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央行构建金融稳定机制的思考

2012-08-15 00:45:06朱远思
当代经济 2012年14期
关键词:宏观金融风险金融机构

○朱远思

(中国人民银行阳江市中心支行)

基层央行构建金融稳定机制的思考

○朱远思

(中国人民银行阳江市中心支行)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各国纷纷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我国央行金融稳定职能被提升到更为突出的重要位置,但在我国监管体制尚未作出制度性调整的条件下,基层央行构建金融稳定长效机制既面临部门协调不到位、信息共享不充分、人员专业素质不强等老问题,更面临监测外延扩大、风险分析难度提高、监管合力不足等新挑战。本文梳理了宏观审慎管理对基层金融稳定机制建设的新要求,剖析了新形势下金融稳定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宏观审慎管理对基层央行维护金融稳定提出新要求

1、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需要基层央行在地方金融监管协调中发挥主导作用

宏观审慎管理需要关注区域经济与金融的协调性,要对整个区域的系统性风险进行防范,就必须要有一个联合各个不同管理部门的协调机制。人民银行作为金融宏观管理部门,应着眼于整个金融体系,在整个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中发挥主导作用,负责监管整个金融领域的系统性风险,特别是跨市场、跨行业的风险。这就要求基层央行要强化与各专业金融管理机构的协调合作,在地方经济金融中具有一定的话语权,不仅仅要使金融机构配合央行的金融稳定工作,更要得到地方政府各部门的认可和协助,发挥政、银、企平台的监测与信息共享作用。

2、完善宏观审慎分析方法,需要基层央行构建完备的数据库作为信息支撑

根据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的研究,要降低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风险,就要建立适合我国宏观审慎管理要求的指标体系与逆周期调节机制,研究逆周期调节系数,通过动态拨备政策和差异化资本充足率等进行逆风向调节。这些工具的利用需要充足的数据支持,因此,要实施宏观审慎管理,基层央行金融稳定机制框架必须具有一个完备的数据库,数据库内应涵盖并能提供最新的整个区域的各项经济金融指标,如GDP增长率、信贷增长、资产价格增长、金融机构的杠杆率、银行财务数据等。

3、构建差异化激励约束机制,需要基层央行合理界定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

宏观审慎管理要求基层央行在对区域内金融机构进行监管时,要采取多项激励与考核手段,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情况实施综合评价,并依据不同的评价结果给予不同的监管倾斜,校准监管措施,使监管措施对金融机构起到有效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引导金融机构自身不断加强风险管理。其中,合理确定区域内的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界定其是否属于大而不倒,对其实行特殊监管政策尤为关键。

4、提高压力测试分析水平,需要基层央行具备专业的监管人才

压力测试是宏观审慎管理的一项重要分析方法,包括情景分析和灵敏度分析,这两类分析都要求工作人员具备较高的定性和定量分析能力及数据软件操作水平。因此,在宏观审慎管理的要求下,基层央行在推进金融稳定机制建设的过程中,就需要更专业的金融人才,能对金融开放、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进行专业的技术分析,能使用各项工具和预警指标对金融系统风险进行计算测量。

二、新形势下构建基层金融稳定机制存在的问题

1、快速发展的跨地区、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业务与松散的联合监管机制之间矛盾加大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金融改革力度加强,区域性银行、证券、保险业法人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增多,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断出现,金融理财产品快速发展,经济金融发展的跨区域性加剧,导致金融市场布局、金融发展轨迹和风险分布均发生变化,区域金融风险监测的外延需要不断扩大。而从目前的金融稳定机制来看,跨区域、跨市场的金融管理信息交流和风险预警通报制度不健全,监管协调存在空白。加上近年一些银行机构纷纷通过信托业务和表外代付业务来突破信贷规模控制,使得社会融资规模快速扩张,为银行业稳健经营埋下大量风险,也增大了基层金融风险监测评估的难度。这些交叉性金融业务均对金融风险联合监管提出新的挑战,需要一个更加高效、紧密的区域稳定联合监管机制。但目前基层央行金融稳定协调的模式和内容比较单一,日常事务协商基本停留在一事一议的临时性措施上,协调效率低、成本高,跨部门金融稳定协调配合与整体推进不到位,难以形成齐抓共管、协调联动、合力监管的金融稳定工作局面。

2、政策频繁调整导致经济金融的长期性、结构性问题更为显性化,增加宏观金融审慎管理的难度

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期,国内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货币体系与经济制度的调整给金融安全带来风险。如个别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一些企业在“两高一剩”的产业限制和产业转型中出现经营困难甚至资金链断裂,一系列老风险和新问题都对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产生较大影响。同时,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的增加和对国内经济预期的变化,使得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更为频繁,增加了区域金融稳定的潜在风险。而当前基层央行调节信贷投放的手段不多,对金融机构未能形成有力约束,信贷逆周期调控与地方政府刚性投资冲动的天然矛盾,也一定程度对冲宏观金融审慎管理的有效性。

3、分业监管体制下基层监管力量存在明显局限,降低了局部金融风险的发现概率和防治效率

在当前分业监管体制下,基层金融监管架构不健全,监管的幅度和广度有限,制约了监管效率。目前证监会、保监会仅在省一级或少数地市设立分支机构,绝大多数地市和县一级没有设立派出机构,造成市、县级行业监管主体缺位,在日常监管中存在时差和空间差,对一些违规问题或风险苗头不能及时发现、处理和解决,影响了金融业的声誉和公信力。例如一些基层出现保险销售误导、保险违规等情况,如不及时就地处理,就会波及到地市或省级金融机构,在更大范围内影响金融稳定。

4、金融深化发展对金融稳定工作的专业性要求提高,与基层金融稳定人员素质结构存在矛盾

金融稳定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不仅要分别对单家金融机构、分行业、区域性金融风险开展金融风险评估,要对来自各个领域的监管信息进行整合和综合研判,而且要对金融创新业务的关联性风险及其传递影响进行整体把控,因此要求从业人员不但要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掌握银行、证券、保险、法律等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还要对金融前沿问题要具有足够的敏锐度,对金融风险的分析具有较宽广的视野。但当前基层央行缺乏相应的管理制度配套,无论在金融稳定组织机构设置方面,还是在人力配备方面,均无法满足这一需要。一方面,由于没有单独设立金融稳定部门,基层央行对维护地方金融稳定的人、财、物投入不够,使基层金融稳定工作处于兼职、分散、非独立状态,工作的组织机构、人员力量、社会认可度都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另一方面,基层央行干部队伍知识结构单一,年龄逐渐老化,综合性高素质人才较欠缺,对金融稳定的认识存在局限,风险防范思维缺乏全局观,应对复杂工作局面的能力不足。

三、推进基层央行金融稳定机制建设的建议

1、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联系,争取政府对金融稳定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引导各界树立正确的金融稳定理念

基层央行要通过有效的沟通协调和宣传,争取地方政府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工作的重视和支持,逐步将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纳入地方经济建设中,共同研究决策,加强管理合力。尤其是要及时将对重点领域和热点问题风险程度的判断向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进行通报,使地方经济发展目标、重大项目投资决策与金融产业发展相协调,并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使市场主体对金融政策有一个较准确的提前预警,防止形成半拉子工程等投资风险,对银行资产造成损失或影响,从而从根本上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促进区域经济金融健康发展。

2、继续做实金融稳定协调机制,构建紧密的金融风险信息共享平台,探索有效的风险监测指标和评估方法

一是在建立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的基础上,不断理顺金融稳定协调小组成员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整合基层央行内部金融稳定信息资源,加强应急演练,熟悉各单位之间的配合,加强对基层金融风险监管空白点的关注,注重对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交叉风险的观察和评估,并注重信息的共享和交流,不留风险监测空白点,提供区域金融稳定协调机制的活力。二是要注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分析方法,继续摸索适合当地实际的金融风险监测指标和评估方法,对于金融风险的判定既要符合规范,又要照顾当地实际情况和历史因素,综合判断金融稳定状况,审慎披露金融稳定报告。

3、及时总结基层金融风险处置的经验教训,以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为重点,增强风险监测分析的敏锐性

基层央行在风险处置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必须及时予以总结,掌握金融风险的普遍规律,抓住防治金融风险的关键。在工作实际中要大力开展金融稳定调研,增强对原发性金融风险监测分析的敏锐性,防止突发性事件对整个金融体系的冲击,切实有效维护基层金融稳定。同时,应该明确不同层级、不同地区央行金融稳定工作的职责和重点,结合实际,突出重点,构建层次分明的金融稳定管理体系。要以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为重点,着重抓好区域风险预警机制建设,密切关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风险变化,研究地方法人机构稳健性评估指标体系、风险预警指标体系、风险救助机制、退出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为最大限度地维护区域金融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4、继续加强基层央行金融稳定人才队伍培养和建设,健全金融稳定工作体系

随着金融稳定履职内容的扩充,基层央行应单独设立金融稳定部门,以更好地发挥金融稳定履职效能。在稳定队伍建设方面,应在组织落实好总行统一培训计划的基础上,采取多种形式,增加对人民银行基层行金融稳定业务培训的灵活性,针对国际金融危机后国际金融体系、监管改革和金融稳定业务的最新发展,结合人民银行基层行培训需求的多样化,采取网络教学、以会代训、教材共享等形式,扩大干部借调、交流、实习、出访等方式,从培训内容、范围和方式等方面,加大稳定业务培训力度,逐步提高金融稳定系统干部的业务素质。

[1]王兆旭、王媛:宏观审慎管理研究综述——基于中央银行宏观金融调控的视角[J].金融研究,2011(2).

[2]周小川:周小川行长在“宏观审慎政策:亚洲视角高级研讨会”上的开幕致辞[DB/OL].中国人民银行网,2010-10-21.

[3]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课题组:宏观审慎管理制度综述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发展研究,2011(1).

[4]陈志强:后危机时期的金融稳定机制[J].中国金融,2011(7).

猜你喜欢
宏观金融风险金融机构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华人时刊(2023年15期)2023-09-27 09:05:02
金融风险防范宣传教育
大社会(2020年3期)2020-07-14 08:44:16
构建防控金融风险“防火墙”
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 01:52:08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中国外汇(2019年10期)2019-08-27 01:58:06
大力增强忧患意识 进一步防范金融风险
辽宁经济(2017年12期)2018-01-19 02:34:01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商周刊(2017年26期)2017-04-25 08:13:06
宏观与政策
关于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若干思考
山西农经(2016年3期)2016-02-28 14:23:54
宏观
河南电力(2016年5期)2016-02-06 02:11:23
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