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瑞聪
(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1)
高等职业教育在多年的实践和建设中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了一批急需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型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股重要力量。高职院校在发展变革中逐步走向市场,办学效益开始与各高职院校的规模、教学质量挂钩。在这种趋势下,各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在办学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突出。但是很多学校在管理观念上还停留于中专(中职)学校的管理理念,传统的集中核算的“报账型”财务模式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进一步提升办学经济效益的需求。因此,如何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各项教育经费投入的产出效率,发挥有限资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对现行的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模式提出了进一步改革的新要求。
许多高职院校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缺乏全局性的考虑。由于高职院校中的许多部门没有树立全面预算的观念,编制预算往往由财务部门独立完成,编制过程中对学校的建设、教学等活动及变化情况缺乏科学缜密的论证,也欠缺对预算与学校建设发展目标的关联性进行细致调研,从而易导致编制的预算和长期发展目标相脱节,致使财务预算出现较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对预算的执行情况和进度缺乏有效的监督,并且没有形成预算管理的考核和激励机制,致使实际工作中出现了预算的控制作用被弱化、预算执行刚性不强等后续问题。上述这些问题都是造成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脱节的重要原因。
(1)内部控制不力。由于目前高职院校缺少系统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内部控制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不高,导致其在业务核算(特别是高风险领域)方面得不到有效监管,内部会计控制趋于无力。这些都会引发学校的会计信息失真、私设小金库、资产流失等诸多违规违纪现象发生。高职院校在发展阶段中,如果缺乏系统、全面、有效的财务内控制度和监管机制,难免会导致办学风险加大。
(2)过度负债。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进一步扩大基础建设和提升内涵建设的质量和速度,高职院校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的投入需求剧增,但国家财政拨款、社会赞助等渠道取得的资金又极为有限,高职院校为解决资金缺口问题,都普遍采取了向银行贷款的负债经营方式。而高职院校作为非营利性事业单位,向银行贷款时往往未能合理地估计偿债能力,致使贷款规模过大、负债结构失衡,进而导致巨额债务本息支付压力、财务结构和状况恶化、流动资金短缺、资金周转困难等多种风险,给高职院校的稳定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现行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中,教育成本的概念、构成及分类没有统一的界定,教育成本如何核算和考量也没有被纳入高校财务管理体系中,财务制度中也缺少对高职院校经费使用效益的考核评价制度,加上长期以来对高职院校的投资观念是只注重其消费性而忽视其投资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高职院校经费使用效益的考核评价。另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以及高职院校自身缺乏对衡量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的教育成本指标的需求,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仅仅停留在财务信息方面,导致高职院校的教育成本核算机制被淡化。随着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育成本进行核算既是满足社会和学生对教育成本知情权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职院校提升自身办学效益和实力的客观需要。因此有必要破除理论和实践方面的障碍,构建科学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
(1)资产利用率低。受办学体制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国有资产管理普遍存在“重采购,轻管理”的观念,即只注重向上争取资产投入,而忽视现有资产的优化配置、调拨管理等。资产的管理仅局限于账面管理,对资产使用状况没有监督;没有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固定资产流动性差;不严格执行“控购”,盲目、重复购置,造成资源浪费、资产利用率低等问题。
(2)缺乏产权意识。一些高职院校的物资管理部门和后勤部门在国有资产管理中存在着职责权限界定不清的情况,多头管理易导致资产难以跟踪监控、无法分析资产使用效益、责任相互推诿等问题。另外,近年高校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后,校企双方的产权界定不明,学校往往忽视国有资产的监管和对产权收益的界定,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严重损害了学校的合法权益。
(1)加强预算编制的过程。有意识地协调、组织各职能部门参与预算的编制全过程,将预算所涉及到的各个单位以及各项工作计划、任务都纳入到同一预算体系中,形成全面预算;同时应合理地选择预算编制方法,以长期发展目标为指导方向,将定期预算与滚动预算相结合,逐期滚动预算周期。预算编制过程应注重全局性、科学性的征询和调研,并逐项地审议各种费用开支的额度以及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2)细化预算编制的内容。编制预算的各项具体内容应由各部门、各系部经科学调研后提出申请,并上报财务部门,由财务部门根据项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预算年度总收入的情况,逐项确定预算内容和安排预算资金。
(3)抓好预算执行过程的控制。财务预算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财务部门要维护预算的严肃性,避免随意追加和调整预算。对于那些确实需要追加或调整预算的项目,应严格地履行预算的追加程序。此外,有关部门必须建立起预算的考核和绩效评价体系,对预算执行结果进行全面考核,以量化预算的执行情况并体现预算管理的权威性。
(1)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从制度建设着手,在宏观层面上完善学校的各项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在微观层面上建立规范的机构管理制度和人员岗位职责,完善货币资金及实物资产等管理制度。
(2)要加强对关键环节的控制与管理。首先,根据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对其内控流程进行梳理、整合与再造。其次,建立转授权审批与分级授权审批制度,特别是要对费用报销、资金调度和大额款项支付等重要财务行为的权限实行严格限制。最后,要建立健全岗位授权管理的制约机制,明确各个岗位相应的职责及权限,做到决策、监督和执行三权之间的有效分离,使不相容职务之间相互制约。
(3)建立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财务部门要加强与纪检、监察和审计等相关部门的协作,重视内部监督、检查,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和协查制度,在充分发挥监督、审计的职能的环境下,构建一个科学的监督网络和内控体系,以客观地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切实提高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效益性。
加强全面的成本核算是提升办学经济效益的基础,高职院校应科学地吸收和借鉴企业财务管理中成本核算的成功经验,重点抓好以下两个方面的成本核算。
(1)人才成本核算。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人才成本核算进行研究探讨,制订出科学、规范的人才成本核算办法和评价体系,对办学效益和管理水平实行量化考核。
(2)学校各种经济活动的成本核算。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实际,科学设置具体的成本核算项目,合理界定教育成本会计期间和核算对象,构建适应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成本核算体系,为各方利益相关者提供可靠、真实的信息,藉此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事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1)设立专门资产管理机构,完善资产管理制度。要按照“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资产管理原则,理顺高职院校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起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的网络体系和责任体系。在完善制度方面,必须坚持资产实物管理与资产价值管理并重的原则,要将资产价值管理有机地结合到相关的资产制度中。贯彻推行定期盘点制度,并建立起以校园信息化平台为基础的资产管理网络系统,据以及时、全面地记录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确保各项实物资产的账实相符。在设置专门机构方面,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设立专门的资产管理机构,负责国有资产的日常管理工作,将原先比较分散的资产管理职能部门进行有机整合、集中管理。同时,财务部门、资产使用部门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协助资产管理部门行使对固定资产的实物、价值、效益和产权管理职能,便于资产管理部门对全校资产进行统筹调配和监督管理。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避免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使闲置资产合理流动,促进资产管理中的责、权、利有机统一。
(2)优化资产的结构,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高职院校在后勤社会化及校办产业实体发展壮大的趋势下,经营性资产所占的比重逐步加大。在保证学校的教学、行政工作正常开展前提下,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非经营性资产向经营性资产转化的有效途径,科学合理地增加经营性资产在学校资产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并获得资本收益,这不仅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教育经费的不足,提高了资产的使用效益。在实际操作中,要依制度规定对非经营性转经营性的资产严格履行审批程序,并按规定进行资产价值评估,确保高职院校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对转变经营性的资产要坚持有偿使用的原则,取得的收益要纳入财务统一管理,并按规定的用途使用。
(注:项目基金:本文系广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2年度科研项目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现代高职院校财务管理模式研究》(课题批准号:桂工业院[2012]3号)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1]李月:关子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中存在问题的研究[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
[2]杨芙蓉:高职教育资源优化与办学经济效益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6(6).
[3]杨蔚屏:浅谈高校财务管理的增收节支措施[J].辽宁教育行政学校学报,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