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军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1895年恩格斯在关于马克思的《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一文再版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写到:德意志帝国,也如一切小国家和一切现代国家一样,乃是契约的产物。显然这一观点是与历史唯物主义者恩格斯之前所强调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的观点相矛盾的。是什么事实让恩格斯晚年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一转变又带来了怎样的连锁反应?
不管是在1846年出版的《共产主义原理》倡导无产阶级用暴力革命废除私有制,推翻资产阶级政府,包括1848年《共产党宣言》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还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强调:“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这些阶级是通过每一个这样的人群分离开来的,其中一个阶级统治着其他一切阶级”。恩格斯在1884年写成并出版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也依然表明——这个社会陷入了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法摆脱这些对立面。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之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相异化的力量就是国家[1]170。
恩格斯始终认为国家是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始终认为除了原始社会人类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但是他在1895年发表的《导言》中却强调了社会契约论,提到国家起源于契约。
在导言中恩格斯说:“请不要忘记,德意志帝国,也如一切小国家和一切现代国家一样,乃是契约的产物:首先是君主之间的契约的产物,其次是君主与人民之间的契约的产物。”[1]525恩格斯为什么转而说国家起源于契约,原因有几个方面。
1.为工人阶级利用普选权维护自身权益作理论辩护,鼓舞工人阶级积极开展议会斗争
首先,1866年德国首相俾斯麦为使自己的计划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实施了普选权。工人们很好地利用了普选权这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并且迅速获得发展。工人阶级通过参加议会选举,以及与资产阶级争夺每一个由选举产生的职位的形式同资本主义国家机构进行斗争。新型斗争的结果是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恩格斯盛赞德国工人阶级给世界各国阶级兄弟提供了一件新的最锐利的斗争武器——如何利用普选权。
其次,恩格斯宣告在德国尽管工人阶级是“革命者”,但他们采用合法手段却比用不合法手段所获得的成就要多得多,那些自称为秩序党的党派却在他们自己所造成的合法状态下变得无法生存。只要德国工人阶级不糊涂到任凭这些党派把我们骗入巷战,那么他们最后只有一条出路:自己去破坏这个致命的合法性[1]524。一旦这些秩序党破坏并抵制工人阶级开展合法的议会斗争,那么工人阶级就不再受自己承担的义务的约束,就有权推翻国家政权。
2.工人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斗争策略也得做出相应的调整
1848年以后军队方面的变化。士兵已不把街垒后面的人们看作“人民”,而把他们看作是叛逆者、暴动者、均产分子、社会的渣滓;军官们渐渐掌握了巷战的战术;军队数量更加庞大,而且武器装备更加精良,同时铁路运输的发展使军队的机动性增强——能在短时间内调集大量军队。
1848年以后起义者方面的变化。“人民 ”内部不团结,有了分裂;起义军武器装备差,而且即使抢得精密武器,也会因需要配套大工业生产条件下制造的特种子弹而废弃;各大城市新建的街道长又直且宽,更能充分发挥新式枪炮的威力,对起义者更加不利。
因此,在导言中恩格斯说:“读者现在明白了为什么统治阶级一定要把我们引到枪响剑鸣的地方去,为什么他们这样坚决恳求我们能够终于答应去当炮灰?”
3.战争条件发生了变化,阶级斗争的条件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一是由“少数人”的革命自觉转向多数人的革命觉悟普遍提高。实行突然袭击的年代,由自觉的少数人带领着不自觉的群众实现革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凡是问题在于要把社会制度完全改造的地方,群众自己就应该参加进去,自己就应该明白为什么进行斗争,他们为什么流血牺牲[1]521。二是充分利用选举权。德国社会民主党对斗争策略进行了调整,德国所树立的高效利用选举权为工人阶级本身服务的榜样,到处有人模仿;无准备的攻击都退到次要地位。
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直接导致恩格斯晚年的思想经历了从坚持“阶级斗争”到重视“社会契约”,强调“议会斗争”的起伏变化,这一情况也使得恩格斯晚年重新思考了有关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问题,同时直接导致了恩格斯逝世后第二国际阵营的破产,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民主社会主义的发展。
对于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恩格斯早、中期特别强调暴力革命,到晚年他既重视暴力革命,又重视议会斗争,以实现和平过渡这两条道路,并且他指出落后国家的革命如俄国革命要侧重暴力革命,比较发达国家如英、法、德等要侧重议会斗争。
恩格斯于1846年指出:社会主义革命“除了进行暴力的民主革命以外,不承认有实现这些目的的其他手段”[2]318。1848年在《共产党宣言》提出:“共产党人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社会制度才能达到。”[2]219《反杜林论》中指出:“暴力用马克思的话说,是每一个孕育着新社会的旧社会的助产婆:它是社会运动借以为自己开辟道路并摧毁僵化的垂死的政治形式的工具。”[3]从以上论断看出,恩格斯当时特别推崇暴力的阶级革命。
随着1848年后革命形式的日益变化,恩格斯也在调整工人阶级的斗争策略,反对一味强调暴力革命而否认和平过渡的方法。他在1895年发表的《导言》中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种幻想。”“在1848年要以一次简单的突然袭击来达到社会改造是多么不可能的事情。”[1]510他明确指出:“可以设想,在人民代议制机关把一切权利集中在自己手里,只要取得大多数人民的支持就能按照宪法随意办事的国家里,旧社会可能和平进入新社会。”[4]从上述论断可知,恩格斯晚年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问题看到了两手,反对只强调一手的倾向。
恩格斯晚年认为在相对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要取得政权一般是坚持暴力革命。因为在此环境中,工人阶级具有生产的先进性、组织性、纪律性;而国内资产阶级羽翼未丰,统治力较弱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链条上比较薄弱的环节,只要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大多数群众被广泛动员起来进行革命,就很有可能砸碎这个薄弱环节,夺取政权。
同时恩格斯晚年认为,在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能够通过议会斗争夺取政权。因为这些国家的生产力发达,武器也先进,而且统治机构很健全,工人阶级很难靠暴力取胜。但在社会化的生产力面前,“资本家不得不部分地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大规模的生产机构起初由股份制占有,后来由托拉斯占有,然后又由国家占有。资产阶级表明自己成为多余的阶级;它的全部社会只能由雇佣的职员来执行了”[5]。
恩格斯领导的第二国际是在1889年成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旨在引导和推动国际工人运动发展的国际社会民主党人联盟。尽管《导言》出版之后,鉴于当时社会民主党个别领袖企图根据这一著作说恩格斯“主张在任何情况下都只能通过和平途径取得政权”、“无论如何要守法”时,恩格斯表示了愤怒,并提出了抗议,要“消除这个可耻的印象”[6]。但是,在他死后第二国际还是分裂破产了。
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民主党发生分化。以列宁为代表的左派坚持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原则,以伯恩斯坦为代表的右派主张通过议会斗争和平进入社会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二国际破产。
十月革命后,社会民主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进入思想、组织上严重分裂和对抗时期;以列宁为首的革命派1919年建立了共产国际,改良派在1923年建立社会主义工人党国际。
二战后,改良派开始筹组社会党国际。1951社会党国际在法兰克福召开成立大会,发表《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与任务》(《法兰克福宣言》),第一次把民主社会主义作为奋斗目标。社会民主党已经扩展到世界五大洲,到1991年社会党已经达到了151个,党员总数有2500万。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先后有40多个社会党上台执政,而且是较为长期的连续执政,成效显著。比如瑞典社会民主党累计执政60多年。
冷战后,民主社会主义调整了原先的理论和政策,集中体现在1989年召开的社会党国际十八大和2003年召开的社会党国际二十二大会议通过的文件中,旨在开辟一条介于传统自由主义和传统社会民主主义之间的第三条道路。经济上主张一种新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政治上不再自我宣称是工人阶级的政党,意识形态上进一步放弃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追求,把伦理社会主义的口号,即追求自由、公正、互助、团结作为其奋斗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阶层分化日益明显,不同阶层间经济地位的差别不断扩大。陆学艺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情况为标准,将当代中国社会划分为十个社会阶层[7]。物质上富裕的社会阶层或早或迟会影响政府决策,同时物质匮乏的阶层在政治上难有作为甚至避而远之,这势必会引起社会阶层的固化,造成深刻的社会矛盾。
民主社会主义秉承经济民主、政治民主,在西北欧尤其瑞典获得了成功实践,我国应该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8]在经济民主方面,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并使国民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日本居美国之后,排名世界第二。在政治民主方面,我国应该借鉴民主社会主义的成功之处。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公共权利缺乏有效监督,权利“寻租”现象严重,诸如暴力拆迁、群体事件频发无不在说明推行政府改革,完善权利监督,建设和谐社会势在必行。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33.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273.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42-443.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6.
[7]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8]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