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友佳
(广西大学 政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探析隐性教育在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中的运用
梁友佳
(广西大学 政治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隐性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相对于显性教育,它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当今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虽以显性教育为主导,但隐性教育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凸显,其作用已不能忽视。在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效果不显著的背景下,将隐性教育渗透到网络平台、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去,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性。
隐性教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运用
“隐性教育”的提法是由“潜在课程”、“隐性课程”、“隐性德育”等逐渐演化而来。一般认为,“隐性教育是指隐藏教育目的,通过将教育性因素渗透到教育对象日常接触的环境、文化、网络、娱乐、舆论、制度、管理、服务等具有教育功能的非正式教育载体之中,引导教育对象主要经由非认知心理获得教育性经验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1]它具有教育目的的潜隐性、教育方法的愉悦性和渗透性等特征。与之不同的是,显性教育具有教育目的的公开性、教育方法的组织性和系统性等特征。从教育层面而言,两者存在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中,显性教育作为教育方式的主导地位,这一点毋庸置疑。但是显性教育具有教育覆盖面广、正面导向性强等特征的同时,还存在教育效果持续时间不长、程度不够深刻等不足。隐性教育作为当前不容忽视的教育方式,可以弥补这些不足,因为隐性教育更加关注大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遵循大学生情感心理发展的规律。
处于网络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下,大学生除了从课堂、图书馆以及生活实践的感知收获信息知识外,很重要的是从网络传媒中了解信息、收获各种知识。然而,由于网络信息的来源渠道多种多样,使得网络信息一方面具有涵盖广的特点,另一方面还具有复杂性。网络信息的内容除了具有正确、积极的成分,还具有消极、落后的成分。如果不重视加以选择、不注重引导,消极、落后的信息就很容易影响和侵入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使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从民族精神教育层面来说,由于网络传媒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尽管网络管理已有一些制度和法律的规定,但仍然不够完善,还存在不少的缺陷,这给那些与民族精神教育理念相背离的思想观念信息有了可以藏身之处和传播的空间。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中,不难发现,那些挑拨民族纠纷、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论并不少,而理想信念不高、约束能力不强的大学生极容易受到这样的言论煽动,甚至陷入迷途。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民族精神教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在网络民族精神教育中,除了强调显性教育外,还应重视隐性教育的功效。特别是在当前民族文化认同感缺失的情形下,更应注重隐性教育的渗透。“隐性教育法是无讲台教育,不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戒备心理和对抗情绪,有助于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能够弥补显性教育的不足,辐射到显性教育不能凑效的领域和无法触及的空间”。[2]应重视发挥隐性民族精神教育在网络平台中的渗透。
(1)细微着眼,潜移默化。将隐性教育的方式、方法渗透到网络民族精神教育中,特别需要从细微着眼。网络搜索引擎是导引民族精神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网络搜索引擎总是被负面的广告信息、娱乐新闻所左右,那么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就很容易受到消极观念的影响。应当规范管理,积极发挥好网络搜索引擎的积极导引作用来为民族精神教育服务。同时,应加大对网络页面的净化管理,及时处理消极落后的页面信息,并在网络页面空隙中适当地宣传民族常识,让大学生在网络世界“漫游”时能不经意间与民族情感相“碰撞”,并产生民族情怀。
(2)感性引导,理性教育。隐性教育讲究的是使人在不知不觉当中接受教育,达到教育目的。而要实现“不知不觉”,往往是从兴趣入手。大学生对感性的事物比较有兴趣,容易接受音像、视频等感性的东西,记忆和影响都比较深刻。民族精神教育应善于利用大学生这一特点积极发挥隐性教育的功效。通过网络上的音像视频来展现民族的落后与先进等真实情况,让大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自己民族与其它民族之间的差距,激发大学生的民族使命感。而对于民族创新发展的方面也要加以展现,以增强大学生热爱民族的情感。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文化的重要途径。大学生接受民族精神教育的途径,除了社会生活大讲堂、网络信息大平台外,很重要的就是课堂教学教育。加强民族精神教育,应充分重视隐性教育方法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合理渗透。在民族理论知识教学和普及当中,仅靠显性教育的方法难以收到很好的效果。“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认为,人的思想存在一种‘自身免疫效应’,即当与人自身固有的思想体系相区别的外界思想进入时,人自身的原有思想就会形成一个‘保护层'阻止外界思想的‘侵入’,并且这种外界思想被人感知的程度越大,它所受的抵触也就愈强烈”。[3]民族精神教育,如果只是强调显性教育教学,会产生一些负面的效果。应该重视隐性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知不觉地、顺乎自然地接受到民族精神的教育和熏陶。
(1)重视课堂教学中情景模拟的设计。这就是说,为丰富课堂教学的环节和内容,提高大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和效率,适当进行一些课堂情景模拟的设计,并且在这样的情景模拟设计中融入相关的民族历史、民族英雄人物、民族风俗习惯等民族元素,使民族精神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无形的展开、“无知觉”地传播。譬如,在一些文科教学课堂中,为配合教学需要,可以适当就某一段民族历史场景或文学作品进行情景模拟设计;在一些理工科课堂中,进行的情景模拟设计也可以适当融入某些民族科技发明创造的内容。这种情景模拟的教学,能够使学生从单纯地“听”知识,转变为既“听”知识,又主动地融入到课堂的学习当中。它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能使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更好地提高民族精神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效率,也能扩大民族精神教育的影响面。
(2)重视民族知识在教材书本中的隐性教育。隐性教育具有潜隐性,即教育目的不明显地公布、公开,甚至教育计划也是隐藏的。这一点有别于显性教育目的的公开透明性。隐性教育这一特性要求民族精神教育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有所改进。通过创新教育的方法理念,借鉴其他国家、民族的好方法,可以更好地加强民族精神教育。例如,在一些非民族类的教材书本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对教材书本的扉页或其它明显的地方,适当增添环保理念宣传、民族风俗实情等教育内容,而这样的教育内容应当简洁明了,让学生能够瞬间无意识地得到教育,这种无意识教育容易受到持久的效果。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素质全面、健康发展的保障。大学生的思想素质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文化信息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净化校园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对大学校园多种文化信息的一种“过滤”,这种过滤有助于减少、消除落后文化存在的土壤,能更好地保障大学生对优秀思想文化的追求。而净化校园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则应重视隐性教育方式、方法的渗透。
(1)注重榜样人物的宣传教育。这里的“榜样人物”,包括历史上杰出的人物和当代的、身边的先进模范人物。榜样的力量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榜样人物的事迹及形象的感染是一种无形的感染,能够起到隐性教育人、激励人的作用。大学生处于智力、体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最富有激情、创造的时期,但是他们的成长、发展极需要有人生道路的引航人,而榜样人物正好是这样的引航人。大学生的价值理念也极易受到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及形象所感染。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应充分发挥榜样人物的感染教育作用。在校园文化建设当中,既要注重加强对历史杰出人物的宣传,也要注重表彰当代先进的模范人物,尤其是对大学生身边涌现出来的优秀进行广泛的肯定和宣传。这样更加贴近大学生的生活,给人的鼓舞性、感染力更强烈。
(2)开展多种多样的高雅艺术活动。隐性教育强调以情感感人、以服务育人。重视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以满足受教育者对教育发展的需求为出发点,从情感上拉近与受教育者的距离,让其得到心理活动的情感体验,在愉悦当中接受教育。高雅艺术活动是一种健康向上的追求,其中既包含有积极的娱乐休闲元素,更包含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元素。开展“高雅艺术活动进校园”,这样的活动符合大学生的情感需求,一方面丰富和愉悦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使大学生得到民族优秀文化的熏陶,感受到民族习俗的风采。大学校园是多种思想文化交织的集合点。提倡高雅艺术,开展高雅艺术活动就是对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的弘扬和普及,也是间接地批判消极落后的文化。对于高雅艺术活动的开展,其形式应该多种多样。不仅可以是举行晚会,也可以是进行展览会等活动形式。不仅可以请优秀的艺术家来演出,也可以让大学生来自我表演参与。
实践是人们获取知识、得到教育的源泉。通过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人们能够更准确地认识社会、了解事物真相,真正地去掉主观上对“现实”的幻想,学会辨别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等问题。实践活动给人的熏陶、感染也是最深刻、广泛的。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教育,除了重视理论及历史知识的传授,更加要重视实践活动的体验。高校的相关主管部门有计划地组织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着现实的必要性。
国情知识的隐性融入。这是说让大学生有组织地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而这些实践活动能够较好地我们的国情,通过社会实践来告诉大学生基本的国情,使其在实践活动当中能够认识到真实的国家、民族。实践活动是民族精神教育的最好教材。值得肯定的是,现在不少高校在特定的纪念日或节日,都会组织大学生参加纪念革命圣地、参观历史博物馆等活动,这样可以有效地让大学生了解民族的历史,增强民族的责任感和自豪感。民族精神教育不仅要通过国家、民族的历史激励人,更要通过国家、民族的现实状况来激发人们的斗志和活力。通过了解乡村的落后、社区的困难以及认识各种人群面临的问题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对国家、民族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矛盾有客观清醒的认识,这也是对大学生进行民族精神的隐性教育,有助于激发大学生主动担负起时代的责任感。现在不少大学生对民族的历史、现实认识很肤浅、片面,这与大学生的认知偏重书本、活动地点偏向娱乐场所、学校环境有很大关系。积极弘扬民族精神,必须要去掉大学生主观上肤浅、片面的认识,将他们引导到现实社会活动中去。既重视调动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又让大学生重视对实践活动的总结体会,形成一定的实践调查报告,真实反映出国情状况。这样在无形当中增加了大学生对国情的认知,达到在活动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的目的。
劳动意识的传输。一个民族,如果不注重对其成员进行劳动意识的教育、培养,那么这个民族就很容易养成懒散的习性,就会缺乏发展的生机。劳动意识的培养,就是让人们关心生活、热爱劳动,在劳动中养成吃苦耐劳、自强不息的好品质。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风风雨雨,依然充满生机活力,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的人民具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好品质。大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应当成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对民族文化认同感的缺失,这与当代大学生缺少劳动意识和劳动实践的参与息息相关。民族文化的产生、发展根源于这个民族的劳动实践,通过劳动实践,才能更好地感知和认识民族文化,真正达到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升。当代大学生正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而成长的,他们经受的劳动实践比较少。许多高校利用暑假时间组织学生进行“三下乡活动”等社会实践,让大学生体验到基层农村艰苦的劳动环境,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这样做法很值得肯定和实践,但在现实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改进。不少高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往往只限于小部分学生,或只限定在某一小段时间,影响面不够广,教育程度也不够深刻,应当将这样的活动规范化、制度化,使更多的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融入到劳动实践中去。
[1]徐安鑫,何义圣.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J].求实,2008(2):85-88.
[2]温静,王树荫.民族精神教育定位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44-47.
[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An Analysis of Implicit Educ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National Spirit Education
LIANG You-jia
(College of Political Science,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4,China)
Implicit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of education,which has its own unique advantages when we compare it with explicit education.Nowadays,although explicit education is dominant in college students'national spirit education,the status of implicit educ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which can not be ignored.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college students'national spirit education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permeating implicit education into the network platform,classroom teaching,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and college students'social practice can help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college students'national spirit education.
implicit education;college students;national spirit education;application
G40
A
1009-3907(2012)06-0715-04
2011-12-09
梁友佳(1986-),男,广西贵港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方面研究。
责任编辑:张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