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红霞
(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常州213022)
区域大企业集团转型升级问题研究
——以江苏省常州市为例*
秦红霞
(常州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常州213022)
全球的激烈竞争和消费需求变化的不确定性使价值链的发展具有非线性特征,这为后发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机会。而大企业集团的成功转型无疑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的作用。目前,我国区域大企业集团仍面临成长性偏弱、价值链层次不高、自主创新和管理协调能力不强的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推动市场导向的企业自主创新、培育完整国内价值链、加大品牌创造、注重企业家人才建设、促进企业制度转型。
大企业集团;转型;升级
大企业集团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骨干的作用,体现了国家和地方的综合竞争实力。大企业集团规模巨大,吸纳就业能力强,同时也是技术创新和市场维护的中坚力量。我国“十二五”规划建议在论及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时,对改造提升制造业提出了“发展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和核心竞争力的大中型企业”的要求。但经过多年的转型升级,即使部分经济发达地市的大企业集团也仍以高耗能的钢铁、冶金、化工等行业为主,培育具有知名品牌的世界级企业的任务相当艰巨。因此,从微观企业层面探讨区域大企业集团的转型升级,不仅有助于深刻认识和理解目前我国区域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现实问题,更有助于推动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转型升级,就是制造商成功地从生产劳动密集型低价值产品向生产更高价值的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经济角色演变的过程。[1]Kap linsky&M orris认为,区域企业集团的转型升级一般是从工艺流程升级,经过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最终实现价值链的全面升级。[2]企业转型升级正是通过不断调整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嵌入位置与组织方式逐步完成的。[3]张燕生认为,我国企业的转型升级应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带来国际产业分工,加快完成“学中干”的进程,并尽快把我国加工制造技术整体升级到中等档次,而且应加快形成生产性服务和研发、品牌优势。[4]杨桂菊则指出,企业转型升级应在核心能力不断提升的基础上,扩展其价值链活动范围。[5]这些观点从价值链的角度,强调创新、变革和强化管理等企业内部因素对转型升级的影响,但对价值链直线迁移模式认识,限制了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全面理解。
全球化的激烈竞争和消费需求变化的不确定性使价值链的发展具有非线性特征,企业的转型升级也不一定就一直沿着固定的价值增值路径,它也可能出现跃迁、衰退、甚至停滞徘徊。从在全球价值链的各个层级看,只有规模适度、盈利较强的企业才能够在激烈的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并拥有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资源和能力。鉴于目前我国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的比较优势仍以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土地和环境成本为主,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阻力较多,[6]笔者认为,中国企业转型升级不仅应重视动态能力、价值链的攀升,还需要有适当的规模经济和较强的盈利能力。源于欧美的金融危机也说明,只有坚持稳步推进实体经济,才能顺利向高端生产性服务业跃迁,而大企业集团的成功转型无疑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的作用。据此,本文以江苏省常州市大企业集团的转型升级为例,采用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法,结合2009、2010年相关统计数据,分析区域大企业集团转型升级的现状和面临问题,并提出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
(一)资产规模不断扩大
2010年底,常州市108户重点企业遍布常州市机械、冶金、化工、电子、纺织服装等九大行业,其企业数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列统企业的1.7%。2010年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706.8亿元,同比增长31.2%,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1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6.6%。从企业产值增速看,108家企业中,有45家企业产值增长速度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其中20家企业增速超过50%。全市超百亿元工业企业由上年的5家增加到9家。
(二)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2010年,常州108户重点大企业集团实现利税188.4亿元,实现利润147.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4%、19.4%。108家企业中有62家企业实现利润水平好于上年,其中天合光能、中天钢铁、新誉集团等企业实现利润规模超过10亿元,现代 (江苏)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小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常州亿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亚邦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瑞声声学科技州有限公司等企业实现利润规模超过5亿元。企业赢利能力显著增强。
(三)出口增速明显
2010年,108户重点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420.6亿元,同比增长45.7%,比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平均水平高出近14个百分点。其中,73家企业有产品出口,占比达68%。电子行业跟踪的9家企业中有8家企业有出口业绩,2010年出口交货值达206.9亿元,比上年增长63.1%,出口额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8%。天合光能、亿晶光电、中弘光伏等新能源企业出口额与上年相比增幅均在九成以上。纺织、医药行业重点企业均呈现较高的外向度。另一方面,常州市企业对外投资步伐加快,投资收益呈现稳步增长,其中常柴、黑牡丹和常林全年投资收益均超过亿元。
(四)研发投入逐年加大
2009年常州全市441家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开展R&D活动的企业266家,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60.3%,比小型工业企业高出39个百分点;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投入R&D经费34.3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总额的61.8%。从资金来源看,主要以企业自筹为主,政府财政拨款、国外资金、其他资金等相对较少。在2009年常州监测的54家企业共获得国家专利829件,有36家企业设立了技术中心。
(一)企业成长性偏弱
首先,常州市企业集团的规模仍然偏小,竞争实力还不够强。高成长性源于适当的规模扩张,正是由于规模经济对资本的需要和企业规模经济所产生的作用,才出现了大企业代替小企业的成长趋势。[7]2010年,常州市百亿元企业总数为9家,仍没有突破10%的关口,这9家企业的平均营业收入207.08亿元,与当年全省百强企业310.51亿元的平均营业收入差距比较明显。
其次,常州市企业盈利能力还普遍不强。企业真正的成长来自“经济绩效和经济效果方面的成长”。[8]简单地规模扩张,企业很难做强。受到原辅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人民币汇率上行等多重挤压,2010年该市108户企业销售利润率由2009年的5.6%下降为4.8%,其中65户企业销售利润率低于5%;企业产品库存有所增多,资金回笼比较困难,108户企业应收帐款额高达367.6亿元,比上年增长32.2%;产成品资金达116.0亿元,比上年增长18.5%;两项资金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17.3%,其中26户企业比重超过30%。
(二)多数企业处于价值链低端
在“微笑曲线”的高端,以品牌、综合服务要素为主导的企业获得了产业20%-25%的利润率。世界500强企业刚好就是处于这个位置。其中,一些世界500强企业有多个品牌,如丰田旗下的丰田和雷克萨斯,通用汽车旗下拥有雪佛兰、通用等,大众汽车旗下拥有大众、奥迪等品牌。随着全球市场竞争进一步规范化,品牌在消费者的购买决策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全球采购商的市场优势使其在当代全球生产和销售网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如我国的国美、苏宁正是基于国内电器销售网络的培育,获得了巨大的发展。2009年,常州市54家大企业集团中,有81.5%从事第二产业,绝大多数企业缺少核心技术,且许多企业集团的销售网络还比较松散,对产品品牌和综合服务附加值的挖掘认识不够,因此,产品仍停留在价值链低端。
(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根据该市54家企业的调研样本,获得“高新技术企业”称号的占了51.1%,有独立的工程中心的比例达到51.1%。从企业的研发团队规模看,研究人员人数在10人以下的占26.7%,超过百人研发规模企业仅占33.4%。数据分析发现,常州企业工程中心、研发团队规模与其拥有的专利数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研发团队规模与企业专利数存在非常紧密的正相关,说明该市在技术创新平台和产学研合作已取得一定成绩。但研究也发现,样本中48.8%的企业拥有的专利数在5个以下,超过20个的仅29.8%;53.2%的企业正在申请的专利少于5个,超过20个以上的仅占17%。调研企业2007-2009年企业R&D投入比例在5%以下的分别占70.2%、74.5%、74.5%。这些销售规模超10亿的企业尚且如此,可见常州大企业集团在未来塑造世界级企业中亟待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四)企业管理协调能力不足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经济依存度进一步提高,跨地域、跨国生产经营有利于企业获得灵敏的全球情报信息,形成庞大的一体化国际生产网络,合理规避国际贸易障碍,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制定恰当的全球经营战略,从而达到保持现有的竞争优势和开发新的竞争优势的目的。同时,全球经营战略还有助于企业利用和培养具有国际化经营经验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从调研企业情况来看,虽然有48.9%的大企业集团业务辐射范围面向全球市场,但76.5%的成员企业在常州市辖区内,企业集团省外成员企业仅36个,占11.4%,境外设立子公司的企业集团还为零。可以发现,常州市大企业集团在融入全国或全球的经济一体化程度还不深。
(一)推动市场导向的企业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和进步的生命力和源泉。由于科技人才资源限制,地方政府应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着力打造技术创新交易平台,推动各类技术研发中心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完善企业技术参股机制。同时,理性认识技术创新的市场风险,积极引导企业技术创新由“技术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型,研发生产有市场需求的产品。加大对企业科技项目立项认证中的市场需求认证,减少企业和公共技术创新资源的损耗和浪费。大企业集团应改组现有的企业技术中心,集中市场、生产和研发等多部门优秀员工,共同参与技术研发,并加强各部门员工之间的轮换,从而创造有利于企业产品市场化的研发机制。[9]政府也可以通过专家指导、技术论坛、协会交流等形式,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市场化转型的引导。在政府支持企业研发的专项资金补贴、税费减免和财政补贴低息或无息贷款的申报审查中,应增加企业技术研发市场化能力的专项测评,并对产品研发市场化能力较强的企业给予各项自主创新配套政策的优先支持。
(二)培育完整国内价值链
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经济下行风险增大情况下,深挖内需市场,培育国内价值链,对实现企业做大做强有重要战略意义。地方企业、政府、科研院所应深入分析和研究国内不同领域和区域市场的特点,充分认识企业内需市场平台建设的难度和时间跨度,利用各类平台引导企业加深对内需市场的认识。作为主体,企业应明确建立国内市场平台的意图、方法、途径和战略步骤,培育和延伸国内产业价值链,通过专注于打造国内竞争优势,而不是追逐地方市场上的短期赢利能力,逐渐建立和拓展国际竞争力。
(三)创造知名品牌
品牌是企业持续竞争力的保证,企业应制定构筑品牌的整体战略,而不仅仅是制定了一个销售计划。通过扎实的前期市场调研,对消费者、竞争产品和企业自身实力和产品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估,准确定位细分市场,提炼企业品牌的核心价值,制定相应的品牌规划、品牌组织架构、国际经验分享等管理制度,为客户提供更高价值和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及服务。
品牌企业和产品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政府应积极引导本市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步熟悉企业品牌的发展流程、品牌建设中的各种要素,创新品牌管理的实践,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区域大企业集团可持续发展。
(四)注重企业家人才建设
打造大企业集团同样需要国际视野的一流人才。曼昆等人认为索罗模型中的实体资本,与内生成长模型中的人力资本,对于一国的经济成长均存在正面的影响。[10]企业家人才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塑造国际级企业的根本。因此,地方政府要把企业家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放在人才工作的重要位置。一方面,通过招商引智、本地发展壮大、国企衍生孵化、培训扶持、科技创新为重点,大力实施企业家成长工程,加大企业家引进、扶持、培训力度。另一方面,各级政府部门都要关心企业家的成长,尊重他们的劳动,理解他们的甘苦,支持他们创业,实实在在地当好他们的后盾。要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宽容失败、鼓励创新、支持发展”的健康舆论,保护和调动企业做大做强的积极性,营造一种有利于企业家脱颖而出、创新创业、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
(五)促进企业制度转型
目前地方大企业集团基本是民营企业,这些企业都是从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而来,继承了原来企业的营销市场和渠道。这使得企业对市场环境的态度很复杂,一方面,企业希望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以有利于稳固自身优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又希望政府对市场有限的管制,以打压其他竞争对手。实质上,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地方政府对本地微观市场的干预,只能压制具有潜在竞争优势的新兴企业,所以创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是本地政府的唯一任务。为此,政府应充分利用各类政策,适当减低行业进入门槛,加强对企业信用监督和管理,逐步规范企业的竞争秩序。
同时,制度惯性使当前区域大企业集团多少还带有原来的企业组织文化。这是我国目前制度压力和企业选择的结果,[11]因此,政府和企业都应抛弃企业制度发展的直线思维,在充分利用地方高校资源的基础上,引进国内外高端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在本地设立分支机构,通过企业家论坛、管理咨询服务和校企合作等形式,推动区域企业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1]吴家曦,李华焱木.浙江省中小企业转型升级调查报告[J].管理世界,2009(8):1-6.
[2]Kap linsky R.MorrisM.A Handbook for Value Chain Research[M].Prepared for the IDRC,2001.
[3][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 [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4]张燕生.我国加工贸易未来转型升级的方向[J].宏观经济研究,2004(2):15-17.
[5]杨桂菊.代工企业转型升级:演进路径的理论模型[J].管理世界,2010(6):132-142.
[6]金 碚,吕 铁,邓 洲.国工业结构转型升级:进展、问题与趋势 [J].中国工业经济,2011(2):5-15.
[7]约翰·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若干应用(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8]Drucker.P.F.The emerging theory of manufacturing[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3):94-102.
[9]钱明霞,张舒军,梁俊平.常州产业集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常州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3):23-25.
[10]M ankiw,N.Gregory,Romer,David and Weil,David.A Contribution to the Emp irics of economic Grow th [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2(2):407-37.
[11]姚 康,宋铁波,曾 萍.制度压力、合法性选择与民营企业发展:基于温氏的经验证据[J].软科学,2011(2):134-140.
On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Regional Large Enterprise Groups—Taking Changzhou asan Example
Q IN Hong—xia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angzhou 213022,China)
Global competition and the uncertainty of change of consumer demand forge the non-linear characteristic of the value chain development,which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regions.Obviously,the group s’successful transition p lays a vanguard role in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A t p resent,the regional large enterprise group s in China are still faced with the problem sof w eak grow th,low value chain,poor capability of innovation and management.Therefore,further work should be done to promote market-oriented innovation,nurture the integrity of the domestic value chain, enhance brand creation, focus on the cultiv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and promote enterprise system transformation.
large enterprise group s;transformation;upgrading
朱世龙)
F061.5
A
2095-042X(2012)02-0052-04
2012-02-08
秦红霞 (1978-),女,江苏盐城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技术创新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