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国栋,王明瑛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模式下,校园文化建设也应该适应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转变,实现“校企文化”对接。总体说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互动、融合有如下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一般的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而及时发展起来的,旨在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培养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它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设计型人才,又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初中级技能型人才。中国缺少技师等高级技能型人才的现实由来已久,要想突破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这一瓶颈问题,就需要我们职业教育培养合格的,能在一线从事制造、施工、服务等技术应用工作的专门人才。否则,即使有再好的研究成果、产品设计和服务项目也很难制造出有竞争力的产品,提供满意、优质的服务。
正是基于以上培养目标,高职教育不能闭门造车,必须与先进企业的生产实践相结合。要想更好地完成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以校企文化合作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大有可为。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不仅可以使学生提前进入企业氛围,了解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也可以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从而促进学生的在校学习。而且在校企文化互动的过程中,师生也可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以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新形式下的校企文化互动是全方位的,它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也是职业院校学生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企业工艺流程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大量的先进设备、工艺和管理理念纷纷投入应用,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只是基础和入门。高职学生从小学到中学,接触、感受的大部分还是校园文化。所以,校企合作办学、校企文化对接互动在学生职业技能、职业情感、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作用非常重要。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政治理论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创新素质和职业素养等。在学校相对单纯的文化氛围里学生的基本素质已经相对定型,但专业素质和创新素质等与实践密切相关的基本素质需要在企业实践和企业文化中进一步提高和培养,它们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的任务必须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必须在校企文化共同作用下逐步提高。职业技能只是学生职业素养的一个方面。要想成为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合格的企业员工,学生还必须具备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认真负责、团结协作、顾全大局、追求品质的纪律意识和职业品质。这些都是学校教育难于单独达到的,必须在校企业文化共同熏陶下逐渐完成。
评价一所高职院校办得好不好,最直接的标准就是看这所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能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能不能顺利就业。实践证明具备上述综合素质毕业生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校企文化对接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接受先进企业文化的熏陶,提高人才培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升责任意识。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直接进入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通过技术入股的方式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把自己的理论优势和企业的实践优势相结合。这样,一是可以使自己的智力资源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二是可以丰富和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了解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生产方式,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各项建设的难点和重点,也是学校发展中最难达到的最高境界。高水平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应处处体现职教特色,从校风学风建设,到校园文化活动,到硬件设施都必须突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服务企业的特点。要想建设高水平的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就必须在各种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树立自己的特色。而高职院校的特色就是“职业性”,就是“地方性”和“行业性”。高职院校在文化建设的时候,必须要结合地方产业的发展、自身的专业建设,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三个基本形态之内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正如一些全国高职高专院校评估专家所言,“合格学校看硬件,良好学校看制度,优秀学校看文化”。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就在于在合格硬件设施的基础上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产学研”相结合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企业在高职院校人才发展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可以发挥自身在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加大和企业的合作,充分调动师生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层次;科研人员以及科研院所在高职教育中也大有可为,他们可以帮助学校了解更多的科技前沿信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应该适应科技发展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及时培训师资,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
企业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建设现代企业,一方面,要充分寻找和利用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条件;另一方面,企业也应该通过自身的变革去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内因中,人的作用最大,具体地说,就是要提高员工素质、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发挥员工的创造力。在校企文化互动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自己的师资等优势帮助企业提升员工业务素质,利用自己的人文优势帮助企业提高员工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养,提升员工的劳动积极性和发挥员工的创造力。
高职院校应该发挥高校在文化传承和传播方面的优势和作用,用先进的文化教育和引领广大企业员工。传统观念认为大学的作用是科研、教学和服务社会,其实还有一项重要作用就是文化传承和传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然而与之不相适应的是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相对较弱。高校应该发挥人才聚集、思想活跃、文化先进的优点,担负起向企业传播先进文化,构建企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任。
在校企合作办学的新模式下,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遵循如下原则进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高职院校为主体,以企业文化为主导,以精神文化为重点,以制度文化为抓手,以物质文化为基础,以课程文化为亮点,以实践教学为桥梁,以文化活动为平台”。
具体说来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校园文化建设模式,实现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全面融合对接,使学生“没进企业门,先做企业人”,在校企两种文化的教育熏陶之下,成长为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1]李军.以校企文化结合机制引导高职生就业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0,(8).
[2]郑心人,汝艳红.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研究综述[J].景德镇高专学报,2010,(6).
[3]谢军,颜晶晶.加强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
[4]盛于兰.浅谈高职院校校企文化的互动及意义[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2).
[5]谢碧蓉,文锋.浅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接与融合[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2).
[6]雷久相.试论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互动与融合[J].教育与职业,2006,(3).
[7]孙悦.探索校企文化对接途径——以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8).
[8]孙卫芳.校企文化互动视域下高职生职业素质的培养[J].职业技术教育,2011,(2).
[9]廖洪元,周立华,李树德.校企文化教育并举实现学生就业双对接[J].当代教育论坛,2011,(3).
[10]李军.以校企文化结合机制引导高职生就业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