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梅
(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山东聊城,252059)
人们在说话、写作或文学作品中常使用一些修辞格来说明问题,强调、渲染气氛,增加色彩等等。 辞格是指一定的修辞格式,如打比喻、讲反话、设排比、用双关等等。[1]11英语中的修辞格种类繁多,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英语更具感染力。《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版)多年来是聊城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教材,该教材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涉及语言、文化、习俗、伦理、科学、社会焦点等方面。各种修辞手法的使用更增加了该教材语言感染力和表现力。该教材第四册第八单元课文Slavery Gave me nothing to Lose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佐拉·尼尔·赫斯顿的文章。佐拉·尼尔·赫斯顿是美国二十世纪一位杰出的黑人女作家,民俗学家和人类学家,其作品以其丰富的比喻性语言以及对南方黑人文化的推崇而闻名。Slavery Gave me nothing to Lose正是这样的一篇佳作,各种修辞手法的使用使文章语言很富文采,给文章增色不少。而且修辞手法让读者感觉文章生动传神,浅显易懂。本文即以Slavery Gave me nothing to Lose一文为例,探讨如何赏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从而发挥修辞对大学英语阅读的意义及对大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借鉴作用。
Slavery Gave me Nothing to Lose是一篇谈论种族问题的文章。人们普遍认为种族差别、种族歧视是美国的社会问题之一,但是该文的作者却根据自己的经历表达了截然不同的观点。文章用第一人称写成,文章的主要人物,即作者佐拉·尼尔·赫斯顿,认为自己并没有因为是黑种人而感觉和别人有差别。相反,在她眼中一个人的肤色不是最重要的东西,作为黑人的她和世界上其他肤色的人都是一样的。她并没有因为自己是黑奴的后代而感到沮丧,奴隶制已经成为过去,黑人已经为此付出了代价,她感到自己正处于飞速起跑的阶段,她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相反,她有整个的世界去赢取。
这篇课文不但观点新颖,寓意深刻,而且作者在描述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自己观点时用了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借助这些修辞手法,作者的思想感受引起了读者心灵的震撼和共鸣。
明喻是英语以及其他语言中最普遍的一种修辞手法。明喻,亦称“直喻”,它就是对两个不同类的对象之间的相似点进行比喻。从结构上看,明喻包括“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明喻中常用like,as等做比喻词。[1]63这一修辞手法课文中也有涉及,比如:
“In my heart as well as in the mirror,I became a permanentbrown--- likethebestpolish.guaranteed not to rub nor run.”这是作者在描述十三岁时所经历的巨大变化(即离开自己从小居住的、完全由黑人组成的小镇伊顿维尔去外地上学)时说的话。从这种形象而又生动的比喻,读者可以深切地体会到作者对自己肤色的认识:永久的,永远不可改变的。
在文章的最后一段,作者在谈及自己作为黑人的感受时说:“At certain times I have no race,I am me.But in the main,I feel like a brown bag of mixed items propped up against a wall——against a wall in company with other bags,white,red and yellow.”在作者内心深处,黑人和其他肤色的人并没有区别,她把人们肤色的不同比喻成不同颜色的袋子。从中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对自己黑人身份的肯定与热爱。因此明喻可以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具有很强的启示和感染作用。
暗喻,亦称“隐喻”,它同明喻一样,也是在两个不同类对象之间进行比喻,区别在于:明喻把本体和喻体说成是相似的,而暗喻则把本体直接说成是喻体,明喻中的“比喻词”在暗喻中没有了。[1]65暗喻的使用也是文章的一大语言特色。
在描述自己小时候看到白人的反应时说:“The front deck might seem a frightening place for the rest of the town,but it was a front seat for me.”此处,作 者 把“front deck”比作“front row seat”(前排的座位),这样的比喻表达了作者非常喜欢看白人经过他们的小镇,也表现了她和小镇上其他人的不同。而且还不介意白人知道她喜欢他们:“Not only did I enjoy the show.But I didn’t mind the actors knowing that I liked it.”这里作者把白人经过他们小镇的情景比作是一场演出(show),过往的白人是演出的演员(actors),而作者则是演出的观众。 这样的暗喻比较含蓄,需要读者根据上下文去好好领会。这样的比喻让我们知道和镇上其他人不同,她会和白人说话,会给他们唱歌、跳舞。 读者的脑海中出现一个天真、好奇而且处处寻找快乐的黑人小女孩形象。
在谈到奴隶制的结束以及黑人的解放时,作者这样说:“Slavery is something sixty years in the past.The operation was successful and the patient is doing well,thank you.”此处,作者将美国内战比喻成一场成功的手术(operation),而奴隶制则是接受手术的病人(patient)。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美国内战是一场胜利,奴隶制被废除了,现在黑人的状况较以前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排比是一种通过句法形式的一定安排和变化而形成的修辞手法,它指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语气一致的几个词组或句子并列使用。[2]排比这一修辞手法在课文中也有涉及。
如“The terrible war that made me an American instead of a slave said‘On the line!’.The period following the Civi1 War said‘Get Set!’,and the generation before me said‘Go!’.”这段话总结了黑人为自由而努力奋斗的历史,作者想告诉我们她会继续祖先们奋斗的征程,而不会去为黑人的过去伤心回望。该排比结构中,每个语句中都有“sth.said...”这样的平行动词结构,而且said的宾语“On the line”“Get Set”“Go”都为体育用语。排比的使用让人感觉句式整齐,节奏分明,有一种语言的韵律美,更重要的是排比可以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感情,阐明自己的观点。因此,这里的排比结构使黑人的奋斗史变得格外的生动逼真,而且表达了作者摆脱过去,去赢取整个世界的决心。
拟人法是通过把原属于人所特有的品质、行为、情感等赋予大自然其他有生命或无生命的东西,使他们具有类似人的特征。[1]85拟人赋予物以人的行为特点,即把事物当做人,写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拟人可以通过形容词、动词或名词表现出来。
在上文所举的排比修辞的例子中同样也体现了拟人这一修辞手法。“The terrible war”,“the period”以及“the generation”本来是无生命的事物,但是作者却使它们可以像人一样会说话(said)。课文中的这一修辞手法正是通过动词“said”表现出来的。“可怕的战争”、“那段时期”以及“上一代”像人一样为美国黑人指引方向,促使他们去追求自己的新生活。拟人的使用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让读者感觉亲切、易受感染。最重要的是作者将拟人和排比放在一起可以增强语气语势,读者也会感受到作者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从而引起共鸣。
对比是突出差别的一种修辞手法,最基本的对照结构由两个成分构成,对比的使用可以突出不同事物的不同点,从而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课文在谈到小镇上的人在见到过往的白人时的反应就用了这一修辞手法。“The town knew the southerners and never stopped chewing sugar cane when they passed.But the northerners were something else again.They were peered at cautiously from behind curtains by the timid.The bold would come outside to watch them go past and got as much pleasure out of the tourists as the tourists got out of the village.”此处,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小镇的人看到南方人(the southerners)和北方人(the northerners)的不同反应,突出了小镇的人对南方人的习以为常以及北方白人经过小镇时引起的骚动。另外,在描述他们见到北方人的反应时,作者也用对比的手法描述了胆怯的人(the timid)和胆大的人(the bold)在看到白人时截然不同的做法。所以,对比的使用不但能够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观点,而且可以使句子结构清晰,加深读者的印象。
赫斯顿在课文中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通过对这些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作者的形象性语言在读者脑海中创造了形象的画面,也让读者体会到赫斯顿对自己黑人身份的骄傲和自豪。因此,修辞手法在大学英语阅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很多学生在阅读时往往只停留于对单词、对句子的字面意思的理解,有时无法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更无法体会其引申的含义。因此,教师讲解课文时要对其中出现的修辞手法进行讲解,把阅读教学和修辞教学结合起来。比如,教师在讲解Slavery Gave me nothing to Lose这篇有大量修辞手法的课文时可以把这些修辞手法提前给学生讲解,然后引导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到这些修辞,有意识地指导他们赏析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学生在掌握了这些修辞在文章中的使用后就会加深对文章语言以及整个篇章结构的理解,也会对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有更透彻的理解。
大学英语的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局限于讲解语言点、总结文章大意、分析文章结构、讲解阅读技巧等传统的授课方法,还要将修辞教学融入到阅读教学中。只有了解了这些和课文相关的修辞手法以后,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章的结构及其寓意才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学生才会逐步学会欣赏英语,挖掘英语的巨大魅力。
[1]黄任.英语修辞与写作[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 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与教学研究出版社,198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