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怀远
(重庆信息技术职业学院,重庆万州404000)
近年来,《父亲》和《母亲》这两首歌被著名歌星刘和刚和阎维文唱响后,一下子轰动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表达了改革开放的中国人对孝文化回归的渴望和呼唤。中国人倡孝、讲孝、崇孝、尽孝,是千百年的传统,孝文化源远流长。
相传舜的父亲是一个盲人,生母早逝,后母虐待他,同母异父的弟弟象傲慢无理,三人“皆欲杀舜”,而舜对待父母却是“顺适不失子道”,“能以和孝”,“年二十以孝闻”。他“载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谨,如子弟”;对弟弟象待之以慈而加封诸侯。舜代尧摄政天下,朝臣的一致评语是:“盲者子,夫顽,母嚣,弟傲,能以孝,烝烝治,不至奸。”《史记》称其“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舜之孝行,名动华夏,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大亮点。对此,孟子曾借公明高的话赞美道:“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见之矣。”(《孟子·万章上》)意思是,有大孝行的人一辈子思慕父母,而到了五十岁仍在思慕父母的大孝行,我在大舜身上见到了。
历史文献证明,公元前11世纪中国孝的概念就已经产生,甲骨卜辞中的“孝”、“老”会意成字,为搀扶伛偻(读yǔlǚ,弯腰驼背)老人之状。《说文解字》对“孝”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尔雅·释训》则直白:“善事父母为孝。”从形、声、意来看,孝这个字,老在上(省去所从之匕),子在下,有上一代与下一代融为一体和子亲老、老爱子、父子相承的意思。合而言之,孝无疑包含着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如尊敬、关爱、体恤、养老、送终等。
“孝”从概念到成为传统的道德文化,是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的。《周易·萃卦》卦辞中说:“王假有庙,利见大人。”《彖传》有云:“王假有庙,致孝享也。”对此王弼《注》曰:“全聚乃得致孝之享也。”意指“致孝享”是孝子祭祀时献出的食物供品。孔颖达《正义》进而明确解作“享”是“献”,“孝享”就是“祭祀”:“享,献也。聚道既全,可以至于有庙,设祭祀而致孝享也。”这些理解虽然还有言不尽意的地方,但是与孝的本义已经非常接近,说明孝最初的含义跟“慎终追远”的祭祀有关。
《诗经》中出现了数量可观、主题比较鲜明的孝亲诗篇。被孔子誉为“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的《诗经》,出现了数量可观、主题比较鲜明的孝亲诗篇,如《邶风·凯风》、《魏风·陟岵》、《唐风·鸨羽》、《秦风·渭阳》、《小雅·蓼莪》、《小雅·四牡》、《小雅·祈父》、《大雅·下武》、《小雅·闵予小子》、《小雅·葛覃》、《小雅·北山》等。特别是《蓼莪》,在众多的咏孝诗中,尤为评论家所重视,清人方玉润赞曰“千古孝思绝作”(《诗经原始》卷十一)。这首诗,取兴于物,从丛丛摇曳的莪蒿起笔,象征父母离开人间后心中无尽的苦涩、悲怆、凄恻,思念父母恩德的揪心和失去父母的孤苦以及未能终养父母的遗憾充满字里行间,“生”、“鞠”、“拊”、“蓄”、“长”、“育”、“顾”、“复”、“腹”九个动词的连用,充分表达了“无父何怙,无母何恃”的孝子之思,“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的失落,“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的呼号,把诗人“民莫不榖,我独何害”和“民莫不谷,我独不卒”的捶胸顿足之情和盘托出。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老幼成诵的《游子吟》经久传颂的就是孝的文化传统。这个孝道传统,是先人们观察禽鸟、动物的“反哺”现象时领悟到的。白居易曾写有一首《警孝》诗,咏唱的就是禽鸟反哺的故事。诗人以燕喻人,告诫世人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主题明显地落实在最后两句。“当年父母念,今日尔应知”,这是我们每个人应当思考和回答的问题,因为“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孟子·离娄》),“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三才》引孔子语)。
黑格尔曾说过:“中国纯粹建筑在这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1]这种“家庭孝敬”的文化亮点先秦儒家更为其添光加彩,增色颇多。
作为教育家和思想家的孔子对孝的观念进行了理论提升,《论语》对此多有记载。他和弟子们的主要贡献在于:
第一,确立了孝的客观主体性。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学而》)有子是孔子的弟子,姓有,名若,比孔子小33岁。在《论语》中,对孔子弟子,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被称为“子”,曾参是有名的大孝子,估计有若也不会差到哪儿去。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是由曾参和有若整理编著的,其中不无对两位弟子行孝的肯定。有子说,君子处事为人应该抓住根本,抓住了根本,或治国或做人的原则就树立起来了,而孝敬父母、遵从兄长,便是仁的根本啊!
第二,确立了孝的日常实践性。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古代父子居处有别,“入”就是到父亲住处;“出”与“入”相对,指外出求学用弟(悌)道对待师长。孔子说,弟子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听从师长教诲,言行谨慎,诚实可信,寡言少语,与人和睦相处,同时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之后,如果还有精力的话,就去阅读经典文献。孔子把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置于德育的大框架内,而孝悌居其首,可见那是人生实践的第一要务。
第三,确立了孝的恒久承继性。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对这一段话,有人根据鲁迅的评判,认为那是片面强调儿子对父亲的依从,是一种保守和倒退的行为。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孔子是说,父亲在世的时候,儿子要留心他努力的志向;父亲死后,要留心他执志行为的影响;如果做儿子的把父亲的好德行继承下来并且长期坚持下去,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是的,鲁迅的确说过:“只要思想未遭锢蔽的人,谁也喜欢子女比自己更强,更健康,更聪明高尚,——更幸福;就是超越了自己,超越了过去。超越便须改变,所以子孙对于祖先的事,应该改变,‘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当然是曲说,是退婴的病根”(《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的本意是讲后人比前人要更强,更发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可以视为对传统孝道的评判性鉴别,恐怕不是简单化的一味否定。这样理解大概才与鲁迅“拿来主义”思想相一致。因为他强调过:“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主义》),正确的态度是“占有,挑选”和创新。正像李大钊所说的,“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其社会之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故余掊击孔子非掊击孔子之本身,乃掊击孔子的历代时君雕塑之偶像权威也;非掊击孔子,乃掊击专制政治之灵魂也”(李大钊《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鲁迅之对孔子“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的评判当作如是观。
第四,确立了孝的礼貌规范性。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孟懿子是鲁国的大夫,他向孔子问孝,可能受到父亲临终前嘱咐他向孔子学礼的启发。孔子认为,礼要体现于孝,所以孝不能违背礼。父母活着以礼侍奉,父母去世以礼安葬,以礼祭祀。在这里,养老送终的礼是孝的外在行为表现,但在孔子看来,孝的内在情感表现的貌(态度、表情、脸色),则更为重要。《论语·为政》中有三章的记载非常精彩:
一是孟武伯(孟懿子之子)问孝,孔子回答说:“父母唯其疾之忧。”意思是,父母年纪大了,儿女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这个意思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儿女应注意自己不要生病,不然父母会担忧的;让父母担忧那就是不孝了。
二是子游(孔子弟子)问孝,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如今所谓的孝,有人以为能够赡养父母就足够了,但是孔子不这么认为,因为儿女如果不从内心深处孝敬的话,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三是子夏(孔子弟子)问孝,孔子回答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读zhuán,饮食、吃喝),曾是以为孝乎?”意思是,儿女尽孝,最不容易做到的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替父母做事,让父母有吃有喝,那是不可以算孝的。
以上,孔子虽然没有直接对什么是孝下定义,但是他却用排除法否定了什么不是孝,为我们留下足以用实践行为回答孝的广阔空间。孔子似乎很智慧地告诉世人,礼的原则和规定是有限的,而孝敬父母的感情是无限的。
第五,确立了孝的价值判断性。有一位叫叶公的告诉孔子说,“我家乡有个正直的人,他父亲偷了人家的羊,他就告发了父亲”,言下之意这算不算孝。孔子说:“吾党之直者异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意即关于正直与否是要分清场合和环境的,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那是正直人应该做的。人的正直与否属于价值判断,孔子认为“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具备了“直”的品格,这样他就把正直的道德价值纳入“孝”与“慈”的范畴之中了,要求在人的感情世界里一切都要服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礼”的规定。为父亲的偷羊显然是不道德的,但在礼的天平上,孔子让父子相隐的“直”情倾斜于“礼”,从而也就维护了父子间的天然情感,使仁、义、礼、孝,统统建立在这种真性情的基础之上。这在今天看来大有违理背法之嫌,实在不足为训,而这却是孔子价值观念的真实反映。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孔子不主张“其父攘(偷窃)羊,而子证(告发)之”,应该“不违”而“谏”,所以他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父母有过失,“几谏”而“劳”,“劳而不怨”,何用告发?
有一次,弟子宰我(予)曾对“三年之丧”提出质疑,觉得守丧三年时间太长,会导致礼坏乐崩。孔子立即反问:在父母丧后三年内,“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这个“安“字,很能代表孔子关于孝的价值观念,因为丧礼要求“父母之丧,既殡,食粥,粗衰。既葬,疏食,水饮,受之以布”,“无食稻、衣锦之理”[2]。所以当宰我(予)回答“安”的时候,孔子就严肃指出:“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论语·阳货》)意思是,你心安理得,就那样去做吧!然而君子守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不觉得舒服,他是心不安理不得的。如今你既觉得心安理得,就那样去做吧!宰我(予)出去后,孔子说:“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这个宰我真是不仁啊!小孩生下来,到三岁时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这是天下通行的丧礼。难道宰我对父母连三年的爱都没有了吗?这是很严厉的批评,同样包含着孔门之孝在情感世界的价值观念。
孟子作为孔子的继承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论。
在继承方面,一是将孔子提出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更具体地规范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滕文公上》)的五伦,虽然增加了“夫妇”、“长幼”、“朋友”三目,使孝和悌共同构成“仁义”的基本内容,如“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离娄上》),但是还属于养敬的基本道德范围;二是强调孝在稳定宗法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其“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离娄上》)的主张与孔子家(家庭、家族)国(诸侯)同构的孝悌观念一脉相承;三是坚持孝是人之为人行事的底线原则,他说:“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尽心上》),“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离娄上》);四是认为孝不能伤害父子间的自然伦理之情:“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离娄上》),“责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责善,贼(伤害)恩之大者”(《离娄上》),与孔子有“无违”和“父子相隐”之说别无二致;五是注重慎终追远,养老送死:“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只能养活父母的人是担当不起什么大事业的,而只有从生到死一直敬养父母的人才能担当得起大事业)。
在发展方面,孟子实现了四个升华,一是将孔子以家国为基础的孝论升华为普天之下的尊老、敬老、爱老,大力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滕文公上》)的社会风尚,把它当作“保民而王”“天下可运于掌”的必备条件,即通过“内圣”达到“外王”;二是将孔子以家国为基础的孝论升华为实行仁政的推恩思想,提出“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使百姓“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不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同上);三是将孔子以家国为基础的孝论升华为发展生产的政策性规定,极力宣扬“明君制民之产”:“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同上);四是将孔子以家国为基础的孝论升华为对世俗社会现实的批判,理直气壮地指斥“五不孝”:“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纵)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离娄下》),意即五不孝包括:四肢懒惰不养活父母,喜欢下棋喝酒不赡养父母,贪财好货偏爱妻子不顾父母,放纵耳目之娱使父母大丢面子,喜好逞勇斗殴让父母担惊受怕。
曾参对先秦孝文化发展举足轻重。先秦儒家学派,孔子贵仁,荀子隆礼,孟子主仁义,而曾参重孝。他认为孝天经而地义,是一切伦理道德的总和,是治国平天下的基本纲领,是人人应该遵守的普遍原则。曾参在行孝的实践中和孝论的探讨方面奠定了他在孔门中的“宗圣”地位,是沟通孔孟之道的关键性人物。
首先,曾参是孔门中最能实践孝道的弟子,不特“曾子断瓜”、“曾子哭丧”、“曾子啮指”、“曾子孝后母”的故事广为流传,就是经典文献也多有记载:“曾子孝于父母,昏定晨省,调寒温,适轻重,勉之于糜粥之间,行之于衽席之上。”(《新语》)他说,父母死了不可复活,寿命到了不可增加,孝子敬养父母是不能等啊!与其用大牛祭奠,不如在父母在世时用肉食好好奉养。曾参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满足于在齐国做小吏,是因为终于能以俸禄养活父母;父母死后,曾到楚国做官,拥有“九仞高堂,百辆大车”,犹“北向而泣”,是因为无父母可养(《韩诗外传》)。《礼记》说曾皙(曾参之父)去世,曾参“泪如滴泉,水浆不入口者七日”,以后“每读丧礼,则泣下沾襟”。后世将他列入《二十四孝》不之为过。
其次,曾参在孝论的探讨上多有发明和创造,其特点是很鲜明的,主要可以归纳为“五性”:
曾参揭示了孝的本源性特点。他的集大成之作《孝经》就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列为开宗明义第一章,认为行孝的生命历程是:幼年奉侍父母,爱惜父母给予的身体→中年移孝作忠,奉事君王,服务社稷→老年功成名就,扬名后世。正像《大戴礼记·解诂》所云:“是故君子一举足不敢忘父母,一出言不敢忘父母。一举足不敢忘父母,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也;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及于己。然后不辱其身,不忧其亲,则可谓孝矣”,“不亏其体,不辱其身,可谓全矣。”
曾参展示了孝的扩展性特点。《曾子·立事》写道:“事父可以事君,事兄可以事师长,使子犹使臣也,使弟犹使承嗣也。能取朋友,亦能取所予从政者矣”;《孝经·广扬名》写道:“君子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孝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这种推“迩之事父”而广之于“远之事君”(《论语·阳货》)并糅合为“忠臣以事其君,孝子以事其亲,其本一也”(《礼记·祭统》)的忠孝合一论对后世的政治和文化影响很大。
曾参阐明了孝的统领性特点。《孝经·三才》说:“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在曾参看来孝在“天地人”中的地位非同小可,真可谓“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礼记·祭义》)。《吕氏春秋·孝行》引曾参曰:“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笃,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行不遂,灾及手亲,敢不敬乎?”这就从时间、空间、人间的三维关系上确立了孝道的普世价值和统领意义。
曾参厘清了孝的层次性特点。《曾子·本孝》说:“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谏,士之孝也以德从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恶食,(王者之孝也)任善不敢臣之德。”“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以顺天下,民用和睦”,这是天子之孝,是大孝;居上不骄,谨虚谨慎,“保其社稷和其人民”,这是诸候之孝;言行遵循先王之道,口无不善的言语,身无不善的行为,保其宗庙,这是卿大夫之孝;忠顺以事上”,“保其禄位,守其祭礼”,这是士之孝;至于庶人之孝,就是按天时地利,勤劳耕作,“谨身节用以养父母”。孝为常道,适其上下,达于左右,贯通始终,天子庶人责无旁贷,须臾不能离开。
曾参论证了孝的修养性特点。行孝贵在养志,曾参说:“养有五道:修宫室,安府第,洁饮食,养体之道也;树五色,施五采,列文章,养目之道也;正六律,和五声,杂八音,养耳之道也;熟五谷,烹六畜,和煎调,养口之道也;和言色,悦言语,敬进退,养志之道也。”(《吕氏春秋·孝行览》)所以当有人问曾参:“夫子可谓孝乎?”曾参回答说:“君子之所谓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以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于是他又接着说:“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烹熟鲜膻,尝而进之,非孝也,养也”,“养可能也,敬为难;敬可能也,安为难;安可能也,久为难;久可能也,卒为难。父母既没,慎行其身,不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大戴礼记·解诂》)。由此可知,孝的精神层面包括“敬、安、久、卒”情感进路,这样对父母肉体之孝才能真正转化为情感和精神之孝,曾参全面发挥了孔子“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的孝道思想。
综上所述,从殷周时期孝观念产生到《诗经》对孝的咏唱,到孔子对孝的理论提升,到孟子对孝理论的发展,中经曾子对孝理论的实践和探讨,最后以《孝经》问世为标志,说明中国先秦孝文化已经相当成熟和系统了。以孝治天下,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形成中华民族养老尊亲的道德行为和思维方式,其积极的影响力不可低估。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现在世界中最文明的国家,讲到孝字,还没有像中国讲到这么完全。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要能够把忠孝二字讲到极点,国家便自然可以强盛。”[3]毛泽东生前批评有些人“对自己的历史一点不懂,或懂得太少,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甚至“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者也是言必称希腊,对自己的祖宗,则对不住,忘记了”[4]。他还以自己为例,说“我幼年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校,学的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一套,这种学习的内容虽然陈旧了,但是对我也有好处”[5],提醒、告诫全党和全国人民,“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6]。毛泽东所说的“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当然包括中国传统孝文化在内。1939年4月26日,中国共产党的《为开展国民精神总动员告全党同志书》中就庄严指出:“一个真正的孝子贤孙,必然是对国家民族尽忠尽责的人,这里唯一的标准,是忠于大多数与孝于大多数,而不是忠于少数和孝于少数。违背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就不是真正的忠孝,而是忠孝的叛逆。”其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正在践踏中国的领土,孝文化成为凝聚民族团结、一致对外抗日的精神力量。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丰富滋养,以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而孝文化所倡导的养老尊亲对构建和谐社会、共奔小康之路无疑具有优化家庭、惠及社区、协调人心、转变世风的精神导向作用。对此,我们应持基本的肯定态度。
[1]黑格尔.历史哲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232.
[2]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1987.6.263-264.
[3]孙中山.孙中山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81.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改造我们的学习[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8.797.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整顿党的作风[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8.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