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挑战及策略

2012-08-15 00:49项贤钦
关键词:网络时代政治大学生

项贤钦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挑战及策略

项贤钦

网络信息技术具有多元性、交互性、开放性、虚拟性的特征,网络时代大学生的政治观教育可以借鉴网络思维来化解网络对高校传统政治观教育的挑战。分析网络对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挑战,运用网络思维提出应对策略:教育内容坚持一元主导和多元化并存;教育时空坚持长期延续和即时互动;教育理念坚持开放性和人才培养目标独立性;教育载体坚持虚拟性和现实性相结合。

网络思维;政治观教育;化解策略

“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政治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政治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治观共同构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整体结构。”[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7月,中国网民规模达4.85亿人[2]。依据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学联共同发布的《中国大学生消费与生活形态研究报告》当代大学生上网率为84%。“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环境的变迁影响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网络环境的新特点决定高校德育工作的突破点。”[3]大学校园是社会网络信息技术利用和使用密集和频繁的区域,大学生政治观的塑造与成长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政治观教育如何应对这一新形势,已成为我们必须回应的时代课题。

一、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挑战

(一)网络信息来源的多元化动摇大学生主流的政治观取向

西方国家依托强大的全球网络传播媒介,凭借先进的网络技术优势,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其“新殖民政治观”。大学生正处于政治观的形成时期,缺乏对正确科学政治观的辨别能力。大学生接触大量包装精美,内容良莠不齐的西方网络霸权文化,西方网络霸权文化与中国传统的政治观冲突,势必侵蚀大学生的传统政治观,削弱对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网络信息来源的多元化,不同社会背景的政治思潮泛起,不同的政治观碰撞激烈,导致部分学生对共产主义信念产生暂时动摇。

(二)网络交流方式的即时交互性颠覆传统政治

观教育环境秩序

网络信息交流方式的交互性,传播速度的高速性,其结果是网络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及时有效的信息,也充斥迷信、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冲击大学生科学的政治观。网络基本结束了政府对国家信息和媒体舆论的垄断,网络为网民提供了自由发表政治意见、政治言论和政治观点的交流平台。网络即时交互的交流方式,完全颠覆了高校传统政治观教育的信息传播的单向性;网络信息传播一旦脱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监督,对高校政治观教育的环境秩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网络时代高校政治观教育的环境秩序需要重新定位并创新校园网络监督途径。

(三)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削弱大学生的政治信仰

网络空间的开放性让人们在网络空间的交流较之于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交流道德约束力明显减弱,即所谓的网络空间交流的雾归属感。因此,网络的开放性直接弱化现实社会的道德约束力。网络开放性具有全球化特征,涉及全球各种各样的民族、国家和政党。某些别有用心的西方政党会特意迎合大学生片面、冲动的思想特征,引诱他们背离国家主流政治信仰。政治信仰主要涉及大学生对国家发展的信念和追求。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导致少数大学生弱化当代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政治信念的认同感。

(四)网络文化的虚拟性滋生大学生的无政府主义

“一些青年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空间,随心所欲地发表一些有悖于社会主流政治文化的自由言论,有的因一时冲动而转贴一些对国家政治领导人的中伤言论,有的根据道听途说的消息来指责政府,对政府进行攻击谩骂。这种无政府主义举动,不利于大学生政治责任感的养成和政治规范的形成与遵守。”[4]网络作为一个虚拟社会,本身就是一个无中心、无约束的社会体系,网民的行为更多的是一种自由的个体行为,因为每个人均可自由地在虚拟的网络社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搜寻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速增长期,网络的虚拟性正符合他们寻求独立自由的政治观发展的诉求。

二、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对策

网络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不断推动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网络时代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大学生的政治教育观就必须要紧紧把握这发展背景。网络的多元化、交互性、开放性和虚拟性的特征一方面颠覆了传统高校政治观教育,另一方面为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内容向度坚持一元化主导和多元化并存

网络极大地拓宽了传统高校政治观教育的途径,政治观教育的主旨内容必然来源于传统,我们必须协调处理好政治观教育继承与发展的关系。高校政治观教育必须要坚持一元主导,坚持高校主旋律教育。大学生的政治观教育首先要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绝不允许指导思想的多元化。“网络政治观教育的建设将在很大程度上避免高校大学生有才无德的困境。”[5]当代大学生应具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并将此作为今后学习的工作奋斗的理想和信念。高校政治观教育的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层次与水平。

注重大学生政治理想教育。面对网络时代政治观教育多元化的挑战,当代大学生需要认真学习并掌握共产主义社会的精神实质,坚定共产主义信念。“要巩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自己。”[6]当代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自觉地将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发展前景紧密结合,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计划而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信念,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二)大学生政治观教育时空坚持长期持续和即时反馈互动

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长期持续主要是指传统的主旋律教育基础。高校网络文化的建设要凸显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即时反馈互动的特征。其具体做法:一是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内容要围绕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题材。高校网络文化建设不仅仅要塑造大学生科学的社会主义政治观,而且对大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时事热点、人际交往、心理健康、学习生活方面的困惑,要积极安排各种形式的讨论、引导和有效解决。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高校网络政治观教育的学习价值。二是高校网络文化传播途径的多样化。突出高校网站建设界面的互动性。提供网络视频、网络电视等形象直观的栏目,积极创建校园贴吧、在线咨询、个人微博、人人网等交流沟通平台。在网络沟通交流中不断加深认识、解决难题,充分发挥网络政治观教育的优势。三是由于网络本身具有很强的交互性,高校可以在高校网络上对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开展专题讨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7]教师通过网络与学生开展自由平等的沟通交流,及时掌握学生政治观的动态,提高政治观教育的针对性。

(三)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坚持教育理念的开放性和人才培养目标的独立性

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提出“学校教育,德育为首”。网络开放性的特征需要培养大学生独立的政治观,使大学生认识到个人的价值观与社会发展国家繁荣是有机的统一体。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要加强和改进高校教师网络技能的培训,让教师熟练掌握网络技术,将政治观教育内容以网络为媒介与学生进行沟通。“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模式和计划经济时代残余观念的束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创新,缺乏应对新时期新变化的能力”[8]二要注重高校教师的素质能力建设。大学生的政治观教育实质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高校教师的言传身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同时也要不断拓宽社会人文素养,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答疑解惑。

网络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一定要充分发挥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网络的作用,对大学生的政治观教育要运用多种教育方法,如专题研讨、情景参与、案例分析等,切实做到以理服人、以德服人,将大学生的政治观教育工作做到实处。“如果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理念,采取以人为本行动,全面增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意识,切实做好动态信息到位、思想教育到位和关心帮助到位,那么,我们的工作就会受到广大学生的理解和支持,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会取得更大成效。”[9]网络的开放性需要发挥各主体的能动性,高校的政治观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尊重大学生在网络时代高校政治观教育中的主体性地位。

(四)大学生政治观教育载体要坚持虚拟性和现实性相结合

“当代大学生如果分不清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的界限和,不能及时转换角色与身份就会产生诸多网络道德与社会道德问题和困惑。”[10]实现网络时代高校政治观教育的虚拟性和现实性结合要做好如下两点。第一要加强高校政治观教育网站的监管。2010年6月8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中国互联网状况》白皮书中,提出政府的基本政策:“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网络给大学生政治观教育带来的负面性主要源于网络监管的失位和错位。“应在学校党委的集中领导下,成立学生部门、宣传部门与各学院协同配合的领导小组,加强对校园政治观网站的建设与维护的领导,并配备专门的网络技术人员,加大网络维护与开发的经费投入,并逐步开设网上党校、理论学习、时事政策等栏目以解决学生思想理论与实际问题。”[11]第二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当代大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的意愿。”[12]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题要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社会感,要紧跟国家社会的发展形势。通过社会实践这一环节让大学生了解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对青年学生来说,基层社会是了解国情、增长本领的最好课堂,是锻炼意志、汲取力量的火热熔炉,是施展才华、开拓创业的广阔天地。只有深入到基层中去,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3]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升华了自身的思想境界,提升了爱国主义精神、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信心,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了进一步认识和了解。

[1]门瑞雪,常有余.对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10(3).

[2]http://www.cnnic.cn/research/bgxz/tjbg/201107/t20110719_22 120.html

[3]张耀灿,征用眼,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4?

[4]孟静雅.网络时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建构中的风险问题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9).

[5]张红琳,张红卫.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5).

[6]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15(A1).

[7]胡锦涛.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宣传思想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学理论指导和强大舆论力量[N].人民日报,2003-12-05(A1).

[8]蓝少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观[J].人民论坛,2010(6).

[9]李智栽.大学生政治观教育的难点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8(08).120-122?

[10]张九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变革——基于网络思维特征的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

[11]聂鑫.互联网对大学生正确舆情观确立的影响及其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3).

[12]孙丽娜,常静.对“90后”大学生政治观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探索,2010(5).

[13]胡锦涛.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2009-05-03.

G641

A

1673-1999(2012)04-0177-03

项贤钦(1975-),男,浙江瑞安人,硕士,杭州师范大学(浙江杭州310012)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1-12-15

猜你喜欢
网络时代政治大学生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大学生之歌
网络时代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