知识的讲解、授课内容的系统性和授课技巧上占优势;而科研院所的科学家研究经验丰富,可以讲出本学科的发展趋势,能够引导学生向前看,具有普通教科书教学无法替代的教学内容上的先进性。因此,他认为:“各单位对研究生的培养,总的要求应该是同步,但也可以各有特色,经过五年、十年的实践,不断改进,互相学习。”[6]
在钱三强看来,研究生教学应逐步摈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中小学式的注入式模式,除了必要的课堂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至关重要。他指出,研究生一方面要逐步提高外文阅读能力,通过阅读外文书籍杂志,“使获得知识的能力迈进一大步”[7];另一方面,要多参加学术讨论会,加强知识的积累;此外,他还提倡研究生自由听讲学术讲座,广泛地涉猎知识。钱三强认为,这些自学方式可以使研究生早些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重视交叉学科的学习,是钱三强教育思想的一大特色。钱三强指出,研究生在自由听讲学术报告的过程中,刚开始会遇到听不懂的情况,但随着听讲次数的增多,就会逐渐由好奇到入门,从而拓宽知识面,积累了交叉学科的知识,学会了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对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为此,他鼓励科学院的研究生“不但参加本所的活动,还可以跨所、跨学部听讲,数学所的研究生也可以听生物学讲座”[8]。
钱三强指出,应用部门需要的研究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在谈到科学院对研究生的培养时,他强调在知识和技能上的目标应是“既能动脑、又能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相关研究所要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不仅对研究生,对其他青少年,钱三强也强调动手能力的培养。他在写给青少年的“既能动脑又能动手”一文中说道:“青少年同志们……努力吧,用加倍的手脑劳动,勇敢地去进行探索和创造,让科学春天的百花园开出更多更绚丽的花朵来。”
钱三强认为,中学教育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很大,自己当年就是因为中学物理老师教得好而产生了对物理学的兴趣,并最终走上了研究原子物理的道路。
出于对中学教育的高度重视,钱三强严厉地批判了我国中学物理教材中存在的严重的“学科本位”观念。他举例指出,中学物理教学中,教师用相对抽象的数学方法讲授对于中学生来说最难的力学知识,完全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这种“教材的传统体系与学生的认知能力不适应”[9]的状况必须改变。
在钱三强看来,青少年的教育工作很重要,因为他们的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发展。
在学校教育上,钱三强强调思想教育的重要性。他认为,教师应把业务教学与思想教育工作结合起来,即自觉地把自己的工作同国家的发展结合起来。
在校外教育上,钱三强特别重视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一方面,经常出席青少年的各种科技活动,并发表鼓励青少年向科学进军他的讲话;另一方面,多次欣然应邀为科普丛书作序,寄语青少年认真学习科学知识。此外,他还撰写了多篇文章专门谈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其著作《科坛漫话》中就收录了很多篇此类文章。
得益于钱三强的教育思想,一大批思想觉悟高、知识面宽广、实验能力强的优秀人才茁壮成长起来,为祖国的科技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今天,重温钱三强的教育思想,其真知灼见言犹在耳,予当前的教育教学工作以深刻启迪。
长期以来,“读死书,死读书”是我国教育界的一个弊病。学生机械地背诵枯燥无味的定理和公式,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教师没有讲授这些定理和公式的来龙去脉,即没有告知学生:这些定理和公式的确立经历了科学家无数次的反复实验,是他们辛勤的脑力和体力劳动的结晶,不是仅仅通过纸上的数理推导甚或脑中的凭空想象得出的简单结论。了解了科学发展的历史,学生就有了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原本生硬晦涩的定理和公式就能在其心中“活”起来,从而自然地产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此外,通过科学史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科学家们不畏牺牲、刻苦攻关和勇于奉献的治学精神,从而自觉地坚定奋发图强、献身人类科技进步的理想信念,潜移默化中达到了思想教育的效果。
钱三强提倡学生跨所、跨学部听讲学术讲座,是因为他充分认识到:现代科学的发展呈现出互相渗透交错的特点,有时候单一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在新的研究方向上无能为力时,多个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对不同学科的学习,学生掌握了多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能够自觉地从多维视角思考问题,对问题的认识更加理性和全面,更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因此,加强跨学科的学习,是科学向综合性发展趋势下对学习者的必然要求。
近年来,国内高等教育界已经日益认识到自然科学专业的学生加强人文社科素养和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加强自然科学素养的重要性,一般要求自然科学专业的学生必须修习一定学分的人文社科课程,同时,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也必须修习一定学分的自然科学课程。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要求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专业的学生有针对性地修习若干门相近专业的相关课程,对于增强学生的跨学科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创新思维能力是更加有益的。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教学也不例外。钱三强明确反对中学物理教材中的“学科本位”观念,正是基于他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尊重。人类的智力发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当然要与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相适应。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教学过程有规律地依存于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在他看来,具备一定的智能是学习的必要前提,智能制约着知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快慢与巩固程度。学生如果达不到相应的认识能力,就消化不了所学的知识。
因此,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科学确定教学内容和恰当使用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反之,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心智状况,违背了教学的可接受性原则,势必造成学生的畏难心理,使之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学效果将大打折扣。“学校教育,学生为本”,应当是教育者牢固树立的教育理念。
钱三强先生是伟大的科学家,同时也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以战略家的眼光提出在我国建立高校学位制度的构想,并对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他痛陈中学教育弊端,为改进教育教学积极建言献策,并呼吁各级领导给予学校经费支持;他关心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和科普教育,身体力行地推动青少年教育工作;他曾经将自己倡议举办的“科学与文化”论坛第四次的主题确定为“探讨教育改革的战略目标和指导思想”……如上种种,都体现了他热切期望国家教育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爱国情怀。他的教育思想将同他在科技事业上的成就一样,永垂史册,光耀千秋。
[1]于光远.我以有钱三强这样的同学为光荣[J].经济学家茶座,2003,(4).
[2][3]郭奕玲,沈慧君.怀念钱三强先生[J].现代物理知识,1997,(1).
[4]钱三强.对《自然杂志》记者的谈话[J].自然杂志,1978,(1).
[5]杨桢.纪念钱三强老师[J].现代物理知识,1994,(4).
[6][7][8]钱三强.依靠我国自己的力量培养人才[A].吴剑平.清华名师谈治学育人[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9]吴祖仁.我记忆中的钱三强先生[J].物理通报,2002,(9).
责任编辑:贺春健
G40-90
:A
:1671-6531(2012)06-0056-02
李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社会科学处助理研究员(江苏南京21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