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来蜀道研究综述

2012-08-15 00:45:02刘艳伟
关键词:米仓蜀道栈道

刘艳伟

(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南充637009)

蜀道在我国历史上多指由今西安入蜀的道路。自西安入蜀,必先越秦岭达汉中,然后越大巴山、米仓山等进入四川,因此,凡由西安到四川的道路,诸如褒斜道、陈仓道、子午道、傥骆道、金牛道、米仓道等,皆被称为蜀道。由于历史上关中久为政治中心之所在,而四川政治、经济、军事地位特殊,这就使得关中连接四川盆地的蜀道至关重要。因而,蜀道的研究对了解历史时期我国政治、经济、交通、军事乃至区域地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蜀道研究开始甚早。明清时期,不少学者文人在所著游记中就对其中的路线做过考证。而真正意义上的研究则发轫于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关于蜀道的大量论文发表,一些著作出版,蜀道研究进入高峰期。在这30多年间已有不少成果问世,涉及到路线考证、蜀道碑刻、蜀道建筑等方面。本文就个人所见及所读,对30年来我国蜀道研究基本情况作一概述。

这一时期,研究蜀道的相关著作并不是很多。李志勤先生等所著《蜀道话古》是第一本全面系统地介绍蜀道的著作,填补了以往蜀道研究的空白。该书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对“蜀道”一词的由来、栈道的形式、兴废、各条蜀道的路线、历史沿革乃至修凿历史以及蜀道上的风光和名胜古迹都作了论述。该书在参考以往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其中不乏新的见解,对后来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意义重大。蓝勇的《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川陕交通路线》在实地考察与史料结合的基础上,分西、中、东三线对川陕间的各大路小路进行介绍,对其中一些较为著名的道路,如金牛道、剑阁道、故道、陈仓道、米仓道等,考证了路线,探究其历史沿革,介绍其在当时交通路线上的地位,并对沿途所设驿站、历史上的整修扩建以及重要取用事迹都做了仔细的考证。而对以往学者们所做考证的一些不实之处做出了纠正,对栈道的分类和形式问题也做了初步解答。

一、蜀道路线的考证

对路线的考证向来是蜀道研究的大宗。从关中入蜀地的道路众多,沿革兴废繁复,使得蜀道的路线问题变得十分复杂。广大学者致力于此,成果较多。

(一)褒斜道研究

作为由关中入巴蜀最为重要的通道之一,褒斜道开辟较早,使用时间长久,因而对它的研究也是最多的。之前,有学者认为褒斜二水同谷。严耕望先生认为褒斜古道褒谷短而斜谷长,安庸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在《褒斜二谷的自然面貌》一文中指出,上述说法与实际情况不符,褒斜并非同谷,而褒谷长190公里,斜谷不过50公里。李之勤先生在《关于褒斜道的名实问题》中澄清了褒斜道在发展过程中的名实问题,对历史长期争论的褒斜二谷孰长孰短问题、褒斜同谷、褒斜二河是否同源问题做了深入分析研究。他还指出,史籍所记的斜谷并非全指褒斜道。如此,关于褒斜道的一些最基本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关于褒斜道的形成问题,李之勤先生认为至少在周代,褒斜谷道已经是关中和汉中间的重要通道了。艾冲在《西晋以前的褒斜道》一文中对此问题有论证,他认为褒斜道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先是经过商至战国中叶的民间踩踏,然后经过秦时官方组织的栈道铺设两个阶段得以形成。杨伟立在《褒斜道是蜀人走向关中、中原的通道》一文中则认为早在夏时,褒人便从褒出发,翻越秦岭,进入关中,再去中原,褒人所走的路线基本上就是汉代人所说的褒斜道,褒斜道的开通远在三代之世。

褒斜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路线时有变化。对这一问题,李之勤在《蜀道话古》一书中详细介绍了褒斜栈道的历史变迁,郭荣章在《褒斜道改道至回车考辩》一文中对褒斜道在北魏时改道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二)陈仓道研究

陈仓道又被称为故道、嘉陵道、散关道和青泥道。由于对陈仓道的渊源与遗迹缺乏系统史料和考察资料,学者对其路线的认识尚不清楚。郭清华在实地考察并查阅相关史料的基础上作有《陈仓道初探》一文,他认为古陈仓道从勉县关山梁起,沿途经两河口、长沟河、越九台子到茅坝,过二沟火烧关,又经留坝营盘、闸口石、箭锋垭、凤县油房咀、连云寺、留凤关、酒奠沟、酒奠梁到双石铺。又从双石铺沿故道河(嘉陵江上游)北上大散关,出宝鸡市东的古陈仓县,当是古陈仓道的全程。这一观点也多为后来学者接受。李之勤先生在《陈仓古道考》一文中也引用了这一观点,并考证出这条谷道开辟利用的时间既非早在秦汉,亦非晚至宋元,而是在唐宋褒斜道(亦即元明清连云栈道)出现之后,唐末五代的“桑林路”可能就是它的前身。

(三)子午道研究

李之勤先生在《历史上的子午道》一文中对子午道的名称由来及不同时期路线的沿革都作了论述,后来又根据踏勘成果,在《再论子午道的路线和改线问题》一文中更详细说明了此道走向、栈道遗迹的分布以及梁将军王神念不可能改修新线的事实,明确指出了子午道的走向和具体的经由地点,具有发蒙廓清的意义。但此文的研究限于子午道的秦岭南段,王子今、周苏平所著《子午道秦岭北段栈道遗迹调查简报》一文实地考察与史料相结合,认为子午道秦岭北段历史上也曾发生过改道的情形,子午道“沿子午谷入山”这一认识得到了补充。

(四)傥骆道研究

陈显远在《“傥骆道”初考》一文中认为傥骆道在魏晋时期称“骆谷”,东晋后废塞,唐初复开,一度兴盛,唐以后逐渐荒塞。文中他也核证了傥骆道的具体路线。辛德勇在《汉〈杨孟文石门颂〉堂光道新解》一文中,根据《石门颂》“更随围谷,复通堂光”的记载,认为围谷(即今泥河)即湋谷,堂光道是傥骆道的前身。就其开通时间,该文也对黄盛璋先生所认为的“或在汉初”做了一些补充。李之勤等在《唐代傥骆道上的几个驿馆》一文中,就唐代傥骆道上的白草驿、骆口驿等几个驿站详加考证,确定了这几个驿站的方位。

(五)石牛道研究

石牛道又名金牛道,李之勤先生在《蜀道话古》一书中对该道的得名、开通演变的历史作了详细介绍。在《金牛道北段线路的变迁与优化》一文中,他对历史时期金牛道北段路线的改易变迁做了考证,至为详尽,并认为路线的变迁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是金牛道北段线路不断优化的表现。孙启祥在《金牛古道演变考》一文中,则对金牛道自先秦至明清北段的各个时期名称、方位、路线的变化做了考证,并认为产生这种变化的基础是行政建置的设置、经济条件的改善和开路技术的提高。一直以来,学者们都认为金牛道与五尺道一在川北,为川陕通道,一在川南,为川滇通道,风马牛不相及。周宏伟在《五尺道即石牛道考》一文中,通过分析相关历史文献资料,运用相关考古发掘资料,认为五尺道应为秦惠文王时期由古蜀国人凿通的汉中入蜀的道路,也就是汉以降的“石牛道”、“金牛道”,见解颇为独特,不同于以往诸说。赵志强著有《五尺道是石牛道吗》一文,对这一问题提出商榷。他通过对比、分析各种不同时期的史料,考订五尺道开通的时间、五尺道与金牛道的路线、五尺道的宽度,认为二者之间区别明显,五尺道并非石牛道。这一争论对我们进一步认识石牛道也有一定帮助。

(六)米仓道研究

陈显远在《“米仓道”考略》一文中认为,南宋后米仓道废弃,由汉中南郑南行入川的路线改为由牟家坝正南,经小南海、青石关、天池梁,入原四川通江县属的碑坝、朱家坝、潮水坝等地而达巴中县。蓝勇经过对米仓道的实地考察,著有《米仓道的踏察与考证》一文,认为米仓道的首通应在西汉以前,唐宋时地位较为重要,而其正线应为从今汉中市经中渡、回龙寺、草堰塘、周家坪、青树子、二里桥、红庙塘、五龙庵、白杨塘、青神坝、喜神坝、乌山垭、白杨关到小坝。李烨、余忠平著有《米仓道考察记》一文,介绍了对米仓道的东西中三道进行实地踏勘的一些情况。梁廷保在《古米仓道考》一文中,除对米仓道主干路线作了介绍外,对米仓道接木门道、米仓道接金牛道的路线也作了叙述。

二、历史时期的蜀道

历史时期不同,蜀道的主要路线有变化,其重要性也有所不同。张仁镜在《蜀道在战国秦汉时期的地位和作用》一文中,对蜀道在战国秦汉时的历史作了研究。他认为,战国秦汉时期是蜀道大开通大发展的时期,蜀道的开通先是秦对楚作战的需要,后又成为统一六国的需要。战国乃至西汉,蜀道的开通对秦汉两个王朝取得巴蜀、汉中的人力物力支援提供了保证,更是发展经济、加强政治统治的需要,最终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经济的发展,为古代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疏通了渠道。

褒斜道、金牛道虽开辟于先秦时期,但蜀道名称首次出现则是在三国,三国历史也是一部蜀道的发展史。孙启祥在《蜀道与三国》一文中认为,围绕着蜀道的汉中战役催生了三国的实际形成,通过蜀道展开的魏灭蜀汉之役实际宣告了三国鼎立的结束。三国争雄促进了蜀道旧路的维护修复和新路的开辟利用,蜀道的主线、大道和支线、小路在三国历史中均扮演重要角色。文中也谈到了蜀道的三国文化遗存以及蜀道的旅游价值。

严耕望先生在《唐代交通图考》第三卷《秦岭仇池区》和第四卷《山剑滇黔区》两卷中依据古代文献对唐时蜀道的一些路线做了考证,但又绝不仅仅是罗列有关交通的史料而已,对于交通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关系亦有透彻的论述。

元代驿站最为发达,学者对它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李之勤在《元代陕西省的驿道和驿站》一文中,论述了元代陕西行省驿道分布和发展情况,涉及蜀道上驿站的设置。他指出西南联系四川、云南的主要驿道不取以往的褒斜、子午、傥骆和故道,而选用连云栈道,并阐述了其中的原委。

明、清两代,入蜀主要道路大抵沿元时官道而稍有变化,尽管关中已非政治中心所在,但蜀道仍然是连接西南地区与中原的主动脉,保持着官驿大道的地位,而明末农民起义、清白莲教起义、太平天国起义等,战火都无一例外地波及到蜀道,也足见蜀道的重要性。在这些方面,专门的文章或者著述还不多。

三、蜀道石刻

自汉代以降,在出秦入蜀的栈道沿线峭壁上,镌刻有为数相当可观、以记载当初栈道修治实况为主的摩崖石刻,其中尤以褒斜道石门石刻最为知名。1962年12月9日,国务院正式公布“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此后,以石门石刻研究为代表的蜀道石刻研究更为兴盛。

冯岁平《近年来蜀道及石门石刻研究概述》对1994年以前的蜀道及石门石刻的研究成果作了概述,此后,不少学者又陆续发表了一系列文章。牛耿《加强蜀道及石门石刻的研究——代序》对1993年11月在汉中市举行的第四届蜀道及石门石刻国际学术讨论会作了总结,指出了蜀道及石门石刻研究新的趋向,并号召广大学者加强研究。王翰章、芦桂兰《对蜀道及石门石刻研究的几点看法》一文论述了之前石门石刻研究取得的一些成果,强调并倡导学者们深入实地考察,在研究方法上则提倡向纵深方向发展、多学科结合,为后来学者作进一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陶喻之《汉魏蜀道石刻史料研究》一文,所研究的对象已不仅仅局限于石门石刻群和“汉三颂”(《石门颂》、《郙阁颂》、《西狭颂》),也把目光投向蜀道沿线散布的其它摩崖石刻。文章中作者“就两汉、魏晋以及北魏时期所有蜀道石刻文字关于栈道修建历史等问题加以爬梳、整理和研究”,详细考订了蜀道线路与石刻的分布,并绘有石刻分布图。此外,对石刻的文字体裁及石刻中的相关人物,陶喻之先生也作了研究,可谓用功多矣。历来很少有学者探究摩崖石刻形成的原因,杨东晨《汉中摩崖石刻形成的历史原因》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汉中摩崖石刻是随着文字的形成和流行、褒斜道的开通和发挥重要作用、东汉统治者允许官吏刻石记功而形成的,同时,也不乏历代文人雅士抒发一己之情怀而形成的石刻。笔者以为,褒斜道在交通秦蜀的重要地位当是汉中摩崖石刻形成的最主要原因。作为东汉摩崖石刻的代表作,《石门颂》历来为广大学者所青睐,但是,众说纷纭,学者们意见分歧。冯岁平《〈石门颂〉鉴定三题》从文字学的角度对以往拓本存在的问题作了说明,并列出《石门颂》镌刻的特例,提出了《石门颂》石刻鉴定的标准问题。陈显远、王云林《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也对“石门十三品”作了介绍。

四、栈道

栈道作为蜀道上独特的建筑形式,历来学者对它的研究比较多,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

李之勤在《蜀道话古》一书中对“栈道”一名的来源、栈道的形制、北宋以后栈道的统计数字乃至栈道由兴到废的过程都有论述。杜葆仁《褒斜栈道的工程技术》一文提出了栈道的五种形式,即:平梁直柱结构、框架式结构、平梁直柱加斜撑结构、平梁立柱有翻盖结构、平梁无柱悬空结构。蓝勇在《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一书中对栈道也作了研究,从栈道释名到栈道形式再到栈道衰亡的原因都有论及。在栈道的形式划分上,以往的研究有把栈道分成标准式、无柱式、凹槽式、依坡搭架式、斜柱式等五种形式,蓝勇则将栈道分成木栈和石栈两大类,再加以细分,涵盖更为全面,分类更为科学。郭荣章《论古褒斜道上栈阁的分布、形制及邮驿等建筑设施》一文根据史料廓清了褒斜道的栈阁分布的基本状况,结合今人的察勘与有关史料记载,对褒斜道栈阁的形式作了研究,探明了数千年的栈道发展、衍化的规律。蓝勇《四川古代栈道研究》对栈道进行释名,指出以往栈道分类的不科学,重新考订其分类和形式,对四川古代栈道的分布、古代栈道的特点也作了研究,并指出了古代栈道衰亡的原因,研究可谓详尽。

五、三十年来蜀道研究的特点和展望

统观近年来对蜀道的研究可以发现,广大学者主要集中在其路线的考证和沿革方面,而对于道路的运输作用、交往作用的研究缺乏专著,显得不足。蜀道历史从先秦至明清以来,未曾出现过间断,数千年的历史风云在蜀道上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主要包括蜀道沿途汉魏以降历代摩崖石刻、题名纪事、镌刻书艺、佛道造像以及有关蜀道旅行的历代诗词歌赋、游记散文等。在这些方面文献虽众,但缺乏整理与专门研究。蜀道是我国历史上著名军事要道,故道、褒斜、傥骆、金牛诸线曾多次被运用于军事战争之中,影响深远。但在蜀道研究中,对蜀道军事地理方面的研究缺少专门著述,研究空间还很多。

在研究方法上,以往不少学者缺乏人地时空观念,不能充分考虑当时的区域条件与历史社会背景,以现代人的观点去研究蜀道的历史,结果只能使结论更加偏离历史的真实。

结合这些特点,在此提出笔者不成熟的看法和建议,展望我国蜀道未来的研究方向。鉴于蜀道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条主要交通干线,在交通路线研究方面经过近几十年国内外学术界尤其是川陕史学、考古、文博诸多学者的努力探讨,已有不少研究成果相继问世,并已逐渐达成共识,未来的研究会继续。而对蜀道文化遗存、经济、军事、旅游价值的研究相对不足,缺乏有分量的学术著作,因此,广大学者在这些方面大有可为。在今后的一段时间,这些方面的研究尤其是蜀道文化方面的研究会蓬勃起来,成为蜀道研究新的热潮。在研究蜀道的过程中,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s,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GPS)即 3S技术已经被引入,为蜀道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科学技术基础。随着学科理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研究中开始注重人地时空观念,全时空地考虑问题,将大大推动蜀道研究的发展。

[1]李之勤,阎守诚,胡戟.蜀道话古[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

[2]蓝勇.四川古代交通路线史[M].重庆:西南大学出版社,1989.

[3]杨伟立.褒斜道是蜀人走向关中、中原的通道[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

[4]郭荣章.褒斜道改道至回车考辩[J].文博,1988(5).

[5]郭清华.陈仓道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2).

[6]李之勤.陈仓古道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23(3):118-124.

[7]辛德勇.汉《杨孟文石门颂》堂光道新解[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1).

[8]李之勤.金牛道北段线路的变迁与优化[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19(2):47-58.

[9]孙启祥.金牛古道演变考[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82-86.

[10]周宏伟.五尺道即石牛道考[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7,22(4):119-126.

[11]赵志强.五尺道是石牛道吗[J].历史地理,2011,25.

[12]孙启祥.蜀道与三国[J].襄樊学院学报,2009(1):59-66.

[13]冯岁平.近年来蜀道及石门石刻研究概述[J].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2).

[14]牛耿.加强蜀道及石门石刻的研究——代序[J].文博,1994(2):3-4.

猜你喜欢
米仓蜀道栈道
栈道暮色
蜀道行
奇妙博物馆(2023年6期)2023-06-29 10:27:09
蜀道向天开
心声歌刊(2022年2期)2022-06-06 05:14:26
重庆NORHOR家居艺术馆:百年米仓的重生
房地产导刊(2022年1期)2022-02-28 08:11:54
玻璃栈道,玩的就是心跳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28
蜀道除艰险天府尽欢颜
中国公路(2017年16期)2017-10-14 01:04:49
转手
海燕(2016年11期)2016-11-26 03:55:44
蜀道雄魂
剑南文学(2016年13期)2016-08-23 12:10:54
栈道
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8
2001年,三峡古栈道
中国三峡(2012年10期)2012-11-21 10: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