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学坤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雷锋精神的再认识与榜样教育实践方法论创新
——基于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思考
刘学坤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群众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集体性道德焦虑和热情的道德期待并存的道德心态中,雷锋精神的反思和学雷锋活动转型正在这一社会心态中展开。雷锋精神代表着马克思主义伦理的实践高度,代表着阶级友爱的深度,诠释了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基点之一的“劳动”。学雷锋实践方法论转型需要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坚持政治建设和道德建设双重路径的“社会主义新人”培育方式,重视自我道德反思等教育力量,重视公民对榜样的批判性认同方式。学雷锋等社会性榜样教育正面临需要反思的节点,产生出实践创新的需要,榜样教育具有效用限度,实践中要避免榜样教育过分政治化,要重视榜样教育的促进公民道德发展和生活幸福作用。
学雷锋活动;阶级友爱;实践方法论;社会主义新人;常态化;劳动
在电子媒介等现代化的传播技术支持和传播模式影响下,社会的道德失范事件以巨大的影响效果迅速激发其公众的道德焦虑,甚至道德痛苦,在这种道德心态中社会集体性地产生了对于雷锋精神等美好道德的期待。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是今天社会转型中人们道德焦虑出现之时对国家道德与政治资本积累的珍视和利用。群众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的集体性道德焦虑和热情的道德期待并存的道德心态中,雷锋精神的反思和学雷锋活动转型正在这一社会心态中展开。
雷锋精神的出现和学雷锋活动的兴起是以普遍的群众心理状态和道德认识水平为基础的。新中国成立前,群众物质与精神上长期恐慌,社会上普遍期待一种统安静平和、能安抚人心的社会政治和道德氛围。建国之初,尽快达成群众的基于新制度的价值层面的共识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运行的基础,这种共识要在当时那一总体文化程度较低,政治道德觉悟参差不齐的背景下,树立鲜活的人物榜样是一种有效又便捷的方法,雷锋以阶级立场、阶级斗志、革命精神和政治觉悟正好是代表这种价值的典范。
(一)雷锋精神代表着马克思主义伦理的实践高度
雷锋精神记录了一段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史,学雷锋活动延续着新中国的道德教育的集体记忆。雷锋精神适应了社会主义社会在一定阶段进行道德总结与提炼的需要,雷锋精神的诞生是对当时中国政治文化、道德文化的一种创造和升华。雷锋精神代表着对于马克思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的政治和伦理理解的最新高度和具体的践行方式。雷锋满足了群众对于可感的、形象化的无产阶级新形象、共产主义新人的期待。无论在道德人格还是政治理性等各个方面,雷锋都是无产阶级理想主体的代表。
雷锋表现和诠释了人性的崇高,一种在新社会状态下人性能达到的高度,雷锋精神不是抽象化人性理论、人道主义理论的代表,而是具体的崇高的人性的代表,它是特定时期意识形态与现实生活互动生成的一种时代政治和伦理信念。雷锋精神还是人民大众把社会主义新道德人格化的优秀范例,它从道德上证实着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雷锋精神是时代内容与超越于时代精神的复合体,其时代性需要借助于把握和理解其产生时代的背景,这样才能真信真用,超越的一面要从雷锋精神的传承史中去体会,去把握其永恒性,“活雷锋”的不断诞生和学雷锋活动的兴旺正是对于雷锋精神这种永恒性的证明。扎根人民群众的榜样以英雄般道德、政治魅力创造着群众的历史,刷新着新中国政治与道德理想的高度。
(二)雷锋精神代表着阶级友爱的深度
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家和学者无数次对于雷锋“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的肯定和赞扬正表征着对于以雷锋精神为代表的阶级友爱的信仰。阶级友爱是群体之爱,它首先要确定归属某一群体,这是阶级身份与心理的归属,进而深爱着这一群体及其成员,友爱教育期望主体由感性色彩浓烈的、稚嫩的、具有强烈个性特征的爱憎心理发展,具有理论性和实践理性支持的成熟的友爱品格,其重要的一维就是阶级友爱,这是公民政治觉悟的表现,也是团结友爱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必然要求。
友谊作为“小爱”常常以“大爱”、友爱为基础,阶级友爱和政治友爱决定着友谊的模式和其伦理底色、政治底色。雷锋在信件中曾这样写到,“我们互相认识并不太久,只不过在沈阳开团代会的短短几天里,由于共同的理想和一致的奋斗目标使我们的心紧紧相连,使我们在阶级友爱的基础上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我愿这革命友谊像松柏一样永远长青”。[1](P115)这就是友谊和友爱在现代社会的理论亲和力、实践互动性及其区别的一个例证,也是人生命价值实践生动性的表现。雷锋友爱观的伟大之处在于它以对人民的无条件的爱超越了以往阶级之间公民之间的普遍友爱关系,使其实践层面的非血缘的友爱呈现出血缘性无条件的亲亲之爱的浓烈与深沉,真正践行了“人民的好儿子”这一无数共产党人崇高的道德理想。
雷锋诠释了无产阶级立场的阶级友爱,“坚定的阶级立场”这句话在雷锋的日记里,在毛泽东、周恩来等马克思主义者对于雷锋的评价里多次出现。雷锋精神代表着一种阶级友爱形态,无产阶级友爱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创新过程中经实践验证的友爱真理,而学雷锋活动的历史延续正是这种友爱观的实践理性在不断走向成熟的见证。这种友爱就同时又是具有鲜明政治立场的友爱观,是一种政治友爱,这种政治立场是其理解的牺牲、忠诚、无私和奉献等精神,它与以往宗教性质的和旧社会形态的政治伦理观具有根本区别。这种政治友爱不仅表征着雷锋政治理性的成熟,也是雷锋精神能诠释政治观,而且成为政治建设资源的原因所在。
(三)雷锋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劳动”
雷锋不仅是新时代中群众的偶像,他也是在那个群情激昂年代的国民群像,正是这一点使他具有了强大的符号作用,感召作用,映照出了集体的公民内心,使群众在雷锋中看见了自我,看见了以劳动去实现共产主义道德自我和主人翁等愿望的前景。雷锋对待工作的热情,雷锋体现的优异的职业道德是共产主义劳动态度的体现,它深刻反映了“劳动”这一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概念的实践分量。雷锋对待工作的态度和精神开创了社会主义实践中“劳动”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核心的一种新面貌,反映了超无产阶级越异化劳动的大胆尝试,激发了人民大众在新的社会形态中以劳动去自我教育,追求充分发展,进而创造历史的丰富想象与热情实践。
雷锋精神和学雷锋的标兵群体是对新社会形态中劳动可能达到的对人的自由发展和解放的潜力的证明。群众认同是雷锋精神强大生命力之根本所在,而雷锋精神获得广泛认同的基础在于其群众基础的深厚。雷锋以丰富的生活经历身份、职业的转换经历成为能够代表不同社会分工领域的,不同身份劳动人民的先进的道德、政治和生产拉动榜样,使它的精神具有了生活化和普适化的基础,也使他成为超越身份约束的全社会的模范。雷锋精神很好地满足了以大众化方式理解通过劳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和人生价值观。雷锋精神具有以生动的具体行动为基础的可感性,它以这种可感性仍有资格成为诠释新时期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合适材料。以劳动实现服务人民,实现自我价值,这是雷锋为一代代的青年指引的人生方向。
学雷锋活动代表着一种具有鲜明阶级立场、伦理精神、政治价值观主张的政治和思想教育运动,这一运动在今天仍要有力地延续下去。学习雷锋好榜样这一集体内心呼唤与群众动员在今天要呈现出新的时代姿态需要实践方法论的创新。
(一)推进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中央提出了“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的要求,这是我党在道德与政治建设历史实践中做出的学习雷锋好榜样的实践的思路创新,也是对公众道德焦虑、道德需要和政治心理的回应。榜样是德育的永恒话题,榜样是舆论阵地坚强的守护者,榜样教育是新中国思想道德教育的最重要的实践经验与方略之一。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德等精神文明守卫力量,学雷锋活动在实质上是一种思想与政治动员,以政治启蒙和思想教育的方式实施的集体性的榜样学习行动,使学雷锋活动同时成为一种集体性的公共行动,是一种政治参与形式,学雷锋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也是政治实践,是鲜活的政治。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就是要求学雷锋活动成为常规的思想教育方法和途径,成为能时刻为群众供应的日常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的氧气。
(二)坚持政治建设和道德建设双重路径的新人培育方式
以政治建设方式进行道德教育和以道德建设的方式进行政治教育是党创立的独具特色的公民教化方式。“社会主义新人”需要全体公民在以雷锋精神为代表的社会主义道德实践和现代化事业筹划中,在和谐社会的追求中通过自觉行动去刻苦锻就。“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这句百姓传诵的道德箴言仍是榜样教育推崇的最重要德育实践思路。
榜样教育是中国民族传统德育方法,同时也是重要的政治建设策略,这一方法塑造了民族的尊崇圣贤的民族心理和以德治国的政治传统,在政治中进行德育,在德育中成就政治。但是今天社会主义新人这一公民素质基础对这一传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比如今天在继承这一教化传统的时候要注意既要榜样的典型性同时也要达到榜样的普遍性,能达到与群众的亲近与共鸣,而不能单纯追求榜样之崇高。以往的实践和研究中对于雷锋和活雷锋的道德表扬和榜样化塑造过于关注雷锋式人物的群体形象,他们的主体形象、个性魅力的挖掘不够重视,而这种挖掘应成为新时期雷锋精神传承发展的重要方面,这也是新时期奠定雷锋精神群众基础、社会基础的重要方略。以英雄人物的思想和行动比照、检查、反思和对自我内心世界鞭策是榜样学习中最重要的道德转变过程,是榜样教育最核心的一个环节。这就要求在以活雷锋榜样化传承雷锋精神的这一历史过程中也要重视活雷锋个性化,对他们个性自由的发掘,否则这一榜样在青年的道德情感与认识中缺少亲和力和可感性。
(三)重视自我道德反思等教育力量
榜样教育要重视自我心理解剖、自我反思等自我教育力量,雷锋写日记的过程其实正是其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的过程,从日记中看到自己,藉此获得对于自我道德能力的认识,不断强化面对道德情景时的信心和勇气。从雷锋日记中我们看到他在成长和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从革命先辈的著作中、榜样模范行动中学习,同时非常注重从写日记等自我反省与精神剖析中提高思想认识和行动的自觉性。依靠善端、习惯和“非反思性选择”[2](P58)等来实践道德规范的生活还需要有节律的仪式性集体生活和延续性的榜样等去唤醒、提醒和强化公众的道德意识,比如学雷锋纪念日、时代先锋的塑造与传播等,这都是促进机体道德反思,提高道德觉悟的有效途径,即把自我的道德反思放入集体的学习和反思热潮中,在群众运动中提高自我。
以学雷锋等宏大的全民道德学习运动启发和训练公众的道德判断能力、道德思维能力应该成为学雷锋活动等集体学习运动的重要追求目标,进而在“灌输”这一传统德育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公民素养使社会能有更多可选择的德育方法,“对于榜样的学习,不能止于对其行为的模仿和类推性实践”,[3]在树立榜样的过程中要支持公民对于榜样美德的讨论和慎重判断,就如雷锋精神火热的那个年代曾经对于榜样张华是否能够作为榜样一样,这一过程对于培养公众的道德认知能力,实现价值澄清具有重要作用,只有“真信”才能“真用”,道德上也是如此。
(四)重视公民对榜样的批判性认同
伴随新中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在持续的现代性启蒙中现代人对榜样具有强烈的批判性认同倾向,这是公民文明素养的体现。这就要求主流意识形态树立的榜样要经得起公民的集体道德拷问与反思。道德多元化是社会精神生活民主与文明的表现,是一个国家民主意识演进与成熟的一个方面,所以公民榜样的树立要使公众参与进来,使公民以发出内心声音的方式参与到民族的精神文明的生产中,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公众的道德判断能力、道德实践能力等道德素质。同时要认识到雷锋是社会榜样中的一个代表,也只是道德与政治认识和实践榜样中的一员,社会需要更多具有在雷锋身上没有表现出来的其它方面的榜样,这就要求及时挖掘新雷锋精神的创造性的一面,支持群众在新的时代情境发扬与传承雷锋精神中科学和永恒的一面,同时又展示其实践的新形式。学雷锋这一道德建设方式的反思已经开始,学雷锋活动近些年的良好的社会效果、因自身危机引起的质疑和实践路向的转型这一系列事实背景构成对这一问题反思的逻辑起点。雷锋精神的创新发展有赖于社会道德标准的提高,有赖于全体公民的道德信心与热情的提升。
雷锋精神与其他新中国道德建设成果一起维护着社会主义伦理这一道德谱系。学雷锋活动的常态化是对新中国道德建设成果的珍视,也是对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方式的延续和发扬。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可以使雷锋精神敏锐地吸收时代内涵,保持活力,雷锋精神的诞生和发展始终是在政治化和道德化的双重路径之下的,这一路径在今天仍然坚持着。榜样是人类快速学习并形成认知的十分重要的方法,“人类高速发展的从事观察学习的能力使之通过形形色色的榜样所传递的信息迅速增长了人们的知识和胜任生活的能力”,[4](P473)榜样以符号化方式大范围地实现对公民的教化。榜样教育在我国群众教育中如此重要的作用,使对其进行反思与实践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榜样教育具有效用限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但是榜样教育在德育中的实践能量具有限度。道德模范等主流意识形态肯定的榜样对青年人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榜样与青年人现实生活距离的扩大。人性栖息于人的本真性之中,人的生活中,所以具有崇高人性实现高度的榜样的本真一面更能吸引群众的道德兴趣,而这些也是实现道德学习与进步的基础。青少年总是容易受到家庭成员、朋友、师长等的影响,即使老人也极易受“身边人”的影响,其原因就在于身边人的可接近性使其与自我生活世界具有自然的亲近感,也因此具有更强的可参考性和指导性。
榜样是借助于于生活世界的融合而对受教育者产生导引作用的,所以在榜样精神传承中需要以活雷锋等时代榜样去实现与公民生活的视域融合,以产生更强的示范与激励效果,所以学雷锋活动实践中需要多以个性化、典型化的面貌出现的生活叙事完整生动的活雷锋,以产生更好的共鸣效果。偶像与榜样在对人影响上具有很多相似效果,通常榜样多用于宏大的道德、政治等方面,而偶像对人的影响则侧重于娱乐消费和日常爱恨情仇等感性领域,但是偶像对青少年极强的吸引力与影响作用机制需要榜样教育深刻的反思与借鉴。以学雷锋活动为代表的榜样教育要借鉴偶像崇拜、模仿等心理的科学之处,提高榜样对青少年的吸引力。
榜样最终发挥作用,影响人的行动还需要自我调节机制,即自觉调整自己的认识与行动,这种机制使人的行动与认识不再是以来外部的奖励与惩罚,而是“显示出相当强的自我定向能力”,[4](P473)榜样无论如何终究是一种外在的道德权威,而社会需要的有理想有主见的公民要达到道德的自律状态,能够追寻内心自我的声音,这就要求社会和主体的主动的榜样教育的思路转换。做一个道德的人,那么公民的日常生活本身就成了一个树立典型的过程,它能树立起新时期和谐追求中中国公民饱满的道德信心与热情这一世界典型。
(二)避免榜样教育过分政治化
随着社会发展在学雷锋等榜样教育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倾向,比如过分政治化,过于“注重强调‘大德’而忽视‘小德’”[5](P170)等,这些倾向要及时扭转。更深入更成熟的榜样教育实践要求在实际学习行动中要关注个体榜样学习的动机,学雷锋活动不能为学而学,而是遵循一套正常的道德心理操作方法和机制,榜样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要重视对社会学习榜样的动机的精细分析,注重把握社会的道德心态,这是更科学的学习运动的基础。
国家通过连续性地树立时代先锋以先锋姿态保持了国人的良好的时代风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道德风范,学习榜样已经成为党的颇具经验的优良的教化传统,但是榜样学习的社会效果仍有待挖掘,对于榜样学习科学化的研究仍很不足,西方道德心理学中关于榜样的道德影响机制、榜样对消除恐惧等的心理效应,榜样对于生活、情绪的影响作用及机制等方面的实证研究值得我们重视和借鉴。
(三)要重视榜样教育的促进主体道德发展和生活幸福作用
马克思主义教育本位观主张“以人为本”,这里的“人”不仅包括“人民”等集体性名词,也包含马克思的理想设定,即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个人与社会,教育应以何者为本位?根据当代‘个人’与‘社会’范畴的界定,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回答应当是:以个人为本位”,“世界历史性个人”,[6](P186)这种更具理性科学性的教育本位观要求榜样教育的实践更加关怀个人的价值取舍与反思,允许和鼓励个人以超越榜样的姿态创造道德自我,显示人之本质的新现象,使教育真正地以扎根于现实中而呈现出理想性。
要更加重视榜样教育的主体性功能,即对于主体的道德发展以及生活幸福的作用,而不仅仅是社会性、政治性功能,这就要求对榜样思想品德素质的挖掘除了服务于集体和整体之外,也要提供主体个性化的价值选项,比如典型选取中要关注生活幸福、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魅力的人格等道德实践与个人生活具有更好可持续型等的公民。榜样选择与榜样化过程中要注意榜样的差异性,榜样行动与思想的高度同质化会引起公众的审美疲劳和心理抵抗,而且过分同质化,还会使道德权威的力量过于强大而淹没了个体的道德创造力,而这也是民族道德活力的源泉。
[1]陶克,王跃生.中国的雷锋现象:共和国精神文明的昨天、今天和明天[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
[2]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戴锐.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与科学化[J].教育研究.2002,(8).
[4]〔美〕A·班杜拉.思想和行动的社会基础:社会认知论[M].林颖,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6]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思想政治教育现代转型研究”(编号:10YJA71005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大学生政治心理研究”(编号:12YJA710099);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资助项目“友爱教育与和谐社会”(编号:CXZZ11_0421)。
刘学坤(1981-),男,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与高校德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