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燕红
翻译硕士专业课程设置调查与思考
马燕红
根据调查结果,介绍并分析了有关高校为翻译硕士专业学生开设与论文写作相关的课程及汉语言文学和文化课程、特色课程的情况,针对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研究生教育;翻译硕士专业;课程设置;调查
翻译硕士专业在我国高校的设置是我国翻译学科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它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的专门化的翻译人才提供了重要途径。迄今为止,全国已有158所高校开办了翻译硕士专业。然而,翻译硕士专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关高校虽然都有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但该专业的教学仍然处于摸索阶段。鉴于课程设置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直接的影响,我们对翻译硕士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调查,其中涉及9所首批开办该专业的院校、14所第二批开办院校及少数第三批开办院校。
在培养目标方面,自2007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以来,该方案已经过3次修改和补充,目前,培养目标已变得更加充实、定位也更加准确。
起初,将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专业口笔译能力的高级翻译人才。“具有专业口笔译能力的高级翻译人才”,虽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研究型翻译人才,但这个培养目标仍具有模糊性。2007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下发指导性培养方案,从译者整体素质、市场定位、培养目的及翻译硕士专业人才的总体特征方面,对培养目标重新作了诠释。2009年,穆雷等人又从口译与笔译方面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提出了两个具体要求。根据调查结果,多数高校如北京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外国语学院、西安外国语学院及中国海洋大学等,没有照搬指导性培养方案里的培养目标,而是在不背离其主旨的前提下,根据院校的具体情况,制订了符合本院校的培养目标。
新修订的培养方案规定的学分量由原来至少30分增加到至少38分,笔译方向在学期间的实践量由原来的不少于10万字变为不少于15万字,口译方向则由不少于100小时变为400磁带时以上。论文写作形式,由原来的翻译项目、实验报告或研究论文形式变为五种选择形式:重要岗位的实习报告、翻译实践报告、翻译实验报告、翻译调研报告和研究论文。这些变化表明,实践训练在该专业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指导性培养方案规定,该专业学生必须通过论文答辩,方能获得学位。这体现了毕业论文对学生的重要性。穆雷、邹兵[1]曾对15所院校翻译硕士专业学生的毕业论文进行了调查,发现结果不太另人满意:有252名学生写学术论文,129名学生写翻译项目,没有学生做实验报告。学生的学术论文未摆脱翻译学硕士论文写作模式,项目翻译单纯分析具体案例,未提具体研究方法和相应理论支撑。实验报告虽是针对翻译实践性特点提出来的,然而因其无模板可依,所以没有学生涉足。笔者认为,所有这些问题应给我们后来开办院校以警示:学校方面应考虑是否开设论文指导课,来帮助学生写出高质量论文。本次调查发现,所抽取的9所首批开办院校中仅有南京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开设了“论文写作”课和“文献查找与论文写作”;第二批开办院校中,西安外国语大学开设了“笔译口译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和南京师范大学开设了“论文写作”。其他院校在课程设置中均未涉及此类课程。
笔者认为,应该开设论文写作相关课程,提高学生文字处理、理论应用及归纳总结能力。翻译硕士专业论文对理论要求偏低,老师讲解时要把握尺度,一方面避免“蜻蜓点水”,另一方要避免理论灌输。对于其他写作形式,教师可参考其他相关学科实验报告模式(如法律专业硕士学术论文),设计相应模板供学生参考。
指导性培养方案对翻译硕士专业的生源作了规定:“招生对象要具有良好的双语基础”。笔者认为,所谓“双语基础”可以解读为具备较高的双语运用及转换能力和熟知双语文化背景。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译者的双语功底扎实与否直接决定着翻译的质量,同时译者是否了解并熟知双语文化对译品也有重大影响。指导性培养方案将“中国语言文化”作为公共必修课,目的也是提高学生文化修养。据调查,大多数院校都为提升该专业学生英语能力和双语分析对比能力做出了努力。南京大学开设了 “英语写作与修辞”,解放军学院和中国海洋大学等开设了 “高级写作”,北大开设了“英汉技术写作”,北航、同济开设了“科技英语写作”,上海交大开设了“英语写作”,南京师大有 “英语演讲与辩论”,天津外国语学院有外教“听力与口语”及“外语阅读与写作”,西安外国语大学开设了“演讲与辩论”,湖南大学开设了“高级英语听说”。在双语分析能力培养方面,有14所院校(如解放军学院、首都师范、北二外、北外、广外、同济、川外、南师、南开、苏州大学及湖南大学)将方案中的“中外语言比较”作为选修课。然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除南京大学开设 “汉语写作与修辞”,川外开设 “中文表达”,解放军学院开设“汉语修辞与写作”,其他院校都没有开设汉语方面的课程。笔者认为,翻译硕士专业开设汉语相关的课程非常必要,如文学欣赏、古文欣赏、汉语写作、现代文学及汉语修辞学等,均应该作为选修课程开设。
全国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不能蜂拥而上,每个培养单位应有自己的特色,体现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特色及对翻译人才的特殊需求[2]。方案中也曾提到“各培养单位可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与师资特色确定选修课”。显然,国务院学位办也提倡开设特色课程。所谓特色课程,笔者认为,应该与各院校的优势学科和地域优势紧密相连,若所开设的课程能与各院校的优势学科相结合,或开设课程能反映当地市场需求,则可称为特色课程。
从调查结果看,总体来说,前两批院校开设的特色课程主要考虑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市场需求,但多数院校未结合自己的优势学科来凸显专业特色,而新增的第三批院校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首批开办翻译硕士专业的院校中,北大开设了翻译行业与翻译管理、商务翻译实践及本地化与国际化工程等课程;北外开设了经贸翻译与传媒翻译课程;北航开设了政经翻译课程;首都师范大学开设了经贸翻译、新闻翻译及传媒翻译等课程;北二外开设了时政翻译、旅游翻译、模拟会议翻译等课程;位于上海的同济大学开设了模拟会议翻译、经贸翻译、商务口译及外事口译等课程;位于广州的广外开设了商务口译、口译观摩与欣赏外交与外事口译、模拟会议传译等课程。这些课程均属于院校的特色课程。一些文化底蕴浓厚且国学实力雄厚的院校,开设了中国典籍翻译课程,如南开大学、苏州大学、同济大学和南京师大。西外和湖南大学开设了旅游翻译课程。南京大学为满足国际市场对会议传译人才的需求,开设了口译观摩研析、模拟会议传译等课程。其他反映市场特色的课程有:东北师范大学开设的东北亚概况、会展口译及商务口译;福建师范大学的法律合同翻译和现场口译欣赏与评析。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开办特色课程的培养单位并不多,只要理工科实力雄厚的上海交大、同济开设了科技翻译,北航开设了航空航天概论、科技翻译工作坊和科技英语写作,解放军学院开设了高级军事翻译,北外、上外及广外凭借高级翻译学院丰富的办学经验而设置了会议传译方面的课程。第三批院校的课程设置与前两批有重大不同。中央民族大学开设了民族文化对外翻译、民族文化典籍翻译、民族题材会展翻译、中国民族文化、中国历代民族政策与实践、藏文化翻译等,充分体现了民族文化的翻译特色。华东政法大学开设了法律语言、法律翻译工作坊及国际法律会议口译等。西安交通大学开设的选修课如医学词汇学、医学英语文献选读、中医学基础等,体现了该校特色专业医学英语及翻译的特点。西安科技大学的科技翻译、国防工程翻译、国防科工英语笔译、航空航天笔译等,体现了国防科技翻译内容[3]。
各院校应积极开发特色课程。在设置此类课程时应将两个因素结合起来:区域市场和学校专业优势。翻译硕士培养单位可以本区域的翻译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课程的专业指向性和实践性[4],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强项和特色专业开发特色课程,作为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
高质量的师资配备、有针对性的课程资源及合理的教学方式,是顺利开设有关课程的必要条件,是实现课程教学目的的保证。
对于翻译硕士专业的教师,在理论和实践量方面的要求应该更为严格,要有专门性和特殊性。然而,许多培养单位的任课教师并未达到此要求。为保证翻译硕士专业的教学质量,学校可引进有实战经验和创新能力的资深翻译工作者,充实教师队伍,增强师资力量;现有任课教师,应该通过各种途径提高自身素质及综合实践能力。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从2008年起每年举办一次翻译硕士专业师资培训班,但从实施的情况看,因参加培训班的人数有限,且培训班开办周期较长,受益院校只占少数。笔者认为,为提高该专业师资的整体素质,须扩大培训班规模,使更多教师参与其中。
教材是教学之本和知识之源,它肩负着传递课程理念、表达课程内容的使命[5]。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具有应用性及实践性强等显著特点,它的教材比普通翻译教材在理论和实践训练方面应有更高的要求。2009年6月,外研社推出了国内资助编写的首套翻译硕士专业教材,此系列教材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具有专业化、实践性及应用性的鲜明特色[6]。但是,全国有关高校开设的特色课程的教材还有待规范。教材建设对于专业、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于一个学习者的成长不可或缺[7]。各高校开发特色课程资源已成为一项当务之急。为使专业教育符合市场需求,课程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教师可将网上更新资源作为课堂辅助材料,并为学生提供讲义,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翻译硕士专业教学,要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侧重实践锻炼。无论笔译还是口译,建议在教学时均采用“过程教学法”,抛弃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语言间微观现象的转换技巧,轻语言宏观结构的把握和转换”[8]。而“过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习讲与教师点评相结合。“只有经过翻译的过程才能制造出翻译的产品,也只有理解了翻译的过程,才能更好的帮助我们进行翻译实践。”[9]在讲授翻译理论时,教师应通过互动环节,鼓励学生思考,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指导实践时,教师应听取学生的翻译过程回报,对翻译思维和翻译策略的运用及翻译中的困惑进行梳理。不论在课内还是课外,学生是翻译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翻译活动的组织者、导航者和评判者,要帮助学生有效地调控自己的翻译学习过程,使其获得成就感,增强对翻译的自信心。
[1]穆雷,邹兵.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毕业论文调研与写作探索:以15所高校首批MTI毕业生学位论文为例[J].中国翻译,2011(5).
[2]许钧.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翻译,2010(1).
[3]穆雷,王巍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特色培养模式[J].中国翻译,2011(2).
[4]刘东彪,任红川.关于 MTI教学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1(5).
[5]曾建平,林敏华.论翻译教材的问题及编写体系[J].中国科技翻译,2010(4).
[6]黄育红.从翻译学科地位的变化看翻译教材的发展状况[C]//探索的脚步:“十一五”北京高等教育教材建设论文集.2010:394-397.
[7]关秀娟.商务俄语翻译教材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2011(6).
[8]伍小君.“交互式”英语翻译教学模式建构[J].外语学刊,2007(4).
[9]Bell R T.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Theory and Practice[M].London:Longman,1989.
G643 文献标认识码:A
1673-1999(2012)07-0193-03
马燕红(1986-),女,山东莱芜人,中国海洋大学(山东青岛266100)外国语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201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