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及疏导对策探析
——以嘉应学院文学院为例

2012-08-15 00:50:03廖莹莹
长春大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廖莹莹

(嘉应学院 文学院,广东 梅县 514000)

女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及疏导对策探析
——以嘉应学院文学院为例

廖莹莹

(嘉应学院 文学院,广东 梅县 514000)

女大学生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青年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在高校中较男生而言显得更为突出。立足于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目前女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客观深入地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疏导对策,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女大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校一些触目惊心的“校园事件”的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越来越成为社会、学校和家长所关注的焦点。而女大学生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青年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在高校中更为突出。据有关调查,在我国大学生自杀案例中,女性的比例要高出男性两倍多。这一现状警示着我们,立足于女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目前女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及其成因进行客观深入地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疏导对策,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心理学证明:女性对于情感的敏锐体验要远远超过男性。女大学生作为女性中较为特殊的群体,由于其所处的特殊环境、特殊年龄段、特殊的情感成长期,往往使她们的情感极为敏感。据有关调查:女大学生中经期身心综合症的发生率高达82.95%,有13.7%的女大学生一年中有1/3的时间是在抑郁、烦躁、不适中度过的。这表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严重。根据笔者多年学生管理工作实践调查发现,目前女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表现较为突出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心理。女大学生的自卑感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自身外表不突出;二是自身能力不足。大多数学生经过高考的拼杀,带着良好的自我感觉进入大学校园,突然发现自己只不过是普通的一员,除了学习成绩之外,还有诸如知识、才艺、交际等方面的差距。三是城乡差距所产生的心理落差。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会在城乡的对比中变得极度敏感多虑,尤其家庭经济状况较差的女大学生,更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而这种状况在大一的女生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笔者曾接触过这样的一位大一女生,由于经济困难且说话带着浓重的乡音,她较少与其他同学一起行动,久而久之就习惯将自己内心世界重重隐藏,对外界产生一定的排斥,由自卑走向自闭。

(2)自我意识较强。自我意识是青年期心理发展中较为突出的一面,而女大学生是一个自主性和自我意识较强的群体,她们在进入大学后才逐渐体会到“自我管理”的意义,进而加强其自我意识。而强烈的自我意识决定了当代女大学生的自我主义,如更为关注自我形象,注重自我评价,在很多时候首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很少也很难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

(3)焦虑烦闷普遍存在。在当今的大学校园,我们经常可以听到“郁闷”一词,随着大学生中独生女的增多,“郁闷”的状态在女大学生中更普遍地存在。女生情绪易于激动,有时一些看似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可以让女生宿舍处于几天的冷战状态。另外,当女生面对学习、生活、感情等困惑时,往往又不像男生那样有更多的表露和发泄的方式,由此而产生的焦虑烦闷常隐藏心中,无形中加重其心理的不适。

(4)人际交往关系紧张。大学里,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汇集成一个社会小群体,由于各自家庭背景、生活习惯、性格、兴趣等方面的差异,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冲突和情感损伤。而受女性特有的细腻、多疑等心理特质的影响,女大学生人际关系显得更为紧张。且随着大学生独生女人数的增加,父母娇惯、自我中心,心胸狭窄,经常抱怨他人,特别是在女生宿舍,较之男生宿舍更显现得复杂和微妙。据笔者五年一线学生工作经验总结,女生宿舍问题所占女生日常生活问题的比例高达95%。笔者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曾遇到这样的状况:一间女生宿舍5名学生,饮水机多达5部,5名学生因宿舍电费及公共用品费用开支不能达成一致而造成相互关系的严重紧张,并发展成同宿舍两个月以来没有任何的言语交流,处于长期的“冷战”状态。

(5)恋爱及性心理的困惑。处于青春期的女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青春机能的成熟与性意识的觉醒引起了女大学生心理上微妙的变化。在中学阶段,由于父母看管较严且身负升学的压力,即使有爱的需求也常藏于心中,而在大学相对宽松的环境下,爱的需求开始得以表露。而相较于男生而言,女生在感情上更为敏感、盲从、幼稚和单纯。女大学生一旦恋爱,极其容易陷入一种“爱情至上”的境界中,不善于把握感情的分寸,可以为对方献出自己的一切,甚至认为肉体的关系会让双方感情进一步升华。当双方感情破碎时,女生往往会觉得自己付出较多而产生心理的不平衡,随之产生心理包袱或因过度悲伤失去理智而做出轻生的举动。笔者曾处理过一例大二女生因失恋而试图割脉跳河的事件,该女生来自观念保守的农村,其在大一时认识了比自己高一年级的师兄并确定恋爱关系,在半年期间,该男生曾多次提出与其发生性关系均被拒绝。而当男友提出分手时,为了让感情得以维系,该女生最终答应了男友不合理的要求并与其发生性关系。而两个月后男友再次断然提出分手时,该女生认为自己已献出肉体而产生心理的极度不平衡,进而产生轻生。幸好该宿舍同学发现其异常并及时报告辅导员老师采取相应的干预才阻止了悲剧的发生。由此可见,恋爱中出现的挫折,会导致女大学生身心的疾病并酿成悲剧。

2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女大学生产生上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客观上的社会、家庭、学校的因素,也有主观上的生理、心理因素。

2.1 客观原因

(1)传统文化对女性心理深层次的影响。女性自古以来被视为弱势群体,诸如“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等的传统性别观念,在一定程度上深深地影响着现代人。尽管改革开放以来,人们追求男女平等,但改革的浪潮还不足以将“男尊女卑”的观念完全消灭。传统文化中对女性角色轻视的观念,是导致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2)家庭教育对女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家庭是个体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的教育方式、态度以及价值观、期望值等都潜移默化地成为子女思想观念的一部分并直接支配其行为活动。受重男轻女的旧观念的影响,特别在多子女家庭尤其是比较落后的农村,女孩子的受教育权受到限制,家庭对其关注及关怀严重缺失。小婷是笔者所在学院07级的女生,因生活在梅州某县“重男轻女”观念相对严重的农村,从小就受到父母的明显冷落而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失衡。进入大学后又发觉自身各方面能力不足并没有“亮点”引起老师和同学的关注,于是其采取在大众面前用夸张的言语及异常的行为来引起关注,把自己伪装成心理异常学生来获取老师和同学的重视和关心。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女大学生心理产生的严重影响。

(3)我国基础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缺失。长期以来,从小学到大学,绝大部分学生都缺乏良好的心理教育,学校只注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其情感教育。目前,很多高校甚至中学都开展了情感教育、性教育,而大多基本上停留在标语、口号式的宏观层次上,缺乏必要的细致和深入,尤其是对女大学生的个别教育引导还不够。

2.2 主观原因

(1)自我意识不健全,常出现认知偏差。女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大都与自我意识有关,例如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对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等。

(2)生理的因素。当前的女大学生年龄基本上在18-23岁之间,正处于生理逐渐成熟中。女性具有周期性的月经来潮直接影响着她们的思想情绪。据调查,大部分女大学生会痛经、闭经,这给她们的身心带来极大的影响和困惑。

(3)应对策略与应对能力欠缺。很大一部分女大学生在对生活事件的应对能力方面有所欠缺。当她们遇到某些困难,虽然能够对自己的心理变化过程及内外原因进行分析,但是最后往往会出现“我知道……,但是我该怎么办?”的疑惑。这种策略和能力方面的限制使她们面对困难时不能积极地面对各种压力,而是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的应激状态,最终导致心理障碍。

3 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对策

21世纪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女大学生群体的心理问题更需关注。为此,针对女大学生存在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根据其特有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提出相应的教育疏导对策,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势在必行。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作为学生管理工作一线的辅导员,我们应在平时的教育引导中帮助女大学生加深对自身角色的理解和把握;认清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明确自己的期望与追求;引导她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她们树立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意识,增强她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促进她们的全面发展。此外,高校要不断优化德育工作队伍,健全各种管理制度,在高校扩招、学生增加的情况下,及时配备、补充管理队伍,发现并及时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2)加强爱情观的教育,帮助女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婚恋观

女大学生在恋爱方面存在的感情问题与婚恋观直接相关,而正确处理恋爱问题也是做好女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我们应从女生生理和心理实际需求出发,引导她们充分认识爱情的真正意义,而不应在恋爱上盲目从众或失去自我。同时应注重方式方法,改变传统的说教式,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合理的案例教育并采取谈心聊天的方式,让女大学生们懂得巧妙地拒绝恋爱中不合理要求的艺术,学会以尊重对方的态度和机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此外,还要在平时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培养女生承受失恋打击的能力,并从中学会自我调节情绪,把情感转移到学业上及自己感兴趣的更广泛的领域中。如针对大一的女生刚刚离开父母来到一个相对陌生的环境,分不清友情和爱情,面对高年级师兄的“关心”,常感到茫然不知所措,而高年级女生常对男友的一些不合理性要求感到困惑,毕业班女生开始对“毕业即分手”产生恐惧,笔者所在学院每年都会根据年级的特点开设相应的女生恋爱观教育的讲座及座谈会,并以“恋爱观”为主题开展主题班会及辩论赛,让广大学生参与其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3)以第二课堂活动为载体,通过开展针对女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女大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情靠情感染,心用心沟通,教育必须以活动为载体。高校的学生工作应利用工作方式灵活多变、教育内容紧贴时代的特点,有侧重、有针对性开展系列的主题活动,强化教育效果。各学院可以征文、主题班会、辩论赛、“女生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心理情景剧比赛等活动为载体,开展具有女生特色的活动,促使女生在活动中锻炼能力,展现自我,寻找自信,追求独立。同时可以通过学生会女生部,定期开展一些譬如“关爱女生”,“关爱自己”,“关爱生命”的关怀活动。通过这种主题鲜明的活动,逐渐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关爱和被关爱所带来的温馨,从而提供一个便利的机会让学生反思,应该如何跟人相处,怎样正确对待爱情,怎样懂得珍惜自己生命及报答他人。如笔者所在学院每年3月举办“女生节”系列活动(包括“心灵手巧”插花比赛、“心语心愿”祝福语征集等),5月举办全院心理情景剧剧本征集及“心理健康月”活动,九月举办“恋爱观”主题班会及辩论赛,十月评选“罗活活优秀女大学生奖学金”及“关爱女生”征文比赛等,均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4)加强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咨询,帮助其释疑解惑,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

我们应该坚持发展性与补救性咨询相结合,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和咨询,帮助其缓解压力、宣泄情绪,引导她们走出心理的误区。在每年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试普查建档的基础上,通过电子邮件、QQ、书信、面谈等方式,对存在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及时的疏导,帮助她们尽快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同时,根据女生的心理特点,很多女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时往往不能在心里埋藏太久,更愿意向好友、同龄人倾诉以寻求帮助与支持。因此,朋辈心理咨询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朋辈间相互开导、安慰和帮助的形式,实现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是高校心理咨询的重要补充。同时,让学生成为心理咨询工作的主体,也是高校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此,我们可以组建朋辈心理互助中心,挑选一部分对心理咨询工作富有热情及责任感的学生,经相关专业培训后组成中心成员,开通心理热线电话及短信,开展朋辈间的心理咨询与帮助。如笔者所在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成立的由各学院各班级心理委员组成的心理咨询小组,就是一种很好的尝试。就笔者所在学院心理委员反馈,通过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在心理咨询中心老师的帮助下,自己提高了对心理问题的鉴别能力,对自己有了客观的认识,在提升自己的同时还帮同学们解了不少“愁”。

(5)构建宿舍、班级、学院三级心理危机干预系统,防患于未然,预防严重时件的发生

心理危机对象主要是存在心理危机倾向及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学生,做好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应立足教育,重在预防。根据女生宿舍问题多的特点,我们可以在各宿舍设立挂钩党员和心理委员,及时掌握本宿舍同学的心理动态,发现异常及时向班主任及辅导员汇报。而辅导员作为学生的“贴心人”,应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危机,并及时给予预防和干预,将重大心理隐患消除在萌芽阶段。同时要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离同学最近,最了解同学的优势,及时、准确搜集和反馈信息,积极协助班主任及辅导员开展危机干预的基础性工作。如笔者所在学院从本学期开始实行班级心理委员周报制度,使一些有心理异常行为的学生被及时发现并得到相应的干预,收到良好的效果。

女大学生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特殊青年群体,与男生相比,她们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环境和问题。高校女生心理工作的重点在于调动女大学生成才的积极性、有针对性的解决女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及时引导其正确地认识、接纳和控制自己,帮助其克服来自社会及自身的障碍,从而培养其优良的心理素质以勇敢地面对生活。

[1]李美英,肖汉仕.女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对策探析[J].绥化学院学报,2005(1):167-168.

[2]鲍云飞.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理论思考[J].皖西学院学报,2005(3):127-129.

[3]王晓默.当代女大学生情感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4]诸惠萍.当代大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与高校情感教育[J].思想政治工作,2006(9):68-69.

Female College Students'Mental Confusion and Guidance Countermeasures

LIAO Ying-ying

(School of Liberal Arts,Jiaying University,Meixian 514000,China)

Female students,special youth group in colleges,receive higher education,their mental health problems become more prominent than boys.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laws of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female students,this article analyzes female students'major mental health problems and the causes,and it gives som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on education and guidance,hoping to hav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raining their good psychological quality.

female college student;psychological problem;cause;countermeasure

G444

A

1009-3907(2012)04-0448-04

2012-03-05

廖莹莹(1984-),女,广东梅县人,助教,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研究。

责任编辑:程艳艳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 02:41:5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 06:49:06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 05:25:50
心理健康
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 02:01:10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