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中典故的英汉翻译技巧分析

2012-08-15 00:45:22吕钱钱
关键词:英汉翻译典故英美

吕钱钱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江苏镇江,212003)

英美文学中典故的英汉翻译技巧分析

吕钱钱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江苏镇江,212003)

典故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承载着历史赋予的精神和文化财富,是凝练的语言精华。文学作品中典故的运用对于文章色彩、文章内涵的扩展以及文章的韵味和趣味的增加有着重要的作用。英美文学中的典故多来源于古希腊神话、寓言故事、《圣经》、优秀文学作品及民间传说等。鉴于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差异,如何将英美文学中的典故以一种恰当的语言予以表达而不破坏其原有的语言风貌和要表达的思想精髓是我们在从事翻译工作时必须思考和重视的。在此旨在分析适于典故英汉翻译的几种技巧从而实现典故的恰当翻译。

英美文学;典故;来源与特点;英汉翻译

典故在英美文学中使用的频率较高,典故的使用在给文学语言增加亮丽色彩的同时,也给语言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典故(Allusion),指诗文中利用神话、寓言、传说、历史故事或历史名人的词语构成的语句,这在翻译的过程中既不能破坏其原有的意思也要保证语言的通顺还要综合考虑文化背景带来的理解上的差异。

文化背景的不同使得我们在学习西方文化,研读英美文学作品时“典故”的出现会成为我们理解的障碍。对于英汉翻译而言,巧妙地运用翻译技巧讲英美文学中的典故用优美的汉语翻译过来并忠于其本意,真正做到翻译的“信、达、雅”对于阅读者而言是一种偏爱和阅读理解上的轻松,而对翻译者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对典故进行翻译时,我们应该追本溯源,更好地理解典故的内涵,同时掌握典故的翻译技巧,提高我们英语学习的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一、英美文学中典故的来源

英美文学中的典故多出自神话和传说,并且依托西方文化背景,由古希腊神话、经典文学作品及民间传说等凝练出经常为文学作品采用的典故。细致分来英美文学中的典故有以下几种来源:

(一)古希腊神话故事

西方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那个文明古国,即使民主的源头也是诸多神话故事的承载者。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传递了那个民族的生活气息和精神面貌之外也传达着一种不息的文化命脉。从古希腊神话中我们可以读到一种诙谐幽默或者悲壮凄凉的故事,也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文化思想和值得我们品味的生活和社会的种种。可以说,古希腊神话奠定了英美文学和艺术的基础,是其发展最为有力的后盾。

到今天,英美文学中用到的一些典故便是出自古希腊的神话传说。简单的语言后面是一个漫长的寓意丰富的神话故事。比如“Achille’s heels”(阿基里斯的脚后跟):这是一个关于希腊英雄阿基里斯的神话故事。阿基里斯有着超于常人的身体,很多时候刀枪不入,他在战争中无往不胜,取得了累累战功。但在他攻占特洛伊城时,中了太阳神的一箭而牺牲。这只箭正中他身体唯一的缺点即他的脚后跟。在他出生不久还处于婴儿时期时,他的母亲海洋女神特提斯就捏着他的脚后跟将他置于斯提克斯河里浸泡,在这神奇的河流中进浸过的他拥有了刀枪不入的身体。但是由于母亲捏着他的脚后跟而无法完全浸入河水中,这未曾被神河之水浸过的脚后跟就成了他的致命缺点,并最终因此毙命。次后,“Achille’s heels”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时意指“要害部位、致命的弱点”。

(二)源于基督教的《圣经》

西方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便是宗教文化。在历史时期宗教的发展给人们一种信仰的同时也推动文化不断的前进。基督教的《圣经》为西方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神圣的不竭的渊源,也提供了许多充满智慧的故事和经典。英美文学中的许多典故便是源于此。如:Adam’s apple(亚当的苹果)出自《圣经》,亚当被引诱偷吃了禁果);“as poor as Job”(家徒四壁);Doubting Thoms“(怀疑的托马斯,指代那些“不肯轻易相信别人的人”);Go to Jericho(到耶利哥去,指代“遥远的地方、遥远的流放地或隐居处”)等等都是出自《圣经》。

(三)源自经典文学作品

经典的文学作品为大众所熟悉,作品里的故事和人物为人们所了解,当该种文学作品深入人心时,便会衍生出一批典故被社会认可使用。比如莎士比亚戏剧作品里的人物故事:哈姆雷特(Hamlet)、罗密欧与朱丽叶(Romeo and Juliet)。同时一些经典的台词也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习语,比如:A light heart lives long(豁达者长寿);Pride goes before a fall(骄者必败);Success grows out of struggles to overcome difficulties(成功源于努力去克服困难)等等。除了莎士比亚的作品外,其他一些代表作家的作品也为我们的文学和生活提供了诸多典故和习语。

(四)寓言故事等其他来源

寓言故事通过简单的故事向我们传递一种人生真谛或者社会道理。这些故事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能够起到以简短语言表达文意的作用。比如“Nurse a viper in one’s bosom”(把蛇放在怀里),便源于《伊索寓言》“农夫和蛇”的故事。除了语言故事外,一些历史事件也会作为典故被人们传承下来。对于这些历史典故我们应该了解其历史背景,更为深入地去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二、典故英汉翻译时应该考虑的因素

“信、达、雅”是我们翻译时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一项极高的原则。在我们日常英汉翻译时“信”最容易做到,“达”和“雅”的实现则需要我们对所翻译文学作品及英美文化环境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我们翻译文学典故时也应考虑一些相关因素。

(一)文化背景的差异

每个国家基于其地理位置、自然风貌和发展历史,都有着自己特殊的文化背景、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基于这样一种地域背景产生的文学作品必然有其国别文化的差异,而历史传承的典故更是有着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在对英美文学进行翻译时应该充分了解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同时结合我国的文化传统和习惯,将英美文学中的典故和习语用一种最为接近的汉语言表达出来,实现文学艺术性和现实生活的完美结合。

(二)应考虑英汉典故的对应情况

我国也有着丰富的典故,其与英美文学中的典故在文化内涵方面存在着某些方面的对应。因此,我们在翻译时充分考虑双方可能发生的对应情形,可以使我们事半功倍地完成翻译和更好地理解英美文学。其对应情况有以下几种:

其一,基本对应的可以互译,即英美文学中的典故与对应的汉语典故在意义和用法上基本一致,有可能实现互译,但是基本对应并不等于完全对等,两者仍会有差异,但从总体上讲可以实现互译。如“burn one’s boat”与“破釜沉舟”。burn one’s boat源自古代从海路入侵他国的将军,在到达目的地之后会将使用的船只拖上岸烧掉,以警示他的士兵已无退路,无可退却;“破釜沉舟”源自《史记项羽本纪》。两个故事情景和寓意基本相同,我们可以认定为一种基本对应的状态。

其二,部分对应的分情况互译,即英汉典故在意义与用法上存有不一致的情形。但可以找到两者的共同点,两者只是部分的对应,因此在翻译时可以根据不同情形运用翻译技巧灵活互译。

(三)考虑文章的整体性

典故与文章中起到画龙点睛或者增添文学色彩的作用,因此在对其翻译时应充分考虑其在文章中的作用,从文章的整体出发寻得一种适宜的翻译方式。

三、典故的英汉翻译技巧

由于典故的出处和寓意有着不同,并且典故承载着特定历史地理环境下的文化,因此在对其翻译前应该充分理解其内涵,或者产生其历史事件或者具体的神话故事,只有充分理解英文典故的原意才能更好地组织语言将其以汉语的形式表达出来,并且这种表达既不破坏其原有的故事也不会破坏其美感。具体而言,典故的翻译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直译法

直译是指不经过变通,将英美文学中的典故直接翻译成汉语。但是这种直译不是生硬的死板的翻译,而是在遵循原文风格和原创性的前提下,通过直接的语言转换不做过多的解释和引申的一种翻译方式。这种方法适合于英文的典故与中文典故基本对应的情形。这样的一种直译能够使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典故的内涵,同时感受到英美文化的特点。

(二)意译法

基于英美文学与我国文化的差异,英汉典故存有无法对应的情形,另外在翻译中有些语言和典故的直译会破坏其原意的准确性,带来理解上的困惑。在这种情况下针对典故的意思,采取一种恰当的、易于理解的语言表达形式,完整地表达其原意。

(三)套译法

该种方法适用于英汉典故不完全对应但是存有共同意义的情形下。通过中文意思相近典故或者习语将英文原意表达的同时也避免了直译带来的语言过于直白、文学色彩缺失的问题。如“Birds of a feature flocks together”翻译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使得语言更加形象生动。

(四)增译法

就是在直译的基础上加注与该典故习语相关的文化背景或者历史信息,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接受的同时,也体现了该典故所蕴含的民族文化气息。

文化产生于社会实践,不同地域的地理历史环境下铸就了不同的文明和文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不同地域间的交流不断增加,这种交流不仅仅是技术和经济的融通,更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各国间的语言和文化作品成为重要的信息承载者和交流的纽带。在我们面对文学作品时,要充分理解其内涵,就要了解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当我们用另外一种语言重写该种文学作品时便要在尊重其原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用更“雅”的文字来表述。文学的精髓“典故”的翻译也要译者充分理解其背后的故事和在其本国语境下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翻译方法实现文学作品的成功翻译,为我们英语学习和了解西方文学提供更为确切的范本。

[1] 张丽君.论英美文学中典故的英汉翻译技巧[J].时代文学,2012(3).

[2] 陈文伯.英语成语与汉语成语[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3] 李莹莹.论翻译的损失与补偿——兼评张谷若的翻译技巧[J].合肥工业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0).

[4] 闫珊珊,魏天婵,张昆鹏,等.成语典故翻译技巧初探[J].新西部(下旬刊),2011(7).

[5] 黄信.文化视角下的习语翻译[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9).

[6] 但冰洁.英语成语典故的差异与互译[J].广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4).

[7] 刘云波.关于典故的翻译[J].郑州大学学报,2000(4).

[8] 蒋美红.论许译《唐诗三百首》典故的翻译技巧[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H315.9

A

吕钱钱(1984-),女,本科,助教,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

猜你喜欢
英汉翻译典故英美
悬壶济世典故的由来
高校英汉翻译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42
读成语典故偶得六首
岷峨诗稿(2019年4期)2019-04-20 09:01:58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七夕节有什么典故呢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09
动态对等理论在传记文学英汉翻译中的应用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5
英汉翻译中的意象转换与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