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允银 黄庆阳 李金花
1、台州学院经贸管理学院 浙江 台州 318000
2、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3、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4、湖北城市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快速发展,依据资源禀赋与产业基础,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与产业振兴,形成了以民营经济发展为基础,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主体,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为依托的轻小工业体系。产业发展格局逐步由“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并且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已由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产业为主向技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产业为主转变。
浙江制造业在总量不断扩张的同时,其产品的质量、技术水平和知名度也在迅速提高。2009年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10万件,2010年专利申请量120742件,专利授权量114643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1.2%和43.4%,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18027件,授权量5719件,分别增长15.2%和18.7%,年申请量、授权量、每万人拥有量及驰名商标拥有量等指标位居全国前列。与此同时,杭州、宁波、温州、金华已被认定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台州、嘉兴、湖州等城市被认定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城市。
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处于缓慢复苏和低位调整阶段,全球需求结构发生着明显的变化,新一轮技术革命进一步加快,以新能源和低碳经济为出发点的绿色经济成为全球经济新的增长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科技创新不断孕育着新的突破。从国内来看,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速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深入发展,市场需求潜力进一步释放。从省内来看,浙江“十一五”期间取得的成就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海洋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给浙江经济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十二五”期间,浙江经济发展进入加速转型期,社会建设进入整体推进期,体制改革进入攻坚突破期,总体上说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然而,浙江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一方面,浙江经济发展过多依赖低端产业、低成本劳动力和资源环境消耗的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产业层次低,创新能力不强,主要产业尤其是产业集群大都集中在传统生产领域,多数产品处在价值链低端,低成本竞争优势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另一方面,服务业比重提高不快,欠发达地区发展基础依然比较薄弱。
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技术含量高、资源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经济效益好的特点,是实现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技术创新与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建设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主要产业载体,是引领新一轮产业革命的主导力量。浙江产业转型升级也将聚焦于这些重点领域,力争在生物制药、太阳能电池、废弃物综合利用、海水淡化、物联网、磁性材料、有机硅材料等相关领域培育发展出一批具有高端化、特色化、规模化、国际化的产业和龙头骨干企业。同时,经济转型升级还必须立足现有的优势和基础,加快发展传统产业、让传统产业之树常青,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辩证统一、不可偏废的。
首先,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是站在国家层面制定、实施和推进的,以国家的名义,通过制度配置和政策安排对知识资源创造、归属、利用以及管理进行指导和规制的纲领性文件。浙江需要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统领下,制定浙江省知识产权战略、高新技术行业、战略性新兴行业知识产权战略和相应各地的地区知识产权战略,并指导一些优势行业里的龙头企业制定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力图使企业微观战略与国家和省的宏观战略相符合,行业间战略与各地区间战略相协调。国家和省战略是对各地区战略、行业战略和企业战略制定和实施的指导方略,企业战略是对国家和省战略、地区战略、行业战略最终落实的基础,而行业和各地区战略则是联系或指导其他战略的桥梁和纽带。
其次,在浙江省知识产权战略指导下,鼓励较大的城市制定出台本地的专利促进办法,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促进专利事业发展的责任,主动将专利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制定实施与本地经济、科技发展状况相适应的专利发展战略,建立完善专利工作的组织、协调及保障机制。设立专利专项资金,出台专利资助资金管理办法,鼓励发明创造,促进专利运用,培育自主知识产权,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创新城市。尽快出台浙江省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预算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评审办法实施细则、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合同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定期更新浙江省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并向全社会公布,在同等条件下,政府要优先采购属于扶持发展产业、扶持技术项目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产品。对国内企业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高新技术装备和产品,政府实施首购政策;对企业采购国产高新技术设备提供政策支持。
再者,一是对浙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而言,应将知识产权制度设计与运用致力于推进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标准建设。在皮革制品业、橡胶制品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木材加工业、家具制造业、塑料制品业、纺织业等七个传统优势产业内,深入开展商标战略和区域产业品牌战略,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充分发挥品牌建设的提升作用,引导和支持更多企业创立品牌,实现由无牌、贴牌到有牌、自主品牌的转变,加快培育一批国际性品牌。进一步加快标准化工作机制创新,构建适应浙江产业发展需要的标准化工作机制和协调机制,大力支持企业和行业建立国际标准跟踪机制,积极引导产品生产者制定严于推荐性标准的产品标准,并建立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的企业标准体系。大力协助知名企业率先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通过自主研发、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改造等方式来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支持这些行业龙头企业知识产权国际化。二是对现代服务业而言,应明确浙江服务业标准化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积极推进一批服务业明星企业创建国家级标准化试点和浙江省级标准化试点。创意产业是一门新兴的产业,浙江要先行先试,尽快制定针对创意产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法规,加大对侵害创意产业知识产权的惩治力度,为创意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在加强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技术攻关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同时,浙江要主动借鉴和参考国外关于商业方法专利保护方面的立法与实践,率先构建和完善我国商业方法专利保护制度。三是对浙江战略性新兴产业而言,一方面要把握好方向,超前部署。加大省市政府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制药、新能源汽车、废弃物综合利用、海水淡化、高端装备制造、磁性材料等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基础技术研究的投入,建议国家知识产权局加快这些领域专利审查制度建设,设立快速通道,并及时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技术标准,加大这些领域自主技术标准的推广力度,并通过实际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使国际标准更多地反映我国重点领域技术要求和经济利益,增强我国产品和技术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也有效预防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怪圈。另一方面,由于该行业一些领域核心技术的技术标准已经为欧美国际巨头厂商所拥有,为了防止专利权人在标准化过程中滥用权利和不正当地限制竞争,省市政府应为国内企业提起技术标准化的反垄断审查,协助具备实施条件的单位或个人申请给予实施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强制许可。当然还需要省、市、区各级政府制定各种知识产权人才引进与培育工作,其中要重点做好标标准化学科带头人、标标准化专家、企业标准化管理队伍建设,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高新技术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提供全方位知识产权法律和政策支持。
最后,省市区各级政府应该站在保民生、保增长、保稳定的高度,加快对生产环境、加工包装、保险仓储等生产环节的标准研制,加强生产技术规程、质量安全等质量控制技术标准的研制,建立健全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农业标准体系,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质量安全水平。做好杭州、台州等地会展农业、超市农业和农业观光旅游标准化试点,探索建立生产、生态、生活相结合的农业标准化新模式,拓展标准化服务深度和广度,促进都市农业生产向农业服务延伸,支持农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创新。
本文在分析浙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基础之上,指出通过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来助推产业转型、结构调整、层次升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并结合省“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构想,从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领域探索如何充分运用知识产权制度,通过加快审查制度、实施强制许可、强化反垄断规制、完善资助制度和风险预警机制等,助推这些产业结构变迁与优化,技术和产品创新,产业价值链升级,真正实现从“浙江制造”向“浙江创造”的转变。
[1]郭占恒:推进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J].浙江经济,2010,1(1).
[2]兰建平、罗延发:后危机时代浙江工业化道路怎么走?[J].浙江经济,2009,17(7).
[3]傅允生:浙江产业转型升级约束条件与发展趋势[J].浙江学刊,2011,3(3).
[4]兰建平、刘鹏、苗文斌:借助金融创新推动浙江产业转型升级[J].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4).
[5]张楠:日本现代服务业发展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现代财经,2010,1(31).
[6]田杰棠:地方政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发展研究,2011,7(3).
[7]吴汉洪、杨鑫:知识产权制度与经济增长:综述与比较[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2(6).
[8]Allred & Park:The Influence of Patent Protection on Firm Innovation Investment i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2007,72(2).
[9]Yang & Maskus: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Licensing,and Innovation in an Endogenous Product-Cycle Model[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