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财政监督的“雷达”具有更高的灵敏度

2012-08-15 00:43本刊评论员
财政监督 2012年15期
关键词:财政监督盲区中央

■本刊评论员

从今年开始,财政部决定全面推进中央基层预算单位综合财政监管,旨在进一步实现全覆盖、全过程的财政监督机制。笔者注意到,对一些长期游离于预算之外、监管相对薄弱的非税收入和国有资产的监管也在逐步加强,如在相继公布的部门预算报告中,中央各部委的部分政府性基金使用情况首度纳入公开范围;国有资产实现“全覆盖”监管、国有资本收益预算的独立编制的思路也日渐清晰。这意味着更广义的财政监督全覆盖在提速。

这些措施的推行和设想的提出,其亮点在于将所有政府性资金都纳入监督,其目的是确保所有政府收支即全口径财政活动的监督“不留盲区”。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在论及综合财政监管的意义时指出:全面推开中央基层预算单位综合财政监管工作,顺应深化财政管理改革要求,是建立健全覆盖所有政府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财政监督机制、推进源头治腐、全面提升中央基层预算单位财政管理水平、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行政效能的实际行动。同样,其他肩负公共治理之责,特别是具有执法、监管职权的部门能否各司其职,加强政府性资金监管,事关改革发展大局,事关反腐倡廉成效,事关政府绩效。

包括中央基层预算单位综合财政监管在内的各项政府性资金监管措施的推出,是现实发展的客观要求。就中央基层单位而言,我国有近2万家中央基层预算单位散布全国各地,有些中央部门的预算90%用于基层预算单位,规模如此巨大的财政资金脱离监督、监管不严,后果必然非常严重。有关部门检查发现,基层单位确实存在不少监督“盲区”,可谓我国财政管理的“短板”,不能不补强。

就政府性基金而言,全国政府性基金收入规模已突破4万亿元大关,目前近500项的全国各种政府性基金中,只有40多项纳入了政府性基金预算管理。这些名目繁多的非税收入,开征、使用尚不规范,监督也相对薄弱,同样存在监督盲区。

就国有资产而言,有数据显示,目前还有80个部委下属的5000多家营利性国家出资企业均未在国资委监管范围内。另外,国企收益没有纳入预算管理,国企职务消费存在较为严重的奢侈浪费、公款私用、巧立名目套取现金进行消费等腐败现象,国企资产、收益、职务消费等方面也存在着大范围的监督盲区。

就财政转移支付而言,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财政对个人的转移支付,量大面广,涉及对象众多,存在“跑部钱进”、虚报冒领等问题,监督也难到位。

以上所列,当然并未穷尽所有监督不到、监督不严的领域。目前,政府性资金规模很大,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势在必行。各级财政部门及相关部门,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成为一台台高灵敏度的监督“雷达”,突破部门利益和单位利益的干扰,打破一些部门和地方存在的财政信息垄断局面,及时捕捉财政问题之所在,使财政监督不留死角。中央基层预算单位综合财政监管等举措的推行,显示出了我国财政监督的灵敏性和力度。我们有理由相信,财政监督必将更加科学、精细、全面、有效。★

猜你喜欢
财政监督盲区中央
盲区50米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
定了!中央收储冻猪肉2万吨
直面新形势新要求充分发挥财政监督职能作用
加强财政监督探索创新之路
交叉感应环线通信盲区分析和应对
产能不足、去向不明,危废监管盲区依然存在
防止“带病提拔”,中央放大招
重庆事件与医保盲区
新面孔:为财政监督发展注入活力
——财政监督战线新人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