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琰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 商贸分院,浙江 湖州 313000)
“关联理论”亦称 “相关理论”(relevance theory),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代表人物是斯帕伯和威尔逊 (D.Sperber&D.Wilson)。他们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1986)一书中系统提出的关联理论在西方语言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关联理论认为,人们是根据人类认知假设去理解话语的,而人类认知假设的条件是关联原则,即根据相关联的信息认知事物。关联是正确认知的基础[1],这就是说,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关联理论描述了人们对话语的认知过程,话语和语境具有关联性,这种关联使人们对说话者 (作者)的意图作出合理的推论,从而对话语作出正确的反应。
在交际会话的过程中,交际者会随着交际语境的变化,时时的展开、调用或构建许多的定识,然后对交际的话语进行综合的加工和理解。斯帕伯和威尔逊把定识 (assumption)定义为个人当做现实世界表征的思想 (与虚拟内容、愿望或表征的表征相对应),也就是被个人当做事实的思想[2]。按照人们的一般理解,思想可以被界定为概念表征 (与感觉表征或感情表征相对),思想是表征中的一个子集,命题有时是思想中的一个子集,同时命题是具有真值的思想,所以定识是命题的一个子集,因为定识的范围只局限于现实世界的命题。和命题相比,定识是当事人主观上当做事实的思想,所以从认识上都是真实的,而命题是确定真值的思想,是可真可假的。
在话语交际不同阶段,交际者所关注的是不同的各组定识。对于每组定识来说,交际者可能从未对它们做过任何信息的加工处理,在以后的语境中也可能没有构建这样一组定识的场景。交际者在话语交际中理解出这样一组定识的综合性蕴涵,他们就能获得新的语言信息。综合性蕴涵 (comprehensive implication),就是指新旧定识构成演绎推理的前提,对其应用演绎规则推出结论,从而获得更新的定识。在话语交际中,信息接受者脑海中的那些定识不仅有可能是唯一的一次出现,也有可能按照某种顺序出现,也有可能按照某一加工构建的顺序出现。所以,某些新定识在语境加工的过程中,构成语境的许多定识可能是交际者自己刚刚构建过,所以语境效果 (contextual effects)有助于理解和描述交际内容理解的过程。交际过程的语境包括上下文语言意义上的语境,又包括物质语境的即时情景,还包括个人特定的记忆、经历和对未来的期望所构成的心理语境以及社会群体知识、百科知识这些在不同程度上大家所共有的知识语境。一般认为,语境效果是交际话语达成关联的必要条件,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语境效果越大,语言内容的关联性就越高。
人们在交际中产生信息关联的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是人们思维逻辑推理过程中的一个心理现象,要想对这个过程做一个模型化的梳理是很难的。假如交际者在知觉上有信息关联的能力,就可以至始至终的将关联信息和无关联信息加以区分,并在交际的具体场合区分关联程度不同的信息。但对于具体的日常交际者,关联这个概念有模糊和范围不清的特征,在交际中去理解关联的内涵,非但不能促进交际的开展,也会对交际形成一个无形的障碍。当然,对关联的直觉要有相固定的语境,而交际者在某个特定场境中头脑中具有的特定语境是无法控制的,我们也无法将人们头脑中的语境限制在特定的范围内,人们头脑中语境是一个符合语言获得和交际规律的自然现象。但对于特定的信息,有时人们的定识会缺乏一定的语境效果,影响交际的开展,从下列的例子可以加以说明。
(1)It was a foul weather in London on 2nd May1990.
(2)You are reading.
(3)You are sleeping well.
(1)这个句子直接 (literal meaning)表达的句子内容,在信息接受者的脑海中某个定识不会产生任何的语境效果,就是在某些具体的定识中产生不了任何的关联,人们的脑海中一般不存在哪个定识和这个句子产生语境蕴涵关系。句子 (2)在交际过程的语境中,这个句子表达的定识和交际者的定识可能是无关联的,因为信息接受者知道自己是在看一本书,所以这个句子的信息在语境里得出的蕴涵应该被排除出去了,同时信息的接受者知道自己的定识是没有任何疑问的,所以这个信息对他来说就没有任何的作用了。句子 (3)表达的定识和信息接收者头脑中特有的许多信息有很大的差异性,说话者很清楚自己正在进行话语的交流,也知道这个语言定识和自己的行为相抵触。这个句子定识和当前的语言环境中不会产生任何的语境效果,所以我们在直觉上会觉得它不会产生任何的符合语言逻辑的关联。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一个加入语境的定识会在三种语境下缺乏语言关联。第一种就是句子定识可能提供了新的信息,但是该信息和语境的既定信息没有任何的关系。第二种情况就是相同的定识已经出现在交流的语境中了,它的力度不受新出现的定识的影响,因为新出现的信息没有任何的新意,所以不会和语境产生一定的关联。第三种情况就是新出现的定识和交际的语境相抵触,同时这个新出现的信息的强度很小,无法在内容上影响语境和其他信息,产生不了任何的关联度。
但是在具体的交际中,虽然上面三种情况的语言定识从直陈表达方面来看缺乏语境效果,并且和交际的内容没有关联度,但是这些情况很可能是交际者在故意表达一些和当前交际内容毫无关联的信息,所以说交际者的这个行为本身就和交际活动有很大的关联性,它们可以是说话者进行交际的策略。从上面的例子可以得出,一个定识如果在具体的语境中缺乏语境效果,那么它和该语境就是没有关联,但是在具体的很多语境下,得到语境效果不光是获得关联的必要条件,而且是充分条件。在很多具体的语境关联中,凡涉及到直觉上的关联,一般无需对是否具有关联的现象进行深入的探讨,而是要进行分析定识在语境中产生多大程度的关联了。
D.Sperber&D.Wilson是这样来描述关联的定义的,一个定识在语境中具有关联且仅当它在该语境里具有某个语境效果[3]。但是在很多具体的言语交际中,许多具体的例子可以看出这个定义的条件并不充分。首先是关联程度的问题,关联程度是一个从小到大的过程,然后我们一般把关联描述为定识和语境之间的关系,但是在确定具体的语境方法上还有很多的难度。在关联程度问题上,我们可以把关联概念用企业的产能和效益的关系来描述,一个企业不管是什么样的生产规模,在一定程度上都具有一定的产能,产能就是企业的生产能力,但是企业的产能并不是评估一个企业的唯一维度,在产能之外,人们还要用企业生产的效率来衡量一个企业的质量,既投入和产出的比率,产能低而效益高的企业也是一个很好的企业。话语交际的关联程度和企业的产能和效益的关系是一样的,一个定识在特定的语境中的语境效果并不是评价关联的唯一的因素。语境效果是有交际者的思维过程决定的,而思维过程就如同企业的生产过程和其他的生物过程一样的,需要人们作出一定的体力和心理的精力,所以获得某种关联程度所付出的心力(mental and physical efforts)也是判断话语的关联程度的一个主要的因素。在心力这个因素中,它是一个反比例函数的因素,如何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交际者付出的心力越大,关联程度就会越小。反之交际者无需付出多少心力时,这个定识的关联度就越高。
在对关联概念的描述中,我们要明确它是一个比较型的概念,比较型的概念比较适合用限度的条件来描述的。D.Wilson设定了两个对关联进行限度的条件,限度条件一是定识在语境中的关联程度取决于其语境效果能达到的程度,限度条件二是定识在语境中的关联程度取决于交际者所付出的心力所控制的大小程度[4]。从这两个限度条件可以看出,对关联的评价涉及到输出和输入方面的平衡,就是在语境效果和所付出心力方面的平衡。在其他因素固定不变的情况下,就可以做出比较清晰的关联程度的比较,在话语交际中,导致较大语境效果的定识更有关联;同时,交际者需要心力较小的定识更有关联性。我们可以用下列几个句子进行理解和比较。
(4)a:Those who prepare to get married should make a premarriage health checkings.
b:The couple who both have hepatitides should be told not to have a baby.
c:Sue has a hepatitis.
(5)Sue,who has a hepatitis,prepares to be married to Jack.
(6)Jack, who has a hepatitis, prepares to married Sue.
(7)Sue and Jack should consult doctor about the diseases they are likely to inherit their baby.
(8)Suea nd Jack shoud be warned not to have a baby.
在上面的例子中,假设 (5)和 (6)两个句子的定识一样强,它们会在句子 (4)的语境里产生什么样的语境效果呢,比较可以看出,它们在句子 (4)里面会产生一样的语境效果,它们在句子 (5)和 (6)都有句子 (8)那样的语境效果。但是,在往更深层次来看,在 (4)的语境里,(6)比 (5)个更有关联性,在这个语境里,(6)比 (5)多了一个语境蕴涵 (8)。
在确定关联的心力方面,句子 (5)(6)具有相似的概念结构,因此相似语境的演绎上要使用相同的演绎规则。如果它们在同一语境中得到加工,我们就可以认定它们需要相同的心力。将句子 (8)这个语境蕴涵在心理加工时会付出额外的心力,这个额外的心力时需要对句子 (6)的加工而不是对句子 (5)的加工,因为只有句子 (6)才有句子 (8)的蕴涵。当然,要想获得任何的语境效果,都要交际者付出一定的心力,要是获得语境效果的作用不足以抵消获得该效果所付出的心力,那么就不能说这个定识有正面的关联度,交际者也就需要付出这样的心力了。人们在语言交际思维中总要付出一定的心力,只有到了意识昏迷时才会停止这样的心理活动,所以,定识的关联度也是受到心力影响的,让我们用下面二个句子进行来比较说明。
(6)Jack,who has a hepatitis,prepares marries Sue.
(9)Jack,who has a hepatitis,prepares marries Sue,what’s more,it was the harvest year in 2008.
这两个句子在句子 (4)这个语境中进行加工理解时,完全具有相同的语境效果,而句子 (9)中所添加的额外信息是与该语境没有任何的相关性,也得不到什么样的语境效果。但在交际中,这个额外的信息在语境加工时就需要额外的心力去理解,当句子增加了一定的概念信息时,在信息处理时就要引入更多的演绎规则和理解的程序。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我们队关联的理解,知道句子 (9)的关联度小于句子 (6)的,句子 (6)在交际中需要较小的心力就达到了相同的语境效果,这也十分符合人们的心理感受和交际习惯。
从语言和思维的深度来看,关联涉及到人类对任何信息的加工和理解,有些研究者对某个语言定识进行定量方面的研究,如果有了这样的具有可以操作的手段和程序的话,我们就可以将定识放入到语境中,获得的语境效果就可以通过对语境蕴涵的计算而得到具体的数值,这就需要语言学家、心理学家及数学家们的综合研究了。要对人们在头脑中获得一定的语境效果所需要的心力进行评估,情况要比对语境效果要难得多了,其实,语境效果的评估很多都是非数量型的研究,对于心力的评估要做到数量型难度就更大了。人们在交际思维的过程中,一个人思维过程的时间长短并不能充分反映了他所付出的心力的大小,同时,在相同的时间里,一个人紧张的思考要比休闲散步付出的心力要多得多。
当然,语境效果和心力大小都是语言思维过程的非表征方面,不管这些因素是否通过数理运算得到具体的数字进行描述,它们总是客观存在的。要对它们进行表征方面的判断时,一般认为它们表征的判断都是比较型的描述,这些比较判断方面的描述都是出自人们在语言方面的心理感受,要想对它们进行数理方面的描述,还需要多门学科的共同研究。
[1]何自然.Grice.语用学说与关联理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4).
[2][3][4]D.Sperber& D.Wilson.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5.13、2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