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服务型高校建设

2012-08-15 00:50:10王爱民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服务型办学服务

王爱民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高校管理与建设研究

论服务型高校建设

王爱民

(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高校以管理为主导转到以服务为主导的模式上来,是高校内涵发展的必然。创建服务型高校也必须从其根本入手,不断加强内涵和质量建设。开展高校服务职能研究,对我们探索转变高校职能,建立以服务为导向的高校管理体制,推进高校新的管理服务模式,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创建服务型高校的路径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健全服务体制以及形成长效机制等。

高校服务;内涵建设;职能转变;管理效能

高校具有四大职能:一是人才培养,主要通过教育教学实现;二是科学研究,主要通过有科研能力的教职工实现;三是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主要通过校企合作、成果转化、咨询服务实现;四是文化传承与创新[1],主要通过高校文化传播和引领来实现。前两项职能偏重于学校内部事务,后两项偏重于外部社会事务。如果把高校当作服务机构,那么这些事务都是通过服务职能实现。国务院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中指出 “高校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2]。服务已逐渐成为事关高校根本性、全局性和战略性的教育手段和理念。创建服务型高校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构想。服务型高校是高校新的组织形态。

一 高校服务的内涵

高校服务,就是高校运用可资利用的资源和能力,依据相关法规制度,以创新理论思维融入实践,创造性提出或解决问题,使学校自身与社会需求得到解决的过程。高校服务是其管理发展到更高层次的产物。它有两个层次,其一就是高校基础性服务工作。其二就是在具备比较完备的内外部资源和条件基础之上,由高校内部服务向外拓展,能为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事务提供理论咨询、技术技能支持等服务工作。

高校由原来的以管理为主导转到以服务为主导模式上来,是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管理与服务均为高校的基本职能,它们既相互联系与支撑又各自独立,各有异同。共同点是两者相互渗透,管理作为制度体系的科学,离不开服务支撑;服务作为实践体系的科学,不能没有管理理论的指导并依靠管理抓落实。二者在高校的目标指向一致。不同之处是:一是内涵外延不同。管理和服务都各自成体系,但管理已成为一门学科,而服务目前只是一种行为或理念。但从高校整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看,似乎服务涵盖范围更宽泛;二是本质不同。服务重视人主观能动性,提倡人性化管理,坚持以人为中心。而管理重视科学性和制度刚性,坚持以事为中心;三是站位不同。管理大多是间接身份,重视过程控制,追求事情的最终间接落实解决到位。服务是以主体身份,追求事务直接落实到位,既重视过程也不忽视结果。虽然我们把高校服务提升到重要的地位上来考虑,但并不排斥管理,而更应加强管理,使管理与服务相得益彰。原先的教育管理服务(此服务含义近似于保障)是高校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这种经验和做法不可摒弃。高校服务工作虽不能与教学和科研中心工作划等号,但要明白中心工作是通过具体服务来实现的。它不仅仅指过去单纯的高校内部服务保障,还包括高校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参与。这种联系使得高校服务产生质的飞跃,服务转型由此应运而生。

二 建设服务型高校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高校在完成办学之初的规模扩张,转到追求质量效益上之后,更加注重内涵建设。建设服务型高校之目的在于:提高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走质量建设和内涵式发展道路,增强高校吸引力与竞争力,从而更进一步提高高校的内外部服务能力。所谓高校的内涵,就是相对高校的办学目标和本质而言,涉及关系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以及带有规律性的办学特质。比如高校在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办学模式、师资力量、人才培养目标、教学质量、办学特色、科研能力、创新能力、社会服务、文化引领和社会影响力等软实力,由此可见内涵建设意义深远。另外,内涵建设还有益于学校内部自身服务和发展,有益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有效整合和利用内外部资源发挥高校人才和科技资源优势,社会、地方政府、企业项目资金优势,开展横纵联合与产学研合作。此外,建设服务型高校还基于以下几方面因素考虑。

(一)建设服务型高校是变革高校滞后的服务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内在要求

1.理想信念缺失服务意识淡化,使高校教书育人环境面临严峻挑战。受社会不良思想文化侵蚀,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和冲击。在利益冲突面前,部分师生的理想信念逐渐缺失,服务意识淡漠。教师在人们眼里不再那么崇高,学生不再是安心读书学习的天之娇子,大学也不再是单纯的象牙塔。甚至在生存的压力下,部分教师被迫加入世俗的潮流,追逐名利,而使高校教书育人环境面临严峻挑战。

2.“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3]四大危险不同程度存在。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讲话指出,当前存在四大危险。四大危险在一些高校机关工作人员身上或多或少存在,工作上出现了职业倦怠, “庸、懒、散”现象时而有之。具体表现在不以师生为本,不关爱师生,工作方式简单粗暴,对学生正当的切身利益诉求漠然置之,急事慢办,拖而不办的官僚作风尚未根除。有些人员人浮于事,能干的事不愿干,能力不足的事又干不了。脱离群众甚至于腐败现象也时有发生,损害学校形象和声誉。

3.高校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受制因素。高校服务受制于几方面:一是思想观念落后;二是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发展;三是专业技术人员 (团队)服务能力不足;四是与企业联系与合作不够紧密。

4.政府投入不足及高校工资福利待遇与物价水平不相称亟待解决。近年来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较快,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却跟不上经济文化发展的步伐。另外高校教职工在实施绩效工资制后,工资收入增长缓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职工积极性。

(二)建设服务型高校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本质要求

高校为人民服务也即为广大师生和社会服务。我国正处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办高等院校,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所以办学方向是个大原则性问题,不能有丝毫含糊。办人民满意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挥高校培养人塑造人的职能,搞好服务,做好做足内功,才能使人民满意,让广大群众认可。

(三)建设服务型高校是提高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高校办学水平提高有很多途径,关键在于抓好师资力量,抓好教育管理,抓好校园文化建设,当然也在于抓好服务。服务好坏既关系到基础性、经常性的工作,也可能关系到高层面,高科技含量的工作。比如对社会、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与企业对接进行产学研一体化,文化传承创新,这些新课题无不涉及到服务质量的优劣。因此检验高校办学实力和水平的重要途径,就是看其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发展所取得的成效和所做出的贡献。

(四)建设服务型高校是增强高校竞争力的有效抓手

竞争力是高校生存的关键,也是高校竞相提高的核心能力。纵观百十年以来欧美国家高校发展历史,足见社会服务之重要性。以地处美国西部的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加州理工学院为核心组成的西部高校为社会和企业服务,堪称产学研结合的典范。利用其理工科优势培育人才,把高校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成功打造出西部硅谷。在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发展中都产生了巨大而又深远影响。再把视角转到国内,我们国家的“985工程”、 “211工程”高校甚至一些地方本科院校,在服务地方、军民、科技、生产、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较大贡献。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过程中也涌现出一批高职院校,利用其特色化专业和技术为当地服务。所有这些都表明建设服务型高校是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和抓手。任何一所高校都有义务、也有责任开展社会服务。

(五)建设服务型高校是科学发展的有效载体

把高校服务作为有效载体,政府有责任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高校有寻求职能转变的现实需求。要充分认识目前高校还有许多方面工作亟待完善,要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对内应转变制约发展的思想理念和作风,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增强竞争力为第一要务不动摇;对外应适应社会形势发展需求,牢固树立服务社会为社会做贡献的思想,着眼长远可持续发展。

三 创建服务型高校的路径和方式

(一)把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

服务工作首要的是要解决思想问题,思想统一了,认识提高了,在服务投入上才会协调一致。而思想问题一要靠思想政治教育;二要靠解决实际问题。

1.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头脑。理想信念是人生价值和目标追求的现实反映,试想一个没有理想,信念缺失的人,他的心胸、气度和格局有多大,能否很好地为他人和社会服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们党把几千年来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得出的完整科学体系。我们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就,就在于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支撑,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一大法宝,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和精华。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办学机构,在新时期要加强思想教育,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的 “三进”工作。

2.把转变作风、树立宗旨意识和提高服务意识作为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作风建设,作风包括政治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组织纪律等,其中政治思想作风起决定性作用。要转变旧的思想观念和不扎实的工作作风,牢固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民办实事、求实效作风,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提高服务意识,变外在压力要求为内在主动自觉。高校的领导层,在管理决策时,要从全局出发,以是否有利于服务广大师生,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背离不偏离服务这个根本性宗旨。

(二)创新服务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

1.摸清制约学校发展的问题底数。要充分发动广大教职工甚至社会力量,共同探讨学校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广泛征求意见建议,清楚学校有什么问题,问题症结在哪。结合学校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当前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深入开展学习大讨论,建立服务承诺制,就工作落实情况对照检查整改点评。把存在问题梳理出来,探讨出解决思路、办法和措施。

2.创新服务思维和方法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传统的好的办学经验和做法固然要继承和发展,但没有创新的思维和方法,在服务上踌躇不前,则不但错失发展机遇,而且将严重影响办学质量和水平的提高。要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力度,多出精品课程、精品专业,尤其要注重特色化专业建设,培育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同时也要以科研创新来促进教学工作,高校没有科研就没有创新力,缺乏竞争力。高校要根据自身实际,善于把科研工作与国家、社会、地方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最常见的就是与科研、技改项目、课题结合;把科研工作与科研人才队伍培养结合起来,为高校和社会科研提供后备人才。政府要多关心高校的难处,适当加大 “人财物”投入,以便于高校调节好自身服务保障中心工作的体制机制。给予政策鼓励和支持高校建设发展,为社会经济文化繁荣发展服务。

(三)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广泛开展调研并与地方项目对接

高校要坚持开门办学,尤其要深入企业、工厂、社区、市场、行业、科研院所展开调研,了解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人才培养计划,使培养的人才适合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与企业洽谈合作,通过输出和引入等手段,拓展高校教育、培训、科研以及成果转化的合作范围渠道。薄弱校要向强校学习借鉴经验,寻找合适的项目对接。政府鼓励校、企、科研院所跨院校、跨区域 (国际)、跨行业 (专业)合作,形成良性互动机制,为进一步开展长期合作打下基础。

(四)加强监督检查,推进服务效能建设形成长效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监督检查。成立专门的工作效能及服务评价协调机构,以加强高校服务的组织领导。有条件的推广实施信息化办公系统,规定网上办事流程,限定办结时限,防止疲沓作风。多方式多渠道实施交叉检查,突击检查、不定期抽查,明察暗访。对一些违规违纪的行为人,要责令其作出检查整改,并汇报整改结果。

2.完善服务工作体制机制,提高执行力。执行力不够原因是多方面的,因为执行者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在角色转换的过程之中,极易形成随意性和应付性。凡事不敢太认真,不敢较真碰硬,因人因事而异,老好人思想作祟,灵活性有余原则性不足。要建立问责制,对单位或部门出现问题的,不予评先评优奖励。对执行制度坚决,工作卓有成效的单位和个人,要作出适当的奖励,并以此形成长效机制。

总之,高校服务要结合自身的特点逐步开展,不能一蹴而就,同时要分清主次,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理论与实际、中心与非中心工作的矛盾和差别。只有紧紧抓住服务这个宗旨不动摇,才能把握问题的实质与关键。这就要求我们辨证地思考,以科学的方法处理好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分工明确、内部协调、政令畅通、工作高效的和谐校园文化,高校服务转型就一定能实现。

[1]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1-10-26.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2010-07-29.

[3]胡锦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讲话[EB/OL].httpwww.chinadailg.com.cn,2011-07-01.

G649.21

A

1674-3652(2012)04-0084-04

2012-02-15

王爱民,男,江西赣州人,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雪 豹]

猜你喜欢
服务型办学服务
实施“三个三”工作法 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2期)2019-08-15 00:56:32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信息化建设(2019年2期)2019-03-27 06:23:56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 04:28:15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今日农业(2019年16期)2019-01-03 11:39:20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商周刊(2017年9期)2017-08-22 02:57:56
构建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
服务型数字化校园的构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