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评述

2012-08-15 00:45:06曹小霞李练军
当代经济 2012年15期
关键词:市民化意愿农民工

○曹小霞李练军

(1、江西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江西 南昌 330045 2、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45)

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研究进展评述

○曹小霞1李练军2

(1、江西农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江西 南昌 330045 2、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45)

随着农民工群体的不断扩大,我国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同时分析了现有文献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并就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农民工市民化 影响因素 评述

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农民流入城市就业并生活,成为城市新市民和逐步融入城市的过程,与这个过程相伴随的不仅是农民职业上的转变,而且是从传统乡村文明向现代城市文明的整体转变。迄今为止,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已经达到2.3亿左右,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群体。已迁聚城市并在城市工作、生活的大量农民工的市民化,已成为中国推进城市化发展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重点。学者们围绕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一关键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讨。本文将对现有的文献进行梳理,从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的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学者们的研究进行评述,并分析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对未来的研究方向提出一些自已的看法。

一、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相关理论研究

1、宏观影响因素

(1)制度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农民工在城市社会面临着一种制度性排斥,户籍制度及依附于户籍制度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是这种排斥的根源。各种制度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程度不同,土地制度和户籍制度是核心层次的制度,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和教育等制度是配套层次的制度,而行政规划、产业、税费等制度是关联层次的制度。

现有研究普遍认为,尽管各城市尤其是中小城镇不断加大户籍制度改革,但仍然对农民流入城市尤其是大城市有着诸多限制,农民工仍然面临着较高的经济和素质“准入门槛”;由于我国农村土地产权界定模糊和流转机制不完善,为各级行政组织对地权进行不同程度的干预提供了可能,致使农村土地价值严重低估,使农民市民化得不到应有的资金支持;中国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制度使农民工的就业歧视随处可见,而城市下岗和失业人员大量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农民工就业的困难,严重阻碍了当前中国的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我国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既享受不到农村社会保障福利,又享受不到城镇保障待遇,处在双重困境之中,虽然近年来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但效果并不明显;中国城市就业培训几乎全部是面向城市市民的,限制或剥夺了农民工接受再教育的权利,而在流出地政府与流入地政府之间未能确定适当的教育经费比例,无法使农民工子女真正纳入城市教育制度的安排之中;中国现行的城市住房制度基本上是针对户籍人口的,农民工群体被排斥在外,农民工住房缺乏基本的公共设施,环境十分恶劣,处在孤岛化生活之中。

(2)政策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对进城农民实行什么样的政策措施,直接关系到进城农民待遇安排,影响农民市民化的程度和发展趋势。我国涉及农民工的政策大致经历了严格控制流动阶段、自由流动阶段、控制流动阶段、规范流动阶段和积极引导阶段等五个阶段。政府对农民工政策的基调也不断调整,20世纪80年至今,政策基调经历了由消除农民“离土”的限制到消除农民“离乡”的限制,再到允许农民工在城镇定居三次转变。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颁布了工资、劳动、就业与培训等近十项有关农民工市民化的相关政策。不少地方政府、尤其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广东等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农民工政策方针,在农民工管理与服务方面进行了诸多创新。近年来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在总体上是有利于农民工进城工作和生活的,但是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多方面的权衡和考虑,往往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态度,实行排斥和抑制政策的多,鼓励和支持政策的少。

2、微观影响因素

(1)城市认同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无论是我国城市政府、城市市民还是城市企业,大多对农民工存在着矛盾心理和认识上的误区,害怕承担农民工社会保障成本,担心农民工进城会减少城市居民的就业机会,甚至把农民工当成了各种城市问题的万恶之源,从而削弱了对农民工的城市认同。同时,社会资本的不足又导致农民工的城市自我认同的缺乏,农民工仅仅拥有网络位差小、以血缘、地缘和亲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传统社会关系网络,而严重缺失制度型社会资本和组织型社会资本,仅仅拥有以亲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亲戚、老乡为主体的强关系,而严重缺乏以获取发展信息与机会为目的的弱关系。因此,农民工进入城市生活一段时间后,虽然有很强的地域归属感,但对城市居民的群体归属感还非常淡薄,虽然在经济层面上已经适应了城市,但在社会层面尤其是心理层面上还没有适应城市,只能把自己仅仅作为城市的“局外人”与“过客”。

(2)自身素质对于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不仅是进城农民能够在城市找到工作、在城市立足的重要条件,同时更是农民工自我发展乃至融入市民社会、最终取得市民资格不可缺少的成功因子。目前城市农民工虽然大多数年富力强,一部分人还是农村的精英,他们的素质比那些没有外出打工的农民要高得多,但与城市居民相比又显得明显不足。大多数农民工科技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和心理素质差,市场竞争素质低下,法律和政治意识淡薄。较低的自身素质既不利于农民工就业和维护自身权益,也不利于农民工转变观念彻底融入城市生活。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农民工的自身素质取决于农民工人力资本的培养,包括职业转化能力、生存能力和发展能力的培养,农民工在这三方面的人力资本缺乏极大削弱了市民转化能力。

二、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相关实证研究

1、农民工留城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近些年来,学术界就农民工留城意愿影响因素开展了许多研究,主要从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经济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等方面来验证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也包括培训)、婚姻、职业类别、是否举家外迁、子女数量及是否上学、家人态度、收入水平及城乡经济差距、就业状态及就业区域、耕地面积、住房及社会保障、城市认同、农村认同和社会网络关系等因素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客观地说,来自不同地区的数据都在某些方面或在一定程度上实证了以上因素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但相当一部分学者的研究结论不但与理论不符,而且相互并不一致,甚至来自同一地区的相同研究结论也完全相反。从目前来看,来自单个发达省份的研究较多,而对落后地区的综合研究较少。随着农民工不断分化研究的深入,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到女性农民工、农民工个体户、郊区农民工、农民工子女等特殊农民工群体留城的影响因素。不过大多数实证研究都来自于微观方面,对农民工留城制度方面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非常缺乏。

2、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对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是在借鉴农民工留城意愿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展开的,学者们也主要从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经济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和回归分析,人们更多地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问题。梅建明根据对武汉市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调查分析,发现进城农民更关注在城市能否获得相对稳定的工作和比较合理的收入,年纪较轻、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较高者更愿意获得市民权,更愿意在城市定居。王桂新等以上海为例的研究表明,城市农民工的市民化意愿,主要受个人自然、社会、经济特征及区域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尤以婚姻状况、在城市的居留时间及找工作的困难程度等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夏显力和张华对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结果认为,月收入、性别、家庭抚养的小孩数及城市规模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因素。此外,部分学者还对制度因素和回族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黄锟利用武汉大学入户调查数据进行研究表明,城乡二元制度对农民工市民化的意愿、能力和进程都有明显的阻碍作用。马金龙和李录堂等通过对回族农民工回归分析,发现文化水平、收入高低、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社区参与、媒介接触等因素与回族农民工市民化具有紧密的相关性。

三、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研究评述及未来发展趋势

1、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宏观制度政策方面的理论研究较多,而且相对比较系统,也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但是,由于制度政策的相关指标难以确定,所需要的数据较难获得,因此对制度政策影响因素的相关实证研究较少。第二,无论是对农民工的留城意愿,还是对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发达地区如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地区,少量中西部地区的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如武汉、重庆等,而且绝大多数的研究都是以单个省份作为研究对象,加之数据采集时间不同、研究的方法不同等原因,导致所得出的研究结论有较大差异。第三,农民工留城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前提,两者的影响因素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目前学者们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研究较多,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研究较少,且后者多是借鉴前者的研究方法,而没有对两者的因素进行严格区分,使精确把握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存在缺陷。

2、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研究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影响因素研究。现有研究表明,农民工不但应该具有市民化意愿,更要具有市民化能力。目前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素,因此农民工市民化能力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第二,非城市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研究。目前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民工方面,对非进城农民工(如失地农民工、就地转移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研究较少,这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第三,中西部地区或中小城镇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研究。无论是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还是中小城镇与大城市相比,其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因素均有较大差异。随着我国产业梯度转移,中西部地区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就业,一些东部地区的农民工也可能会有一种返乡就业趋势,因此中西部地区农民工,包括中西部地区的返乡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也应该成为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此外,研究表明,无论是大型城市的接纳能力还是农民工融入大城市的生活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绝大多数农民工市民化的现实选择是中小城镇,因此有必要对中小城镇农民工市民化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注: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编号:12YJC 790095);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规划项目(项目编号:JJ1223);江西农业大学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CX 11JJ05)。)

[1]刘传江: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研究[J].理论月刊,2006(10).

[2]王竹林:农民工市民化的资本困境及其缓解出路[J].农业经济问题,2010(2).

[3]黄锟: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民工市民化[J].城市发展研究,2009(2).

[4]刘慧芳、冯继康:“三农”难题视域下的农民工市民化[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3).

[5]胡平:简析城市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及实现途径[J].东岳论丛,2010(12).

[6]高君:促进农民工就业与实现农民工市民化[J].理论月刊,2008(10).

[7]赵立新:城市农民工市民化问题研究[J].人口学刊,2006(4).

[8]张国胜、王征:农民工市民化的城市住房政策研究:基于国别经验的比较[J].中国软科学,2007(12).

[9]胡平:政府在农民工市民化中的作为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4).

[10]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总体态势与战略取向[J].改革,2011(5).

[11]申兵: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难点及对策[J].中国软科学,2011(2).

[12]何晓红:论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J].前沿,2005(10).

[13]蒋国保: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的主要障碍分析[J].特区经济,2005(12).

[14]吴业苗:农民工市民化的观念障碍与调适[J].理论与改革,2008(1).

[15]刘传江、程建林:双重“户籍墙”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J].经济学家,2009(10).

[16]钱正武:农民工市民化与政府职责[J].理论与改革,2005(2).

[17]钱文荣、黄祖辉:转型时期的中国农民工[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8]夏怡然:农民工定居地选择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温州的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10(3).

[19]李强、龙文进:农民工留城与返乡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2).

[20]李楠:农村外出劳动力留城与返乡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0(6).

[21]刘华、苏群:农村女性劳动力留城意愿实证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中国农村经济,2005(9).

[22]王毅杰:流动农民留城定居意愿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5(5).

[23]熊彩云:农民工城市定居转移决策因素的推—拉模型及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7(3).

[24]黄锟:城乡二元制度对农民工市民化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

[25]梅建民:进城农民工的农民市民化考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1).

[26]王桂新、陈冠春等:城市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考察——以上海市为例[J].人口与发展,2010(2).

胡婉君)

猜你喜欢
市民化意愿农民工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今日农业(2021年5期)2021-11-27 17:22:19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今日农业(2020年22期)2020-12-14 16:45:58
农民工市民化研究综述
消费导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7:12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对农民工市民化内驱动力的思考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成功探索及启示——以湖北省为例
学习月刊(2015年3期)2015-07-09 03:51:08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