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乎生态自由的改造自然界

2012-08-15 00:45:22黄翠新
关键词:存在物自然界手段

黄翠新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6;钦州学院,广西钦州,535000)

人类以理性反思能力优越于其他动物,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就在于不断地对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深刻反省,从已有的成就中吸取经验,在纠正错误中前行。当今生态危机已成全球问题,成为摆在人类面前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这一问题得不到根本的反思,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人类将陷入毁灭的境地。毋庸置疑,生态危机是人类的活动造成的,但我们需要追根溯源,找到问题的本质所在,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笔者认为,生态危机是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界的出发点,也即其目的的设定出现了偏差造成的,即把改造自然界的目的仅仅设定为人类物质财富的增长,满足奢侈的物质享乐,而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可持续生存与自由发展。即便提出善的目的,但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的无止境盘剥也使善的目的成了伪善。本文提出,解除生态危机的出路在于对改造自然界的目的进行本质的还原与价值的规定,并以善的目的规范改造自然界的科技手段,使之合道德化与符合生态正当性,从而在生态劳动的实践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并保持动态的平衡。

一、改造自然界的目的设定

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劳动。在劳动中人运用自己的思维,对劳动的目的进行设定,并选择工具对自然物进行加工制作以实现设定的目的。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马克思提出,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因为他在用蜂蜡筑蜂以前,就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其他的劳动过程都是围绕着这个目的开展的。卢卡奇认为马克思“清楚地道出了劳动这个本体论上的核心范畴。物质存在领域中的某种目的论设定作为某种新的对象性的产生是通过劳动而实现的”。[1]把劳动置于本体论的地位进一步确证了恩格斯的观点,即劳动是人类社会与动物的区别特征。由此可见,劳动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内在地包含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手段,劳动在本质上也内蕴着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追溯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知道改造自然界的源初目的是为了人的生存与发展而从自然中获得生活必需品。从毛茹饮血和刀耕火种的古代,到牛耕与机器播种的近现代,甚至到未来,可以说,只要是人,对自然界的改造总离不开生存这一最基本的目的,探讨的不同点只在于谁在劳动和为谁而劳动的问题。比如在古希腊,劳动是使生活必需品生成的一种制作活动,是一件辛劳的苦差事,主要由奴隶来承担,劳动的成果只有极其微小的一部分用于维持奴隶的生存,其他大部分收获归不劳而获的奴隶主。到了封建社会,劳动的主体变成农民,劳动的成果大部分归地主所有。私有制的存在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使劳动出现不公平现象,生产力的低下也使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仅仅在于满足生存的基本需要和满足少部分人的物质享乐。

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造自然界的劳动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不再局限于获得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源,更在于确证人的本质,表现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如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对主人与奴隶的论述,认为劳动是对自然存在物的一种否定,即对自然存在物进行加工改造使之成为另一种为人所需之物。在这一过程中人的精神贯注其中,人的自我意识得到生成与加强,自主性与创造性得以发挥,奴隶成为自为的存在,从而确证了自己的本质,由奴隶转换成主人。[2]马克思进一步论证人的意识对劳动的定性作用,他在《1844年经济学手稿》中认为,人的类特征就在于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来说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3]有意识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就不再是类似于动物的与其生命活动直接同一的活动,不再把改造自然界的活动当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而是在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中呈现人之为人的自由存在。这种自由存在体现为自由地利用自然为自身谋福利,促进和发展人在社会面前的自由,同时又使把对自然的利用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保护自然,养育自然,使自然按其本性自由自在地存在,从而确保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人的自由具有保障性。

然而,现代性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把物质贪欲合法化,合道德化。如德国学者维尔纳·桑巴特在《奢侈与资本主义》一书中提出,“奢侈,它本身是非法情爱的一个嫡出的孩子,是它生出了资本主义”。[4]奢侈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丰裕社会时继续发展的推动力,现代社会就是通过消费促进财富的再生与扩大。毫无疑问,合理的消费能促进生产,这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但是不合理的消费,即超出必要开支的不合理的花费,源于自私的物质主义的奢侈,就有可能带来社会的不公和资源的浪费,从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当人类不再把自然作为确认自我的参考系统,而是把自我确认的根源收缩到对物的占有和对物的消费,如弗洛姆所说的,“我所占有的和所消费的东西就是我的生存”。[5]结果就会通过不断购买、不断消费和不断浪费来证明自身的存在,消费不再是为了人的合乎人性的与合乎自由地发展的环节,而是成为人的唯一目的,为消费而消费,人成了消费欲望的奴役,人被消费异化的同时,自然也就成为满足消费欲望的工具,杀鸡取卵式地掠夺自然资源就成为其必然的选择。当劳动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肉体的生存或者肉欲的享乐,劳动就不再是体现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相反,成了不自由的活动,劳动成了苦差事,劳动也就异化了。

由此可见,人自由追求物质欲望的满足虽具有正当性与合理性,但又不是任意的和任性的,正如黑格尔所言,“人作为精神是一种自由的本质,他具有不受自然冲动所规定的地位。所以处于直接的无教养的状态中的人,是处于其所不应处的状态中,而且必须从这种状态解放出来”。[6]也就是说,人的自由不是表现为任性,而是表现为能够运用自己的理性能力,反思能力,选择合乎理性的、合乎人性的、合乎人的自由发展的物质欲望。而物质欲望的实现离不开对自然界的改造,这就要求改造自然的过程是合乎人性的,合乎人的自由方式的,不造成对自然的伤害,如此才能使自然资源生生不息,成为人类衣食住行的改善,以及自由发展的供给源泉。

二、改造自然界的手段合理性追问

目的对手段具有一定的制约与规范作用。如果改造自然界的活动仅仅是满足生存的基本需求,人类就不会绞尽脑汁去发明和创造先进的技术以攫取自然资源,对自然的利用就会适可而止,从而不会对自然造成无法弥补的伤害;当人类改造自然界的主要目的不再是维持自身的生存,而是贪图物质的享受,试图以物质的消费来确证自身的存在,就会利用各种先进的技术展开对自然无情的掠夺,从而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现代生态危机的发生就是明证;而当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目的在于人与自然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在于人的自由的实现,同时让自然存在物如其所是的存在,那么就会考虑在使用技术手段的时候不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在利用自然的时候对自然有所保护,在自我实现的时候也赞助天地实现普育万物的功能。也就是说,劳动的目的是善的,是正当的,可以规范实现目的手段也是善的,合理的,实现目的与手段的内在统一。但是,现实的情况还是让我们提高警惕,即为了善的目的,认为可以不择手段。黑格尔曾明确提出,“只要目的正当,可以不择手段”这个命题是恶名昭彰的,“手段本来就是虚无的,它不过为他物而存在,而只是在他物中即在目的中才有其规定和价值”。[6]也就是说,没有目的也就没有所谓的手段,手段只有成为实现目的的内在环节,才成为真正的手段,手段与目的是辩证统一的。与此同时也要求手段自身也是科学的,合理的,有其内在的价值规定。

改造自然界的主要工具就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如邓小平所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时科学技术也是人类自由的存在方式,因为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的自由,是人类自由的体现,也是为了促进人的自由。科学技术并不是价值中立的,它只有服务于改造自然界的善的目的才成其为真正的手段,善的手段。也就是说,人类对科技的应用应该是为了维护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与稳定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与可持续自由发展。海德格尔认为,技术主要功能在于“解蔽”,在于存在的澄明。传统技术是顺物之性而对物进行加工制作,让自然存在物如其所是的存在,但“在现代技术中起支配作用的解蔽乃是一种促逼,此种促逼向自然提出蛮横要求,要求自然提供本身能够被开采和贮藏的能量”。[7]现代技术对自然任意摆置,意欲征服自然、支配自然、控制自然,结果对自然造成了伤害。由此可以明确提出,现代技术应有道德的维度,应由生态的“应该”限制对自然的破坏,应遵循物性来改造自然,既让人类获得物质幸福和自由的发展,又使自然存在物按其自然性而存在。科学技术的存在和发展应该彰显人的善,人的自由,并为人的好的、善的、自由的生活目的服务,同时应该致力于保护自然、养育自然,使自然生生不息,普育万物。

三、改造自然界的结果呈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自由

现代性抬高人的主体性地位,而把自然贬低为仅仅是服务于人类的工具;现代性更是在先进科学技术的鼓舞下意欲征服自然,做自然的主人。追求自由的本性也促使现代人类把征服自然的自由当成人在自然面前的自由,这种自由把自然看成是由一个个原子组成的无机整体,认为通过对自然的拆分认识,把握了自然必然性就可以实现对自然的控制和征服。无可否认,现代社会对自然有了更多的局部认识,从而一定程度上更好地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人类通过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出而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如自主能力的提高,理性思维能力的增强,更少受制于自然等等。但由于现代性对自然的开发仅仅是为了物欲的满足,对自然只有无止境地索取而没有切实有效地加以保护自然,结果造成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这一现实危情进一步指证改造自然界的劳动目的设定需要生态正当性与道德合理性,只有从人与自然的可持续生存与发展出发,彰显与保障人的自由,才能有效地规范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当这一善的目的与合理的、善的手段内在地统一的时候就能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自由。

“生态自由”是笔者在导师曹孟勤教授的指点和指导下提出并论证的一个概念,[8]与征服自然的自由相对。生态是指存在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并在一定的限度范围内保持动态的平衡。生态在本质上蕴含着存在物之间的互补性、平等性,多样性、差异性与有机整体性,并且存在物之间维持着相对的平衡与动态地演进。自由与生态统一而生成的生态自由,即人在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达成动态平衡中获得的自由。征服自然的自由是与原子相结合的自由,而生态自由是与整体相结合的自由。生态危机的爆发已证明征服自然的自由带来了种种的恶果,是需要扬弃的自由,只有与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由才能限制直至取代征服的自由。因为如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所提出的,自由只能为自由所限制,即只有为了更为充分的自由而对自由的限制才有其正当性与合理性,生态自由正是为了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自由,考量的不只是人的自由,还有其他自然存在物的自由,使人与其他自然存在物处于和谐的生态关系之中。生态自由的本质是人自由与物自由的统一。众所周知,人与人之间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总是相对的自由,是有限制的自由。同理,人在自然面前也不存在绝对的自由,不可能是人的一手遮天,对自然为所欲为,因为当人类改造自然使之为自身服务时,自然也会抗议,甚至报复,人类不可能实现对自然的征服。理解到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人在自然面前的自由是有限制的自由,当然这种限制是为了人的更为充分的自由与可持续性的自由。这就要求也允许自然存在物能够按其物性如其所是的存在,可持续性自在存在,并与人类协调发展,人在自由面前的自由的真谛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

只有生态劳动才能实现生态自由。“生态劳动是引起、调整和控制人与自然之间良性物质变换的基础上实现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本质统一的活动”。[9]劳动作为人之为人的活动,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连接人与自然的桥梁,只有通过劳动人类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的资源,只有通过劳动人类才能确证自己的本质存在,才能呈现人的自由。然而,仅有劳动的目的设定和可供选择的工具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有劳动的动态过程是生态的。生态的劳动在于实现马克思所说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人类从自然界提取养料,以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同时使排放物能够回归自然,被自然所吸收和净化,从而保持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生态劳动可以实现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的统一,从而实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庸》)。而免于伤害是自由的最根本的内涵,人不受伤害表现为免于自然灾害的侵袭,不做自然的奴隶,这表现为人类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掌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提高对自然界演变趋势的预见能力,从而不再是被动地等待自然灾害的来临,不再是等待自然的奴役,而是能够及时采取措施避免自然的危害,把损失减至最低程度。自然免于伤害则表现为不受人类任意宰割与破坏,要求人类的活动遵循生态规律,不超出生态承载的范围。生态自由不仅在于人与自然免于伤害,更在于通过生态劳动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与物的自由发展达成统一,即成已与成物的统一。成己指人类修身养性成为有德之人,自由发展成为有用之人。成物是指“赞天地之化育”,即顺应天理,调谐人与自然环境的动态关系,适当帮助自然存在物按其物性适时地生长,从而通过帮助、协助他物的充分发展来体现人类自身更高的精神境界与道德情操。

[1]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若干最重要的综合问题(下卷)[M].白锡,译.重庆出版社,1993:7.

[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44-149.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

[4]维尔纳·桑巴特.奢侈与资本主义[M].王燕平,候小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33.

[5]弗洛姆.占有还是生存[M].关山,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32.

[6]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9,151.

[7]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上海三联书店1996:932-933.

[8]黄翠新.论生态自由意志——从黑格尔的自由意志谈起[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9]徐海红.生态劳动:劳动概念新解[M]//曹孟勤.资本、道德与环境.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91-200.

猜你喜欢
存在物自然界手段
最有思想的句子
自然界里神奇的“干饭人”
军事文摘(2021年20期)2021-11-10 01:58:44
自然界的一秒钟
例说“自然界的水”
创新执法手段,提升执法能力
限行不是手段 立法才是根本
中国汽车界(2016年1期)2016-07-18 11:13:36
自然界的奥运狂欢
学生天地(2016年24期)2016-05-17 05:47:3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探析
“对象性存在”的三重规定性及其意义*
“对象性存在”的三重规定性及其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