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洪刚,宋立新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数学系,吉林 四平 136000)
关于独立学院专业设置问题的研究
张洪刚,宋立新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 数学系,吉林 四平 136000)
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过程中应不断总结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把握好专业设置的适应性、系统性及特色性原则。在未来一段时期,通过准确定位办学方向、建立健全专业结构调整的新机制、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促进专业特色的形成等,使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独立学院;专业设置
专业是指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各个专门领域,是根据社会职业分工的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划分的学科门类[1]。高校的专业设置是高校联系社会与自身发展的重要纽带,它集中体现了一所高校的办学方向和特色,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整体需求性。专业设置的合理与否关系到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对高等学校办学规模、质量有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民办独立学院迅速兴起,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全国共有314所独立学院,承担了约20%的本科教育,独立学院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这类按照新的机制和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民办高校,由于办学时间短,办学经验少,在专业设置上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对独立学院专业设置问题进行理性思考和研究,必将进一步优化独立学院专业结构布局,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促进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独立学院是母体高校的优势教育资源与民间资本有机结合的产物,前身为母体高校的二级学院,其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等都是由母体高校负责,尤其在专业设置上,大部分的专业都是母体高校优势传统专业,这些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培养模式等与母体高校高度趋同,同质化严重。2003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教发〔2003〕8号文件),各二级学院逐步脱离母体高校向自主办学过渡。过渡后的独立学院鉴于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办学成本等原因,在专业设置上还缺乏创新,大多还继续开办原来的专业。虽然在最近几年,独立学院得到了迅速发展,办学定位逐步明确,办学条件日趋改善,在开办新专业时,也开始注重了与母体高校的差异化发展,但影响专业设置的关键因素--师资,还未形成自有队伍,大部分仍来源于母体高校,因而专业设置的同质化问题仍未实质性解决[2]。独立学院专业设置的同质化还表现在独立学院间专业设置的重复,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等结构差异性不大,缺乏自身办学特色。以吉林省的独立学院为例,截止到2011年5月,吉林省共有独立学院9所,专业布点主要集中在文、管、经、理、工等学科门类。其中市场营销、英语等专业的重复设置率为100%;财务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的重复设置率为77%。在对各独立学院相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比较分析上来看,差异不大,普遍缺乏自身的专业特色。
独立学院在新设专业时由于对办学定位存在偏差,对专业特色建设的观念淡薄以及对市场调研的不充分,使得独立学院在新设专业时多数会选择办学成本低的社会热门专业,较少考虑事关国计民生且需要长期投入的基础专业。由于缺乏论证,一窝蜂的扎堆开设,使得学生还未毕业,热门专业成为了冷门专业,为学生的就业带来了隐患。一旦学生的就业出现危机,这些专业的生源就会逐渐枯竭,直至停办撤销。这样导致的现象是,一方面独立学院每年在大量申报新专业,一方面也在大量更新淘汰一些所谓的过时专业,专业结构布局相当混乱,难以形成专业特色,使得专业建设始终处于低水平的发展状态。此外,独立学院在专业建设上还缺乏科学预测和规划,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缺乏主动的、超前的认识了解及系统研究,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专业结构布局与社会经济结构发展相对滞后的现象。在专业设置上,贪大求全,过多注重专业数量、布点,忽视专业的内涵建设,加之独立学院自身还缺乏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和自我调整专业的管理机制,只是低头盲目地自我发展,因而难以形成优势专业群,制约了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独立学院现阶段的专业设置问题,一方面是经济社会客观环境影响的结果,一方面是独立学院自身发展的主观因素造成的。独立学院要准确分析影响专业设置的主客观因素,尽快找出适合专业设置的一般性原则,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布局,促进独立学院稳定、持续化向前发展。
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要坚持适应性的原则,一方面要主动考虑当地政策、法规及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把国家的要求和社会需要有机结合,同时也要充分考虑自身办学条件,科学合理设置专业类型、口径,规划出在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当潜力的新专业,为独立学院的可持续发展再生新的增长点。
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中要坚持系统性的原则,注重从整体上分析自身专业体系的组成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科学处理专业结构调整中有关整体性、关联性及动态平衡性等问题,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布局,使专业设置在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最大效能。
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要坚持特色性原则,减少新设专业的趋同性,专业设置逐步向趋异性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独立学院要不断发挥优势专业的带头作用,通过政策、资源配置导向,培育专业特色等方式,建设一批在省内,乃至全国同类院校中具有较高影响力的特色专业,使独立学院在错位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策略就是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是指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在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中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通过准确定位办学方向、建立健全专业结构调整的新机制、加强专业内涵建设,促进专业特色的形成,使独立学院专业设置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高校的办学定位是在对本校的历史、现状条件及所处环境作出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高校应有性质、地位、能力的基本认识,以及由此提出的发展方向,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确立的条件基础[3]。独立学院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末期,为拉动内需,延迟就业等经济因素,发展起来的新机制民办高校,其创办之初就定位于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介于理论型与技能型之间的应用型人才,但由于对应用型的人才培养还处在探索研究阶段,不少独立学院在办学定位上出现了偏差。一是出现了“高位低移”现象,即在本科教学还处在低水平发展的情况下,还同时兼办专科,盲目追求办学类型的多样化,使得办学质量低下,进而失掉了原有的优势和特点。二是出现了“同位相类”现象,即处在同一水平的独立学院专业设置差别不大,特色不鲜明,个性不明显,使得独立学院的生存空间不断萎缩。因而,独立学院在专业设置中要不断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准确定位办学方向,明确办学目标,使得专业设置有的放矢,既适应市场需求,又符合自身办学条件。这需要独立学院不断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质量观、育人观,通过对竞争群体分析、人才就业市场分析及自我分析,深入了解现阶段市场中的竞争状态、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及自身办学定位、办学优势和专业状况,科学调整专业布局,确保专业设置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专业结构布局完全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是专业设置的理想状态,但在现实的高等教育大环境下,不要说刚刚兴起的独立学院,就是有几十年办学经验的公立高校,仍然存在着专业结构不合理,如专业面过窄,人才培养同质化等问题。这就需要建立一种新的专业调整机制,灵活、及时、有效地调整独立学院的专业结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二个方面,一是由国家、省级行政主管部门成立专业结构调整委员会,其职能对高等学校的专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和分类指导,通过全国性的总体规划和地区性的定位规划,促进高校专业的特色发展与和谐发展。即通过规划的手段把发展的内驱力引向重特色、质量的内涵发展上来。此外,还要完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使专业设置能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克服目前专业过多过杂过窄的现象,增加新兴、交叉、边缘学科的专业。二是独立学院自身也要成立一个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专业运行机制,提高对本校专业的设置、改造、撤销等的指导水平和管理力度,使专业设置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较宽的适应性。
高等教育实施的是专业教育,无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如何合理,如果只注重专业的布点、数量,缺少专业内涵建设,独立学院的办学水平将不会得到实质性提升。独立学院开展专业内涵建设本质上就是培育专业特色,形成特色专业。独立学院要想生存、发展,必须依靠特色。特色是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主要特征,专业特色是一所高校在专业建设中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它高校同类专业的优质风貌。独立学院要开展专业特色建设,一是要确立专业特色培育方向,解决好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坚持与其它公办高校实行错位、补位的发展思路,合理区分不同类型独立学院特色专业的服务面向及解决特色专业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衔接问题,进一步明确专业发展的方向,提高人才培养的社会契合度。二是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好怎样培养的问题。专业的对口,不代表人才培养质量的合格,只有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才能促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独立学院要充分利用自身民、独、优的特点,紧紧围绕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以能力培养为重心,构建相对独立、内在统一的课程体系[4]。要适当减少基础课学习时间和内容,要把更多时间花在培养应用能力的专业课上;在设置方向课时要注重设置专门的专业技能模块进行职业技能教育,促进学生某一方面的专业技能的形成;在教材、教学内容等方面要进行综合规划和设计,加强教学内容间的整合,形成特色课程群,以体现课程间的交叉和融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1]李朝辉,靳国庆.高等教育学专题[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20-127.
[2]徐淑兰.独立学院本科专业设置问题及成因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8(6):74-75.
[3]王新华,程从柱.地方性高校办学定位的理论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5(9):43-45.
[4]彭旭.试析新建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模式问题[J].教育研究,2011(5):42-44.
On the Issues of Speciality Establishment in Independent Colleges
ZHANG Hong-gang,SONG Li-xin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Boda College of Jilin Nomal University,Siping 136000,China)
We should constantly sum up the problems of speciality establishment in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dependent colleges,having a good grasp of the principles of adaptability,system and characteristics.In future,the formation of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promoted through the accurate positioning of direction of running school,establishment of a new mechanism for specialty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enhancement of professional content so as to make independent colleges develop in a healthy and orderly way.
independent college;speciality establishment
G423.02
A
1009-3907(2012)04-0502-03
2011-11-21
四平市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011002)
张洪刚(1982-),男,吉林公主岭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方面研究;
宋立新(1964-),男,吉林乾安人,教授,主要从事数理统计方面研究。
责任编辑:刘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