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飞
(内蒙古财经大学 研究生处,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70)
现代经济学认为R&D投资具有显著的正外部效应,其带来的社会效益远远超过投入成本,因而国外学者将R&D投资作为衡量税收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优惠的指标。近几十年来,许多学者一直都在关注税收优惠对R&D的激励效应性,其中最早的研究源于Arrow(1962)。关于R&D的税收优惠政策,学界集中关注研究税收优惠工具是否存在激励作用及激励程度如何。
针对税收优惠是否存在激励作用:Eisner,Albert&Sullivan(1983)、Swenson(1992)、Berger(1993)等通过设置虚拟变量的方式,即享受相关税收优惠为1,不享受为0,验证了税收优惠对R&D确实存在激励作用。Guellec&Van Pottelsberghe(2000)对17个OECD国家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税收激励R&D支出有一个负的价格弹性,R&D税收激励促进了社会R&D活动。关于税收优惠激励的效果:从Hall(1993)、Hines(1993)、Hall&Reenan(2000)等对美国R&D税收优惠政策的研究中,得到了R&D税收优惠政策的收益大于成本的结论;Dagenaisetal(1997)对加拿大的R&D税收优惠体系研究发现,政府每放弃1加元的税收收入,私人R&D支出将增加到0.98加元;Kenneth(2004)的研究表明,对加拿大公司每1美元的税收优惠(加计扣除)能增加R&D投入1.30美元;Sanjay Gupta(2011)的研究表明,对美国公司每1美元的税收优惠(加计扣除)能增加R&D投入的2.08美元。研究证明税收优惠对一国的R&D支出有激励作用并且效果明显。
Robert.E.Hall&Dale.W.Jorgenson(1967)从税收政策对企业的投资影响这个角度分析,认为税收抵免和再投资退税会对企业节能减排投资产生影响,加大对这些税收的优惠力度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边际成本,从而提高企业对节能减排技术与设备的投资。Dales(1968)基于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提出了排污权(Pollution right)交易即排污许可证交易的设想,这一设想于1976年被美国政府采纳,实施的污染许可排放市场交易主要有:废气污染许可证交易、汽油含铅量许可证交易、水污染许可证交易等。Baumol&Oates(1971)运用一般均衡的分析方法从保护环境的成本和政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研究,试图找出最优的环保途径。在继承庇古税(Pigouivain tax)的基础上,提出环境价格与标准程序法。OECD在1972年的成员国会议上针对环境保护措施提出“污染者付费原则”(Polluter Pays Principle,简称PPP原则),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的环境税收政策。随后,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开始重视环境税,并建立了一整套环境税收机制,取得了显著成效。Burrows(1979)提出了逐步控制法,该方法就是管理者通过实践,不断地对税率进行修改以达到环境保护和税收效率的最优。Tietenberg(1990)针对美国的减污静态成本进行了实证研究,其研究结果表明,与命令控制手段相比,绿色税收会产生更有效的刺激作用。因此在促进企业节能减排方面,制定有效的税收政策往往比单纯的行政干预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Tietenberg(1990)在对美国的减污静态成本的研究中发现,合理的税收政策会比命令控制手段更有效,在促进企业节能减排方面,人们往往是倾向于税收政策的选择。Praece(1991)在对环境税收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双重红利”。他认为绿色税收不仅能够控制环境问题,同时还能获得一定税收收入以解决经济运行过程中的额外负担。
Clark(1940)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逐步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分布。筱原三代平(1985)提出了“筱原基准”(Shinohara benchmark),用来确定产业结构优化目标和主导产业判断依据。Charles Feinstein(1999)通过对最发达的25国就业结构的研究发现,需求和供给是这些国家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原因。Hall&Jorgenson(1967)计算了美国三次税收政策大调整对投资的影响,发现1954年采用的加速折旧政策对建筑投资业效应相当大;1962年降低机器和设备的折旧年限,效应也很大;1962年对设备和机器实施投资税抵免,效应更是巨大。Larry Willmore(1991)通过对巴西产业集中度比率进行分析后认为关税保护是决定产业集中的一个重要因素。Dagmar Rajagopal&Anwarshah(1995)在对巴基斯坦化工、纺织等行业的税收政策分析后,认为税收优惠政策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美国政治学家C.Johnson(1982)认为,产业政策的实施是“日本经济奇迹”产生的主要原因。Ali M.Ei-Agraa(1997)指出,在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主要依靠使用干预力度很强的产业结构政策手段,而英国主要以竞争性政策为主。Glenn R.Fong(1998)指出,在日本计算机和半导体产业在国际上从追随者变为领先者的过程中,政府R&D项目对它们的支持呈现长期的下降趋势。Martin Feldstein(2002)通过对国家经济和产业结构方面的研究,指出了税收政策在产业结构中的积极作用。然而有学者提出了相反的观点:以Kent E.Calder为代表的产业政策否定派认为,日本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是民间部门资金的支持,而非产业政策实施的成果。Ali M.Ei-Agraa(1997)通过对采矿、石油及煤炭产业的研究发现增长最快的产业得到的援助并不多。
国内学者对科技企业税负和税收优惠有效性研究较晚,而且尚不成熟,许多观点并不一致。
关于高科技企业税负。陈晓和方保荣(2001)认为过多的税收优惠政策不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的长期竞争力。陈磊(2004)提出税收优惠政策侧重于结果是不正确的,应侧重于创新的投入。包全永(2006)采用不同税负计量方法分别检验了高新技术企业税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王韬和萧艳汾(2006)提出一个企业税负的高低不能和企业的负担画上等号。因此在制定税收政策时,一味的追求轻税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关于税收优惠有效性。李珂(2004)认为财税政策作为调控经济的最直接手段,对高新技术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钟智宏和沈义林(2006)认为只有税基减免、税额减免、优惠税率三种方式相互协调配合,才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曹炜(2007)认为科学合理的税收制度对于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分散高新技术风险、增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动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娄贺统(2007)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激励效应研究》中提到,政府主要采用两种政策工具来促进企业的R&D:一是通过定向财政资助;二是通过税收政策来降低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成本。然而,吴秀波(2003)对我国R&D支出实证分析后,发现我国税收措施对于刺激研发支出强度有限。夏杰长和尚铁力(2006)对1996-2003年我国企业R&D投入增长变化率与企业所得税增长变化率进行相关分析,得出虽然税收优惠政策对R&D的支出有激励效应,但是效果并非十分显著。林颖(2007)认为我国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有限,税收政策激励效果不明显。
安体富和蒋震(2008)通过对微观经济主体福利函数的分析得出“庇古税”有利于控制企业的排放行为,促进企业实施节能减排。李珍萍(2008)认为在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过程中,税收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杠杆将发挥重要作用。张磊和蒋义(2008)以中国1994-2006年的增值税、消费税和资源税为自变量,把税收政策的能源效应作为因变量构建回归模型,分析得出增值税比重与全国单位GDP能耗负相关,该比重每年提高1%,全国单位GDP能耗降低1.1%,说明增值税在节能减排中的政策效果显著。张彩庆和董圆圆(2010)通过介绍1996-2007年间的节能减排相关税种数据,用单位GDP能耗作为考量,运用灰色关联法研究了相关税种与节能减排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得出消费税与单位GDP能耗之间的关联度最高,其次是增值税,最后是资源税。凌岚(2010)通过近几年OECD成员国的实践,证明环境税对治理环境十分有效。汪春竹(2011)提出减税免税相结合,支持开发可再生能源;奖励限制相结合,促进能源节约;多种优惠结合,鼓励能源合理利用;抵税免税结合,加强环境保护。杨林和王营(2011)对影响企业节能减排效果主要的因素进行实证检验,认为企业内部的活力指数为主要因素,税收政策可以优惠高新技术产业工作者的个人所得,甚至给予他们适当的奖励,这些都会对提高企业的活力指数有积极影响。
国内对税收与产业结构关系研究最为系统的是刘鹏飞(1995),他从需求和供给方面入手,提出了税率变动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宏观模型。汪异明(1996),提出产业结构和税收政策是一种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江小涓(1996)认为,产业政策在国家工业发展的较早时期可以发挥较大的作用。苏明(2002)指出,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财政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着重要的意义。苏明、杨舜娥和赵福昌(2002)认为采取税收优惠政策引导非国有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胡志勇(2004)认为,第一、第三产业的发展仍需产业税收政策的支持,这样也有利于第二产业的技术升级。张斌(2011)通过构建VAR模型,以1978-2009年数据为基础,应用计量的方法对中国税收政策影响产业结构调整效果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出:税收对第一、第二产业的影响不显著,对第三产业的影响最显著。王陆进(1994)认为流转税具有易转嫁的特点,会导致产业结构不确定,所以应该增强所得税调节产业结构的功能。刘华和黄永明(1994)对流转税调节产业结构的功能抱有怀疑态度。然而,赵黎明(2001)持相反的观点,他认为应该坚持以流转税调节为主,所得税调节为辅的原则。王昉(1999)认为我国的税收产业导向力度不够,并强调重心应该放在产业税收优惠,而不是区域税收优惠,优惠手段应该是直接与间接优惠并重。钱晟(2000)认为,产业结构税收政策是一把“双刃剑”,但长远来看,产业结构的优化能增强税收能力,提高我国的税负水平。陈建安(2002)指出政府为了调整产业,对不同行业实行不同的税收政策,让运营良好的行业承担较多的税负,而对需要扶植的行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陈柳钦和彭安庆(2004)认为根据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税收优惠的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刘蓉(2005)指出税收优惠对于产业结构及其优化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张晓方(2012)认为,虽然税收优惠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但目前我国税收制度设计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不断完善。
目前已有文献分别在税收对企业技术创新、节能减排和产业结构方面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不少丰硕的成果。但是纵观其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在企业技术创新上,国外对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大都肯定了税收优惠的必要性。因此,近些年来,国外学者主要将税收政策是否有效及有效程度如何作为研究的重点。通过实证分析,建立了各种评价模型,给R&D税收政策激励程度的研究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不足之处是,研究对象中多为发达国家,少有发展中国家。国内文献虽然也肯定了税收优惠的正效应性,但在税收政策与企业科技创新投入之间的问题上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对如何有效应用税收优惠政策来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研究。在节能减排上,目前国外在税收政策与节能减排方面的研究成就主要有:一是在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生态税制,“双重红利”理论的提出成功地解决了生态税制的可接受性及制度协调问题。二是税收实践不断深入,极大地保护了环境,降低了企业污染。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也初步制定了一些环境保护制度,得到了一定收益。但我国还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节能减排税收体系,国内文献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促进企业节能减排有利于社会公平及改革构建绿色税收体系几个方面。在产业结构上,国内外文献对税收政策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一般都是将两者分开来研究,缺乏密切关系的研究;另外在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时没有充分考虑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缺乏对国际产业整体的把握。以上研究大多数选取的资料都是来自于发达国家,尽管许多学者意识到在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政策更应该受到重视,其中国内学者在税收政策和产业结构的总体关系上进行了一定的探讨,但还是缺乏有力理论依据。
[1] BERGER,P.G..Explicit and Implicit Tax Effects of the Research and Experimentation Tax Credit[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3,31(2).
[2] Charles1.Plosser.Stochastic Trends and Economic Fluctuation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91,5(9):819-840.
[3] Dagmar Rajagopal.A Rational Expections Model for Tax Policy Analysis[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5,3(2):27-29.
[4] EISNER,R.,etc..Tax Incentives and R&D Expenditures[A].Proceedings of the Conference on Quantitative Studie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dustry(Vol.2)[C].Paris:National Centr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1983.
[5] EI-Agraa&Ali M.UK Competitiveness Policy vs Japanese Industrial Policy[J].The Economic Journal,1997,107(444):1504-1517.
[6] Fong&Glenn R.Follower at the Frontier: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and Japanese Industrial Policy[J].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1998,42(2):339-366.
[7] HALL,B.H..R&D Tax Plicy during the 1980s:Success or Failure[A].POTERBA,ed.Tax Policy and the Economy(vol.7)[C].Cambridge,MA:MIT Press,1993.
[8] HINES,J.R..On the Sensitivity of R&D to Delicate Tax Changes:The Behavior of U.S.Multinationals in the 1980s[A].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Taxation[C].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3.
[9] KENNETH,A..Economic Welfare and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to Invention[A].R.Nelson,ed.The Rate and Direction of Inventive Activity:Economic and Social Factors[C].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2.
[10] Johnson,C..MITI and the Japanese Miracle:the Growth of Industrial Policy,1925-1975[M].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11] Martin Feldstein.The Transformation of Public Economics Research:1970-2000[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2,(1):83-85.
[12] Peace.Jobs and environment:the“double dividend”of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1991.
[13] Robert.E.Hall.Dale.W.Jorgenson,Tax Policy and Investment Behavior,1967.
[14] SWENSON,C.W..Some Tests of the Incentive Effects of the Research and Experimentation Tax Credit[J].Journal of Public Econmics,1992,49(2).
[15] 安体富,蒋震.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理论、问题与政策建议[J].学习与实践,2008,(10):11-20.
[16] 包全永.现行税制下关于不同类型高技术企业税负状况及问题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2006,(45):34-44.
[17] 陈晓,方保荣.对增值税转型的几点逆向思考[J].税务研究,2001,(5):26-30.
[18] 陈建安.产业结构调整与政府的经济政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19] 陈磊.税制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及其改革思路[J].税务研究,2004,(10):9-13.
[20] 曹炜.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问题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5):19-20.
[21] 胡志勇.关于中国现行产业税收政策的修改建议[J].涉外税务,2001,(5).
[22] 林颖.促进科技创新的税收政策研究[J].税务研究,2007,(1):14-16.
[23] 凌岚.促进节能减排税收政策研究[J].经济研究,2010,(5):14-17.
[24] 李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J].财税广角,2004,(6):79-80.
[25] 李珍萍.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研究[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报,2008,(6):13-17.
[26] 刘华,黄永明.试论税收调节产业结构的方式[J].税务与经济,1994,(1).
[27] 刘蓉.税收支出的经济分析[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28] 钱晟.税收负担的经济分析[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9] 苏明,杨舜娥,赵福昌.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的财税政策研究[J].财政研究,2002,(6).
[30] 汪春竹.税收优惠政策促进节能减排的现状分析[J].税务研究,2011,(3):210-211.
[31] 王昉.中国上市企业所得税税收负担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1999,(5):29.
[32] 杨林,王营.促进企业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选择[J].经济研究,2011,(3):14-16.
[33] 钟智宏,沈义林.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J].高新产业论坛,2006,(1):11-14.
[34] 张彩庆,董园园.节能减排与税收政策的灰色关联分析[J].华东电力,2010,(8).
[35] 张斌.税收政策影响三次产业结构调整效果的实证分析[J].晋中学院学报,2011,(8):54-68.
[36] 张晓方.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税收政策分析[J].财经视点,2012,(6):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