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捷 杨伦庆
(广东省海洋资源研究发展中心 广东 广州 510220)
广东船舶工业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张 捷 杨伦庆
(广东省海洋资源研究发展中心 广东 广州 510220)
本文就广东船舶工业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在研究分析广东船舶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机遇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广东船舶工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船舶工业 船舶企业 产业 造船 船舶配套产业
船舶工业是为水上交通、海洋开发和国防建设等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产业,也是劳动、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对机电、钢铁、化工、航运、海洋资源勘采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具有较强带动作用,对促进劳动力就业、发展出口贸易和保障海防安全意义重大。当前,世界船舶工业正在加速向劳动力、资本丰富和工业基础雄厚的区域转移。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也为船舶工业提供了较好的发展机遇,我国船舶产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国际地位显著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有了较大提高,有望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十一五”时期,我国船舶工业高速发展,2010年我国造船完工量6560万载重吨,跃居世界第一,国际市场占有率达43.6%,完成工业增加值1662亿元,增加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24%,实现销售收入超过6000亿元,船舶出口额突破400亿美元。
改革开发30多年来,广东船舶工业实现了快速发展,生产建造几乎所有类型的民用船舶,主流船型实现了大型化、系列化、批量化;在高技术船舶和海洋工程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突破。近年来,广东省造船业出现平稳较快发展的势头,形成了以广州为核心,江门、中山等地为重点的船舶制造业产业分布。全省船舶企业数量近300家,其中造船企业约230家,年造船完工量超过100万载重吨,销售收入超1亿元的修造船企业达20多家。这些企业的产品主要是中小型船舶,如成品油船、原油船、散货船、化学品船、1400-2800TEU集装箱船、挖泥船、多用途船,以及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滚装船、半潜船、公务船、游艇等,而且已形成一定的竞争力。据有关部门数据统计,2011年1至11月,全省规模以上120家船舶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18亿元,同比增长23.3%。
广东作为我国造船业的传统区域,在造船工业上有良好的基础,是我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在造船和相关配套装备制造业方面拥有不俗的实力。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广东船舶工业与长三角和渤海湾两大造船基地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在高速发展中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四个方面。
目前全省万吨以上造船船台,造船船坞仅分别有7座和6座,数量远低于江苏,上海,浙江等省市。现有船舶企业中仅中船集团龙穴造船公司能建造大型船舶,其他船厂主要生产中小型船舶。大型造船设施不足制约了广东省造船规模的扩大。此外,目前广东省船舶产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尤其是珠江口、银洲湖区域,东西两翼地区地理条件优越,船舶产业布局却较分散,基础薄弱。
广东的船舶配套业发展滞后,船舶配套产业规模较小,本地配套率低,船舶配套产业产值仅占全国船舶配套产业产值的3%,远落后于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地区。现有船舶配套产品主要是配套内河船的船用推进系统以及船用钢板等辅助配套产品;配套出口远洋船的产品及其他关键配套设备大部分需从省外购买或国外进口。在广东省造船企业中,内河船建造企业占总数比重较大,而远洋船建造企业较少,船舶工业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广东船舶企业科研投入总体不足,缺少专业的船舶研发机构,设计能力薄弱,产品开发能力较差,许多企业仍然采用两头在外的分包模式,极大制约了广东省造船技术水平的提高,广东省骨干造船企业生产效率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较大。人才培养不足,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远不能满足企业生产和创新需要。现有船舶产品中名牌船型少,产品结构与世界船舶市场发展趋势不相匹配。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制约了广东省造船技术水平的提高,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的专业人才远不能满足企业生产和创新需要。
船舶工业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资本,技术和劳动密集,是广东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大力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广东发展船舶工业具有诸多有利条件和优势。
广东是海洋大省,海域辽阔,海岸线长,港湾优越,不少地方具有建设深水良港的条件,同时以珠江为主的内河航道体系和水库湖泊遍布全省各地。广东地处泛珠三角经济区和华南经济圈的核心区,东临海峡西岸经济圈、西接北部湾经济区,毗邻港澳,是物流、人流、技术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大通道,也是我国南北航线必经之地,具有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同时广东是祖国的南大门,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前沿,扼守西北太平洋至印度洋之间的交通要冲,是我国联系世界经济的桥梁和纽带。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雄厚的物流经济使得广东发展船舶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008年7月,广东省公布的关于加快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中,船舶制造业被列为先进制造业五大重点发展产业之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将船舶与汽车、钢铁、石化等一起被列为未来10多年重点发展的先进制造业,提出将在珠三角发展大功率中低速柴油机等船舶关键配套装备,打造产能千万吨级的世界级大型修造船基地和具有现代化技术水平的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要“加快船舶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合理布局海洋船舶工业,打造世界大型修造船基地”。由此可知,作为广东先进制造业的广东船舶工业,在一系列国家级规划中将予以重点扶持发展,为广东船舶工业腾飞发展和不断壮大提供了重大的政策支持,迎来了新一轮大发展的历史机遇。
随着中海油在南海东部海域重大深水天然气发现,南海深水海域的资源潜力进一步凸显,南海资源开发热潮已经悄然掀起。由海洋大型船舶、深海工程装备制造等产业将迎来一个大发展的春天。广东是距离南海海域最近的地区之一,且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必将是发展船舶工业的重要地区。此外,中船集团、中远集团、中海油集团等几个大型船舶央企在广东的布局建设相关的船舶制造基地和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它们所带来的资金、技术、人才优势将使广东船舶新一轮发展处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并将进一步提升广东在国内造船业中的地位。
根据《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统筹考虑广东省船舶工业的合理布局,形成以珠三角地区为主体,协调粤东、粤西共同发展的格局。把船舶工业的发展与广东省海洋经济和装备制造业整体发展的进一步融合,明确船舶工业为广东省重大装备制造业和出口型支柱产业,将发展船舶工业纳入省政府和沿海各地方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切实提高船舶工业的产业地位;同时制定广东省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目标及产业政策和规划,明确各个时期发展的重点,并与装备制造、海洋交通运输等一系列产业发展政策、发展重点相衔接,实现统筹同步发展。
船舶工业是一个规模经济效益比较明显的产业,企业规模、综合实力是影响船企在国际船舶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取胜的一个重要因素。广东省船舶工业企业要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造船企业集团为核心,推动资本重组和集中,形成既有大型企业集团,又有各种专业化程度高、有竞争力、效益好、全要素生产率高的船舶工业企业群。以建立大企业大集团模式发展船舶工业,一方面为企业降低成本创造条件,另一方面为企业未来的融资提供便利条件,不会产生过多的融资约束,制约企业发展。企业走向联合更有利于形成更具规模的经济实力,抵御更大的经济风险,获取更大的市场生存空间,有利于提高广东的造船规模总量和整体实力,进一步增强广东船企的国际竞争力。
增加高技术船舶科研经费投入,支持高技术新型船舶、海洋工程装备及重点配套设备研发,支持开展船用配套设备、海洋工程装备以及特种船舶制造专业化设施设备等方面的技术改造。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建立以企业为主题,产学研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建立从产品研发、生产设计到工程工艺较为完善的创新链。以广东先进的建造技术为基础,加强市场潜力大、带动性强、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船型的开发力度,推进船舶中间产品专业化配套体系建设,提高管理精细化和信息集成化的水平,实现造船企业由传统造船模式向现代造船模式的转换,形成在国内国际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精品品牌产品。
以重大工程、重大项目、关键技术攻关作为加快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以培养、吸引和留住各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急需人才为目的,在住房、户籍、科研、奖励、医疗等方面制定配套政策,优化人才吸引环境,推进人才和智力集聚工程,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统筹建立高层次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发展海洋工程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制定高层次人才开发计划,鼓励企业大力引进培养船舶工业的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推进培养造船行业的技工专业学校的建立,动员大学和专科院校加强船舶和海洋工程的教学科研力量。行业协会可以组织聘请各船舶工业企业具有丰富经验的高级技工、熟练工定时讲课,传授经验。
简化船舶企业的重点项目在投资、建设等方面的审批程序,以合法方式返还政府留用的各类土地、海域使用费,用于基地新工程项目建设,降低重点项目的实际成本;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对造船企业在贷款、投资、担保、股票上市等给予优惠的政策;进一步扩大开发引进外资,加大国际融资力度,从资金上全方位支持广东省船舶工业的发展;增加船舶工业投资占广东工业总投资的比例,同时政府财政收入中安排专项发展基金,全面支持船舶工业发展。
[1]余宝山:华南船舶工业发展历程与前景展望[J].广东造船,2010(6).
[2]广东省船舶工业协会:广东船舶工业发展及配套需求概况[J].广东造船,2009(5).
[3]黎晓霞:广东“十二五”规划纲要为广东船舶业扩展航路[J].广东造船,2011(2).
[4]陈国雄:广东造船业能否实现“弯道超车”[J].珠江水运,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