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一鸣 李 强
(武汉东湖学院 湖北 武汉 430212)
与国外陶瓷产业进行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中国陶瓷行业发展的明显优势。
中国是陶瓷古国,在陶瓷业长达几千年悠久发展历程中,良好的陶瓷文化底蕴和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是陶瓷业薪火相传的根源。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陶瓷工艺日渐形成完整的体系。现今结合当代最新科学技术出品的瓷器样式多样,创新品种层出不穷。同时传统的陶瓷文化也得到很好地继承,对如今的陶瓷业发展产生极大的积极影响。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如今该行业的发展,同时对陶瓷文化价值的开发和利用,也挖掘出更为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
创新是不断推动各产业进步的不竭源泉,对于陶瓷这个一直以传统工艺闻名的产业,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更是应该注重创新。因为我国陶瓷传统文化丰富,所以在原有历史文化的基础上的创新显得更加得心应手,并且创新空间也极为广阔。一方面在陶瓷的用途上,于原有的日用瓷、艺术瓷等基础上创新发展出建筑、卫生陶瓷,化工陶瓷等新型产品,满足了多元化的市场需求。现如今陶瓷品将不再仅仅是艺术品,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另一方面,我国注重发展高新技术陶瓷。在建设创新型社会的大环境下,该产业提高对高新技术开发的重视,新型高新技术陶瓷产业正在崛起,世界范围内的高新技术陶瓷市场潜力巨大,新技术也让陶瓷业如同新兴产业充满活力。
我国的陶瓷产区主要集中在山东、江西、福建、广东等省份,其他地区对陶瓷制品需求较多,日用瓷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人们的需求长期存在。随着房地产产业的升温,对建筑陶瓷的需求显著上升,这也成为陶瓷业迅猛发展的一大契机,因而国内市场前景广阔。在国际市场上,中国陶瓷物美价廉、种类丰富,并且中国传统工艺的瓷器早已驰名海外、影响深远,对外国普通购买者或艺术投资者都有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强的竞争力。
国家一再放宽对于民族手工业和中小微型企业发展的政策,使陶瓷产业的发展具有更为有利的优势。
第一,十二五规划以来,国家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根据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国家将在财税、投融资、市场准入政策等方面予以支持,陶瓷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部分也将迎来发展的良机。第二,调整相关产业政策。房地产与陶瓷产业息息相关,而国家对房地产政策的调整目标是降低房地产经济的泡沫化,如果能够挤掉房地产泡沫,对建陶行业也是十分有利的。第三,制定了出口退税政策。金融危机以来,国家加大商品的贸易输出,而我国陶瓷产品对外出口量大,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比较强,但关税使得陶瓷成本上升,因而产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受限,所以国家新指定的出口退税政策将有力推动陶瓷产品的出口。
陶瓷业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一些成就的同时,影响其发展壮大的短板也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陶瓷产业在改革开放后得到迅猛发展,其中重要的一环离不开陶瓷产业链的发展,以陶瓷生产制造为中心,聚集和发展了上下游的相关配套产业,陶机、物流、研发、培训、化工料、广告、设计等产业的迅速成立与完备,数量众多的陶瓷企业聚集在一起,扩大生产规模、产生集群效应,吸引更多的公司和企业进驻、入资,拓展市场辐射范围、降低成本、节省开支,从而做到相互合作、互利共赢。但是近年来,陶瓷产业链的瓶颈问题也日益显现。各大陶瓷产区原有的配套产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滞后,已不能满足陶瓷发展的需要。陶机陈旧、物流紧张、研发经费不足、设计老套、旅游的带动力低等亟待解决。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产业链也需要有所创新发展。中国陶瓷对外出口依赖性强,对外的联系、服务中介机构有待完善,国际市场开发战略有待建立。
陶瓷生产企业大多还是采用原有的生产模式,产品老式,产品更新慢,利润多用在改善条件、扩大生产规模上,而不是在新产品的开发上,对产品的研发力不足,这样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相比外国产品技术上落后,也不新颖,很难受到买家的亲睐。同时,这样的产品大量出口国外加上价格便宜,易导致国外的反倾销调查。
虽然中国陶瓷的高端产品很多,但是大多走的是低端路线,相对的高端也只是停留在精包装上。自九十年代中后期,建陶业就出现了一个怪胎——贴牌现象,殊不知这样正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同时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不明显,很多企业无意打造自己的品牌优势,长此以往,企业发展的道路愈走愈窄。同时,由于陶瓷企业大多是私营企业,在发展规模和经营管理上有较大的局限性。由于中小企业居多,所以融资方面比较困难,在规模上处于劣势;此外,私营企业家族式经营特征较为明显,而管理者通常受其自身管理素质、意识等的约束,导致决策的科学性大打折扣。与国际先进管理水平相比,管理水平相对较低。此外,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这些较为保守的企业急需创建一支优秀而稳定的国际市场营销团队,帮助各企业打入国际市场。
当下陶瓷业在面对社会发展和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变化的同时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中国加入WTO组织对中国的陶瓷业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随着国外市场对中国商品的开放,贸易限制和壁垒逐渐减少,对于陶瓷业来说,增加出口、拓宽市场,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打造国际品牌等都给陶瓷业带来发展的机遇。但同时国内市场对外国企业的开放好比引狼入室,舶来品的冲击使得国内市场竞争加剧,蚕食着本国企业的原油市场。对此也只有加强自有品牌的发展、提高生产技术,才能与狼共舞、各施其能,这些都向我国的陶瓷业提出挑战。
(1)需求的增长。中国和世界地区需求量大,在我国产区以外的中西部,非洲、南亚、南美等地区和国家因技术、资源、社会发展水平等一系列因素缺失陶瓷产品。而且,随着中国和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购买力上升,需求不断增长,世界经济虽然遭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但整体上还是保持着增长势头。
(2)政策支持。国家对中小企业的财税、融资等方面提供了政策支持,颁布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小微型企业所得税减半征收政策将延长到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同时继续减免部分涉企收费并清理取消各种不合规收费。完善财政资金支持政策,充分发挥现有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的支持引导作用,还依法设立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在帮助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方面,加快发展小金融机构、拓宽融资渠道,搭建方便快捷的融资平台。中小企业是陶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各种政策的帮助下,陶瓷业的发展历经瓶颈期后将会焕发第二春。
(3)网销模式的引入。随着中国的网购制度的逐步完善,人们的购物方式正发生着变化,陶瓷的销售也应适应这一社会变革,网销也不失为陶瓷业的一大销售战略。
(1)资源环境制约。在陶瓷的产业的发展中,能源消耗问题日益显得突出,特别是小微型企业生产过程中,只能采取高能耗—低附加值—无资金改造—高耗能来维持企业正常运转,而这种模式能耗成本在陶瓷生产成本所占比例高达30%以上,以致于产业效益低下,对于小微型企业的长期发展影响深远。而且,高耗能也导致了能源不足,能源供应紧张。在景德镇,由于煤气供应不足,一些陶瓷企业的正常生产被完全打乱,甚至停产,政府虽积极应对,燃气紧张依然长期存在。高耗能在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高污染和高排放。在国家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社会大背景下这些都显得格格不入,2011年12月,财政部同意适时开征环境税,为陶瓷行业的现行发展敲响了警钟,发展“绿色陶瓷”刻不容缓。
(2)宏观经济环境压力。人民币汇率上升导致人民币购买力上升,有利于进口而不利于出口,使得陶瓷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国内的通货膨胀导致陶瓷产业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人们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加上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人民币汇率升高,造成现今陶瓷业大面积停窑减产的局面。
(3)丰富替代品的竞争压力。陶瓷产品替代品的丰富。在日常生活中,由于陶瓷产品存在不便于运输、保管,使用中易破碎,不适合一次性使用等缺点很容易被其他替代品所取代,搪瓷制品、不锈钢制品和特殊塑料用具等替代品给陶瓷业带来不小的威胁。
根据以上对于陶瓷业劣势和威胁等问题的分析,下面提出几点关于今后发展的建议。
第一,逐步健全完善陶瓷产业链,加强陶瓷业基础设施建设。对内发展相配套的上下游产业,举办博览会、交流会、研讨会等活动,同时带动产区内旅游业的发展;对外,施行国际市场开发战略,让产业链得到延伸与完备。
第二,产品的更新、研发要时刻与市场需求紧密联系,抓住商机,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企业在维持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应加大对新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强对国内外先进陶瓷企业的学习,打造知名品牌,走高端路线。同时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成果,增加产品技术含量,走新型发展道路。
第三,采用新型节能技术,更换无污染或污染小的能源,改革生产模式,转换发展思路,发展“绿色陶瓷”,摒弃传统的发展思路,同时,加大对污染物、废弃物的处理力度,不破坏国家“两型”型社会的建设。
第四,扩大企业规模,提高管理水平。传统的小作坊、小企业无法抵御市场经济市场的冲击,只有合并小企业,互相吞并,实行强强联合才能适应现代市场,抵御金融危机。管理上也要与国家先进管理水平接轨,使企业决策更加科学化,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不能安于现状。同时建立国际销售团队,努力建设现代企业制度。
总之,陶瓷业作为传统产业能够发展到今天,优势必然大于劣势,而使之能充满活力的是对陶瓷业的创新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陶瓷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必将引领陶瓷业不断进步与发展。
[1]黄璨:低碳经济下陶瓷产业的发展[J].中国商贸,2012(7).
[2]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J].中国金融家,2012(2).
[3]熊军、吴庆文:景德镇民营陶瓷企业发展特点及其探讨[J].中国陶瓷工业,2005(8).
[4]王人杰:新形势下陶瓷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