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普适性研究

2012-08-15 00:49马小辉
关键词:普适性文化冲突全球化

马小辉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普适性研究

马小辉

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趋势,它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重要特征之一。全球化所带来的影响是全面的,反映到文化领域就是文化的普适性问题。对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普适性问题,人们在事实认定和意识形态领域内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分歧,但不可否认的是,文化普适性具有必然性。面对文化普适性的趋势,每一个民族都应当努力保持其民族文化的特色。中国文化如何在世界文化融合的进程中保持其独立性,值得我们每个中国人去关注。

全球化;文化的普适性;民族文化;独立性;中国文化

一、文化的定义及分类

文化自其诞生,就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意识、社会风俗等各个方面,文化的出现与发展代表了人类的思想逐步摆脱蒙昧状态并向前发展。在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意思是 “文治与教化”;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B·泰勒是第一个对文化下了科学定义的学者,他在《原始文化》一文中,把文化定义为包括物质技术、社会规范和精神观念的复合体。此后,各国学者分别从人类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等不同的视角给文化定义,至今已有200多种。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汤普森恰如其分地描述了文化的这种深邃,他说:“‘文化’是一个笨重的词汇,它把如此之多的属性纳入一个平常的包裹,实际上可能混淆了或掩饰了应该在它们之间加以辨别的东西。”[1]纵观文化研究的历史,目前尚未形成对文化的统一定义。

对于文化的分类标准,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本文将采用文化哲学中关于文化的划分,即,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制度和行为文化、精神文化。

二、文化的普适性与文化冲突现象的分析

(一)文化的普适性分析

1.文化具有普适性特征。文化的特点之一在于它的共有性,文化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社会性产物,不同的文化由于其根源的相似性,是不能彻底划清界限的。王国维在《论近年之学术界》一文中就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他主张中西文化应打破中西地域的界限,只要能解决宇宙人生的问题,中学和西学都是可以适用的。他还认为,历史上六朝隋唐“佛教之东适”使西方世界接受了中国的宗教文化思想,而近现代西方思想的输入,对我国的文化同样有启迪的作用[2]。

2.文化普适性的适用范围界定。文化的普适性也是有其适用范围的,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文化是可以吸收、融合的,但精神层面的文化却有着根深蒂固的性质。

纵观中国历史的发展,鸦片战争失败后,中国清政府开始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使清政府在军事力量上实力大增,学会了西方船坚炮利;甲午中日战争后,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相继而生,从康有为、梁启超直到孙中山等,终于在中国建立起了民主共和的政体。而新文化运动,主张全盘向西方学习,不仅从物质、制度层面上,而且精神层面的西方文化也照单全收,这就引起了中国革命“极左”的错误倾向,这种全盘西化是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是不能被中国的国情消化的。

放眼当今世界,文化形势已经形成,世界文化专家曹世潮先生将当今世界文化分为三个族群:高纬度族群(如欧洲)、中纬度族群(如中国)、低纬度族群(如印度)。高纬度族群的人法律至上、中纬度族群的人们普遍接受道德统治、低纬度族群的人们则是宗教的信徒。他还讲到,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个印度人可以使用手机等先进的通讯工具,可以接收外来的时尚大众文化,但前提是他们信奉的宗教理念不被动摇[3]。

(二)文化普适性与文化冲突的关系

文化冲突指不同的文化由于文化形态、文化特点、文化作用等方面的差异而引起互相对抗的状态。事物的矛盾具有普遍性,文化的冲突也时刻存在着,中古的十字军东征、中国汉代的焚书坑儒、当今世界美国对中东伊斯兰世界的打压,古今中外文化间的冲突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美国当代政治发展理论的权威塞缪尔·亨更是在《文明的冲突》中奠定了文化冲突的论调。文化冲突的作用在于,只有冲突的存在,文化才会有活力,否则,单一的文化将会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化从来都是在相互借鉴中发展的,文化在冲突中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才是历史的趋势,正如马克思所说,“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提供矛盾双方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从而孕育着扬弃旧的矛盾的条件。”[4]

三、当代全球文化形势分析

(一)警惕文化普适掩盖下的“文化帝国主义”

1.“文化帝国主义”说法的理论依据。“文化帝国主义”是英国学者约翰·汤普森在《文化帝国主义》一书中提出的,他在书中对西方世界的文化侵略进行了公然的否定。但现实不可否认,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正凭借其科技、经济优势向非西方世界提供着不可替代的“公共产品”。作为理论形态,黑格尔认为人类的世界是发源于东方而流向西方,最终会在西方终结,美国苏联问题专家福山作为黑格尔的支持者也认为历史将会在西方终结。最能说明西方世界文化帝国主义的莫过于美国前总统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博士(政府的高层智囊人物)在《大棋局》一书中所作的叙述,他说:“当前,美国前所未有的全球霸权没有对手。 ”[5]

2.“文化帝国主义”的现实表现。文化普适本是各种文化互相渗透、互相借鉴的过程,讲求的是平等文化主体间的文化渗透,它要求我们所有人都认同同一种制度、同一种秩序。而现实却是,伴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发起的以经济一体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化,西方文化凭借现代化传播手段大量迅速地传入非西方世界。于是,现实就是本该我们主动去吸收、去借鉴的东西,现在却势如破竹地冲击着我们的文化,我们由于本身力量的弱势而不得不接受西方的大众文化、社会制度,乃至意识形态,这样一来,文化的全球化就自然隐含了一个统一的“世界政府”,这时候国际冲突的逻辑就演变成了如哈贝马斯所说的 “世界内政”[6]。

(二)文化普适是统一性和独立性的对立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统一性的原理表明,世界是多样性的同一,世界的统一性以多样性为前提,是多样性的统一。而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相互依存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处理矛盾时,必须在对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对立,正如黑格尔所说:“要能看出异中之同和同中之异。”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一方面各国要搭乘文化全球化的列车,使世界文化的共性得到进一步发展,加强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促进世界文化共同进步;另一方面,非西方文化文化国家要继续继承和发扬本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以彰显世界多元文化的个性。

跨国公司就是不同文化间辩证统一的有力佐证。跨国公司在不同国家文化相互交流、渗透的基础上,形成了属于自己公司所独有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成为跨国公司用于整合多种不同文化的王牌法宝。藉由企业文化,跨国公司将先进的文化意识形态渗透于投资地区,两种文化进行非零和博弈,投资地区通过使外来先进文化“本土化”的方式,与先进文化进行相互融合,形成不同文化间的和谐统一。

三、文化普适与民族文化的发扬

(一)走“和而不同”的文化发展道路

“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子路》,就是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情况下促进共同进步。“和而不同”精辟地表达了中国古人处理自身和整体发展关系的理念,对我们今天处理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要遵循文化普适的特性,非此即彼的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世界的发展。当今世界作为联系紧密的一个整体,很多问题已经作为全球问题出现,问题的解决需要国际力量的合作,单凭“个人自扫门前雪”的理念已经不能适应历史的发展。当今的人权问题、粮食危机问题、环境问题、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凸显,问题的解决需要在联合国引导下的各国参与。文化的普适带来了一系列新的世界性标准,一种超越政治范畴的文化正在为世界发展制定着新的规则,同时,普适的文化可以指引、监督各国更好地处理国际、国内的事务。

“和而不同”强调文化的普适性,同时又要求各民族文化要各具特色性,在西方文化强势渗入的当今社会保持并发扬民族文化的特色,在世界文化这个大艺苑中结成鲜艳多彩的艺术奇葩。我们要把握好“和而不同”对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要求,方能更好地适应文化的全球化。

(二)发扬民族文化,坚持文化特色

首先我们要区分一下“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这两个概念。现在的情况是,人们在很多场合下将两者混淆使用,二者其实是有区别的。儒学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但它是在中国农业经济为主、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维系了中华民族思想的统一;当今社会文明以工业化为基础,中国的传统文化已不能维系国家思想的统一[7]。所以我们强调发扬的,不仅是传统的文化,更应该去发扬具有我们当代民族精神的文化。

第一,发扬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以工业化和科技创新为背景从而在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中华民族的统一文化,其基础是现代化的全民教育。发扬民族文化,首先要树立民族精神,在当代就是我们要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其次是要加强文化的创新,实现以科技为支撑的现代文化的发展;最后是要不断借鉴世界文化的先进之处。民族文化只有保持其自身的先进性才能增强人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只有借鉴世界先进文化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文化更加优秀。

第二,坚持文化特色。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就在于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我们在学习先进民族文化的同时,要保持民族文化的特色。首先,我们要增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认同感,并指导自己的行为。例如,当代社会存在着道德滑坡的现象,物质利益决定了我们做事情的动机,要使社会内部真正和谐,传统文化中道德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其次,我们要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世界,即采取所谓的“送去主义”。这并不是说要我们把中国文化强行输入其他国家,而是把中华民族的精华分送给世界各国人民。西方社会已经进入了后现代化,正在反思现代化所带来的种种弊病。社会矛盾的解决当然只能靠西方人自己去实践,但中国文化的一些重要精神,如以民为本、修身养性、自强不息等,却可以成为西方文化整合的一个参照标准。

[1]爱德华·汤普森.共有的习惯[M]//曾小华.文化?制度与社会变革.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19.

[2]王国维.静庵文集[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97.

[3]曹世潮.我们的命运——以往6000年与未来120年的世界形势及其为什么[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54.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44

[5]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M]//苏国勋,张旅平,夏光.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89.

[6]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53.

[7]苏国勋,张旅平,夏光.全球化:文化冲突与共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535.

G02

A

1673-1999(2012)04-0135-03

马小辉(1987-),女,河南濮阳人,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1331)硕士研究生。

2011-12-14

猜你喜欢
普适性文化冲突全球化
一种普适性的加权热带气旋风场重构方法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一种普适性LED屏智能参数配置系统设计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跨文化冲突视角下的法国电影《岳父岳母真难当》解读
全球化陷阱
音乐教学中的普适性审美特征阐释
小人物笔记与普适性关怀——评匡瓢的中短篇小说
酒店英语交际中的文化冲突与解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