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湘婷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郁郁独行的寂寞背影
——《布丽儿小姐》的老年孤独
黄湘婷
(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通过分析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布丽尔小姐》,揭示女主角从“孤独,但不可怜”走向真正“孤独并可悲”的过程。“布丽儿小姐”的身上有现代社会老年孤独的鲜活影射。分析她的心理变化,能更好地理解当今社会的老年孤独心理,帮助消除空巢老人的社会隐患。
布丽儿小姐;心理;老年孤独;社会隐患
现代英国女作家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认为:“一个短篇故事应该是一块只有生活真实的璞玉,而不是芜杂的顽石;应该通篇白璧无暇,而不应该有丝毫虚假感情的瑕疵。[1]”《布丽尔小姐》(Miss Brill)即是这样一块精美真实的璞玉。透过作品中独有的女性细腻情感,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老妇人在喧嚣人世艰难度日,禹禹独行的身影。她绝不仅仅是一个特例,在她身后,还有许多这样孤独的身影等待我们的理解和关爱。在人口快速老龄化的今天,每个人身边都至少有一个“布丽儿小姐”。因此,这篇作品的现实意义可见一斑。
前人研究多把布丽儿小姐形容成寂寞伤感的老妇人。“作者在小说中从未使用任何‘穷’、‘可怜’等概括评论性的形容词,但是从布丽儿小姐对多年不舍的旧围脖的爱惜,从她所居住的‘食橱式’(cupboard)的斗室,从她每星期日下午从公园回家途中经过面包店给自己买一小片蛋糕时感受到的那份愉悦,一个孑然一身,生活凄苦,寂寞孤单的人物就跃然纸上了”[2]。但严格说来,布丽儿小姐起初并不是一个孤独可悲的老女人。虽然她独居,独处,独行,但她并不自艾自怜,反之,她主动走出家门,努力融入人群,用积极的眼光看待世界,用乐观的心态享受生活。
一个初秋晴朗的下午,布丽儿小姐围着她十分珍爱的围脖出门。“当她呼吸时,似乎有一种轻柔忧郁的东西——不,不是忧郁——是某种温柔的东西在她的胸中移动”。公园的乐队奏着欢快的音乐,布丽儿小姐坐在公园长椅上,不动声色地“偷听”别人的谈话。其实她毫无窥探他人隐私的意图,只是因为这样,她可以将“听来的别人的生活”转化为自己的生活,借此驱赶心中的孤独和寂寞,聊作安慰而已。她又饶有兴趣地观察公园里来来往往的行人:孩子们四处撒欢乱跑;母亲小心翼翼地护卫着学步的孩子;穿着滑稽怪诞的牵驴农妇;面无血色的修女;目中无人的贵妇人……“乐师们坐在绿色乐厅里鼓起腮帮吹奏,两眼瞪得圆鼓鼓地盯着乐谱。这时正是一段长笛演奏的乐曲,十分清脆悦耳——一串璀璨的珠坠。她相信这会再重复一遍。果然重复了一遍,她抬起头微笑了”。她并不只是聆听,她注意观察,而且观察入微,对周围一切都十分敏感。在发现这些有趣细节的过程中,她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个演员,在这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生活情境剧中扮演着一个角色。她坚信,“如果她不在场,定会有人注意到”。因着这份自信,作为“演员”的布丽儿小姐的人生价值升华了,她甚至开始感到飘飘欲仙了。她坚信自己是这场生活秀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虽然事实证明这只是她的一厢情愿。但至少在这样的想象中,她内心的孤独得以消解,并获得了生活的乐趣。
事实上,相比许多人而言,她是一个懂得自我排解寂寞的坚强老人。不仅如此,她还是一个非常敏感和有情趣的女性。她注视着狐皮围脖上的装饰狐眼,亲切地称它为“可爱的小东西”。对于布丽儿小姐而言,这条围脖不仅仅是一个保暖的旧物,而是有生命的、相依为伴的宠物。
但是,想必读者不难发现,布丽儿小姐为自己建造的这个美好和谐的生活圈子,不过是一个乌托邦的假象。她以为自己很年轻,很特别,但其实她惯常的座位就是在一群几乎被社会遗弃的老者中间。她常常调侃取笑坐在身边的老者们,虽然是善意的,但也颇有些自以为是的意味。其实,我们都知道,在他人眼里,布丽儿小姐也不过是和他所嘲笑的老者一样,是个没人爱搭理的“老女人”。
作为一个独居法国的老妇人,身边没有亲朋好友,她与外部社会的直接接触仅限于她的两份工作:教孩子们学英语和帮一位老人读报。这两份工作本身就已经缺少和真实社会的互动,不仅无法建立真正的沟通环境,自然也就无法使布丽儿小姐产生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归属感。
首先,她与孩子们存在代沟,孩子们不愿听一个老宅女枯燥的教学;其次,那位听她读报的老人身患疾病,根本无法和她促膝长谈,自然也就鲜少互动。不仅老人的反馈不够,布丽儿小姐本身对这两份工作的热忱度也不高。她自己说,如果老人家不幸去世,她也许好几个星期之后才会发现,而且就算发现了,她也不会在意。这位老人和上课的孩子,只是她谋生赚钱的工具,不带来任何情感意义。所以,每个周末下午的公园之行就为她打开了一扇通往社会的大门。她只需要静坐在那里,就能尽情观看别人的喜怒哀乐,像是一部电影一般,在观影的过程中也把自己融于剧情,同欢同乐。如果故事在这里结束,就让一切停留在布丽儿小姐的想象里,那么对于她来说就是一个完美的梦了。
但是,所有的梦境都有醒来的时候。正当她思绪飞散,觉得自己已经融入了这一幕世界大合演,产生了同一感时,“一个小伙子和一个姑娘来到她的身边坐下,他们穿得很漂亮”。作者将这位衣着过时的老妇人与一对年轻鲜亮的情侣并置,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
“布丽儿小姐的心里还在无声地歌唱着,脸上仍挂着颠颤的微笑,她竖起了耳朵:‘因为那头坐着的那个愚蠢的老东西吗?她干嘛要到这儿来?——谁需要她?她干嘛不把那张愚蠢的老脸留在家里?’姑娘吃吃地笑着。‘瞧她那狐皮——那条狐皮围脖太可笑了,就像一条炸鳕鱼!’”
所有的美好想象、向往和陶醉戛然而止。一分钟前,她还满怀共享人间温情的欢乐,此时烟消云散。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忽然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一个别人连同坐一张长凳都不愿意的没人要的老太婆,根本没人在乎她是否出现在这里,甚至别人都不愿意看见她。她最最喜欢的狐毛围脖在别人眼里也不过是过时老旧可笑得不得了的旧玩意,就像她本人一样。这种从快乐的云端急速跌落的感觉,让她的心情瞬间冷冻到极点。原本光辉灿烂的世界,在这一秒忽然变得可怕和冷酷。布丽儿为自己构建的美好生活轰然间坍塌。
“她经过面包店,一直回到了家,爬上楼梯,径直走进自己那间黑洞洞的,像是个食橱的小房间,在红色的鸭绒床罩上坐下,坐了好一会儿。那围脖的盒子还搁在床上。她匆匆地取下围脖,匆匆地,连看也不看一眼,就把它放到盒子里去”。
过去,她的家就像狐毛围脖一样给她庇护和暖意。但是现在,她对家的概念也发生了变化。这个家不再是一个就算独居也不会寂寞的温馨港湾,而变成了一个又小又黑的,像一口食橱一样的房间,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将她与外界隔离开来的储物间。一个没有亲人的家,只是一个居住的地方,不能带来完全的情感慰藉。“当她盖上盒盖时,她觉得听见了哭声”。即使是在自己的家里,在这个属于自己的空间里,他的伤心和抑郁也无处释放。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哭泣,比一场宣泄的大哭更叫人回味,叫人哀叹。
这个结尾,没有过多的描述,似乎戛然而止,其实回味无穷。布丽儿小姐的寂寞和压抑,就在这言之未尽的哭声中,悄悄地渗透到读者的心里,那份寂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一直坚信自己是幸福的是被需要的她,在遭到无情的排斥后,又陷入了更深且更难于自拔的孤独中。她的余生恐怕只能在无限的孤寂中默默度过。
人口老龄化已经是当今世界的一个普遍现象。具备劳动力条件的人在人口比例中所占的份额变小,中国同样如此。未来五年之内,这种现象将会更加突出,政府将不得不持续支出财政费用,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老龄人口的需要,这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世界经济带来下滑的风险。
据报道,日本每四个高龄男性中,就有一个人因为无人在身边照顾和陪伴而默默离开人世,于是,日本社会诞生了一个新的社会学词汇——“孤独死”。事实上,随着经济的发展,老龄化已经成为了困扰全世界的一大难题。老年孤独也逐渐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里成为黄昏暮日下的隐痛。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调查显示:2009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已占到总人口的8.3%,距联合国测定的老年化社会指标不足2个百分点。虽然大多数老年人都衣食无忧,但却被孤独感、失落感、抑郁感和恐惧感包围。这些心理变化往往来自于他们社会角色的变化——退休在家,生活变得过于清闲。而子女的“离巢”也使家里变得冷清。另外,丧偶、疾病等原因也使老年人的心理变得更加脆弱。
老年人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往往有一种社会的“剥夺感”。社会角色的变化,使得他们从一个“有用”的人变成一个相对“没用”的人。他们被人为地规定达到一定年龄就必须退出社会的大舞台,不能再创造更大价值。他们的社会地位也因为社会角色的变化而变化,曾经引以为荣的东西一夜成空。地位的落差和社会认同感的缺失,都使大多数老年人感到与社会脱节。就像《布丽儿小姐》中那一对独坐不语的老人:“穿着丝绒上衣相貌出众的老头,双手握着一根巨大的雕花手杖;还有一个身材高大的老太太,笔直地坐着,绣花围裙上放着一卷织着的毛活。他们都不说话,令人非常失望。”他们不是不能说话,而是没个说话的人。他们的语言功能和社会功能在孤独中不断退化。
年老,是无法逃避的自然规律,却也是一生中最沉淀最厚重的时光。在这应该品尝丰收喜悦的年纪,却被迫深陷在孤独的泥潭里无人关怀,这样的生命又怎么不让人倍感心痛呢?
古语云:鳏寡孤独,皆有所养,谓之大同。在幼有教、老有养的文明古国里,我们的老人值得我们整个社会更多的关注。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使他们能够更长久地欢度幸福晚年,是我们所有青年人的神圣使命。
如果说文学最宝贵的品质在于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布丽儿小姐》就恰恰反映了这样的品质。布丽儿小姐在融入社会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旁观者——参与者——被抛弃者”这一变化过程,真实地再现了当今老龄化社会潜藏的老年心理危机。作者用温柔细腻的女性笔触,既写出了对布丽儿小姐的深切同情,更引起读者的共鸣。这个故事对于现实社会每一位独居老人的映射,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值得现代社会对其进行反思。
[1] 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M].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1986: 428.
[2] 傅似逸.曼斯菲尔德短篇小说的创新艺术——析《白丽尔小姐》[J].外国文学研究,2001(2):51-54.
I561.074
A
黄湘婷(1988-),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