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晓燕
(中共莱芜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 山东 莱芜 271100)
镇域经济是一个建制镇行政区域内的经济,是县域经济的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单元,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平台与支撑。因此,发展壮大镇域经济,是实施统筹城乡方略的重要节点,它支持着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推动着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
1、镇域经济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点。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战略思想最早是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它更加注重农村的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镇是经济发展最具潜力和活力的主体,镇域是最基础的层面,也是最关键的一层,它直接面对农村、群众,直接面对市场微观主体,直接面对农村社会的管理和公共服务。没有镇域经济的发展壮大,就没有农民收入的增加,也就没有了城乡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涉及面广,面临的问题更复杂更突出,解决农民增收、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归根到底要靠发展镇域经济,没有镇域经济的发展就很难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镇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2、镇域经济是城乡一体发展的纽带。镇域经济本质上是农村综合经济,是直接面向“三农”的经济,主题就是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镇域经济又是联系大中城市发展的经济,其发展一方面为大中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各种生产生活资料,另一方面又为大中城市的发展扩大了市场需求。因此,镇域经济是城乡经济的结合,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切入点。其次,发展镇域经济有利于将农民转化为市民。镇域经济发展可促使劳动力水平不断提高,并由此带动劳动力在城乡间广泛交流,可以有效促使农民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
3、镇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的有效载体。镇域经济是一种“喷合型”的经济,产业的发展涉及各领域各行业各方面,镇域经济的发展,将会逐步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增加农民收入;逐步打破农村封闭的状态,加强了信息、物资、人员的交流,发展农村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使市场经济观念和竞争意识能够深入农村,进而极大地促进农村法制化和民主化建设进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1、要正确处理发展镇域经济与粮食安全、农民增收的关系。农业作为与人类发展共始终的产业,在现代社会不仅具有提供保障温饱的农产品、工业原材料和创造外汇的功能,而且具有保障国家食品安全、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因此,在发展镇域经济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保证粮食种植面积、促进粮食增产增效,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努力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另一方面,必须大力发展以工业为主的镇域经济,加快兴镇富民的步伐,努力提高镇域经济的综合实力。二者互为条件,并行不悖。
2、要处理好镇域经济与县域经济、市域经济的关系。三者之间密不可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但特点不同、工作侧重点不同。镇域经济是市域经济、县域经济的组成部分,市域经济、县域经济是镇域经济的主要辐射源。镇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市域经济、县域经济的带动,市域经济、县域经济的发展也需要镇域经济的支持。因此,正确处理发展镇域经济和中心城市、县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镇域应增强全局意识,进一步开阔视野,明确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定位,在借助中心城市、服务中心城市中发展壮大自己。
3、要正确处理好加快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经济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依托和支持,而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同样也需要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当前,我国面临着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挑战。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期盼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更加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展镇域经济,应当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必须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生态转型,切实把经济快速发展建立在生态良性循环的基础上,促进镇域经济向资源节约、污染减少、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生态效益型方向发展,力求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4、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社会发展则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和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落实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只有经济不断发展,才能有条件增加就业、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为社会全面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但经济发展不能自动实现和保持协调发展,有相当一部分社会问题的产生是由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的。因此,在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的同时,必须统筹兼顾,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及时调节各种利益关系,切实维护社会的公正、公平和稳定,不断把各项社会事业推向前进。
1、推进城镇建设,加快城乡统筹。要坚持小城镇建设与镇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一是科学做好小城镇规划。要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要高起点、高水平地搞好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进一步明确小城镇的发展定位和特色,避免“千镇一面”。合理确定小城镇产业布局和功能划分,做到水、电、路、暖、通讯、商业、文化等服务设施配套发展,增强发展镇域经济的载体服务功能。二是努力提高小城镇经营管理水平。学会运用市场机制,优化要素资源配置,建立健全多元化、社会化建设经营机制。逐步放开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经营市场,可采取独资、合资、股份制、特许经营等多种方式,吸引镇内外投资者参与建设和经营,形成多元化、社会化投融资体制。可通过对现有基础设施产权转让、入股、拍卖、使用权转让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变现,形成投资、建设、运营、回收的良性循环。搞好公用设施的冠名权、广告权、特许经营权的招标拍卖,多措并举,为小城镇发展筹措更多的建设资金。三是加强城镇环境建设。全面加强沿路、沿河、沿海、沿村、空地和大环境绿化,切实保护山水植被自然景观和海岸带景观,提高小城镇绿化美化水平。加强环境保护,节能降耗,杜绝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向镇域转移,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力避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四是促进人口向小城镇集聚。据世界银行专家分析,一般情况下,小城镇只有达到15万人口规模,集聚效益才能发挥出来。要认真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政策,进一步降低门槛,鼓励有条件、有能力、已经富裕的农民到小城镇创业、居住,鼓励广大农民进镇务工经商。要加快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用工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增大对农民进入小城镇生活的吸引力,增强集聚效应。
2、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城乡一体产业体系。一是发展现代农业,夯实农业基础。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立足本区域资源优势,做好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和建设,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根据各区域农民的传统农业生产习惯和地理、环境、气候等农业生产条件,在稳定粮食总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茶、果、菜、药、花等高效经济作物,积极引进和推广优质品种,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和产品,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产业区。另一方面,以龙头企业支撑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挖掘农民增收潜力的关键一环,抓紧培育和发展一批“龙头企业”,着力引进外来农产品加工企业,并充分利用现有加工企业和项目,通过技术改造,扩大加工能力,发展一批档次高、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品牌附加值和农产品加工增值率。积极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把农产品加工业与原料生产基地建设结合起来,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化发展,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二是以项目建设带动发展镇域经济。一方面,加强基地载体建设。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制造业基地、原材料基地,清理整顿乡镇工业园区,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优化乡镇工贸基地布局与功能,重点加强中心镇和区位、资源、交通、基础条件较好的镇域工贸基地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打造镇域工业发展新平台。另一方面,大力促进集群经济的发展。产业集群是提升工贸基地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只有镇域主导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才能形成镇域品牌。应抓住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大力引进出口加工业、资源加工业、配套工业及传统工业等项目,尽快形成各具特色的工贸基地;依托优势产业,搞好产业招商,极引进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和配套项目,促进相关产业的集聚,不断延长产业链发展“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的集群经济,提高规模聚集效应,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三是扶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镇域经济主力军的作用。民营经济是镇域经济的主体,是镇域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所在。政府应推出相关政策来促进全民创业,壮大私营企业、培育个体大户。要切实放宽民营资本投资领域,清除不合理门槛,培育民营经济快速成长的良好环境。积极引进民营企业到乡镇投资创业,鼓励和支持富裕起来的农民、农村能人、打工学成归来者投资兴业。筛选一批重点民营企业,实行重点帮扶,迅速形成民营经济形成聚集效应,加快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
3、深化城乡体制机制改革,加快镇域经济发展。一是推进有利于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经营制度改革。加快镇域经济发展,关键要搞活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向优势产业、重点区域集中。要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政策,规范流转程序,加快流转速度,并积极完善“散户出租、企业承包”、“集体转包、大户经营”、“带地入社”、“以地入股”、“以承包地换保障”、“以宅基地换住房”等措施。要建立利益保障机制,解决好流转利益分配的问题,以保护和调动企业、农户等各方面的积极性。要建立管理服务机制,做好信息发布、典型宣传等工作,促进土地流转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二是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提升镇域融资服务水平,要加快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构建新型镇域金融体系,要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和地方金融机构在乡镇设立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加快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服务组织,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增加对乡镇的信贷投放。建立完善融资性担保体系,鼓励发展农村信贷担保机构,积极培育小额信贷组织和资金互助组织。要探索设立投资基金,组建各类投资公司,逐步建立市场化的投资体制。三是推进服务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统筹城乡一体发展的要求,加大以并联审批为重点的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城乡一体的政府服务体系。要整合城乡规划建设职能,形成城乡一体的规划工作机制。要积极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管理体制,建立公开透明、精简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4、营造经济发展环境,树立良好的区域形象。要调整村级区划,理顺镇村关系,强化镇对村的指导、协调作用,加强体制环境建设;要坚持依法行政,推行政务公开,加强法制环境建设;要培育诚实、信用民风,强化诚信教育,加强信用环境建设;要主动服务,跟踪服务,推行服务承诺制,加强服务环境建设。
[1]庄乾坤:农村小区域经济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李文水: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镇域经济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2008(7).
[3]卢希悦、曹守忠:推进镇域经济高位崛起[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11(3).
[4]危朝安:在统筹城乡中不断夯实农业基础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