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京祥,谢秀珍
(聊城大学商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
所谓就业困难群体,一般是指那些有就业愿望和劳动能力,但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群,他们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实现就业或充分就业,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就业支持和帮助。这一群体主要包括下岗工人群体、农民工群体、城镇失业人员群体等,本文中特指高校中的各类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
随着各大高校的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加之社会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近几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涌现出了规模较大的就业困难群体。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据教育部统计,2012年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总人数达到660万人左右,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只有清晰地明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内涵,了解其形成的原因,才能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帮助和指导。
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顾名思义,是指由于种种因素而在毕业时不能顺利找到工作的大学生群体。具体来说,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主要是指“由于受社会、家庭、个人、专业等因素的影响,那些在某些方面或各方面都较弱,在择业和求职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不被社会用人单位接纳认可或易于遭受挫折的群体”。
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因素不同,因此就业困难群体也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整体来说,可以分为“真”困难群体和“假”困难群体两类。
这主要是指由于受到性别、专业、经济条件、个人能力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的就业“真”困难。
2.1.1 性别和外貌因素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
部分用人单位存在性别歧视,排斥女大学生,加之社会对理工科类专业女生的需求量少,导致高校中的女毕业生成为就业工作中的困难群体。个别用人单位在招聘毕业生时注重仪表形象,这使得那些自身存在身心疾患或者个体形象一般或有缺陷的大学生往往缺乏勇气和自信心,成为就业困难的对象。
2.1.2 专业和学历因素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
专业有冷热之分,热门专业学生就业前景好,成为用人单位的“抢手货”,而那些冷门专业却很少有单位问起,导致冷门专业学生难于就业。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毕业生逐年猛增,这就导致专科生及低学历者成为就业困难群体。
2.1.3 家庭经济困难因素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高校中的贫困生数量愈来愈多。因为经济的原因,这类学生没有更多的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本,并相对缺少社会活动的锻炼;由于求职的过程是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成本的,贫困生群体一般没有能力付出;加之贫困生一般来自落后的农村,接受的优质教育资源有限,本身的综合素质不高,这容易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对自身就业条件评价过低,择业信心不足,从而严重影响他们的择业。
2.1.4 个人能力因素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
有些大学生入学后不认真学习,导致专业成绩差,有的甚至不能顺利拿到毕业证和学位证;有些大学生忽视社会实践的作用,不愿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导致自身实践能力差;有些大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交际沟通能力。所有这些导致部分大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素质差,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变成就业困难群体。
2.1.5 大学生就业心态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
这主要是指部分大学生具有依赖心理,他们不能自己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主动地联系用人单位,向他们展示自己、推销自己,而是寄希望于学校老师和家中的父母,缺乏择业的主动性,这种消极的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使他们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这部分人主要是指具有自负心理的“高不成、低不就”者和具有盲从心理的随波逐流者。
2.2.1 “高不成、低不就”形成的困难群体
很多大学生具有自负心理,不能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认为自己的大学生身份是了不起的东西,不能正确地认知社会。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对自身的就业条件评价过高,不能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就业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他们都希望自己一毕业就能找到月薪五六千的工作,希望自己的工作环境优美、舒适,对本来适应自己的工作却因为达不到自己的“理想”而不闻不问,导致错过许多就业良机,最终不能顺利找到工作,成为就业困难群体。
2.2.2 盲从心理形成的就业困难群体
部分大学毕业生既缺乏对社会的认识,又缺乏对自我的认识,不能客观地分析社会的需要,因而在就业时产生了随波逐流的盲从心理。他们在求职择业时,瞻前顾后,人云亦云,没有主见,最终导致错过了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当前出现的考资格证热、考公务员热等现象就是盲从心理的表现。以考公务员为例,近几年出现了千军万马向公务员进军的壮观景象,个别岗位报考比例达到几千比一,难度可想而知。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就是很多大学毕业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不知自己是不是适合公务员工作,而是奔着公务员的稳定目的随波逐流的结果。
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有社会方面的原因、家庭方面的原因、学校方面的原因和学生个体方面的。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正处于由 “精英阶段”向“大众阶段”的过渡时期,经济高速发展、高校扩招、就业机制由“统招统分”向自主择业转变,这些因素必然对大学生的就业产生影响。综合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市场经济自发调节的负面效应、社会总体就业形势的压力、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大学生就业市场用人行为欠规范、毕业生就业渠道不够畅通、国家政策措施执行力不够、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存在歧视现象,等等。
一是高校的办学理念落后,没有真正实现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中心,仍然注重知识灌输,忽视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二是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及教学内容滞后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专业设置不能反映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动状况,普遍追求大而全,有的专业设置与市场经济需求脱节,脱离实际;三是就业指导力度不够,由于就业困难群体学生在不断增长,高校不能及时对他们的就业做出个性化的精细辅导与特别帮助,依然通过机械式和大众化的模式开展教育教学与就业指导工作,并且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多偏重于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而对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培养训练、健康心理的指导教育等方面所做的工作还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就业需要;四是学校基本建设不能紧跟“扩招”需求,教室拥挤,实验室缺乏,严重影响毕业生的质量。
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如今,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他们从小就一直被父母呵护着,宠爱着,导致这些学生自理能力差,不能很好地把握就业机会。目前的教育需要家庭负责巨大的学费支出,“高投入高回报”观念使得家长对孩子毕业后的就业待遇期望高,直接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现象的发生;“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很深,很多大学生毕业时不管自己的个人条件、能力素质等因素,盲目地选择就业目标,把目标定在少数的热门单位,抱有不切实际的想法,使就业难度增大。
内因决定外因,在考虑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时不能忽视大学生个体的因素。这些个人因素主要有不良的择业心理、偏差的择业观和自身综合素质的不足等。“由于困难群体学生往往会因为自身先天不足或者一时的落后或犯错等,而在思想上产生认识偏差,甚至背负过重的包袱,以致难于发奋图强或改过自新,进而自欺欺人或自暴自弃,从而使得其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更加落后于他人。”
教育部袁贵仁部长在2010年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进一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残疾人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和就业困难的女大学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要摸清底数,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努力帮助他们实现就业。”这无疑为我们加大对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的指导与帮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提供科学合理的职业指导的人是职业指导师。因此,应加大对职业指导师的培养和培训,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指导师队伍,促使他们能够科学地向大学生尤其是就业困难学生开展职业指导,引导其及时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职业倾向进行综合分析,在对自身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尽早确定个人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科学设计自己未来发展路径。同时还要科学规划大学生职业指导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大学生的求职技巧、人际关系、工作技能等方面的能力。
对就业困难大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应按照分层次、分类别原则。“开展思想教育如果不讲究对象、方式方法、内容,再深刻的道理,不联系思想实际,不赋予时代特色,同样会使人厌烦。实施教育中要坚决避免内容上‘一个稿子照着念,一本教材管几年’;形式上‘上下一般粗’以及‘在不同层次对象之间寻找平横’;对象上‘吃冷饭、夹生饭’等忽视受教育对象层次差别。”针对大一新生,应该重点抓好大学适应教育、专业思想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等方面;对于大二学生,重点在于帮助他们正确分析自我特点,全面认识自己,开始思考自己的个性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三学生,应该侧重于引导他们正确处理继续求学深造与就业创业的关系,帮助他们结合实际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对于大四毕业班学生,应该重点抓好就业创业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会适应教育等方面,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提高求职技巧和心理调适能力。
人才市场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因此我们应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加强培养就业困难大学生群体的个人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改善课堂教育质量,督促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强学生的身心素质;设立心理健康咨询中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等等。只要一名学生自身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坚定的政治信念、健康的体魄和优良的抗挫折能力,那么他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就一定能够脱颖而出,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
高校应建立“奖、贷、助、补、减、免”一体的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奖”即各类奖学金,如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省政府奖学金、专业奖学金等;“贷”指国家助学贷款;“助”指学校争取到的各类助学金,如国家助学金、社会团体捐助金等;“补”指对困难学生发放的困难生活补助、伙食补贴以及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工资等;“减免”指对孤儿、烈士子女等减免学费。在进行物质资助的同时,还要进行精神鼓励,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逐步坚强乐观起来。
在已有就业市场的基础上,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应多方联系,“走出去,请进来”,联系用人单位,收集企业需求信息,进一步扩大就业市场,增加招聘单位。积极探索与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的就业联系,建立稳定的就业实习基地,有意识地安排特殊困难毕业生提前参加就业实习或实践,拓宽就业渠道。在常规就业指导和服务的基础上,通过组织面向就业困难毕业生的专场求职面试培训活动,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求职技巧,进行合理的职业定位,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提高面试成功率,以实现顺利就业。每年定期邀请招聘单位进校召开专场招聘会,提高签约成功率。帮助学生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全方位多渠道的新的就业观,设法开拓更多的就业门路,引导学生多向就业。比如:鼓励就业困难群体毕业生参与到“西部计划”、“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担任村官”、志愿参军入伍、“特岗教师计划”,等等。
[1]王毅平.山东省就业困难群体极其社会支持[J].理论学刊,2004(6):125.
[2]房利.试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服务与指导[J].铜陵学院学报,2011(3):116.
[3]王翠华.我国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3(6):75-76.
[4]周敏.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影响因素及基于个体相关因素的指导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7):16.
[5]邱日梅.试论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指导与帮助[J].出国与就业,2011(6):22.
[6]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得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9-11-23.
[7]中国消防在线网站[EB/OL].http://119.china.com.cn,对开展好消防部队分层次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思考,201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