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芳
(巢湖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 巢湖 238000)
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考
杨 芳
(巢湖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 巢湖 238000)
中国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遵循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综合创新的基本原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资源,积极探索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策略与路径。
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明确强调“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1]。这一科学论断无疑为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任务,而且承载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已成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和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思想观念、礼仪制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等不同层次的丰富内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宝贵而丰富的思想教育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1.1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资源。中国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历来备受国人的关注与重视。如《周易·乾·象》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荀子谓:“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舜”(《荀子·修身》),《礼记·大学》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等,都是对这一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生动写照。“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奋发自强、不断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不竭源泉。弘扬“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培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有助于培养大学生不畏艰难、开拓进取的意志品质,为当代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坚定的人生信念提供了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思想资源。
1.2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精神。《诗经》中“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礼记·礼运》中“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孟子的 “其自任以天下为重”(《孟子·万章下》)、贾谊的“国而亡家、公而亡私”(《贾谊·治安策》)、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无不是对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强调为国家、为民族、为集体献身的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为可贵的精华。加强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夙夜在公”“天下为公”的崇高志向,培育“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民族和国家的利益关系,培养对集体、民族和国家的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1.3 “修身为本、知行合一”的道德观念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注重道德修养、强调修身为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孔子提倡“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大学》视“修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根本,《中庸》强调“君子慎其独也”,即为明显的例证。同时,传统文化也十分注重道德践履,强调知行合一。无论是“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还是“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荀子·劝学》),抑或是“知而不能行,只是未真知”(《二程遗书》卷十五),“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王阳明全集·答顾东桥书》),都表明了这一点。“修身为本、知行合一”的道德观念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德教育资源,有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对抑制和消解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导致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克服和解决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存有的道德观念薄弱、道德实践不足等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1.4 “仁者爱人、以和为贵”的价值理念是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资源。“仁者爱人”、“以和为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理念。“仁者爱人”的价值理念强调爱亲与爱众的统一,提倡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的忠恕之道来实现“泛爱众”(《论语·学而》),追求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以和为贵”的价值理念强调修身成仁的身心和谐、推己及人的人际和谐、天人合一的天人和谐、协和万邦的世界和谐,追求人、社会、自然、国家等要素间的和谐统一。这一价值理念在塑造民族性格、促进社会发展、推动人类进步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培养“仁者爱人”的博爱精神,实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弘扬“以和为贵”的价值理念,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正确处理各类矛盾,科学协调各种关系,形成相互尊重、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范畴,是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具体表现为:
2.1批判继承原则。众所周知,任何社会的文化都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体现,因而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时代性与局限性,中国传统文化自然也不例外。经过几千年历史的积淀,中国传统文化中既有积极进步的一面,也有消极落后的一面,精华与糟粕并存。对待传统文化,恩格斯曾经指出:“问题决不是要简单地抛弃这两千多年的全部思想内容,而是要批判它,要把那些在错误的、但对于那个时代和发展过程本身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唯心主义的形式内获得的成果,从这种暂时的形式中剥取出来。”[2]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3]可见,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全面地认识传统文化,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充分挖掘和科学梳理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去除传统文化中所包含的某种糟粕成分,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成分,从而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价值,切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2.2古为今用原则。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随时代不断发展的文化思想体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也随之不断进步。与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相适应的新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点的。因为,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历史,离不开传统文化。对此,毛泽东曾经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割断历史。”[4]同时,“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浓厚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5]。当然,强调以传统文化为基点绝不是主张复古主义,而是要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把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融合。为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我们必须坚持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需要出发,把弘扬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注意挖掘传统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适应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融汇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内容中,从而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3综合创新原则。文化要传承,更要创新。要确保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得以传承创新,我们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融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精华于一体。换言之,对待传统文化,我们必须坚持综合创新的原则,在综合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一方面,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结合,用马克思主义改造和诠释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和现代价值,使其焕发出时代的光彩,同时,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予马克思主义以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亲切感;另一方面,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优秀文化的有机结合,借鉴国外文化创新的有益成果,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在中西方融合的视界中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发展。为此,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我们必须具有开阔的文化视界,在强化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现代诠释,实现传统文化的发展创新,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吸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成分,充实和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鉴于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要价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也不应该无视或抛弃传统文化。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积极探索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策略与路径。
3.1以思政课教学为主渠道,积极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传统文化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必须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积极渗透传统文化的教育内容。为此,我们要努力挖掘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备课、授课、教学、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使其自然而贴切地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采取有效措施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善教育教学手段,推进课堂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情;加强公选课教学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辅助、补充作用,鼓励精通传统文化的教师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的选修课,举办专题讲座、学术报告会等,以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3.2以队伍培养为关键,努力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如何,关键取决于教师。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不仅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而且教师的道德品质、文明修养、治学态度和人生观、价值观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传统文化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努力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为此,我们要使教师充分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到加强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要加强相关师资力量的培养,造就一批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素养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地融入课程教学中,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要开展教学科研讨论会,促使教师能积极运用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和方法推进学科的教学与研究。
3.3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营造传统文化学习的良好氛围。作为课堂教学的延续与补充,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传统文化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必须要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营造传统文化学习的良好氛围。为此,我们要积极举办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主题的国学讲坛、专题讲座、文化沙龙、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戏剧表演等,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营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舆论氛围;要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广播站、校报、学生社团刊物等多种传媒手段,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扩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范围;要将传统文化气息融入院校的每个角落,让校园建筑、橱窗、广告牌、文化广场等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成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
3.4以社会实践为平台,积极开展社会教育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是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传统文化要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必须要以社会实践为平台,积极开展社会教育实践活动。为此,我们要把传统文化的社会教育实践活动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并规定相应的学时学分;尽可能创造条件,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入社会生活,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考察、实地调研、社会服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并锻炼实践能力;建立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充分利用祖国富饶的历史与人文资源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教育,将优秀传统文化寓于实践活动中,将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知与行紧密结合起来。
[1]胡锦涛.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19(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07.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1).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5]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0.
THE THINKING ABOUT THE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ULTURE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LESSON
YANG Fa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 of Chaohu College,Chaohu Anhui 238000)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an important resource 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lesson.Integrat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lesson should follow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critical inheritance,making the past serve the present and the integrated innovation.At presen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ers should fully tap and use the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effective strategy and approach to integrat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lesson.
traditional culture;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G641
A
1672-2868(2012)02-0140-04
2012-01-23
杨芳(1978-),女,安徽巢湖人。巢湖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陈 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