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俞满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浅析政治微博对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
魏俞满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政治微博以其方便快捷、受众广泛等特点成为了人们表达政治观点、反映利益诉求、影响公共决策、监督政治民主的重要工具,对催生政府与公民合作化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政治微博也暴露出与民主政治不协调等一些矛盾,都有可能成为民主政治发展的绊脚石。如何理性看待政治微博与民主政治发展的关系,探究政治微博助推民主政治发展的正能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政治微博;民主政治;发展
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微博成为了继博客技术发展之后又一影响力巨大的传播媒介。微博以其自身的特点,迅速成长,极大地影响了人们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方式。尤其是政治微博以其方便快捷、受众广泛等特点成为了人们表达政治观点、反映利益诉求、影响公共决策、监督政治民主的重要工具,对催生政府与公民合作化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微博毕竟是一项新技术,必然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尤其是政治微博暴露出的与民主政治不协调一些矛盾,都有可能成为民主政治发展的绊脚石。如何理性看待政治微博与民主政治发展的关系,探究政治微博是否有可能成为颠覆传统媒介“大一统”局面以及重塑新的政治场景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微博产生于2006年3月,博客技术先驱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创建的新兴公司Obvious推出了大微博服务,并在之后的几年通过完善技术,使微博用户迅速增加。而政治微博产生最标杆性的事件就是2008年的美国总统大选,奥巴马通过开通竞选微博,与网民互动,解说竞选纲领,筹募竞选资金,最后打败对手成功当选。之后“微博参政”迅速吹向了国内,继2009年11月21日国内第一家政府微博“微博云南”开设后,政治微博如雨后春笋,迅速崛起。国家行政学院最新发布的《2011年中国政务微博客评估》报告显示,截至去年年底,政务微博总数高达50561个,较2011年初增长了776.58%,其中党政机构微博共32358个,党政干部微博18203个,微博迅速发展,为我国公民的网络问政的继续深化奠定了基础。[1]
笔者认为,政治微博是一种以实效性的时政内容为主,是微博主体利用网络平台表达个人的政治见解、反映利益诉求、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网络表达方式。政治微博一般有三种类型,即草根政治微博、群组政治微博、政治精英微博。而这其中最主要的还是草根政治微博,它代表着一群平民、草根和边缘化的政治参与主体,以个体自由、个性化的表达参与现实政治。群组微博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各微博网站开通的两会微博群,同凝聚有共同政治利益诉求的民众,就感兴趣的政治话题进行讨论。政治精英微博主要是为了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到真实的民意,通过梳理和分析,为政治决策提供依据。
政治微博作为一种崭新的传播形式,凭借其在不断更新的新闻传播方式、及时的时政报道以及建设性的政治言论成为了政治参与的新载体。同时微博空间交互平台的开放性与无障碍性,有效地弥补了传统媒介的缺陷,这对民主政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主政治是一种努力将人类对美好政治生活的构想付之实践的一种政治制度,它通过合理的政治制度安排和技术设计,确保人们在非暴力状态下解决政治矛盾和政治冲突,使公民在文明和谐的政治状态下各取所需、共存共荣。而微博时代的来临顺应了民主政治的要求,为人们解决社会政治问题提供了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利益诉求渠道,促使传统的精英政治向全民参与的政治转变,推动社会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马克思认为,代议民主制只有在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真正分离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和存在,从最终意义上说,政治国家将统一于市民社会,在市民社会和政治国家相分离的情况下,市民社会需要一种中介参与政治国家,而政治国家也需要一种中介参与市民社会。[2]当前政治微博的兴起,基于其特有的交互性,使政治不仅仅局限于精英阶层的言论,而且还可以听到来自其他阶层的声音。微博空间言论和表达的自由,也使得公民可以对国家各种政治问题发表自己的评论,反映民情民意。对于国家而言,“民意是我们政府的基础,所以我们先于一切的目标维护这一权利”,我们“可以放心的听任人民,让他们听到每一种真话和谎言,并且做出正确的判断”。[3]因此依托政治微博,就可以在国家与公民社会间提供一种中介,增强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交流互动,促使多元的社会政治和谐、健康的发展。
9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学术界产生了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即治理和善治理论。治理是指在一个基本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以增进公众利益;善治是指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进行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4]治理与善治的实质在于实现公民与政府的良好合作,而正在兴起的政治微博成为沟通政府与市民社会的一座桥梁。公民把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政府管理的意见建议通过微博反映给政府,政府部门也通过微博将政策意图和相关处理意见公布。依托政治微博,政府与市民社会进行良性沟通,通过双方利益表达和利益协调,推动政府与公民的合作管理,催生政府与公民合作化的新型国家治理模式,促进传统政治民主向商讨式民主转变。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微博用户数达到2.5亿,较上一年底增长了296.0%,网民使用率为48.7%。微博用一年时间发展成为近一半中国网民使用的重要互联网应用。微博的发展,使利用政治微博对民主政治进行监督成为了可能。如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无数的网民利用“两会微博”、“微博直播”等对两会召开过程及各个代表的发言、提案进行监督,发表自己的见解。网络时代,“要促成个人与团体真正丰富的多元性,使他们能够公开表达对他人的理想和生活方式的支持或者异议,那么,市民社会和国家机构分离,由公众对各个领域的权利进行监督,是必不可少的两个条件”。[5]因此要发展民主政治,就必须加强对政治进行监督。事实上,通过微博等新媒介实行舆论监督恰是社会民主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
现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而在开放社会中的民主就是指每个主体都有权对公共事务加以讨论,都有权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理性判断并决定是否参与,因为“开放社会是一个理性和批判性的社会,而封闭社会则是巫术的社会,在开放的社会里,每个人都面临着个人决定”,[6]324-325而在巫术的社会里,这种决定权不属于自己。微博的发展促使社会公共事务更加透明,人们政治参与的热情更加强烈。“尽管只有少数几个人可以制定政策,但我们所有人都可以评论它”,[6]344政治微博恰为人们评论公共事务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渠道,因此政治微博助推了民主社会的发展和公共精神的孕育,使公民能以一种开放民主的心态对传统宪政理念和政治架构进行反思,需求政治真正服务大众的公共精神。
当前政治微博正处在萌芽和发展壮大阶段,存在着自主性程度不高、人云亦云、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此外在开辟原生态政治言论的草根时代,政治微博可能会存在乱马奔腾的现象,一些缺少理性的政治微博将民主政治妖魔化,认为只要和政府、政权联系起来,所有政治行为都是潘多拉盒子,充满着虚伪、丑陋、欺诈。因此政治微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必然给民主政治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相对于强调版面布置的博客来说,微博的内容组成只是简单的只言片语,从这个角度来说,微博对用户的技术要求门槛很低,而且在语言编排组织上,没有博客那么高。因此任何个体只要简单的注册就可以拥有自己的微博,第一时间发表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是,微博的意见的代表性明显不足,18—30岁的微博用户明显占多数,而且还有大部分的民众因为受教育程度、家庭状况、地理位置、技术等原因不能或不会使用网络,这就使得政治微博不能有效反映社会各个阶层的利益诉求,导致政治微博的代表性不足,因此政治微博是否能够真实的反映最根本的原生态民意就值得怀疑。然而民主政治是要求全社会的普遍参与,政府的合法性是要建立在社会绝大多数认可的基础上。全面参与政府时代的到来,必然要求政治微博的充分的民意代表性以适应民主政治的普遍性要求。此外,在商业网络时代,无所不在的商业利益有可能侵蚀和封杀真实的民意和公民参与诠释的民主,因此政治微博的精英主义和商业主义对民主政治普遍性要求的不利影响亦不容小觑。
政治民主化要求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由于政治微博中的草根意见过于分散、无序竞争以及网络舆论约束机制的缺失,导致政治微博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呈现随意性和无序化,这就与民主政治的秩序性要求相矛盾。政治无小事,微博再自由,也难免“祸从口出”,一些个性化的言论有可能就会招致非理性的跟帖评论,更有甚者导致“网络舆论暴力”的产生。往往,在微博的言语评论中,许多理性思考的政治话题在网络上反而更容易受到各种攻击,最终以否定的方式结束。在现实思维中,否定事物永远比认识事物更加容易,揭露事物的矛盾永远比解决矛盾更简单。以政治微博评论现实政治的过程中,寻找理性的解决途径或者保持一种理性的态度,对保证民主的秩序性要求或许更有价值。
从政治微博的平等性来看,虽然网络对话呈现先天的平等性和透明性,公众可以在网络空间中自由平等地发表政治见解。但在现实状况中,微博用户存在着“沉默的螺旋”效应,即当个人意见与所属群体观念发生背离时,人们易产生趋同心理,放弃个人看法,从而形成舆论压力对平等协商和民主决策产生消极影响。根据武汉大学互联网科学研究中心今年1月发布的《2011年政务微博发展分析报告》指出,政治微博在去年的“井喷”式发展之后,目前已出现两极分化:一方面继续活跃的政治微博,因其传播主体权威性、传播内容准确性、互动沟通有效性等优势,逐渐成为“意见领袖”;另一方面,一些无所作为的、装聋作哑、形式主义的政治微博,将沦为“僵尸微博”“空客微博”,失去存在的意义和根基。[1]因此微博技术的异化分裂性,造成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的分化,使公民之间的财富、身份、地位等差异因为信息鸿沟的扩大而不断扩大,对政治民主的平等性产生巨大的威胁。
从政治微博的安全性来看,目前微博技术主要是从美国传入中国的,而且当前互联网上80%以上的信息使用的语言都是英文,因而政治微博的安全性就值得商榷。美国等发达国家依托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制定了全球网络发展规划和技术标准,占领着网络世界的信息霸权,而网络信息霸权是国际政治霸权的一种延伸。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可能通过网络进行意识形态的输入,导致青少年丧失主流价值观,分离公民对国家的向心力,可能带来国家主权的威胁和民主政治的颠覆,不利于民主政治的稳定发展。
政治微博数量的迅速增加,数字化的网络世界必然对现实政治产生深远影响。因而,在网络化背景下,我们有必要理清公民、政府的责任,加强微博管理,寻求网络环境下国家治理的理想途径。
公民通过开通微博进行政治参与和言论表达是值得鼓励和提倡的,公民意见永远是公共议程设置的动力源泉。但是政治微博的意见表达必须要以国家利益和政治民主制度设计为前提,要以高度的民主政治意识为指导,尽量避免随意化、低俗化、非理性化的表达,要避免一些超越道德底线的非理性表达凭借所谓“一边倒”的舆论优势,对现实道德和理性的践踏。政治微博中无拘束的政治言论如果触犯了国家法律,也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公民加强教育,增强公民的民主政治意识和国家观念,自觉抵制微博世界的非理性表达和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入侵,理性微博政治参与,自觉营造一个文明、和谐、健康的政治微博参与环境。此外公民还要加强对网络技术的学习,使微博技术更大范围的普及,增强政治微博的代表性,使微博成为政府获取民意最重要的渠道。
作为政府而言,应该通过立法,加强对政治微博的制度与文化建构的规范和引导,明确政府和公民在微博参与过程中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微博舆论的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明确政府对社会舆论的监管和引导。当前,政府也意识到对加强微博管理的重要性,北京市于2011年12月率先出台了《北京市微博客发展管理若干规定》,提出了“后台实名,前台自愿”的原则,以“微博实名制”的方式加强微博监管。此外,政府还应该倡导积极健康的“微文化”,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在微博上建设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文化传播平台,扩大宣传,促进“微文化”的发展。
结构和重建是社会进步永恒的主题。微博精神的自我结构和重建是政治微博自我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未来的政治微博的发展,不是关注政治人物的个人隐私和小道消息,而应该是在民主政治的指引下,通过微博这个全新的媒体,实现更加理性、自由、个性化的表达,探求人类更加文明和谐的民主政治制度设计。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平民百姓的微博表达、维权和政治参与,社会的各界精英也通过政治微博来传递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追求。政治微博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各界精英实现民主政治建构的重要表达渠道。未来的政治微博传播,就应该是让公民处在一个更合法的界限之内,通过理性的政治参与,为民主政治变革提供更合理更可行的论证,在满足个人民主政治诉求的同时,促进社会政治文明的大发展。
:
[1]韦伟.从两会微博提案看政务微博发展[EB/OL].http://www.chinamil.com.cn/jfjbmap/content/2012-03/27/content_1724.htm.2012-327.
[2]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327.
[3]托马斯·杰弗逊.杰弗逊选集(下)[M].上海三联书店,1993:1325.
[4]俞可平.民主与陀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
[5]猪口孝,等.变动中的民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274.
[6]卡尔·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第一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D61
A
魏俞满(1987-),男,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