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丽萍,刘 黎
(成都工业学院 a.学生处;b.党委办公室,成都 610031)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是依托专门机构,对辅导员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培养,使辅导员掌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提高自身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全面有效地履行辅导员职责的过程。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过程包括辅导员个体的专业化和群体(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2个层面。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标准有6条:一是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二是拥有稳定的队伍;三是掌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四是能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五是对自己的专业有较大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六是拥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也是辅导员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在专业化成长的过程中,辅导员的自我价值认同感不高、缺乏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学术地位不高这几个问题,成为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成长发展的瓶颈。
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是一个整体推进的过程,指导理念、制约因素、培养模式、专业化效果评估等环节的设计和实施环环相扣,要用系统论的观点,多方面、多层次进行规划。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过程中,要注重视角的拓展,整合生态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在内容上,要运用系统的观点,查找和分析问题,挖掘教育资源,进行整体的可行性分析和优化组合,注重研究高校辅导员队伍培养全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和重点环节,制定科学的培养模式和方案,并在全过程中注重促进辅导员情感投入和整体认同。
从生态学视角来探索,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可视为一个由学校、辅导员、专业化培养内容和培养事件等子系统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具有开放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同时,这个系统又受到学校系统、社会系统等外系统和中间系统的影响。因此,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培养的问题上,不仅应充分考虑子系统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微观角度将该问题放在学生受益、辅导员成长、学校受益的情况中去考虑;而且更应注重子系统和大系统、外系统和中间系统的关系,从宏观上将专业化培养的问题放在大的政治背景、经济背景、文化背景和高校教育质量提高的背景下考虑。只有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充分满足了宏观需求和微观需求,其专业化过程才能协调、均衡发展。
心理学的原理与研究成果一直被用作各种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依据。特别是随着现代心理学的发展,最新的研究成果大量涌现,从心理学视角进行教育教学研究更加受到重视。可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分析高校辅导员对于辅导员工作的认识、对于工作的需要、对于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与设想,并据此设计专业化培养的内容,运用因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对高校辅导员进行专业化培训,以此激发辅导员提升专业水平的动机。并通过多种形式对高校辅导员队伍进行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情感因素的培养,全方位提升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
提高辅导员专业化培养的实效性,要充分挖掘现有资源,积极创造条件,开放性地构建专业化培养的科学平台。校本教育“以学校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注重在学校既有条件下,开发现有资源,保障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其中,“以校为本”的理念有利于辅导员工作队伍的稳定;“以师为本”理念利于提高辅导员的整体素质;“以生为本”的理念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校本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满足了辅导员自身成长的需要,提高了辅导员对自身职业的社会地位的认识,形成了辅导员自我提高的强大动力,促进了辅导员专业化的进程。
发展性理念是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中“以人为本”的体现。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培养过程中,着眼于辅导员群体及个人的未来发展,从其发展需求出发,尊重其主体地位,注重发挥其内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其发展潜能,促进其专业化水平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升。在具体实施中,将发展性理念运用到辅导员专业化的内涵界定中,突出其对自身专业和自身发展拥有自主性和权威性。在辅导员的选拔、培训、日常工作及考核评价等各个环节中渗透发展性理念,立足于辅导员发展需求,要求辅导员不仅具备工作的专门知识,而且还应具备处理学生事务的组织、沟通、协调等能力;具备热爱工作、热爱学生的情感人格,将外在的工作要求转变为内在的需要,将“要我工作”转变为“我要工作”,并外化为自主自觉的行为。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应根据社会、学校、辅导员等不同层面对专业化的需求,进行实践探索。
首先应明确辅导员的基本职责。通过借鉴北美的先进课程开发方法,即DACUM/CBE方法,开发辅导员的职责任务。最终,形成了四大职责三级指标的辅导员职责任务表。其中,一级开发明确了辅导员“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学生事务、指导就业”四大基本职责;二级开发明确了各项职责的具体工作内容;三级开发明确了具体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注意事项、备用资源”等内容。
要开拓辅导员的视野,让其接受不同领域的知识。可邀请省内外优秀的专家学者、一线工作的优秀辅导员开设讲座与经验交流,以专题形式从“师德师风、沟通技巧、科研创新、有效管理、团队协作”等方面对辅导员进行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的培训。
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影响教师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是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基于此,高校辅导员培训在完成阶段性的主体知识培训后,要着力于激发辅导员对于本职工作的热情。通过搭建平台,利用“分层次、多形式、重实效、立体化”的培养格局,激发辅导员的工作动机,使其充满激情地面对辅导员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有坚强的意志力去克服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此外,为增强辅导员工作后劲,创建“学习型、研究型”的学生工作队伍,可通过鼓励辅导员“在工作中寻找研究思路,在研究过程中推进工作开展”的办法,鼓励辅导员寻找学生工作中的科研点。既帮助辅导员获得专业的成长,又有利于辅导员在工作中获得自信,增强自我效能感,有效解决普遍存在的“实践有余、理论不足”的问题,促进辅导员由“实践型”向“科研—实践型”转化。
科学的考评体系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方向标。目前,我国高校大多采用奖惩性的评价模式。这种模式在对辅导员工作的鉴定和提供奖惩依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奖惩性评价对辅导员工作的导向是注重结果,以奖励或者惩罚来评定辅导员的工作绩效。这种评价方法难以激发辅导员的工作热情,还容易引发其抵触情绪。因此,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必须构建科学的发展性评价体系。发展性评价有以下特征:一是评价不以奖惩为目的,而以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为目标;二是评价着眼点在过程而不在结果,在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辅导员对自身有一个清楚的认识,随时对自身工作进行修正与完善;三是充分尊重辅导员的自我意见,以辅导员的自我反思和改进为动力,消除其对评价的畏惧和抵触;四是以辅导员专业化要求的具体能力素质为标准,细化评价维度,评价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发展性评价体系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调和了评判者和受评者的对立矛盾,易于辅导员接受,促进辅导员的专业化进程。
[1]冯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冯刚.论辅导员的专业化培养和职业化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7(11):15-17.
[4]李卫红.抓住根本 立德树人 切实把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J].思想理论导刊,2007(11):13-17.
[5]陈立民.高校辅导员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